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园城市导向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策略研究——以庐江县绿地系统规划为例论文_丁成呈

基于公园城市导向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策略研究——以庐江县绿地系统规划为例论文_丁成呈

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安徽省 230000

摘要:公园城市概念的提出是生态文明发展观、以人民为中心价值观在城市建设领域的具体体现,同时也反映出新时期城市绿地规划建设的新理念、新思路。以庐江绿地系统规划为例,分析了绿地规划建设的现状问题,提出了构建全域生态网络、打造全域游憩系统、塑造城绿融合格局、强化主题特色策划的规划应对策略,以期为其他同类型地区的实践探索提供有益经验。

关键词:公园城市;绿地系统

1、引言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府新区时强调:天府新区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其后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再次强调绿化祖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一个城市的预期就是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公园,老百姓走出来就像在自己家里的花园一样。” 本文以庐江绿地系统规划为例,分析了绿地规划建设的现状问题,提出了构建全域生态网络、打造全域游憩系统、塑造城绿融合格局、强化主题特色策划的规划应对策略,以期为其他同类型地区的实践探索提供有益经验。

2、现状概况

庐江县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南部,地处江淮丘陵地带,西部、南部和中部山丘广布,东部、北部为平原圩区。

2.1本底格局虽优良,但缺乏基于生命共同体的整体保护

由于地处江淮平原向皖南山区过渡的地带,庐江县域内山水资源条件较好,但是由于长期的城镇开发建设、矿业开采,县域内生态斑块整体呈现碎片化。作为县域主要生态源的大别山余脉、庐南山脉以及巢湖之间的生态廊道遭到破坏。根据统计,县域内斑块数量(NP)由2012年的308243上升至2017年的369165,景观形状指数(LSI)则由2012年的132.0465上升至2017年的135.8641,上述数据均反映出县域生态本底的碎片化、异质化。

2.2游憩资源虽丰富,但缺乏城乡统筹的联动发展

县域现有游憩资源大致可分为环巢湖南岸、现代农业观光、汤池温泉、两山一湖、白湖农场、庐城、岱鳌山、黄屯、庐南9大片区,游憩资源虽多但相互独立、“各自为战”。同时县域游憩资源的利用主要以景区模式建设,对于旅游片区内乡村缺乏带动能力。

2.3绿地框架虽搭建,但缺乏对城市空间格局的主动塑造

县城绿地系统框架基本已经搭建完成,其独具特色的十字形水轴,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绿地建设多位于城市外围、边缘,被动服务于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活空间的融合度不高;而从公园城市的角度而言,城市公园、河流景观带也缺少对城市空间的主动塑造和引导,并未发挥引导城市中心体系、划分城市组团的作用。

2.4公园绿地虽众多,但缺乏特色型、品质型城市公园

现有公园绿地的建设标准较低,仅仅满足基本的游憩服务需求,从高品质的公园城市角度而言,现有公园绿地主题特色不鲜明,缺乏具有展示庐江文化特色和城市形象的公园绿地;公园类型较单一,缺乏面向特定人群、活动的专类公园;公园营建手法同质化,缺乏特色和趣味性;游憩设施不足,且类型单一,难以吸引游人进入、逗留。

3、面向公园城市建设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策略

3.1构建全域生态网络,夯实生态基底

公园城市的实现是基于全域范围的系统建设,因此,应首先着眼于全域生态的保护而开展。规划按照评估生态本底——筛选生态源地——建设生态廊道——形成生态网络的技术路径,构建网络化的生态空间体系。

首先采用多因子综合评价的方法,选取高程、地质灾害、风景游憩、洪水淹没、水文、生物多样性六个因子,在子项评价的基础上综合得出县域生态敏感性评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生态敏感性的基础上,筛选生态敏感性较高的生态空间作为生态源地,即巢湖、百花寨、岱鳌山、环湖圩区、冶父山、黄陂湖、雾顶山七处。规划再结合县域内丰富的水网资源构建生态联系通道,但在一些无山无水的地区,则需要坚持规划的主动作为,选取区域交通廊道或生态本底较好的路径主动创建生态廊道。按照上述思路,规划最终形成“一湖四河多廊、四山一埦多点”的全域生态网络结构。

在生态网络结构的基础上,为了指导具体的生态空间建设,遵循分级分类的思路,按照“基质—斑块—廊道”,形成生态空间管控体系。按照生态斑块及生态廊道在生态网络中发挥的作用不同,划分为两级,并对其生态功能、规划控制措施提出要求,以指导下一步的具体生态管控和建设。

3.2打造全域游憩系统,统筹城乡发展

面向公园城市建设,生态空间应不仅仅发挥其生态价值,同时应体现其作为公共产品的游憩价值以及作为公共政策投放所带来的社会经济价值。

按照这一思路,规划打破绿地系统规划对象的局限,结合庐江县已编的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村庄体系规划等相关规划,在旅游片区内筛选出具有较好本底条件的乡村50处,对乡村绿化建设提出明确控制要求,以景区旅游带动乡村发展,按景区标准建设乡村风貌,形成“景村互动”的全域游憩系统建设模式。在对美丽乡村绿化管控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县域内各乡镇的生态及绿地建设进行控制引导。规划结合乡镇自身的资源本底条件以及未来发展定位,形成三级管控体系,针对其镇域生态空间比例、镇区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提出指标控制要求,以作为乡镇相关规划编制的依据。

打造全域游憩系统的另一重点在于将全域游憩资源串联整合成为一个整体,规划基于县域旅游发展规划、公路建设计划,按照串点成线的原则,规划主线约180公里、连接线约150公里的全域旅游风景道,联动八大旅游片区,同时带动沿线乡村旅游发展,充分发挥游憩资源作为城乡统筹抓手的作用。

3.3塑造城绿融合格局,引领转型发展

公园城市的建设不仅仅是构建体系化的公园系统,而是将公园绿地作为塑造城市空间格局的重要工具,以公园城市的建设促进城市面貌、环境品质的提升,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并进而推动优质产业、高端人才的入驻以及城市产业的转型升级。

在城市空间格局塑造上,规划提出“寻山觅水—山环水绕—山水入城—珠落玉盘—双环护城”的设计手法。即从县城周边区域环境入手,梳理庐江县城周边山水资源;利用河道、郊野绿地等多种要素串联周边山水资源,构建山环水绕的总体格局;根据本底条件,构建闸山绿楔、冶父山—东顾山绿楔、狮子山绿楔、黄陂湖绿楔四大绿楔,并依托县河、中塘河、苏家河等入城河流形成生态廊道;续原有十字形水网骨架,加强滨水绿地建设,规划各类城市公园,形成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绿地格局;利用环城路形成环城绿带,阻隔城市连续蔓延,为城市建成区内预留绿地增长的弹性。

3.4强化主题特色策划,满足品质需求

公园城市的提出将公园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通过高品质的公园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同时,公园作为城市居民的公共交流、交往空间,也具有着促进社会融合和社会善治的重要作用[1]。

4、结语

公园城市的提出将对未来城市建设尤其是城市绿地建设具有深远意义,绿地系统规划作为城市绿地建设和规划管理的基本依据之一,在规划编制和实施中,理应反映公园城市的最新要求。本文结合实际案例提出了构建全域生态网络、打造全域游憩系统、塑造城绿融合格局、强化主题特色策划等规划应对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案例应用中的具体问题,但是面向公园城市的战略目标以及当前规划管理部门调整的大背景,公园城市的建设还需其他相关规划的共同配合,而公园城市在空间规划体系当中的具体实现路径仍然有待进一步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中规院风景院.公园城市系列谈[EB/OL],https://mp.weixin.qq.com/s? _biz=MzI1Nzk5MjMzMA%3D%3D&idx=1&mid=2247485039&sn=9e701eedc6ef78a5aee4511d26e415c9,2018-06-09.

论文作者:丁成呈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2

标签:;  ;  ;  ;  ;  ;  ;  ;  

基于公园城市导向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策略研究——以庐江县绿地系统规划为例论文_丁成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