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品种(系)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及条斑病菌的致病力分化

水稻品种(系)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及条斑病菌的致病力分化

郭亚辉[1]2000年在《水稻品种(系)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及条斑病菌的致病力分化》文中认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简称条斑病或细条病)是我国南方稻区的重要病害,也是国内植物检疫性病害之一。为了探讨利用水稻品种的抗性来控制细条病危害的可能性,分别测定了各类水稻品种的抗性;收集了南方各稻区的条斑病菌,在鉴别品种上比较了它们的致病力,根据菌株与品种间的互作关系,提出了利用抗病品种控制病害的策略。 先后收集了国内南方稻区和江淮流域稻区的水稻品种(系)115个,其中杂交稻三系材料21个,杂交组合15个,常规籼稻41个,常规粳稻38个。采用成株期针刺接种的方法,判断各品种的抗扩展能力,结果表明,不育系和保持系的抗性低于恢复系,三系材料中既有高抗品种,也有高感品种,不同胞质类型及其不育系之间的抗病性存在差异,BT型不育系的抗性最强,D型、龙型不育系的抗性较差。常规品种和杂交稻中,粳稻的抗性明显比籼稻强,粳型杂交稻的抗性比籼型杂交稻强,籼型杂交稻几乎都是高感品种,但是,粳型品种中有高度感染的品种,如丰锦、双龙,籼型品种中也有高抗的品种,如DV85、川贵6号。 测定了国内南方稻区细条病菌80多个菌株的致病力分化,以金刚30、JV14等9个常规品种和国际水稻研究所和中国农科院转育的抗白叶枯病的近等基因系的28个材料为供试鉴别品种,在孕穗期的剑叶上用针刺接种的方法,根据病菌与品种互作反应和亲和性的类型差异,挑选出6个品种(IRBB5、IRBB14、IR24、IRBB4、IRBB21和金刚30)作为鉴别品种,将国内供试条斑病菌株区分为7个小种群,每个类型都包括5个以上的菌株,代表性强,它们在6个鉴别品种上的反应模式分别为:(1)RRRRRR,(2)RRRRRS,(3)RRRRSS,(4)RRRSSS,(5)RRSRSS,(6)RRSSSS,(7)RSSSSS。大多数条斑病菌株在鉴别品种上的互作反应表现为弱互作模式,只有部分菌株与品种间存在强互作关系,因此,有关水稻细条病菌的致病力分化类型可称为“小种”分化。 同时测定了IRBB材料对水稻白叶枯病和水稻条斑病的抗性,比较了它们之间的抗性差异,证明广谱抗白叶枯病的IRBB7(Xa-7)、IRBB13(xa-13)和IRBB21(Xa-21)对条斑病菌表现为感病;而高感白叶枯病的IRBB10(Xa-10)、IRBB14(Xa-14)则抗条斑病菌。首次从抗病基因角度阐明了同一品种对两种细菌病害的抗性是由不同的抗性基因控制的。 有关细条病菌小种分化的详细研究以及同时比较众多鉴别品种对两种细菌病害的抗性,这在国内还是第一次。 在含有酶基质的平板上测定了23个菌株的胞外蛋白酶、酯酶和淀粉水解酶的活性及病菌游动性与菌株致病力的关系,结果表明:蛋白酶活性、酯酶活性与菌株的致病力呈正相关;淀粉水解酶活性与菌株的致病力呈负相关;病菌游动性与菌株的致病力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宋健[2]2015年在《方中达与植物病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方中达(1916.05-1999.12),江苏常州武进人,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家,中国植物细菌病害学的主要奠基人,其一生钻研于学术研究,为中国植物病害研究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以方中达及其在植物病害方面的研究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一方面可以了解其学习和科研经历,总结其成功的因素;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认识中国植物病害研究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轨迹。这对于中国生物学研究、植病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在学术研究上,方中达教授博闻强识、涉猎广泛,在植物病理学各分支学科上都有深厚的造诣,曾发表了 200多篇论文,出版了 4本学术专著,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尤其是他在水稻白叶枯病的研究上成就斐然,研究范围涉及病菌生理学、菌系分化、水稻品种抗病性鉴定以及抗病机理等。此外,在大白菜软腐病、细菌性青枯病、水稻细菌性茎腐病的病菌检测方法和侵染途径上他都取得了突破性研究成果。在线虫病害方面,他同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82年到1983年,他在研究线虫病害的防治时,发现引起南京中山陵地区松树大规模死亡的"植物杀手"是从美国传入的松萎线虫。对此,他首次在国内针对该种线虫作了专题报告,并对清除这种病害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挽救了陵园内大量珍贵的松树,将损失降到了最小;在真菌病害方面,他对棉花防萎病菌的致病力作了大量研究,取得显著成果;在病毒病害方面,他另辟蹊径,在豆科植物的病毒病害研究上找到了新的突破口。方中达为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科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代植物病理学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这其中方中达起了关键的作用。他留学美国,把西方先进的植病技术带回国内,扎扎实实建设南农的植病科学,付出了很多心血,最终使之达到国内一流水平,近年来已有逐渐赶超国际水平的趋势。为了植病研究后继有人,方中达带出了一流的硕士和博士科研队伍,培养了大批植病人才。针对学生不同的基础,他为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量身设置了不同的课程和研究课题。方中达在从事植物病理学教育的时候,不局限于南农,而且还重视整个中国的农业教育。他针对中国国情,组织南农的优秀教师编写了《普通植物病理学》和《植病研究方法》两套权威教材,广受植病同行的赞赏,成为各高校相关专业的重要教科书与参考资料,为我国植病学科奠定了雄厚的理论基础。方中达的成功不仅与家庭和学校的栽培、个人的不懈奋斗分不开,更是因为其心中强大的时代责任感,激励他不断向前。

参考文献:

[1]. 水稻品种(系)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及条斑病菌的致病力分化[D]. 郭亚辉. 南京农业大学. 2000

[2]. 方中达与植物病害研究[D]. 宋健. 南京农业大学. 2015

标签:;  ;  ;  

水稻品种(系)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及条斑病菌的致病力分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