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化在肝脏穿刺组织病理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论文_赵鸿皓

免疫组化在肝脏穿刺组织病理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论文_赵鸿皓

湖南省人民医院病理科 湖南长沙 410000

【摘 要】目的:分析免疫组化在肝脏穿刺组织病理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4年9月-2016年1月期间本院采集的38例肝脏穿刺活检标本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研究其病理组织与免疫组化特点。结果:38例患者中,24例肝细胞肝癌,3例转移性恶性肿瘤,7例肝内胆管细胞癌,3例血管瘤,1例滤泡树突细胞肉瘤。结论:在肝脏穿刺活检标本量少的情况下,需结合苏木素伊红染色(HE)形态与免疫组化结果,综合诊断分析,提高诊断正确性。

【关键词】免疫组化;肝脏穿刺组织;病理诊断;应用效果

肝脏肿瘤,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影响患者身体健康,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免疫组化,上世纪70年代,开始用于病理诊断,近几十年的发展,免疫组化技术不断进步,并在病理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2]。在此,为分析免疫组化在肝脏穿刺组织病理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本院以38例肝脏穿刺活检标本为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相关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4年9月-2016年1月期间本院采集的38例肝脏穿刺活检标本为研究对象,其中,21例 男性,17例女性,年龄为32-81岁,(57.3±10.84)岁为平均年龄。本次研究的38例病理标本,均采用10%中性甲醛,进行固定,通过HE染色,基于光镜作用下,进行观察。以组织学特点为依据,选定指标,再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1.2临床分析

本次研究的38例患者,均伴随有不同程度上的黄疸现象,部分患者伴有食欲下降、腹部不适、腹痛等症状。经由B超检查,23例表现为肝右叶巨大包块,大小处于3-12cm范围内,所占比例为60.5%,11例占位于肝左叶,所占比例为28.9%,4例占位肝脏多个结节,所占比例为10.6%。38例患者中,24例肝细胞肝癌,3例转移性恶性肿瘤,7例肝内胆管细胞癌,3例血管瘤,1例滤泡树突细胞肉瘤。

1.3采集标本

38例患者,基于B超引导作用下,经皮肝脏肿块穿刺,获取标本,且标本满意度为100%。

2结果

24例肝细胞肝癌,大部分患者细胞结构表现为变异型性,大大增加了诊断难度,个别病例异型性不明显,因此,鉴别良性疾病存在较大难度。24例肝细胞肝癌患者,经免疫组化诊断,16例HepPar-1与Glypican-3均为阳性,所占比例为66.7%,此类患者,多无法行手术治疗。明确后,通过随访,其中,11例死亡,占68.7%。

3例转移性恶性肿瘤,均准确找到了原发灶,占100%。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7例肝内胆管细胞癌,5例免疫组化CK7、CK1和CK20呈阳性,所占比例为71.4%,经随访,其中,死亡的有3例,占60%。

3例血管瘤,2例经血管瘤手术治疗,经1年随访,并无复发,所占比例为66.7%。

1例滤泡树突细胞肉瘤,确诊后,积极给予对症治疗。

3讨论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或免疫细胞化学技术(immunocytochemistry),指通过免疫学基本原理——抗原抗体反应,即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利用化学反应,促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显色,从而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并对其进行定位、定性、相对定量研究[3]。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若以标记物种类为依据,可分为免疫荧光法、免疫金法、免疫铁蛋白法、免疫酶法、放射免疫自显影法等[4]。如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病理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提高疾病诊断效率。

肝细胞肝癌,肿瘤细胞表现为3种基本形态,即梁状、巢状和腺泡状,且任何细胞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异型性。换言之,通过变异,可形成多核瘤巨细胞,而AFP、HepPar-1与Glypican-3均可进行表达。其中,Glypican-3,为模型硫酸酰肝素糖蛋白,属于原发性肝癌肿瘤标志物。血行播散、浸润肝静脉和淋巴道转移是常见的三种转移方式。研究过程中,需注意的是,观察血管内有无癌栓,癌栓有无机会转移。鉴别时,易鉴别高分化肝细胞肝癌与良性肝细胞腺瘤。因此,基于肝细胞肝癌的前提下,呈现出CD34等内皮细胞免疫表型,作为标记,为鉴别良性与恶性提供可靠依据。

转移性恶性肿瘤,是一种常见的肝肿瘤,由于两套血管同时供应肝脏,因此,任何部位的肿瘤,均可能转移至肝脏,肛门、肝动脉和淋巴管是常见的转移途径。

肝内胆管细胞癌,肝内胆管上皮是主要来源,多表现为结节性、弥漫性,组织学上分析,呈多种形态,例如,和分化差、乳头状等。相较于一般细胞,肿瘤细胞偏小,为正方形,无明显的细胞核仁。鉴别肿瘤细胞,采用免疫组化标记,可降低鉴别难度。其中,免疫组化CK1、CK7、CK20均为阳性,针对原发病灶的转移灶,可明确诊断。

滤泡树突细胞肉瘤,免疫组化CD45、CD35、CD23和CD21,均表现为阳性,而CK19、AEP、AE1/AE3为阴性。以HE形态与免疫组化表型为依据,滤泡树突细胞,又称树突网状细胞,多见于淋巴滤泡中,具有截取抗原的作用,可参与集体免疫调节。滤泡树突细胞肉瘤,常见于成年人,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分化成熟,可反复发作,并具有转移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免疫组化技术不断更新、成熟,在病理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时,在外科微创技术不断发展的推动下,穿刺标本不断增多,大大增加了诊断难度。基于此,临床诊断中,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病理诊断效率,为患者早期接受治疗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徐松,李海,陈芳等.免疫组化在肝脏穿刺组织病理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2):114-115.

[2]何春燕.免疫组化在肝脏穿刺组织病理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3,(26):3,5.

[3]许红英.免疫组化在肝脏穿刺组织病理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21):224.

[4]张媛,刘玉和.肝脏穿刺组织病理诊断中应用免疫组化的实践探究[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12):7121.

论文作者:赵鸿皓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

标签:;  ;  ;  ;  ;  ;  ;  ;  

免疫组化在肝脏穿刺组织病理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论文_赵鸿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