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潜在财政风险的表现_公共部门论文

我国潜在财政风险的表现_公共部门论文

我国财政潜在风险的表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财政论文,风险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些年来,财政赤字的上升和国债规模的扩大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我国财政安全的最大隐患不仅仅是大家都看得见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还包括多年来所积累的各种财政潜在风险。无论是公共部门债务负担、国有企业亏损、金融机构不良资产,还是社会保障欠账,隐性外债,都可能直接使财政状况恶化,引发相应的财政风险。

公共部门债务负担形成的财政潜在风险

在国家财力非常有限,而社会资金比较充裕的情况下,为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允许某些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发行由政府来担保的债券,如行业主管部门、政策性银行发行的债券等。这些债券属于公共部门债务,一些行业性的经济组织如铁路、煤炭、石油、石化等发行的债券,也属于公共部门债务的范畴。

公共部门发行债券减轻了财政筹资的压力,但由于政府是公共部门债务担保者,这些部门发行的债券如同国债一样也构成政府的债务压力。近些年来,一些行业主管部门和国有单位纷纷发行债券,如铁路债券、三峡债券、银行债券等等,而且债券利率都高于同期发行的国债。据统计,1999年公共部门债券余额达到7324亿元,比1995年增加4969亿元。公共部门债务与财政收入之比由1995年的0.38∶1提高到1999年的0.64∶1。公共部门债务余额占GDP 的比重由1995年的4%提高到8.9 %(见表1)。

表1:1995-1999年公共部门债务情况 单位:亿元

政策性 其他 企业债公共部门公共部门

金融债金融债 债务余额债务余额

/GDP(%)

19951613.2 95.3 646.6 2355.1 4.0

19962399.7 109.9 597.7 3107.3 4.6

19973486.9 141.9 521.0 4149.8 5.6

19985121.1

676.9 5798.1 7.4

19996447.5

876.9 7324.4 8.9

公共部门

债务余额

/财政收入(%)

199537.7

199641.9

199748.0

199858.7

199964.4

国有企业亏损形成的财政潜在风险

目前,在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国有企业也陷入了高负债、低效益的困境,从而进一步加大了财政的潜在风险。

总体上看,国有企业亏损问题仍比较严重。据统计,1997—1999年国有工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 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亏损面分别为23.6%、28.8%和27.3%。 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 一方面减少了税源,削弱了财政收入的增长后劲;另一方面,使国家财政亏损补贴进一步扩大。尽管从账面上看,财政用于企业的亏损补贴从1991年的510 亿元下降到1999 年的333亿元,但实际上未弥补亏损额却在大量增加。据统计1998年, 国有企业当年未弥补亏损额为3040.8亿元, 未弥补亏损额占当年财政收入的比重为30.8%,比1993年上升了19.8 个百分点。1998年末,国有企业累计未弥补亏损额达到7531亿元,累计未弥补亏损额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由1993年的11.9%提高到1998年的76.3%(见表2)。 由于国有企业仍在大量亏损, 每年的财政补贴都远远小于实际亏损额,所以累计未弥补亏损仍在不断地增大。未弥补亏损实际上减少了国有资产,当发展到资不抵债的程度时,必然要转嫁到财政上,这将给国家财政造成巨大压力。

表2:国有企业未弥补亏损情况 单位:亿元

未弥补亏损额累计未弥补财政收入未弥补亏损

(亿元)

亏损(亿元) (亿元) 额/财政收入

1993 479.4

515.7 4349.0 11.0

1994 624.5 1140.2 5218.1 12.0

1995 802.1 1942.3 6242.2 12.8

1996 1127.0 3069.3 7408.0 15.2

1997 1420.9 4490.2 8651.1 16.4

1998 3040.8 7531.0 9876.0 30.8

累计未弥补

亏损额/财政

收入(%)

1993 11.9

1994 21.9

1995 31.1

1996 41.4

1997 51.9

1998 76.3

国有企业的大量亏损不仅拖累了财政,而且也拖累了银行,由于国有企业亏损严重,银行给国有企业的贷款相当一部分变成各种呆坏账;另外,由于国有银行自身改革和经营不到位,它们在给其他经济类型企业的贷款及其他金融资产也存在大量的呆坏账。有关资料显示,大量坏账、呆账、不良资产占4家专业银行全部资产的20%左右, 而且这一比例还在上升, 已远远超过了银行自有资产。1998年, 不良资产剥离前的全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86524亿元,按上述比例估算, 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达19000亿元左右。 即使按不良资产仍能回收一半估算,则仍有近万亿元资产是难以收回的。

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固然可以通过金融机构自身的运作逐渐消化,但实际上,由于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的资本严重不足,光靠自身能力难以解决,迟早要靠国家财政增补资本金或负担被剥离的不良资产,这也将给国家财政带来巨大压力。

社会保障欠账过多,增大财政支出的潜在压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正在从现收现付制转向累积累付制。这就产生了对原有职工的补偿问题。在计划体制下,这些职工收入低,工资中未含保障部分,现在或今后退休后要求政府按照其工作年限或贡献大小进行必要的补偿。据国家体改部门与国外保障机构联合进行的一项课题研究推测,近年我国养老金隐形债务累积规模按相关因素的平均水平计算,将高达37000亿元左右; 另外,近年来,因体制改革而导致的失业明显增加,初步估计,按照目前国有企业的富余人员和社会新增失业人员计算,需领失业救济金的人口约为3000万人。如按照每人年均3600元和平均每人一年失业期计算,一年需救济金1080亿元,而1997年筹集的失业保险金仅为49亿元左右,不到所需费用的5%。财政将是这笔巨额资金的最后承担者。

非登记外债规模过大,加剧了财政风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债规模持续扩大,近年来,外债增长率基本保持在10%以上,每年外债余额净增100至120亿美元。截止到1998年底,我国外债余额1460亿美元,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的第三大债务国。尽管按照国际收支口径,我国的债务率、偿还率均在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内,而且期限结构、币种结构、利率结构和投向都比较合理,但是潜在的风险不容忽视。

目前,我国外债管理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对于计划外债务的管理(主要包括租赁、补偿贸易、延期付款、个人在海外存款等)十分薄弱;其次,对“三资”企业的外债状况缺乏有效监督,“三资”企业的外债余额占全国外债余额的比重直线上扬;再次,外债管理条块分割,缺乏全国统一规划。各部门争相借债,很少考虑偿还问题,部分金融机构和企业出现偿债困难。

由于外债管理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一些单位通过种种方式间接举借外债,形成隐性外债。其主要形式包括:一我国境外企业通过其国内母公司担保进行海外融资,并以不同形式转为国内使用;还有的对外方投资采用固定回报率等,在事实上形成外债规模的膨胀。据国际清算银行估计,目前我国未登记的隐性外债规模大约有500亿美元。

由此看来,我国虽然现在没有出现债务危机,可并不表明没有危险,尤其在监督不力,多头对外的情况下,其潜在的巨大风险令人担忧,而一旦发生对外债务危机,国家财政就是最后的偿还者。

标签:;  ;  ;  ;  ;  ;  ;  ;  ;  

我国潜在财政风险的表现_公共部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