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试卷与课程标准的对应研究--以2010年中学入学考试历史试卷为例_武汉中考论文

历史中考试卷与课程标准的契合性研究——以2010年中考历史试卷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卷论文,历史论文,为例论文,年中论文,中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中考的存废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但大多数争论似乎忽视了这个基本事实:“考试是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1]我们认为,问题不在于存废,而在于试题是否能真正落实课程标准的理念与要求。因为课程标准“就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实质上反映了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2]。而且《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明确规定,“评价应以《标准》为主要依据”。基于这种思路,本文选取了全国各地共20份试卷①,侧重用量化的方法,研究2010年中考历史试卷与课程标准的契合性问题,以期对中考命题工作有所启发。

1.从从知水平上看,总体上重记忆、轻高层次能力

课程目标在“知识与能力”的表述中,总共使用了286个字(包括标点,下同),其中关于“知识”的表述用了50个字,关于“能力”的表述用了236个字。从中可见,课标对培养学生的能力非常重视。那么,中考卷对能力考查是否重视呢?

为便于研究的进行,我们借鉴了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标准[3],把认知分为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六级水平,对20份样本卷进行统计。结果发现:在全部20份样本试卷中,“理解”层次的分值超过或等于“记忆”层次的只有6份(广东卷、杭州卷、河北卷、南宁卷、陕西卷、株洲卷),占样本的30%。“记忆”与“理解”层次的分值之比超过3∶1的有7份(重庆卷、海南卷、福州卷、南京卷、青岛卷、武汉卷、湘潭卷),占样本的35%;其中,南京卷的“记忆”层次与“理解”层次分值之比高达10∶1,青岛卷上的“记忆”层次与“理解”层次的分值之比高达19∶1。由此可见,在中考命题中,注重学生记忆能力而非高层次能力考查的现象依然比较严重。这种命题思路,不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课标所倡导的“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理念也不相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强调,应“坚持能力为重”,并要求“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因此,中考在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基础性,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的同时,应当更加重视能力的考查与培养。

我们也看到,有的试卷相当重视能力的考查,如陕西卷的“记忆”层次与“理解”层次的分值之比为15∶19,而且还考查了较高的认知水平。例如,第7题依托秦、唐两朝的交通问题设计了3个小问题,第3小问是:综合上述内容,对你有何启示?第8题依托中国近现代的教育问题设计了4个小问题,第4小问是:依据材料四,结合材料一、二、三,你获得了什么启示?第9题依托人类的工业化进程问题设计了5个小问题,第5小问是:通过上述探究活动,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谈谈你的认识。这三个小问,要求“将要素加以组合以形成一致的或功能性的整体”,或“将要素重新组织成为新的模式或结构”,[3]属于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中的最高认知水平——创造层次。

2.从内容分布上看,不够均衡

课标所确定的内容标准,共分为6个学习板块、44个学习主题、175个知识点。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习内容(单位:个)

对表1进行分析可知,在全部44个学习主题中,中国史占了52.3%,世界史占了47.7%;在全部175个知识点中,中国史占了60.6%,世界史占了39.4%。从知识点方面看,中国史与世界史之比约为3∶2。那么,中考试卷对各知识板块的考查情况怎样呢?

在实际命题中,虽然不必也不能严格遵守3∶2的比例,但中国史、世界史所占比重也不可悬殊过大,重庆卷、江西卷、青岛卷约为7∶3,显然有点不均衡。更为不均衡的是,有3份试卷中国史的内容远少于世界史:杭州卷为10∶20、南宁卷为17∶23、沈阳卷为21∶39。还有几份试卷,中国史三个板块的比例呈现出了极不均衡的现象,如河北卷为0∶25∶5、南宁卷为4∶0∶13、宁夏卷为0∶2∶28、沈阳卷为10∶10∶1。有几份试卷,世界史三个板块的比例呈现出了极不均衡的现象,如重庆卷为0∶2∶13、杭州卷为1∶2∶17。

另外,长春卷、重庆卷、河北卷、南宁卷、武汉卷没有考世界古代史,宁夏卷只考查了中国史内容,没有考查世界史内容。考查内容分布的不合理性,将会给初中的历史教学带来错误的导向。

3.从内容主题上看,倾向于社会热点

研究发现,不少试题以年度的时事热点问题作为考查的切入点。在20份样本卷中,根据时事热点命制材料解析题的多达15份,占75%。而且所考查的热点还呈现出相对集中的现象,如下页表2。

分析表2可知,在全部20份样本卷中,考查上海世博会的有9份,占45%;考查反法西斯胜利65周年的有8份,占40%。,另外,考查玉树地震的有4份,占20%;考查五四运动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各有2份,分别占10%。

课标在其“基本理念”中指出,要“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其原因是,前者具有“时代性”,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强调这二理念的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从课标的表述可以看出,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是相对于“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而言的,并非强调历史学科知识的时事性。命题中,如果有意去追逐时事新闻,容易造成“被猜题”的现象,从而使考试失去应有的信度和效度。

表2 样本卷中材料解析题考查的主要热点统计

表3 样本卷考查现代社会主流价值现情况统计②

4.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看,注重主流价值观的考查

一份高质量的试卷不是由若干道孤立的试题拼凑而成的,而是有一个统摄全卷的“灵魂”,这个灵魂就是时代的主流价值观。所有的试题都应避免出现消极的思想认识、不良的社会导向,并尽可能地体现积极向上、符合时代精神的思想观念。今年中考试题在这个方面做得如何呢?请见下面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20份样本卷都不同程度地考查了现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而且,有不少选择题在渗透主流价值观方面技术娴熟。比如:

例1(福州卷第6题)“共和成,专制灭;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历史事件是:

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北伐战争

例2(河南卷第6题)历史赋予各个时代不同的主题。如五四运动时期的主题是民主、科学;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主题是打倒列强除军阀。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主题是:

A.爱国、救亡 B.民主、和平

C.自强、求富D.和平、发展

例3(杭州卷第4题)2009年11月1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首次访华。在他之前,已有6位美国总统访问过新中国。其中,第一位访问新中国的是:

A.罗斯福B.艾森豪威尔 C.肯尼迪 D.尼克松

例4 (海南卷第37题)14、15世纪,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文艺复兴最早兴起于:

A.英国 B.法国 C.意大利 D.美国

例1 考查了辛亥革命的意义,渗透了民主共和的色彩;例2考查了抗日战争时期历史的主题,渗透了民主、和平的理念;例3考查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渗透了和平的理念;例4考查了文艺复兴的兴起,渗透了人文精神。

5.从题型角度上看,忽视过程与方法的考查

中考题型比较复杂,总体上大致可分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两类。在20份样本卷中,选择题与非选择题的题量、分值情况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历史试题的总分有以下几种:30分、40分、50分,60分、75分、100分、110分。总分悬殊很大,如果说与考试模式(如有的是单科卷,有的是两科或三科合卷)有关的话,那么,在同一份试卷中,选择题与非选择题的分值悬殊过大,这与考试模式就难有直接的联系了。

在同一份试卷中,选择题的分值大于或等于非选择题分值的有6份(广东卷、海南卷、杭州卷、南京卷、青岛卷、武汉卷),其中两者比值最大的是广东卷、武汉卷,均为3∶1比值最小的是长春卷,为1∶3。两种比值相差如此之大,让人吃惊。考虑到综合试题的命制、阅卷的难易、选拔的需要等因素,我们认为,选择题与非选择题的分值相同或相近,是比较合适的。

再从选择题的题量来看,达到及超过30道的有3份试卷(成都卷、南京卷、青岛卷),10道及10道以下的有3份试卷(杭州卷、宁夏卷、陕西卷)。选择题最多达40道(青岛卷,60分),最少为6道(宁夏卷、陕西卷,12分),就题量而言,前者是后者的6.7倍(就分值而言,前者是后者的5倍)。以总分为100分的试卷为例,如果不考虑做答时间,25道选择题是比较合适的。

如果选择题的题量较大、非选择题的题量较小,虽然有助于阅卷工作的进行,但不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以及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力。

从每一道选择题的分值来看,样本卷中呈现出以下五种情况:1分,1.5分、1分或2分、2分、3分,其中,使用1分制的有5份试卷(长春卷、重庆卷、河南卷、南京卷、南宁卷),使用3分制的有2份试卷(广东卷、海南卷)。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分值的大小与试题的难易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每小题的分值设置也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甚至就同一份试卷来看,选择题与非选择题在赋分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下面用两个案例来说明:

表4 样本卷的选择题与非选择题情况比较

案例一:例5(山西卷第4题)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是(2分)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重庆谈判

例6(山西卷第16题)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正确答案。

(1)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是统一国家的建立(大一统)。(1分)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1分)

例7:分析说明题(山西卷第19题第(2)问)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中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4分)

答:洋务运动(1分)、戊戌变法(1分)、辛亥革命(1分)、新文化运动(1分)。

例5考查的是再认历史事实的能力,难度很小,2分很容易得到,例6考查的是再现阶段特征的能力,难度较大。考查较低层次能力水平的试题,其分值却高于考查较高层次能力水平的试题,这是不合理的。正常情况下,正确做答例6的考生,其学力水平应高于正确做答例5的考生,但是,难度的大小与赋分的多少不成正比,却成反比。如此,试题的区分度就明显不足了。

在做例7时,必须对“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这个时间、“近代化”这个概念有一定的认识,并据此对相关史实进行高度概括,因此,正确做答的难度更大。做答例7,得同样的分数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远非做例6所能比。

案例二:例8(广东卷第4题)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古代中国为西方国家开辟新航路提供重要条件的发明是(3分)

A.指南针 B.火药

C.造纸术 D.活字印刷术

例9(广东卷第26题)

(1)清朝统治者严格限制海外贸易,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曾经只允许开放哪个城市作为对外通商的惟一口岸?(1分)

(2)鸦片战争后,英国通过什么条约迫使清政府开放广州等通商口岸?(1分)随着民族危机的加剧,康有为和梁启超领导了什么运动?(1分)……

例8考查的是再认能力,3分非常容易得到;

例9考查的是再现能力,写出一个口岸、一个条约、一场运动,总共才能得3分。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非选择题的解答中,明显渗透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其赋分却少于选择题。因此,以上两个案例告诉我们,中考试卷中还存在着轻视“过程与方法”考查的现象。

6.从命题思路上看,课程理念有待更新

根据表2可知,在20份样本卷中,材料解析题考查的最主要的热点就是“上海世博会”问题。下面以此为个案,从材料型试题的角度分析试题的命制思路。

表5 样本卷中的“世博会”材料型试题统计

分析表5可知,在这9份试卷中,命题人都比较注重挖掘与世博会相关的知识点,充分实现知识之间的联系。然而仔细研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表现1:核心灵魂引领单一

在这9道试题中,有的从世界历史演进的视角来看待世博,如福州卷、江西卷、湘潭卷;有的从中国历史变迁的视角来看待世博,如重庆卷、河北卷、株洲卷;有的从上海历史发展的视角来看待世博,如青岛卷;有的从城市发展的视角来看待世博,如南京卷;有的从科技文化的视角来看待世博,如山西卷。综合起来看,命题人对于世博会的认知多倾向于表达科技的进步、国家的富强,却忽略了世博会更加核心的一面: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尊重文明的多元化,城市才会让生活更美好,才能构建更加和谐的人类社会。忽视了这个核心层面,又如何能够充分利用这一主题,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呢?

表现2:探究题缺乏探究性

课标认为,进行探究式学习就是在鼓励学生“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进而“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在“教材编写建议”中,课标要求“呈现方式要尽量多样化”,要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历史问题”,“要提供多种辅助性教学参考资料”,课标还给出了有关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活动建议”,如:就“人类能否有效避免世界大战的爆发”进行辩论,提高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据此可知,在培养与考查学生探究能力方面,应提供一定的、形式多样的材料,设想灵活的、可从多个角度思考的问题,并要求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但在20份样本卷中,探究性试题的设计与此有较大的差距。例如:

例10(河北卷第18题)学以致用,探究问题。

上海见证了近代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

(1)……

(2)如今,幻想已成现实。上海世博会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世博会,这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哪些趋势?(4分)

(3)……

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世博会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可以反映出世博会开始走进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可能是21世纪国际关系中意义最深远的一大趋势。同时也说明:全球化使每个国家都有机会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另外,中国举办如此盛会,也说明了世界对中国的认可。从探究的角度讲,这些都可以作为答案。但是,上题没有提供可资探究的材料,尽管设问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是给出的答案是单一的:“政治格局的多极化;经济的全球化。”设计如此缺乏探究性的“探究题”,如何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呢?

表现3:设计不能围绕主题进行

例11(青岛卷第47题)阅读下列材料:

2002年12月3日,国际展览局第132次大会的投票结果揭晓:中国的上海获得了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主办权。上海,这座闻名遐迩的国际大都市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请回答:

(1)1842年上海成为西方列强在中国开辟的首批通商口岸之一。西方列强通过哪一不平等条约将上海开辟为通商口岸?该条约对中国近代的社会性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上海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过光辉篇章。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了什么会议?该会议的召开有何重大意义?

(3)世博会是一个大橱窗。1851年在伦敦举办的第一届世博会上,最有可能参展的科技成果是

A.蒸汽机车 B.内燃机车

C.电视机D.飞机

(4)透过世博会这个窗口,中国将以更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从成功承办奥运会到成功举办世博会,你想对日新月异的中国说些什么?

该题从世博会切入,企图通过上海的百年沧桑反映近代中国的耻辱,通过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巨变反映中华民族的崛起,其思路值得肯定。可问题是,既然试题确定了“上海成为焦点”这一核心主题,其设计就应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但是,4个小问题与这一主题貌合神离:第(1)问考查的是《南京条约》,第(2)问考查的是中共一大,第(3)问考查的是工业革命,第(4)问考查的是我国的综合国力。命题思路决定了解题思路,解题思路又会影响日常的学习思路、思维方式。经常进行这种试题的训练,非常不利于学生获得基本的思维能力。

据以上分析可知,2010年中考试卷重视对主流价值观的考查,充分体现了历史教育的功能。但是,从认知水平上看,其要求是偏低的;从内容分布上看,是不均衡的;从内容主题上看,过分偏重于社会热点;从题型角度上看,忽视了过程与方法的考查;从命题思路上看,与课程理念不太相符。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建议:(1)在教育部组织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修订工作中,希望近一步明确“内容标准”中的学习目标要求,增强其可测量性,有效达成其对全国各地历史中考命题工作的指导性;(2)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切实保证初中历史课程开足课时,确保学生学习完课程标准中的基本教学内容,并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3)关于初中历史教师严重缺编的地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确保历史课程教学的有效实施,并加强师资培训,在确保师资专业性的基础上,还应促进教师理念与教学方法的更新;(4)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研究机构应加强对本区域历史中考命题工作的研究与指导工作,建立起一支包括历史学科教育专家和心理测量学专业工作者的历史中考命题队伍,强化试卷分析,不断提高历史命题的专业化程度;(5)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将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业水平情况纳入定期检测评估体系,以督导本区域初中历史课程的实施效果。

注释:

①本文所选取的样本,兼顾了东部、西部、中部三大区域,并综合考虑了这些地区的经济水平与教育基础。并尽量选择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试卷,来自省会城市以及文化发达地市的试卷。

②表格所选用的11个现代主流价值观借鉴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标签:;  ;  ;  ;  ;  ;  

历史试卷与课程标准的对应研究--以2010年中学入学考试历史试卷为例_武汉中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