数学课堂培养学生数感途径刍议论文_谭光彩

数学课堂培养学生数感途径刍议论文_谭光彩

湖北省巴东县沿渡河镇民族中心小学 444308

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它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

那么,在我们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一、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数感

理解数的意义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数学本身是抽象的,但数学所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理解数的标志是能把这些数的概念与它们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建立联系,即把数的概念运用到现实的生活情景中。因此我们在进行数的认识教学时应该把数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现实生活中理解数、运用数。

如低年级10以内数的认识,要让学生理解每一个数字所表达的意义,在认识1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1究竟是什么,1表示的数到底有多少。在这些基础上理解2、3……,随着数的增大,要让学生体会到大的感觉,比如让学生拎一拎1千克和5千克、l0千克的重物……。

再比如在教学面积时,更应该培养学生对面积大小的数感,1平方米究竟有多大?一块黑板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如果给你一根1米长的直尺,你能画的面积最大有多少等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这些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的例子,让学生建立直观的表象,有了面积的大小的“感觉”,可以使学生终生受益。

二、把握数的大小建立数感

数学是枯燥的,枯燥的数的比较更是枯燥无味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枯燥无味的数字比较和现实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并通过饶有趣味的游戏,比一比、猜一猜、摆一摆,让学生在乐中学习。在探索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猜测、尝试、合作、实践、创新等能力。能够更多的关注每一个孩子,让全体学生全面的投身参与到每一个环节中来,并且体验到自己成功的欣喜。这样,枯燥的数学问题就在学生的比较与争论中不知不觉理解和掌握了。

三、解决问题强化数感

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数、符号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语言。如果我们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和交流信息,并把它作为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我们就能从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比如一个邮政编码就可以了解到具体的什么地方,又如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等。一个号码隐藏了许多的信息,因此要让学生会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我们不少教师在教学中都给学生编学号,其实这个学号应该让学生自己编写,年级、班级、排号、座号,这样学生不仅有兴趣,而且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如三年级4班第一组第6位同学编号为3416。学生通过编号,不仅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了解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

四、灵活训练升华数感

数感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能根据实际需要在多种方法中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开放式训练可以使学生产生纵横联想,启发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思考方向,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譬如,如果要用一条直线来等分一个长方形,像这样的直线会有多少条呢?请同学们动动脑筋。自己可以画一画,也可以拿一张长方形纸折一折。(事先提供了一些长方形图形和纸)想好了,要求小组长统计一下你们组想出了多少种方法。

师:把这些折痕用水彩笔画出来,然后把儿张长方形纸叠在一起,对着强光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看到了一个中心点。

教师用课件演示叠的过程,最后形成“许多等分线经过一个中心点”的图。

师:你能说说怎样的直线能等分长方形呢?

引导学生得出:通过长方形中心点的任意一条直线都能等分长方形。

师:验证一下,再想一想这样的直线究竟有多少条。

解答开放型习题,由于没有现成的解题模式,解题时往往需要从多个不同角摩进行思考和探索,且有些问题的答案是不确定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因而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在多种解题方法中选择最为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总之,学生数感的培养并不是蹴而就的,而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情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使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论文作者:谭光彩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2月总第29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0

标签:;  ;  ;  ;  ;  ;  ;  ;  

数学课堂培养学生数感途径刍议论文_谭光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