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城市市场的培育_城市经济论文

论我国城市市场的培育_城市经济论文

试论我国城市市场的培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我国论文,城市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培育市场,完善市场体系是当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一环,城市的特殊经济功能使城市市场成为市场培育的重点。本文深入分析城市市场的重要地位,考察我国城市市场发育的历程和存在的问题,系统地提出培育城市市场的主要对策。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支撑点的作用日益突出。由于城市经济的巨大密集度和辐射能力,城市市场成为区域市场发育程度最高的“中心地”。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城市市场目前的状况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之间尚有不小的距离。很显然,不系统地研究城市市场发育的重要问题,不寻求城市市场培育的基本途径,不仅不利于城市本身功能的发挥,也不能促进市场体系的完善。

一、城市及城市市场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

城市是工业、商业、银行等产业比较集中的地方,城市的密集性、经济性和社会性使之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结构、发展水平等影响很大,城市经济尤其是中心城市经济往往是认识区域经济本质的主要窗口。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无不历史地证明:区域经济发展首先要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寻求突破,一个(或几个)城市的兴起,往往可以迅速带动地区经济的起飞。正是基于上述原因,城市在区域经济学中被视为发展极增长点和聚集扩散效应的主要承担者。

城市经济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向来是城市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关心的主要课题之一。首先,区域经济是城市经济的基础。严格意义上讲,城市经济本身也是一种区域经济,或者说是某一区域经济的一部分,因此,城市经济要以区域经济为基础和前提。区域自然风土、社会文化、经济状况等因素,对城市布局、规模、结构都将产生制约。离开区域经济的沃土,城市经济难以自立。其次,城市经济又不是区域经济简单的组成部分,它是区域经济的核心。城市经济往往是区域经济中最先进、最超前的经济系统,它对于整个区域经济实力、发展方向等都将起到“领头雁”的作用。城市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超前状态,是导致地区经济二元结构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化上讲,经济发展不可能是齐头并进的。从全国上看,一部分条件较好的地区可以较快发展;从某一区域上看,主要是城市将有较快发展。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先行官”角色,意味着城市经济发展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超越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由城市的发展推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1.城市是供给和需求的最密集区,供求关系最直接、最突出。

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综合体,其中居住着较密集的人口,由此产生多种消费需求,市场空间和市场容量较大。同时,机器大工业和现代流通方式决定了大量的产业部门相对集中在城市,城市中聚积着大量的工业、商业、金融、建筑、运输等企业,固定资产比重高,生产能力大,资金充裕,人才齐备,技术领先。城市生产要素的大量聚集使城市成为商品的主要供给区。在这种需求与供给均较集中的空间上很容易形成以供求关系为依托的市场机制。

2.城市作为消费中心和经济中心,既是商品的汇集地。也是商品的扩散地。

城市人口众多,再加上城市居民商品化比重高,购买能力强,从而使城市成为消费中心,庞大的消费总量必然吸引厂商的纷纷涌入,导致城市成了商品的汇集地。同时,城市健全的设施、众多的流通网络和方便的交通条件又给商品的汇集提供了便利条件。此外,城市作为经济中心还具有商品扩散能力,城市与周边地区存在紧密的经济联系,城市庞大的市场能量不可能由城市自身完全吸纳,势必向周边地区辐射,有可能在经济发展中产生协同作用,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商品的汇集与扩散使城市商品流通异常活跃,城市市场成为最显著的市场。

3.地区经济水平的差异性,使城市成为商品购买的主要流向地,流动购买力促进城市市场进一步增殖。

城市是与乡村相对立的概念,它本身是城乡矛盾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一般而言,城市经济较发达,商店林立,商品繁多,服务细致,城市购物对消费者有较诱人的选择性、安全性和便利性。因此,商品采购往往具有向城市流动的特点,流动购买力的形成使城市可以获得外来的经济能量,促进城市商品交易的活跃,带动城市市场的扩大。

4.城市的多种功能使城市市场体系比较完善,市场层次较高。

城市不仅仅是一个经济中心,而且还是文化中心、科技中心和政治中心。城市功能也不仅仅是经济功能,还具有社会功能。城市要素的多样化使城市市场要素十分齐备,有利于形成多样化的要素市场。因此,城市市场不仅商品市场发达,而且生产资料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资金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也比较发达。要素市场的发展使城市市场体系比较完善,市场机制比较顺畅。

二、我国城市市场的发育历程、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城市作为市场的最重要发源地,与世界各国市场的形成是相似的。但是,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和自然经济的氛围,使城市市场在新中国之前带有很大的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的色彩。外国资本的渗透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沿海地区相继出现了一些殖民地性质的城市市场。

建国以后,由于全面贯彻高度计划集中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城市市场基本上趋向“大一统”。几乎所有的生产要素都由政府行政调拔,生产要素的流通被排斥在市场之外,城市市场基本上限于消费资料,而消费资料的流通又严格掌握在国营商业手中。可以说,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城市市场是极为有限的,城市市场的发育被人为地制止。既便存在所谓的“市场成份”,也与严格意义上的“市场”是有区别的。

中国城市市场的发育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一起起步的。1984年开始,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核心的改革举措使城市市场不断孕育和扩大。针对传统体制造成城市经济过死、城市市场难以发育的问题,1984年起对城市实施了综合改革。城市改革的主要举措是扩大城市自主权,一批中心城市如重庆、武汉等实行计划单列,行使省级经济管理权限;沿海城市与特区城市进一步加快开放步伐;逐步取消了统购包销,生活资料市场逐步放开,生产资料市场也从无到有。所有这些举措为城市市场发育创造了基本条件。1986年起,为了进一步搞活市场,全国进行了较大范围的价格改革,价格双轨制虽然在以后暴露出一些问题,但对于松动计划价格体制,理顺价格机制,促进城市市场发育还是起到了积极作用。

由于传统体制和长期短缺经济的影响,中国城市市场的发育始终充满了曲折,起伏很大,甚至在某一时期,某一地区还存在反复。1989年以后,城市市场进入了稳定发展时期,主要表现在供求关系大体平衡,价格水平趋向稳定,市场信号开始引导企业。可以说,中国城市市场的总体格局在八十年代末已初步奠定。在经过几年稳定发展后,城市市场在1992年开始向专业化、体系化方向发展。各地出现了市场建设的高潮,一系列深层次的专业市场,如批发市场、期货市场不断涌现;一些要素市场,如劳务市场、资金市场也迅速壮大,城市市场体系化正成为中国城市市场发展的主要趋向。

随着城市市场的不断发育,城市市场作为区域市场重要的组织部分正在表现出许多令人瞩目的特点。

1.城市市场的发育是不平衡的。城市市场受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各地城市市场的发育水平是不相同的,不发达地区城市市场发育缓慢,发育程度也较低。其次,我国城市市场起步较晚,体制因素尚未理顺,城市市场内部发展也是不平衡的,特别是不发达地区的城市市场作为消费中心的特征比较明显,消费品市场发育较快,而生产资料市场、技术市场、资金市场等要素市场比较薄弱。

2.城市市场是一个多功能的综合市场。城市市场是按地域划分的市场,不是按照市场要素划分的,地域市场的主要特点就是综合性。城市市场不可能由单一市场组成,它要求各要素市场共同发育,形成市场体系。城市市场的综合性与城市所承担的多种功能是密不可分的,当然,在综合性基础上也不排斥某些城市可以发展一些有特色的专业市场。现在,我国许多城市市场不尽人意,关键是市场的综合性功能发挥不理想。城市市场不仅要注意流通问题,而且应增强商品加工、储存、运输、分包等多种功能。

3.城市市场一般具有一个中央市场,批发市场是城市市场的核心。城市市场作为区域市场的中心,主要是体现在城市市场庞大的商品聚集能力,做到这一点,城市必须拥有一个以批发业务为核心的中央市场。例如兰州建立的东部批发市场一年的交易量超过兰州市最大三家零售商店年营业额的总和,商品扩散到西北和西南地区。城市建立以批发业务为主的中央市场在国外也是如此,从西方国家的情况看,批发商与零售商的数量之比大致是2∶8,而销售额之比大致是8∶2,可见批发市场在城市市场中的地位。

4.城市市场具有网店齐备、形式各异的零售市场网络。庞大的批发市场有赖于健全的零售市场。一般来看,城市零售市场是十分活跃的,六十年代在日、美等国发生的“流通革命”使城市零售市场空前繁荣,超级市场、连锁商店等新型零售组织形式方兴未艾。我国在城市零售市场上发展也较迅速。目前,以一个多种所有制、多种经营形式为主要态势的零售市场在全国发展很快,而且零售市场还将成为今后城市市场发育的主要方向。

城市市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不断发展壮大,我国城市市场,特别是不发达地区的城市市场还存在许多问题,这是我们培育城市市场时应清醒地认识到的方面。

1.城市市场流通中的“非商品化”行为仍然十分突出,市场发育还受到许多限制。城市市场长期受计划体制的影响,市场是不充分的。近几年来,虽然绝大多数商品已取消了指令性计划,但是生产和流通中的“非商品化”、“非市场化”的倾向和行为依然存在。突出表现在还有相当部分的产品难以按市场规律在市场上流通,尤其是生产要素排斥市场的作法还很严重;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也不能完全按照市场供求关系组织商品生产和流通,在生产和流通的各个领域还存在十分明显的“行政化”倾向,政府干预市场的问题始终没有根本解决。城市市场中的“非商品化”行为意味着计划是排斥市场的主要力量。

2.城市市场过度集中,在管理和组织上强调统一的倾向十分明显,不重视城市市场的灵活性、多样性。在计划体制下,城市市场的经济成份“清一色”都是国营商业,与城市生活和运作有关的一切市场交易都由国营商业包下来,造成了大量的“官商”作风;过分要求市场完整无损,采取严格的统一政策,造成市场一潭死水。实践证明,城市市场的发育需要国营、集体、个人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开发,应当引进市场竞争机制,放宽搞活,不要把市场管得过死,注重发展城市市场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我国城市市场的“统一性”意味着经济体制尚需加大改革,市场管理人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市场管理法规、政策需要重新修定。

3.城市市场体系发育薄弱,一些重要的专业市场过于脆弱。我国许多城市市场内部发育是不平衡的,主要表现在城市市场体系尚不健全,要素市场之间差距较大。生产资料市场远远滞后于消费品市场,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等专业市场刚刚起步。在一些不发达地区,城市专业市场尚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专业市场表现为临时性、一次性的,力量十分脆弱。

4.城市市场建设滞后,基础设施不足,市场组织形式过于单一。城市基础设施不足是我国城市发展所面临的最主要问题,许多问题是历史积欠下来的。从城市市场方面看,由于基础设施不足,严重制约了市场的发展壮大。许多城市的市场设施十分简陋,管理方法原始,谈不上运用先进的手段进行市场交易,市场建设投资不足。由于设施不足,手段落后,影响到一些先进的市场组织形式的发育,如期货市场、拍卖市场、超级市场、连锁商店等比较现代化的市场组织形式在许多城市举步维艰。

三、培育我国城市市场的主要对策

根据我国城市市场的特点,针对存在的问题,积极培育和开发城市市场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1.构筑城市经济网络。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不论从数量到规模都有长足进步,城市总数已由1978年的193个,发展到1992年的514个,14年新增321个城市,许多城市正朝向国际大都会的方向迈进。 但是,从全国来看,我国城市数量依然较少,距离较远,个体功能不足,市场发育缓慢。因此,城市市场培育必须走相互协作、共同扶植的道路,实践证明,构筑城市经济网络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

城市经济本身就是开放型经济,组织经济网格有助于城市之间发展经济协作,有利于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可以打破地区封闭,组织跨地区商品流通。经济网络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它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又能促进市场的扩大。城市经济网络通常要以大中城市或中心城市为中心,各项经济活动以此形成网状辐射。我国城市经济网络的构筑可以采取这样一些形式:①生产协作网。以城市工业为中心,形成原材料、能源供应网或零部件加工基地;②商品流通网。以商品集散地为中心,组织农副产品、消费品和各类生产物资的流通;③资金融通网。以区内某一金融中心城市为依托,发展网络中各地区的资金融通和调剂;④技术信息网。以城市中的科技机构为依托,发展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沟通信息、传递情报。

构筑城市经济网络既是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途径,又是开发城市市场的主要举措,为此在实施中应当注意几个问题:①构筑城市经济网要本着自愿互惠的原则,防止行政主观安排;②要注意发挥大中城市的作用,注意培养经济网络的核心成员;③在经济网络日益紧密,逐渐成熟以后,应当及时发展为比较稳固的经济区;④中心城市在发展经济网络中应起带头作用,应当办好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构筑经济网络起到示范作用。

2.促进城市生活体系的市场化。在我国,城市虽然是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和活跃的地区,但是,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制约,城市市场的广度和深度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城市生活体系长期保持福利化、企业化。

众所周知,城市是人口最密集的地理空间,城市生活体系是构筑城市商品货币关系最基本的内容。但是,我国城市居民的生活体系长期建立在非商品化、非市场化的框架上,诸如城市住房、公共交通、水电煤气、医疗保险、文化教育等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长期由国家包下来,或由政府直接安排,或由政府提供大量补贴。总之,城市居民的生活体系大多被排斥在商品和市场之外。此外;城市生活体系主要由企事业单位提供,这就不可避免带来企业办社会、企业办市场的倾向,这是导致城市市场萎缩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般而言,由城市提供给居民和企事业的生活体系大多属于公共项目和公共产品,这类产品不宜搞充分竞争。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城市生活体系可以搞非商品化,配额制和过量的补贴会降低公共产品的效率。事实上,在我国城市中,并不是竞争过多,而正是垄断过多,保护过多,开放城市公共产品市场是培育城市的必由之路。

当前,发展城市生活体系的市场化,放开城市公共产品市场主要应采取如下措施:①逐步把职工的生活福利项目,如住房、医疗、教育推向社会,改变企业办社会问题;②适当放宽城市管理政策,允许多种所有制、多种经营方式介入城市公共产品领域,鼓励竞争;③逐步取消各类补贴,公共产品价格直接与市场接轨,消灭隐性价格;④积极寻求城市生活体系的新形式,如由医疗保险制取代医疗补贴制等;⑤加快城市公共企业、公共产品的特殊政策的制定,规定合理的盈利水平,界定竞争行为;⑥加快城市保障制度的完善,为开放城市公共产品市场提供有力的保障。

3.发展城市第三产业。我国城市市场发育缓慢的另一项制约因素就是第三产业严重滞后。第三产业主要提供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第三产业不足也是城市生活体系难以走向市场的原因之一。

第三产业大多属于提供社会最终产品(或劳务)的部门,它直接面向消费、面向市场,因此,大力发展城市三产是培育城市市场的重要举措。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培育城市专业市场有很大的作用。如城市金融业的发展有可能兴起资金市场,服务行业的发展有可能兴起服务市场等。可见,第三产业不仅能从总体上促进城市商品交换关系的广度和深度,而且有利于城市专业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形成,这对于完善城市市场体系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我国城市第三产业的严重滞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历史原因是导致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的因素之一。由于长期局限于马克思两大部类的划分,第三产业始终得不到应有的承认。其次,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还有主观上的原因。许多地方政府和领导人,对第三产业的作用认识不足,甚至有人把第三产业等同于服务性行业,认为第三产业不能成为城市的支柱产业,在思想上轻视第三产业;最后,第三产业的发展还受到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其中最重要的制约就是与第三产业关系密切的城市生活体系由企业和国家包下来的做法。不真正把公共产品推向社会,推向市场,第三产业就难以自立和发展。

4.改革城市流通体制。市场是与流通密不可分的,没有畅通的流通渠道和健全的分销网络,市场难以充分发挥作用,良好的流通体制和流通结构是保证物畅其流、自由交易的基本前提。我国城市流通体制近年来采取了许多重大的改革措施,对于搞活流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与城市市场进一步发育的要求相比,流通体制尚需深入改革。改革开放使城市流通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活力增强,但是,我国城市流通体制尚处在无序之中,市场秩序混乱,市场规则不清,企业行为难以界定。

按照培育城市市场的要求,流通体制改革的方向包括:①在继续改革消费品流通体制的同时,重点加快生产资料流通体制的改革;②放宽经营范围,允许跨地区、跨行业商品流通,构筑流通“大市场”;③完善流通领域的各项法规、政策,坚定不移地推进企业破产制度;④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营销方式,注意培殖各类代理商、批发商和零售商。

5.加强城市市场建设。如上所述,我国城市市场的基础设施普遍不足,网点分布不均,交易手段落后,买卖环境较差。城市市场中的“硬件”严重不足,直接影响城市市场的发展,也影响到城市市场档次的提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的购物方式逐步告别昔日的摊点货位,而步入那些高雅、舒适、美观的商场和大厦。另一方面,城市一些高层次市场的出现,如证券市场、期货市场、超级市场等也对市场“硬件”提出了较高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加强城市市场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必要的投入,把城市市场建设纳入城市基本建设之中。

当前,城市市场建设要注意做好如下几项工作:①对原有市场进行必要的整修、扩建,更新设施,增加辅助功能;②对大量的露天货摊式市场进行必要的改造,重点解决环境、卫生和安全等方面的问题;③增加新的市场网点,做好市场的均衡布局;④重点办好城市中央市场,建设城市的某些重点专业市场;⑤更新市场交易手段和工具,提供全功能市场服务系统。

标签:;  ;  ;  ;  ;  ;  

论我国城市市场的培育_城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