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金”,赢“银”是什么感觉

争“金”,赢“银”是什么感觉

一、争“金”夺“银”为哪般(论文文献综述)

李彤[1](2021)在《内蒙古汉语卫视春晚文化符号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汉语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内蒙古春晚)是内蒙古观众春节期间的一项娱乐活动,也是宣传内蒙古文化的重要窗口,自1984年内蒙古电视台举办第一届春晚以来,至今(2020年)已举办了 36届,内蒙古春晚已经成为融民族情感和时代精神于一身的内蒙古广播电视文化品牌,为展现民族文化提供了舞台。本研究以内蒙古广播电视台1984年-2020年汉语春节联欢晚会为例,对其内容进行回顾和梳理,深入探究内蒙古春晚中民族文化符号呈现的发展脉络和内涵。从内蒙古春晚展现的地域文化特点、内蒙古春晚的内容、形式、审美出发,探究地方综艺晚会中民族文化符号与地方形象构建的关系,期望对少数民族地区大型综艺节目的创作及相关的理论研究进行补充和丰富。正文六大部分包含五个章节。第一部分绪论,主要论述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一章主要对电视文化符号、春晚的双重文化属性、艺术化处理的少数民族文化符号集合的“内蒙古春晚”进行辨析阐述,同时通过对1984年到2020年内蒙古春晚的内容分析,探索内蒙古春晚符号化传播的历史沿革,分析探索成长、蓬勃发展、瓶颈徘徊、求变突围四个时期的不同符号表达特点;第二章结合第一章的文本分析,从具体节日出发,从主题设置、节目类型、纪实影像、舞美风格等几个方面进行文化符号本体研究;第三章以文化要素分类,对内蒙古春晚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特色文化符号典型所蕴含的美学和文化内涵进行分析。第四章分析内蒙古春晚文化符号的传播对内蒙古形象塑造的特征和意义,其特征包括传播内容的原生性、“家国”表征融入,强调主旋律、传统符号的娱乐化和扁平化。其意义包括构建权力仪式、维系地方认同、促进民族团结,探寻心理归属、集体意识再确认、加深民族文化认同,共享地方文化理念、促进文化交融、构建多元文化。第五章探讨了内蒙古春晚文化符号的传播对内蒙古形象塑造的问题及对策,其局限性包括由于形象塑造单一,内容同质化、模式化,对文化符号的片面表达导致的传播效果受阻,精神内涵空洞泛化和形象认同偏差。在此基础上对内蒙古春晚传播民族文化面临的困境进行反思。

王宇辰[2](2021)在《5W理论视阈下对我国体育明星网络直播的研究 ——基于抖音平台的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2020年被称为我国“全民直播元年”,我国网络直播行业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纷纷跻身直播领域,体育明星也频频出现在直播平台上,成为网络热点和新闻头条。网络直播的研究文献众多,但是很少有专家学者从体育明星的角度对直播进行分析。基于这种情况,本文主要针对我国体育明星网络直播进行深度研究分析。本文基于“5W模式”传播理论,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数据统计法五种研究方法,对我国体育明星网络直播进行研究,分别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五个方面深入,通过体育明星在抖音直播的典型案例,探究我国体育明星网络直播的现状和特点,为体育明星的主播之路和对此方向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本文发现:传播主体方面,体育明星参与抖音直播的人数较多,他们带有明星效应粉丝多、身份特殊专业强、个性鲜明有特色等群体特征;传播内容方面,以体育为基本,健身示范、文化传播与公益带货并驾齐驱。直播内容主要由PUGC(合并生成内容)和PGC(专家生成内容)两种模式生产而成;传播媒介方面,本文选取抖音平台为案例。该平台拥有短视频和直播相结合、国际化发展的模式优势,用户数量大、范围广的用户优势,制造话题追热点、设计内容有针对的策划优势,便于体育明星更好地实现直播发展;传播受众方面,通过访谈和数据统计的方法,分析得知直播间的用户呈现出年轻化、女性多、黏性高且偏好项目不同的用户画像,用户由于对获取专业知识的需求、对明星的窥私和猎奇心理、寻求认同的投射心理和娱乐放松的需求等原因进入直播间;传播效果方面,通过录像观察、数据分析、访谈等方法,发现直播间内的效果指标受到主播影响力、主播活跃度、主播粉丝量、直内容、直播的时间等因素的影响,且大部分用户的弹幕内容为表扬赞赏类,在直播间外,对用户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各方面都产生一定的影响效果;最后,本文分析了体育明星直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曾令雯[3](2020)在《鄂西南尖山乡土家族坐丧鼓仪式研究》文中认为鄂西南一带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地区,在历史上是各民族、各种文化交汇的圣地。在这片土地上活动过的人们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而这些印记又刻在了现今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各民族的文化之中,坐丧鼓这一民间音乐仪式正是这些历史印记的载体。尖山乡位于鄂西南边陲咸丰县中西部,乡集镇坐落在唐崖河畔,属“武陵民族走廊”范围,土家族人长期在此生活。当地的丧葬仪式作为民俗文化与民间音乐的重要载体,延续至今,成为今天我们探索土家族人民精神文化的一个窗口。本文从考察鄂西南土家族的丧葬仪式音乐入手,选取咸丰县尖山乡的坐丧鼓仪式为研究对象,在文献分析与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主要运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并结合仪式音乐的相关研究理论,对咸丰县尖山乡坐丧鼓进行历史溯源、音乐形态分析与仪式文化考察等方面的研究,意在梳理尖山坐丧鼓的音乐本体与当地民族文化、民俗生活之间的关系。重点描述当下尖山地区土家族坐丧鼓仪式的生存现状、仪式过程等,讨论坐丧鼓这一仪式活动及其音乐在土家族人生命中转换的特殊性,对于理解坐丧鼓这一土家族特色的丧葬仪式音乐提供一种新的视野和角度。土家族的丧葬仪式是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传统习俗,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并且有别于其他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风采,土家族人对此高度重视。通过对尖山当地土家族丧葬仪式中的认知观念、仪式行为和音乐形态加以总结分析,进一步阐释尖山坐丧鼓的音乐文化功能及其对当地土家族人民具有的特殊意义。

赵喜峰[4](2020)在《大数据时代传统新闻生产重构的路径解析研究》文中认为大数据的来临开启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时代变革,“互联网+”战略的提出是精准把脉我国未来时代发展趋势的一项举措,而5G技术的发展则是实实在在的为变革提供了重要支撑。就新闻传播行业而言,处于这样背景下的新闻生产系统必须进行大胆的科学重构,勇于突破新闻在定量化生产方向的短板,方可与未来时代发展趋势相吻合。数据新闻作为传统新闻传播行业适应大数据时代发展的先行者,本质上是利用大数据思维以及各类数据技术构建的基于数据逻辑分析的现实世界,其生产方式重构了传统新闻中的数据“在场”方式,在传统新闻生产体系的基础之上进行了系统化重构,因此有必要对其生产路径进行解析。本文以数据新闻为切入点,分别从新闻生产导向、新闻生产团队以及新闻生产流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并针对大数据在重构传统新闻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完善的建议。全文由四章组成。第1章的主要内容是在厘清相关概念的基础之上,从传统新闻生产的外部发展环境以及内部结构层面探讨传统新闻生产重构的必要性。第2章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对传统新闻生产进行重构。本文以数据新闻为着眼点,分别从新闻生产导向、新闻生产团队以及新闻生产流程三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传统新闻生产重构的内容,并以国内财新网“数字说”栏目为例进行论证。第3章的主要内容是针对大数据在参与传统新闻生产重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作为一种新型新闻生产类型,在其摸索发展过程中难免存在包括新闻从业人员数据素养不足、数据获取环境好差、产品可视化类型单一以及新闻传播模式欠缺主动型等不足之处。第4章的主要内容是针对传统新闻在生产重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优化。这就要求国家要完善大数据应用的法律法规,为新闻生产提供规范的环境;媒介组织要积极探索全新发展模式,做到各方资源的有效利用;新闻从业人员要努力适应时代发展,提升自身价值与内涵;相关高校完善相关课程,从源头提升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价值内化,真正让传统新闻的生产质量符合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要求。最后本文立足整体进行总结并对未来新闻生产提出展望。

马涛[5](2020)在《朱熹《文集》与《论语》学》文中研究说明《晦庵先生文集》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个人诗文全集,今人整理其集称作《朱熹集》、《晦庵先生朱文公集》等(以下简称作《文集》),其体大思精、无微不烛的编着特点,使之成为学界研究朱熹思想和学术的主要材料。其中保存了大量有关《论语》的论述,为我们研究朱熹的《论语》诠释观念、内容、方法等提供了十分丰富的材料。就《文集》中近占半卷帙的书信而言,朱熹常常在信札中借对《论语》的诠释,用以向师友门人表达自己的治学理念、治学路径等。这些论述比较接近朱熹本人注解《论语》的原貌和本意,为我们进一步了解朱熹的经典诠释观、把握朱熹的个人“论语观”以及增补《论语集注》等专着中的不足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限于《文集》篇幅浩繁,《论语》相关材料零散、细碎且难以理清的现实窘境,目前学界还没有对《文集》中《论语》相关材料进行过集中梳理和系统研究,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在这种研究现状下,本文参照目前学界权威的《文集》整理本,通过对《文集》中《论语》相关材料进行爬梳,总结出《文集》中有关《论语》诠释的焦点、热点和难点问题,以期为读者阅读和理解《论语》提供些许帮助。论文主要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论文正文内容简述如下:第一部分,概述《文集》中有关《论语》材料的大致分布情况。主要论述《文集》中诗歌、奏札、书信、行状等文体中《论语》的论述状况,重点讨论朱熹在诗歌、奏札和书信中对于《论语》的诠释,为读者勾勒出《文集》中《论语》诠释的整体样貌;第二部分,探讨朱熹的论语观。通过将《论语》置于“四书五经”中进行考察,以此揭示朱熹对于《论语》的整体观点与态度;第三部分,梳理《文集》中关于《论语》诠释的相关内容。通过具体篇章、个别字句、重点人物、核心概念等方面的梳理,揭示《文集》中《论语》诠释的重点所在;第四部分,归纳概括《文集》中历代学者在《论语》诠释过程中出现的弊病。通过朱熹对于历代《论语》着述的指摘批评,重点揭示出宋儒解经的弊病,同时窥探朱熹本诠释《论语》的方法及特色;第五部分,余论部分。文章最后主要讨论《文集》中有关《论语集注》的相关内容,揭示朱熹对于《论语集注》的总体态度以及《论语集注》中部分注解的形成过程。

潘甜[6](2020)在《《人民日报·新青年》专版中的青年榜样形象塑造研究(2013年至2019年)》文中提出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和价值多元时代,塑造时代特征鲜明并能引发广泛共鸣的青年榜样形象,对引导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采取良好的行为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人民日报》于2013年推出《新青年》专版,积极承担起塑造新时期青年榜样形象的重任。为考察《新青年》专版在青年榜样塑造中的得失,论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内容分析法以及深度访谈法,着重分析《新青年》专版塑造青年榜样的基本框架及结果,在此基础上结合受众的反馈进一步讨论应如何塑造新时代的青年榜样形象。新闻框架是媒介形象建构的基本手段,一般包括宏观框架、中观框架和微观框架三重运作。具体而言,《新青年》专版在宏观层面新闻报道材料的选取上,偏向选择青年个人成长层面的报道主题,坚守青年立场;在中观层面新闻素材的重组与搭建上,灵活使用报道结构、报道篇幅、报道基调、新闻体裁、报道呈现形式、报道视角、时间框架;在微观层面新闻文本内容的表达上,强调使用中立的标题基调客观揭示新闻内容,重视使用概括式导语、以事实为主的直接引语等。最终从政治、科技文化、经济法律、社会生态、青年个人成长层面呈现了多元化的青年榜样形象。《新青年》专版塑造的多元化青年榜样引发了较为普遍的支配式解码,这表明其新闻框架对受众的信息解读具有引导与制约作用。研究发现,《新青年》专版青年榜样形象塑造的优点主要有:榜样形象塑造中的去标签化;塑造多元化、立体,普通人可复制的青年榜样形象;坚守青年立场,紧扣青年需求;呈现多元化的声音。其缺点主要体现在:新闻报道存在模式化倾向;与官方意志高度匹配的报道主题,易与青年群体产生距离感;传播媒介与青少年媒介接触习惯错位等。针对问题,笔者从青年榜样报道思维、报道内容、报道形式、增强受众互动、拓展传播渠道方面出发,提出相应建议,以期提升《新青年》专版青年榜样报道影响力和说服力。

孙雪[7](2020)在《回望“天堂”:“徐水经验”研究》文中提出1958年,河北省徐水县因集体化的农田水利建设创造出“徐水经验”,得到毛泽东的青睐,所进行的“共产主义试点”,更一度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焦点,在环境史、革命史领域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值得进一步关注和考察。安肃(徐水)县由于西部群山环抱、山土薄瘠,东南临近淀泊、地洼土碱,境内漕、瀑、萍三条河流河身狭小、源短流急,气候寒暑皆烈,降水不均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使农业生产处于一种较低的水平。自然条件的有限性,水、旱、风、雹、虫等灾害的频繁发生,都影响着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近代以来,在灾害与战争的消耗中,徐水陷入了深刻而持续的自然与社会危机之中。全面抗战以来,徐水军民更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中共积极介入徐水后,处于游击区的徐水党政军民互助合作坚持生产,使张瑞合作社发展成晋察冀合作社的一面旗帜。解放战争期间,以集体化为导向的生产革命运动进一步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面对贫困与灾荒的历史包袱,“组织起来”成为人民的选择。围绕农业生产,徐水的党政军民开展起生产救灾、互助合作,走上了“大家发财、共同富裕”的集体化道路,使大规模的群众性集体化劳作成为可能。1957年冬—1958年春,徐水县通过全县统一规划领导,实现了水利化。经过陈正人的总结,“徐水经验”初步形成。1958年3月成都会议上毛泽东批示“徐水的经验普遍推广”,徐水成为领导大跃进的先进典型而受到全国瞩目。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后,徐水开展起全县范围的“劳动大协作”和“全民食堂化”,呈现出“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的特征,被盛赞为共产主义性质的萌芽。伴随着毛泽东视察徐水,“徐水经验”得到质的提升与固化,其核心“三化”在北戴河会议上作为“人民公社”的特征而内化、泛化到全国;暴得大名的徐水则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开展起“共产主义试点”的实践,出现许多过火行为,遭到“冷处理”而黯淡收场。当然,“共产主义试点”的失败不足以否定徐水人民的浩大实践,对“徐水经验”的考察则有助于理解中共前三十年的集体化理想传承与变迁。

郭媛[8](2020)在《山西长子道情调查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子道情作为山西晋东南道情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极具特色并且深受当地民众喜爱的传统唱曲曲种之一,它与屯留道情合称为“屯长道情”。2010年10月20日,经山西省长子县“非遗中心”申报的长子道情特批准正式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长子道情是在当地本土方言的基础上,结合民间优秀小调而形成的一个地方小剧种。它的唱词内容丰富且生动,多以表现修贤劝善类和民间生活类主题。唱词语言淳朴自然,通俗易懂。唱腔曲调宛转悠扬,娓娓动听。可惜的是,在长子道情发展的背后却隐藏着艺人流失、剧本散失等现实问题。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就是以文字的形式来反映长子道情的发展现状,以笔者搜集到的田野资料为主要线索,为长子道情存在的问题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帮助。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所搜集到的口述资料并结合其相关文献资料,对长子道情的历史渊源、剧本创作、艺术特征以及艺人情况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在长子道情研究概况这一部分,通过追溯其历史渊源,对它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分析与概括;在长子道情曲目剧本部分,对其剧本进行了大致的归纳和整理,并概括得出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唱腔音乐部分通过采访艺人和参考文献资料对其曲牌和伴奏乐器等方面做出了系统的归纳;舞台艺术部分则通过田野调查来完成,通过采访道情传承人和民间老艺人的记录,对其表演体制、服饰妆容、灯光道具等方面做出了分析;通过对长子道情民间曲艺队、民间艺人的调查,对其传承情况做出了归纳总结;最后,通过发现长子道情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整理其解决办法、展望其前景与未来。笔者在初步调查和分析中得知,长子道情在飞速发展的今天,已然面临着重重的困难,发展也变得举步难艰,保护长子道情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笔者希望通过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能够使长子道情这一优秀曲种得以发展和传承下去。

林文候[9](2020)在《穿越幻象 ——《海上花列传》中的都市情色探究》文中研究说明韩邦庆是晚清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其《海上花列传》为“狭邪小说”中的压轴之作。本文借助齐泽克“意识形态幻象”理论,结合“大他者”、“凝视”、“症状”、“剩余快感”、“死亡驱力”等概念,细致分析百年之前,上海租界的情色幻象,并探究文本中潜在的,“穿越幻象”的可能。论文主要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构成,而正文又包括三个章节。第一章为都市情色与意识形态幻象,第一节勾勒历史叙述中的情色都市,第二节论述休闲小报中透露出的情色想象,第三节在小说文本和史实的对照中,揭露十里洋场的情色幻象。上海租界,是华洋杂陈之地,其意识形态秩序,具有混杂性,借助法律、道德、习俗等加以表达。市民主体们通过被大他者“质询”的方式,将该律令体验为真理,从而内化在自己的行动中,他们明知自己追逐声色幻觉,却安然为之。第二章为都市情色的“剩余快感”,所谓“剩余快感”即在幻象的架构之内,使受到异化的主体,回归原初真实的内心驱力。由于恪守符号秩序的原则,此时获得的快感建立在臣服关系之上,表现为被压迫、被剥削的苦中作乐。第一节从具有殖民特色的鸦片烟入手,论及喜爱抽烟的张小村、赵桂林、沈小红、文君玉等人,分析在殖民者的统治下,此类畸形的快感如何衍生运作。第二节分析上海租界中金钱与欲望的合谋,倌人房中的镜与灯代表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逻辑,它们易碎,却又必不可少,它们能彰显文明,却又始终落入恩客“打房间”的男权圈套之中。因此,镜与灯彰显为双重压迫,而倌人对“琉璃世界”的期许,则转折为压迫之下的剩余快感。第三节通过小说人物的梦境,论述他们依附“男根中心主义”的执念。只有在梦境中,人们才能真正意识到幻象-框架,梦境佐证现实的虚构性,也强化了幻象给人的致命创痛。第三章为都市情色的“穿越幻象”。如果说“剩余快感”是臣服于符号秩序的所得,那么“穿越幻象”则是对现实世界中“溢出性症状”的认知,探究症状(symptom)对小说系统,及其背后混杂的意识形态体系的反动。第一节探究小说回目“断语”与正文“叙事”之间的缝合勾连,因“断语”部分由文言拟就,其意识形态仍然是较为严正的传统话语,是对小说及洋场声色的刺入。第二节立足于小说中的潜在文本,其中以昆曲为代表,它们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符合人物的心理历程,对情节做了铺垫,但作为一种“回溯性的预言”,颠覆了小说故事框架的平滑。第三节介绍小说中李漱芳等人的爱与死,在“死亡驱力”之下,李漱芳为爱而死的行为,构成小说叙事中的溢出,消泯了沪上都市情色的完整性、统一性。因此,无论是沪上租界,还是小说文本,依托于商品经济,受限于封建男权、殖民威权的都市情色,本身具有虚幻性。洋场中人受意识形态影响,执着于金钱、情爱的探求,陷入欲望困境中,因而更需要认同症状,认同文本系统与都市行为的溢出,为穿越都市情色幻象提供可能。

周莹[10](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二、争“金”夺“银”为哪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争“金”夺“银”为哪般(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汉语卫视春晚文化符号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1. 丰富中国电视节庆晚会的理论体系
        2. 在时代背景下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品牌的深层内涵
        3. 提升传播价值,促进内蒙古形象的立体化呈现
    (三) 国内外研究概况
        1. 以符号学研究春晚的理论依据
        2. 媒介传播的相关理论研究
        3. 内蒙古地域文化符号传播的相关研究
        4. 春晚文化视角的研究
    (四)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 文本分析法
        2. 案例研究法
        3. 文献分析法
        4. 创新点
一、基于电视文化符号的内蒙古春晚解读
    (一) 符号研究下的电视文化及其范例——春晚
        1. 电视文化符号及其能指和所指的统一
        2. 电视文本的范例——春晚
        3. 艺术化处理的民族文化符号的集合——特色浓郁的“内蒙古春晚”
    (二) 历史与现状——内蒙古春晚文化符号传播的发展沿革
        1. 探索成长期(1984-1996)
        2. 蓬勃发展期(1997-2009)
        3. 瓶颈徘徊期(2010-2017)
        4. 求变突围期(2018-)
二、内蒙古春晚文化符号构建之本体
    (一) 主题设置
        1. 准确定位
        2. 独树一帜
        3. 耳目一新
        4. 深入浅出
    (二) 歌舞节目
        1. 舞蹈
        2. 歌曲
    (三) 语言类、戏剧戏曲及原生态
        1. 语言类节目
        2. 地方戏剧戏曲
        3. 原生态节目
    (四) 纪实影像
        1. 地方民俗文化符号影像化呈现
        2. 民族政策的直观阐述
        3. 民族心理共情的强化剂
    (五) 舞美设计
三、内蒙古春晚文化符号载体多样性
    (一) 物质文化符号典型
        1. 春晚中的“服饰”——蒙古族审美文化的体现
        2. 春晚中的“道具”——蒙古族日常生活的呈现
        3. 春晚中的“乐器”——蒙古族文艺风采的展示
    (二) 精神文化符号典型
        1. 英雄精神
        2. 崇尚自然,“天地人合一”
    (三) 制度文化符号典型
四、内蒙古春晚文化符号构建的特征和意义
    (一) 内蒙古春晚文化符号构建的特征
        1. 传播符号的原生性
        2. “家国”主旋律的融入
        3. 传统符号的娱乐化和扁平化
    (二) 内蒙古春晚文化符号构建的意义
        1. 构建权力仪式,促进民族团结
        2. 加深民族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
        3. 促进文化多元交融发展
五、内蒙古春晚文化符号构建的问题及对策
    (一) 内蒙古春晚文化符号构建现存问题
        1. 符号选取单一,传播效果受阻
        2. 内容同质化模式化,精神内涵空洞泛化
        3. 对文化符号的片面表达,容易造成形象认同偏差
    (二) 内蒙古春晚文化符号构建对策建议
        1. 吸取民族文化精髓,突出时代特色
        2. 丰富艺术形式,创新节目形态
        3. 多媒体融合互动,提升地区文化特色
结语
参考文献
    (一) 着作
    (二) 博硕士论文
    (三) 期刊论文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2)5W理论视阈下对我国体育明星网络直播的研究 ——基于抖音平台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丰富网络直播领域的相关研究
        1.2.2 对“5W”理论进行实证研究
        1.2.3 助力体育明星网络直播的健康发展
    1.3 研究任务
        1.3.1 梳理体育明星网络直播的发展现状
        1.3.2 分析体育明星网络直播的五个W
        1.3.3 探究体育明星网络直播的发展建议
    1.4 文献综述
        1.4.1 关于体育明星的研究
        1.4.2 关于网络直播的研究
        1.4.3 关于体育明星网络直播的研究
        1.4.4 关于抖音直播的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录像观察法
        2.2.3 访谈法
        2.2.4 案例分析法
        2.2.5 数据统计法
    2.3 创新点与不足
        2.3.1 创新点
        2.3.2 研究不足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3.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3.1.2 理论框架的阐述
    3.2 体育明星网络直播的发展概述
        3.2.1 体育明星网络直播的发展过程
        3.2.2 体育明星网络直播的发展背景
        3.2.3 体育明星网络直播的类型归属
    3.3 体育明星抖音直播的“5W”分析
        3.3.1 体育明星抖音直播的参与度与群体特征
        3.3.2 体育明星抖音直播的内容构成与生产模式
        3.3.3 抖音直播的平台优势
        3.3.4 体育明星抖音直播的用户画像与收视动机
        3.3.5 体育明星抖音直播的效果呈现
    3.4 体育明星网络直播存在的困境与改进措施
        3.4.1 体育明星网络直播存在的困境
        3.4.2 体育明星网络直播的改进措施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发展过程短暂曲折、发展背景多种因素
        4.1.2 主播参与人数较多、群体特征独特鲜明
        4.1.3 直播内容体育为基、生产模式体娱结合
        4.1.4 抖音平台多重优势、平台主播双向促进
        4.1.5 用户画像清晰具体、用户收视各有所需
        4.1.6 线上效果互相联系、线下效果从心至身
    4.2 建议
        4.2.1 主播层面,增加机会、务实基础、打造特色
        4.2.2 内容层面,精心策划、丰富形式、注重平衡
        4.2.3 平台方面,利用优势、创新功能、垂直聚焦
        4.2.4 用户层面,政府法制、媒体引导、用户提升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3)鄂西南尖山乡土家族坐丧鼓仪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目的
    二、研究方法及研究价值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价值
    三、研究综述
        (一)具体微观的“土家族风俗音乐”研究成果
        (二)整体宏观视阈内的丧葬仪式音乐研究成果
第一章 鄂西南尖山乡土家族坐丧鼓的文化背景
    第一节 尖山乡概况
        一、尖山乡的地理背景
        二、尖山乡的人文环境
        三、尖山坐丧鼓的历史溯源
    第二节 尖山乡土家族的丧葬礼俗
        一、丧葬习俗
        二、尖山坐丧鼓简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尖山坐丧鼓的田野调查个案
    第一节 仪式前期准备
        一、落气
        二、发讣告
        三、写包封
    第二节 仪式过程
    第三节 仪式中所用道具
    第四节 仪式中的乐班
        一、乐班介绍
        二、传承人刘长品
        三、传承方式与传承谱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尖山坐丧鼓的音乐形态分析
    第一节 尖山坐丧鼓的唱词分析
        一、一十三个半韵
        二、唱词内容
        三、唱法
    第二节 尖山坐丧鼓的曲调分析
        一、曲调的语音原则
        二、曲调的音阶、调式、旋法及结构原则
    第三节 尖山坐丧鼓伴奏乐器鼓的运用分析
        一、开场
        二、开唱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尖山坐丧鼓的文化功能及传承保护
    第一节 尖山坐丧鼓的文化功能
        一、坐丧鼓表达了土家族人独特的生死观
        二、坐丧鼓的仪式化特征
        三、坐丧鼓仪式的程式性
        四、坐丧鼓仪式的交际性
        五、坐丧鼓仪式的宗族性
        六、坐丧鼓仪式的教育意义
    第二节 尖山坐丧鼓的现代变迁
    第三节 尖山坐丧鼓的传承与保护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田野工作纪实
    附录二 坐丧鼓唱词谱本
        一、尖山文化站收集到的坐丧鼓唱词
        二、传承人刘长品的手写唱词
    附录三 关于传承人刘长品
        一、获奖证书
        二、专门为父亲去世创作的歌词
        三、创作的其他歌词照片
    附录四 《二十四孝》完整唱词
致谢

(4)大数据时代传统新闻生产重构的路径解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大数据时代传统新闻生产的重构缘由
    第一节 大数据及新闻生产
        一、大数据
        二、新闻生产
    第二节 大数据时代传统新闻生产的局限性
        一、外部因素:数据时代特征渐趋明晰
        二、内部因素:传统新闻生产日渐式微
    第三节 大数据时代传统新闻生产亟需重构
        一、传统新闻生产的影响力渐弱
        二、传统新闻生产亟需转向重构
第二章 大数据为传统新闻生产提供重构路径
    第一节 数据新闻
        一、数据新闻的内涵
        二、数据新闻的坚守与创新
    第二节 数据新闻的生产重构分析
        一、数据新闻生产导向的重构
        二、数据新闻生产团队的重构
        三、数据新闻生产流程的重构
    第三节 数据新闻生产重构案例——财经网“数字说”栏目
        一、分析案例选择
        二、类目系统表设置
        三、统计样本说明
        四、生产重构要素分析
第三章 大数据助力传统新闻生产重构的反思
    第一节 大数据重构传统新闻生产系统的困境
        一、生产主体困境:新闻从业者数据素养不足
        二、生产内容困境:数据资源获取利用环境较差
        三、新闻产品困境:新闻产品可视化类型单一
        四、传播模式困境:新闻传播模式欠缺主动性
    第二节 大数据重构传统新闻生产系统的困境分析
        一、客观新闻发展阶段的转型升级
        二、新闻媒介市场的无序跟风竞争
        三、传统新闻生产思维模式的禁锢
        四、大数据应用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第四章 大数据时代传统新闻生产重构的优化路径
    第一节 媒介组织积极探索全新发展模式
        一、创新自身与外界企业合作新模式
        二、全力推动自身的信息数据库筹建
        三、坚持分众化内容端口平台的培育
    第二节 新闻从业人员努力适应时代发展
        一、升华自身职业追求理念
        二、平衡数据技术与内容质量关系
        三、树立新闻团队融合合作意识
    第三节 用户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
    第四节 政府要规范大数据应用法律法规
    第五节 高校要科学完善新闻生产相关课程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致谢

(5)朱熹《文集》与《论语》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文集》中的《论语》解释概述
    第一节 诗歌中有关《论语》的表述
        一、叹世艰、聊自慰的前期创作
        二、别佛老、志儒学的后期创作
    第二节 信札中有关《论语》的论述
        一、汪张吕刘《论语》问答
        二、陆氏陈氏《论语》辩答
    第三节 其他有关《论语》的论说
第二章 《文集》中朱熹的论语观
    第一节 先“论孟”后“六经”的为学次第
    第二节 《论语》在四书中的至要地位
    第三节 品读《论语》需注意的方法
    第四节 依托《论语》解读诸经
        一、订证《诗经》诗序之伪
        二、考辨《礼记》礼制变化
        三、论证《孟子》缀缉成书
        四、解读《易经》疑难章句
        五、以《论语》区别释氏之学
第三章 《文集》中的《论语》解释内容
    第一节 孔门弟子评说
        一、孔颜心法
        二、曾点气象
        三、弟子群体
    第二节 《论语》具体篇章说解
    第三节 《论语》核心范畴论析
        一、“仁”的论析
        二、“忠恕”的论析
第四章 指摘历代《论语》注解弊病
    第一节 前代学者《论语》注解之弊
    第二节 同时代学者《论语》注解之弊
        一、考据方面的弊病
        二、文章气象上的弊病
        三、文章学范围中的弊病
余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人民日报·新青年》专版中的青年榜样形象塑造研究(2013年至2019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2 媒体选择缘由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2.3 创新点
    1.3 文献综述
        1.3.1 框架理论
        1.3.2 媒介形象
        1.3.3 框架理论与媒介形象
        1.3.4 青年榜样研究
    1.4 研究方案设计
        1.4.1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4.2 研究方案设计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青年榜样”的报道框架分析
    2.1 宏观层面:新闻报道材料的选取
        2.1.1 报道主题:关心青年个人成长
        2.1.2 新闻来源:未明确说明作者身份、来源
        2.1.3 消息来源:重视青年声音的表达
        2.1.4 报道地域:不强调地域差异
    2.2 中观层面:新闻材料的搭建
        2.2.1 新闻报道的中层结构:采用叙说结构相对完整的报道形式
        2.2.2 报道形式
    2.3 微观层面:新闻文本内容的表达
        2.3.1 新闻标题:客观中立地揭示和评价新闻内容
        2.3.2 新闻导语:偏向选择概括式导语直接叙述
        2.3.3 引语的使用:重视使用直接引语转述新闻人物原话
        2.3.4 名言警句的使用:增添文学色彩,增强青年榜样形象塑造效果
        2.3.5 关键词分析:强化中心,引领全文,突出主题,增强传播效果
第3章 《新青年》中的青年榜样群像分析
    3.1 青年榜样人物的人口学统计特征
        3.1.1 性别:整体看不强调性别,局部看男性青年榜样较多
        3.1.2 年龄:整体看不强调年龄,局部看重视21-35周岁的青年榜样
        3.1.3 数量:既重视报道个体,也针对全体青年榜样
        3.1.4 地域:整体看不强调地域,局部重视华东、华北地区的青年榜样
        3.1.5 身份:整体看不强调身份,局部重视大学生、青年创业者、志愿者
        3.1.6 受教育程度:不强调受教育程度
        3.1.7 民族:整体看不强调民族,局部看重视汉族青年榜样
        3.1.8 政治面貌:整体看不强调政治面貌,局部看中共党员较多
        3.1.9 城乡分布:整体看不强调城乡来源,局部看城市的青年榜样居多
    3.2 青年榜样形象的呈现
        3.2.1 政治层面
        3.2.2 科技文化层面
        3.2.3 经济法律层面
        3.2.4 社会生态层面
        3.2.5 个人成长层面
第4章 受众对《新青年》青年榜样报道的反馈
    4.1 研究方案
    4.2 用户活跃度分析
        4.2.1 点赞量分析:个人成长层面的点赞量较高
        4.2.2 评论量分析:个人成长层面的评论量较高
    4.3 解码形式:引发了较为普遍的支配式解码
    4.4 诉求偏向:诉诸理性,具备一定思考痕迹
    4.5 评论内容分析
        4.5.1 表达自己受到的启发与感受
        4.5.2 表达自己的思考、建议及期待
        4.5.3 表示自己对文本观点及青年榜样的认同和赞扬
        4.5.4 表达自己对文本观点及青年榜样的不认同和质疑
    4.6 词频分析
    4.7 受众访谈
        4.7.1 与过去的青年榜样有明显区别
        4.7.2 认可青年榜样,并对他们具备一定好感度
        4.7.3 理性务实与理想信仰,自我意识与集体意识辩证统一的青年榜样
        4.7.4 青年榜样报道说服力低
        4.7.5 青年榜样覆盖面窄,对读者的吸引力低
        4.7.6 青年榜样报道篇幅长,与浅阅读习惯相冲突
    4.8 影响受众认知的因素
第5章 对青年榜样形象塑造的思考及建议
    5.1 影响青年榜样形象塑造的因素
        5.1.1 政治层面:《新青年》专版承担的政治使命和职责
        5.1.2 文化层面:文化后喻时代的到来
        5.1.3 社会层面:《新青年》专版建设青年友好型社会的格局
        5.1.4 媒体层面:新闻常规与新闻工作者的意识形态
    5.2 《新青年》青年榜样形象塑造的优点
        5.2.1 榜样形象塑造中的“去标签化”
        5.2.2 塑造多元化、立体,普通人可复制的青年榜样形象
        5.2.3 榜样报道坚守青年立场,呼应青年需求
        5.2.4 榜样报道中呈现多元化的声音
    5.3 《新青年》榜样形象塑造的不足
        5.3.1 青年榜样报道框架层面的不足
        5.3.2 从受众反馈发现的不足
        5.3.3 其他问题
    5.4 对青年榜样形象塑造的建议
        5.4.1 创新报道思维,提升青年榜样报道影响力
        5.4.2 丰富报道内容,提升青年榜样报道影响力
        5.4.3 优化报道形式,提升青年榜样报道影响力
        5.4.4 加强受众互动,提升青年榜样报道的传播效果
        5.4.5 拓展传播渠道,提升青年榜样形象的影响力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编码表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研究样本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7)回望“天堂”:“徐水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研究方法
    (四) 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山河为患:徐水的自然环境与居民的生计选择
    (一) 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结构
    (二) 连年被灾之下的生计选择与社会关系
第二章 “大家发财”:集体化导向在徐水的初步形成和发展
    (一) 抗战与灾荒中的党政军民互助合作
    (二) 解放战争时期徐水的土改、救灾与生产
第三章 “铁打的江山金饭碗”:新中国成立后徐水的集体化实践
    (一) 救荒、治贫、共富:上下互动中的集体化理想与实践
    (二) 改土、造田、治水:1957年徐水农田水利建设的浩大实践
    (三) 生活、劳动、战斗:1958年徐水生产生活方式的急剧调整
第四章 从沸腾到冷却:“徐水经验”的幕后与台前
    (一) 陈正人与“徐水经验”的初步总结
    (二) “沸腾的徐水”:毛泽东的徐水之行
    (三) 北戴河会议与“徐水经验”的泛化和异化
    (四) “徐水经验”的冷处理及时人的反思
结论: 中共集体化理想的传承与变迁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山西长子道情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2 道情与长子道情
    2.1 道情的历史渊源
        2.1.1 法曲道情
        2.1.2 俗曲道情
    2.2 长子道情的研究背景
        2.2.1 长子的人文地理环境
        2.2.2 长子道情的由来与发展历程
    2.3 长子道情与地区其它曲种的关系
        2.3.1 长子道情与长子鼓书的关系
        2.3.2 长子道情与阳城道情的关系
        2.3.3 长子道情与山西四大道情的关系
3 长子道情的剧本研究
    3.1 长子道情的曲目与分类
    3.2 长子道情的曲目特点
        3.2.1 长子道情曲目的思想内容
        3.2.2 长子道情曲目的艺术特点
        3.2.3 长子道情代表曲目解析
4 长子道情的音乐特征
    4.1 长子道情的唱腔特征与曲式结构
        4.1.1 长子道情的唱腔特征
        4.1.2 长子道情的特色曲牌
    4.2 长子道情的乐队伴奏
        4.2.1 传统道情的伴奏音乐及乐器
        4.2.2 新道情的伴奏音乐及乐器
5 长子道情的舞台艺术
    5.1 舞台表演方式
        5.1.1 舞台设置
        5.1.2 表演人数
        5.1.3 表演特色
    5.2 舞美的形成
        5.2.1 服饰妆容
        5.2.2 舞台道具与灯光音响
6 长子道情的民间曲艺队与演员
    6.1 民间曲艺队
    6.2 演员
        6.2.1 部分道情艺人资料
        6.2.2 部分名老艺人现状
7 长子道情的现状、存在价值与传承
    7.1 长子道情现状
        7.1.1 面临的困难
        7.1.2 衰落的原因
    7.2 长子道情的存在价值
    7.3 长子道情的传承与保护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长子道情现存曲目一览表
附录 B 采访长子道情相关人员记录
附录 C 艺人口述道情曲目《姑嫂观灯》
附录 D 《韩湘子传·林英送茶》选段
附录 E 部分乐器图片
附录 F 长子道情了解情况问卷调查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穿越幻象 ——《海上花列传》中的都市情色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一章 都市情色与意识形态幻象
    第一节 历史叙述中的情色之都
    第二节 休闲小报中的想象与被想象
    第三节 “深味”与“返观”的情色幻象
第二章 都市情色的“剩余快感”
    第一节 乱世的鸦片烟与迷情
    第二节 镜与灯:情色焦虑的返照
    第三节 梦的起止与情色危机
第三章 都市情色的“穿越幻象”
    第一节 “断语”与“叙事”的缝合
    第二节 潜在文本的穿插颠覆
    第三节 “先生”房中的爱与死
结语
参考文献
    主要专着
    主要论文
附录
    附录一: 《海上花列传》人物关系表
    附录二: 《海上花列传》大事件时间表
后记

(10)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四、争“金”夺“银”为哪般(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汉语卫视春晚文化符号构建研究[D]. 李彤.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2]5W理论视阈下对我国体育明星网络直播的研究 ——基于抖音平台的案例分析[D]. 王宇辰. 首都体育学院, 2021(12)
  • [3]鄂西南尖山乡土家族坐丧鼓仪式研究[D]. 曾令雯. 西安音乐学院, 2020(08)
  • [4]大数据时代传统新闻生产重构的路径解析研究[D]. 赵喜峰.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5]朱熹《文集》与《论语》学[D]. 马涛. 河南大学, 2020(02)
  • [6]《人民日报·新青年》专版中的青年榜样形象塑造研究(2013年至2019年)[D]. 潘甜.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7]回望“天堂”:“徐水经验”研究[D]. 孙雪. 山东大学, 2020(01)
  • [8]山西长子道情调查与研究[D]. 郭媛.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9]穿越幻象 ——《海上花列传》中的都市情色探究[D]. 林文候.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10]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标签:;  ;  ;  ;  

争“金”,赢“银”是什么感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