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护理干预及效果观察论文_林荣翠

广西贺州市富川县人民医院内二科 542700

【摘 要】目的:探究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治疗中,护理人员的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5年2月心内科收治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136例,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均给予两组患者常规救治与护理。在此基础上,给予干预组增加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及其肢体麻木、心力衰竭和心绞痛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通过采用不同的护理方式,对照组与干预组总复率分别为85.29%、100.00%,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71%、7.35%。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总复率明显偏高,且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 <0.05)。结论: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治疗中,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有助于提高首次复律、再次复律水平,减少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实现良好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护理干预;阵发性;心动过速;效果观察;室上性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作为临床上常见的快速型心律失常,其发病原因有心跳自律性增加、折返激动、心跳触发活动等,多发于非心脏器质性疾病患者,病情严重时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除常规的治疗方法外,护理人员的干预措施也十分必要,现将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治疗中,护理人员的干预措施的效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5年2月心内科收治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136例。所有患者均自愿同意参与此次研究,且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随机将该13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两组患者均为68例。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为22例、女性患者为46例,年龄为19~68岁;干预组男性患者为25例、女性患者为43例,年龄为20~69岁。据了解,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作症状、发病史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别,不具有统计学价值( >0.05)。两组患者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治疗中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该种疾病的诊断标准[2]。

1.2 方法

1.2.1 救治方法

均给予两组患者心电监护,且立即建立静脉通路,实施静脉滴注改善微循环药物,并给予患者6~9L/min有效吸氧。应注意,若患者在发病时出现呼吸困难症状,则应将吸氧量调制2~4L/min。积极开展急救,尝试冰水刺激、刺激咽部、按压颈动脉窦和压迫眼球等方法刺激迷走神经,以提高迷走神经张力。若刺激方法无效,则可改用缓慢静脉滴注70mg心律平(生产厂家为上海信宜药厂有限公司;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H31020492),若患者仍未出现好转,则应在20~30分钟后进行充分注射。应注意,注射总量不应>350mg。

1.2.2 护理方法

均给予两组患者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给予干预组增加护理干预措施。

(1)在心电监护的基础上实施静脉注射心律平,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心率与心电图变化情况,及时发现并记录患者出现心律异常的频率与持续时间。当患者心率恢复正常后,应立即停止用药。在静脉推注过程中,为避免出现药物有效浓度过低或阻滞房室传导等状况,应注意推注速度。此外,在用药前后应注意观察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若患者出现血压下降、全身出汗及其头部不适等症状时,应立即告知医生病配合医生进行处理。

(2)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任何方式的治疗效果都与患者的心理状况有一定的相关性。当然,这一结论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治疗中同样适用。因此,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以减少患者焦虑、担忧、不安等不良情绪;应采用合适的方法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患者的病情、治疗方法与治疗效果等,并及时解答患者及其家属相关的疑问,以增加患者治疗的信心,并获取患者的积极配合,促进相关治疗与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实现良好的治疗效果。

(3)为消除患者气道异物,护理人员应建立患者静脉通路,并在电复律前进行高浓度吸氧。在患者完全清醒前,患者不应饮水与进食,且应固定患者的肢体,密切观察其血氧饱和度、血压、脉搏和心率等基本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及其肢体麻木、心力衰竭和心绞痛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数据资料通过采用统计学软件 16.0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用率(%),并用卡方( )进行检验。用 表示两组数据的检验结果,若 <0.05,则表明两组数据差异显著,比较具有统计学价值。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后疗效情况比较(见表1)

3 讨论

作为一种最常见的异位快速心律失常病症,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心率表现为每分钟150~250次[3],其常见诱发因素有过度疲劳、感染和精神紧张等,可发生与任何年龄阶段,且复发率较高。由于该种病症具有较强的突发性,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焦虑不安、出汗、心慌胸闷等临床症状[4],病情严重时会导致其因心力衰竭死亡。吴敏达提出,急救护理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通过采用不同的护理方式,对照组与干预组总复率分别为85.29%、100.00%,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71%、7.35%。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总复率明显偏高,且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 <0.05)。由此可知,护理干预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综上所述,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治疗中,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有助于提高首次复律、再次复律水平,减少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实现良好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康复。因此,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治疗中,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王璐,林春丹,王新宇,刘浩男,杨越.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治疗中的护理应用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16:232-233.

[2]李梅.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急救及护理干预[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09:1694-1695.

[3]柳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护理[J].中国医药科学,2014,13:148-150.

[4]林秋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急救与护理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3,29:174-175.

[5]吴敏达.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急救护理[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5,01:28-29.

论文作者:林荣翠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1

标签:;  ;  ;  ;  ;  ;  ;  ;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护理干预及效果观察论文_林荣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