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式、家庭教育、家规:家庭教育的规范_家庭教育论文

家庭式、家庭教育、家规:家庭教育的规范_家庭教育论文

家风、家训、家规:家庭教育中的规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规约论文,家风论文,家训论文,家规论文,家庭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家训是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教育形式,它随着家庭性质、形式、结构、功能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

记者:陈老师您好!一直以来您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家训、家风、家规很有研究,请问三者具体是怎么划分的,之间是什么关系?

陈延斌:家训是指父祖对子孙、家长对家人、族长对族人有关治家理财、修身处世等的教诲训示,也有一些是夫妻间的嘱告、兄弟姊妹间的诫勉、劝喻,或者后辈贤达者对长辈的建议与要求。

家风,也叫门风,是一个家族或家庭在世代累居、繁衍生息的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作风、传统习惯和道德面貌。家规有两种情况:一是家训,只是名称不同;二是与家法相近,是家族或家长制订的规矩、规范,有较强的约束性。

家规属于广义的家训,家风则是家族或家庭的风尚,即生活作风、传统习惯和道德面貌。家训教化、家长率先垂范是形成良好家风的重要条件。注重家风的熏陶是传统家庭教育,尤其是子弟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如浙江浦江县郑氏家族,其家训《郑氏规范》影响很大。该家族在良好的家风熏陶下,家人子弟勤劳节俭,奉公守法,乐善好施,热心公益。这个大家族跨越宋、元、明三代,受到了三个朝代皇帝的表彰,朱元璋还题词“江南第一家”。这个大家族360多年聚族同居,173位为官者无一贪赃枉法,无不勤政廉政。这些家族如此义居,可以说很大程度依赖于家训教化、约束长期形成的良好家风。

记者:我国历史上家训的形成和发展大致是什么样的?

陈延斌:历经三千年的发展、流传,中国传统家训资料十分丰富。仅《中国丛书综录》所列书目记载的“家训”类著作,公开印行的就有117种。各个时期都有产生很大影响的家训。

先秦时期是家训的萌芽和产生时期,周公的《诫子伯禽》影响较大。两汉三国时期是我国传统家训成型时期。两晋至隋唐家训是定型和成熟时期,以《颜氏家训》《帝范》为代表。宋元家训是传统家训的繁荣时期。明清家训是传统家训鼎盛并走向衰落的时期。

中国传统家训的核心内容始终是围绕睦亲治家、处世之道、教子立身三个方面展开的

记者:我国流传至今的家训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到家庭教育中的教子方面,有哪些主要内容?

陈延斌:中国传统家训的核心内容始终是围绕睦亲治家、处世之道、教子立身三个方面展开的。教子立身方面的家训内容极为丰富,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涵养爱心,做个好人。刘备临死之前谆谆告诫儿子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郑板桥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里,认为“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他要儿子对同学尤其贫穷同学多加帮助,“纸笔墨砚,吾家所有,宜不时散给诸众同学”;阴雨天同学不能回家,就把同学请到家里一起吃。

第二,蒙以养正,爱子有道。历代家训都十分注意子孙的教育。在教育的时间上,他们强调“养正于蒙”,甚至主张胎教。《颜氏家训》的《教子》篇认为“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成材。孙奇逢《孝友堂家训》强调“端蒙养是家庭第一关系事”。

第三,立志清远,励志勉学。许多家训都勉励子弟立大志、成大器,做一个有作为的人。嵇康《家诫》认为“人无志,非人也”。家训的作者们还把自己的治学经验、方法传授给子弟,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学风。东汉以后,许多家训都激励子弟立大志、勤读书、成大器。

第四,洁身自好,杜绝恶习。传统家训将洁身自好、戒除恶习放在首位,告诫子孙诵圣贤之言,绝邪淫之行,千万不要沾染赌博、酗酒、游手好闲、搬弄是非的不良习性。还有不少家训详细规定了对沾染恶习的子弟们的惩罚措施,轻则杖责、鞭挞,重则免祀、开除出族,甚至处死。到了清代,家规族法成为国家法律的重要补充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

第五,应世经务,自立于世。许多家训要求子弟耕读并重,学些技术、手艺,以自食其力、自立于世。陆游“时时语儿子,未用厌耕锄”。霍韬《渭崖家训》中论述了子弟参加农耕的重要性,认为孩子从小从事农业生产,“则习恒敦实,不生邪心。”纪晓岚家训甚至颠倒了自古以来“士农工商”的排列次序,向儿子灌输“农居四民之首,士为四民之末”的崭新观念。

第六,奉公清廉,笃守名节。重视名誉与节操、倡导良好家风、维护美好家声是古代家训的一个鲜明特点。不同时代、门第的家训中都教诫家人清白做人、勿贪勿奢、注重节操名声,特别是一些官宦家庭的家训。包拯对贪官嫉恶如仇,嘱告家人“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死后,也不得葬于祖坟之中。包拯还命人刻在石上,以诏后代。

第七,勤谨政事,报国恤民。这方面的内容主要在帝王、仕宦之家的家训中,特别是那些有作为的君主及能够体察百姓疾苦、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名臣贤相更是如此。譬如元代大臣许衡《训子》诗,就要儿子“身在畎亩思致君,身在朝廷思济民”。

记者:家规、家训在家庭教育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应该如何评价我国流传已久的传统家训?

陈延斌:首先家规、家训属于家庭或家族内部的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童蒙读物之适用全社会儿童。这种教育内容和教化方式起到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起不到的作用,因为传统社会能接受私塾等学校教育的很少。家训还是人们开始最早、持续最长的教育,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说是“终身教育”。其次父母与子女亲密无间的血缘关系和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崇高位置,比起师友所传授的思想,父母的教诲更能潜移默化、入耳入心。这使得孩子容易接受这种教化。三是这种家训、家规也是维系家庭正常生活、家业兴建、家族延续所不可缺少的。四是家训教化是传统文化世俗化的重要途径。自宋代始,一些学者自觉地将治家教子的训诫与儿童开蒙教育结合起来,甚至有些家训著作本身就成了私塾蒙馆对儿童教育的启蒙读本,如朱柏庐的《治家格言》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儒学的社会教化。

纯朴善良的家风,如润物细雨,对于家庭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巩固有着重要的影响

记者:我国传统的家规、家训哪些是我们今天可以继承的?哪些是应该剔除的?

陈延斌:传统家训并非“篇篇药石,言言龟鉴”,而是良莠并存、金沙相杂的。传统家训积极的影响在于:一方面它以自己别具特色的教化功能和教化方式促进了家国整合机制的形成和巩固,保证了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稳定,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农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卓有成效地在家庭、宗族乃至全社会倡导和推行了进德修身、睦亲齐家、治家兴业、待人处世等各个方面的伦理道德准则。

消极的影响在于:它以封建地主阶级的纲常礼教规物范世,某种程度上延缓、滞阻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它宣扬的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和守分安命的宿命论思想,禁锢了人们的进取精神;它的长期濡染所积淀下来的重农轻商、家族认同、盲目顺从、固守忍让等民族心理,对今天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可能产生负面作用。

记者:今日我们应该如何制定家规、家训?应该形成怎样的家风?重点在哪些方面?

陈延斌:我认为要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批判与继承的关系,二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应该把握三个重点:其一,注重子弟修身成人的教育。传统家训将教家立范、修身做人作为首要问题,这启示我们今天家训、家规的制订要注意把孩子品德培养与日常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结合起来,从小时小事小处着力,积淀孩子良好道德品行。

其二,注重待人接物、为人处世之道的公德素质教育。研究传统家训,我发现几乎所有的家训都非常注意对家人、子弟立身处世思想的灌输。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封闭、保守,交往世界狭窄,反而使人们对处世准则的制订和奉行是这样的重视,足见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传统家训文化对处世问题的重视实质上是对“处人”问题的重视,这是应该弘扬的。

其三,注意传统家训教化途径、方法、形式的借鉴。运用诗词歌诀、格言警语对子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这种易学易记易行、易于传播的形式,便于记诵和操作,无疑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有删减,原文标题:教家立范 修身作人)

标签:;  ;  ;  ;  

家庭式、家庭教育、家规:家庭教育的规范_家庭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