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断块油藏精细油藏描述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复杂断块油藏精细油藏描述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徐淑娟[1]2010年在《卫城油田卫22断块精细地质模型与剩余油分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卫城油田卫22断块厚层块状非均质油藏的地质特点和开发现状,综合应用各种勘探开发资料,以石油地质学、现代沉积学、储层地质学、开发地质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储层评价技术、油藏叁维地质建模技术、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等现代油藏描述技术和方法,以计算机技术为手段,对卫城油田卫22断块进行了精细油藏描述和剩余油分布研究。利用叁维地震、钻井和生产动态等资料对该区进行了构造精细研究,编制了油藏剖面图和大比例尺小间距等值线的微构造图,逐步搞清了区内小断层的发育分布规律和小幅度微构造的分布特征。运用高分辨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基准面旋回对比,建立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在骨架剖面对比的基础上,完成了该区小层的划分与对比,将卫22断块地层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10个短期基准面旋回,为储层的精细描述、建模奠定了基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岩心观察、沉积背景和沉积特征的分析,进行了储层沉积微相研究,认为卫22断块发育水进式叁角洲沉积,该区位于叁角洲前缘相带。沉积微相主要为分流河道、河口沙坝、前缘沙席、河道间和浅湖相,储积砂体以分流河道和河口沙坝砂体为主,前缘沙席次之。通过对储层物性的综合评价认为卫22断块为严重非均质的中低渗透储层,各个小层中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变化受沉积相带控制,层间、层内矛盾突出是开发生产面临的主要矛盾。综合以上研究成果,采用多信息协同和随机建模的方法建立了卫城油田卫22断块的叁维储层地质模型。根据沉积微相的空间展布特征,运用序贯指示模拟方法,建立了沉积微相模型;运用相控建模技术和序贯高斯模拟方法,建立了孔隙度模型、渗透率模型,并进行了原始地质储量拟合。在石油地质储量计算基础上,对卫22断块油藏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该油藏的剩余油分布及定量描述研究,分析了剩余油的分布特征,认为油藏的可动油高值区域一般存在于砂岩尖灭区、井网不完善区和构造高部位,并大多呈分散状、片状、连续状分布。

李胜彪[2]2010年在《王集复杂断块油藏开发地质综合评价及调整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位于河南省唐河县王集乡境内的,由众多断层遮挡作用形成圈闭内的王集复杂断块普通稠油油藏,具有地质构造、流体性质、油水系统非常复杂,储层非均质性严重等典型特点。认清这类复杂油藏地质特征体系,准确分析评价油藏动态与开发现状以及目前油藏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对于制定油藏有效的综合治理措施,进一步改善油藏开发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王集油田复杂的储层特性以及油藏开发中出现的问题,开展了以下研究并取得了相应成果:①.在认识了王集油藏基本地质特征,以及对主力区块储层静态进行分类评价基础上,提出了从存储系数、地层系数及流动带指数叁个不同侧面对储层进行评价。②.在储层非均质性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对储层宏观非均质性进行了详细描述,研究了储层流动单元及分布特点。③.通过分析注采对应关系,研究基础上,分析评价了王集复杂断块油藏的水驱开发效果。受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储层物性和流体物性的综合影响,王集复杂断块油藏的水驱开发效果和开发潜力具有明显区域性。东区、柴庄区、泌242块和西区的水驱采收率平均可达到20.9%、23.7%、15.03%和21.0%。④.采用系统的油藏工程分析方法,详细研究了油藏水驱控制程度、注采井网适应性、井网密度、合理地层压力保持水平、合理注采比和合理注水量等,东区、柴庄、泌242块和西区的合理地层压力保持水平分别为86.08%、81.53%、86.98%和95.45%,合理注采比分别是1.010、1.004、1.006和1.017。⑤.采用相控建模方法,并结合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确定等时地质界面技术,建立了油藏叁维地质模型。在此基础上,应用小尺度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王集油田东区目前的剩余油分布规律。⑥.针对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储层地质特征、渗流特征以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结果,提出并初步论证了王集油田综合治理对策。

王伟[3]2016年在《J1区块精细油藏描述及开发调整部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精细油藏描述技术是老油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对老油田的构造、沉积、储层及流体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可以达到充分了解油藏的目的,实现老油田的增储稳产,提高采收率。开展精细油藏描述研究,建立反映现阶段的精细地质模型,制定切实可行的挖潜调整方案,是实现老油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在辽河油田J1区块开展精细油藏解释及开发调整部署研究,旨在建立该油田全区地质模型,开展油藏数值模拟研究,进行开发指标预测及综合调整方案设计。由于J1区块储层发育情况复杂,平面上储层发育差异大,虽经过多年开发,但储层和构造并不十分落实,有必要进行系统的精细地质研究。通过精细地质研究方法,建立储层叁维地质模型,进行微构造、储层特征、沉积相及油水分布特征研究。进行油藏工程分析,着重研究各开发阶段井网、层系、注水方式调整状况及效果。并进行油藏数值模拟研究,建立全油田地质模型,进行开发指标预测及综合调整方案设计优化。在油气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及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等方面进行详细研究。在油气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及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等方面进行详细研究。提出合理的调整开发方案,以达到提高最终采收率的目的。本文最终确定J1区块开发调整措施以常规注水开发为最优方案。在精细油藏描述过程中,应当尽量细划层系,这是发现油藏潜力的重要基础。应重视原来被忽视的层段,这是是寻找油藏潜力的重要方向。将多种方法紧密结合是挖掘老区潜力、提高采收率的有效保障。通过在J1地区开展精细油藏描述研究,找到了正确认识油藏特征和潜力的突破口,从而使过去的低产能老区转变为上产区块,表明了在复杂断块开展精细油藏描述,可以深入剖析油藏、有效挖掘潜力。在老区开展精细油藏描述取得突破是可能的,它有助于对油藏整体进行二次认识,对潜力目标进行准确定位。J1地区的调整效果表明了精细油藏描述是老区挖潜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是老油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利保障。

刘德华[4]2005年在《油田开发中后期综合治理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油田进入中后期开发,小层变化复杂、含水高、注采系统不完善、平面、层间、层内矛盾突出、井况复杂,油井含水上升,注水效果变差,地下情况变的复杂,工艺措施效果逐渐变差,特别是一些单井点的措施,增产逐年降低,投入产出效益下降,导致成本上升。近几年来,各油田针对开发中后期出现的各种问题,开展整体区块的治理工作,但对油田开发中后期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不够全面、技术系统性不够,未形成新的系统方法,包括油藏精细描述、开发特征分析、剩余油分布、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方法、增产措施等方面开展的不够全面,而且缺乏较全面细致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没有形成系列的区块综合治理方法和配套技术。所以该论文结合大港油田的港西叁区二断块油藏、中原油田的文13北等8个油藏实际,开展了油藏精细描述、开发特征分析、剩余油分布、增产措施等方面大量的研究,通过对实际油田情况的总结、分析和全方位研究,形成系统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对提高油田开采效益和整体技术水平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和现场实施取得以下主要成果: 1、总结了油田开发中后期油藏描述的特点、任务及要求,给出了油藏描述的模式与流程,并在具体项目研究中得到应用。同时给出油藏评价的详细内容和优选具体评价方法,首次应用自组织方法建立采收率模型,并取得很好的应用效果。 2、归纳了油藏开发特征分析的内容和方法,提出了综合评价注水开发油田开发效果的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及评价标准,并建立了综合评价的灰色聚类评价模型。 3、在国内外范围内首次提出失量化井网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以油藏描述为基础,最大限度控制储量为前提,提高单井效益为目的的井网优化控制技术。 4、分析了开发后期油藏剩余油分布特点及描述方法,并以明一西油藏等油藏为实例开展模拟分析。 5、总结分析了改善油田开发效果的方法和实施过程中注意的问题,提出了综合治理配套的封窜堵漏技术、深部调剖技术、出砂原因分析与堵水固砂一体化技术。首次提出IPCS技术即深部调剖与表面活性剂驱油相结合的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 6、系统的建立了油田开发中后期综合治理研究与调整的工作内容、研究方法和工作流程。 研究成果在大港油田、中原油田等得到应用,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使区块综合治理水平有很大的提高。所研究成果具有推广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陈路原[5]2001年在《复杂断块油藏精细油藏描述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复杂断块油藏作为原油储层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油气田开发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复杂断块油藏进行剩余油分布状况研究和挖潜措施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断块油藏的基本特征入手,应用现代油藏精细描述技术,针对马厂油田实例,建立了叁维定量地质模型;应用现代油藏工程方法,对马厂复杂断块油藏进行了动态分析;运用动静态综合分析法和运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剩余油分布规律;在精细油藏描述和深化剩余油分布状况研究基础上,着重从定向井技术和水动力学调整方法两个方面对挖潜开发指标进行了论证。 主要研究成果: ①应用现代油藏精细描述技术,针对马厂油田实例,细分了流动单元,进行了沉积微相分析,对马厂复杂断块油藏构造取得了突破性的认识,并应用随机建模技术建立了叁维地质模型; ②应用油藏工程方法,对马厂复杂断块油藏水驱储量动用程度、可采储量以及含水率上升规律、水驱开发状况和效果进行了较为系统地评价和预测研究; ③在叁维定量地质模型基础上,结合油田开发特征,尝试性地划分出七种可能的注入水波及方式;运用动静态综合分析法定性~定量对宏观剩余油分布作出描述研究;运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结合宏观剩余油描述结果定量地精确研究剩余油分布及其分布规律; ④在对马厂油田沙叁中—下精细油藏描述和深化剩余油分布状况研究基础上,结合油田地质开发特点、各单元储量动用状况及开发现状,确定出挖潜思路和挖潜方法,着重从定向井技术和水动力学调整方法两个方面对挖潜开发指标进行了论证,并提出了一种新的水平井产能计算公式。 现场实施结果表明本文研究方法可靠、实用性强、具有普遍性和可操作性。

张守松[6]2013年在《渤海湾复杂断块油藏开发方案优化设计技术》文中指出为高效开发埕海油田二区,在油藏前期开发试验取得的新认识基础上利用地震、地质、测井、试油、试采、开发试验等资料进行储层精细刻画,持续研究,及时调整,从而满足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层位调整和注采井位调整的需求,形成完成的开发调整方案。以大港埕海二区开发方案为例对渤海湾复杂断块油藏开发方案优化设计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沙二下层为例提出了3套开发方案,通过指标对比,优选方案二作为东区沙二下油藏开发的推荐方案。通过技术研究形成五项成果:(1)形成了一套适合复杂断块油藏开发一体化研究与优化设计技术。该一体化研究与设计技术,包括构造精细解释、地震约束多井反演、砂体精细刻画、精细储层相控随机建模、研究区适应性评价和优化设计、油藏工程研究、井位部署等。(2)通过分析对埕海二区油藏的储层物性(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孔隙结构、储层岩性、流体性质(原油及天然气性质)、构造特征、层位分布、压力系统、温度系统及油气藏类型等基本属性有了深入认识。构造研究结果表明埕海二区的主体位于张东构造,张北断层、张东断层和海4井断层是该区的叁条主要断裂,具有规模大、活动期长、断距大的特点。(3)在沉积相及储层反演研究的基础上实现了储层砂体的精细刻画,刻画结果明确了埕海二区各小层含有面积、单砂体厚度及储量分布规律,为地质建模奠定了基础。埕海二区主要生产层位为沙一下、沙二上、沙二下、沙叁上及沙叁下,区域内流体基本都存在于储层发育和保存比较好的区域,主要储层有利区主要集中在ZH7、ZH5、ZH503、ZH15、Z2701的周边。通过研究形成了一套适用于复杂断块油气藏的包括储层反演、单砂体刻画及储量评价技术体系。(4)建立了包括构造模型、断层模型、储层属性模型(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在内的埕海二区沙一下整体地质模型和分区[张27X1井区和张29X1井区、埕海二区北(东)、埕海二区北(西部高压区)]地质模型,形成了适用于类似埕海二区的复杂断块油气藏地质建模方法。(5)提出了以沙二下为代表的3套油藏开发方案,通过方案对比分析明确了开发方式及开发方案,推荐44口井(其中油井28口、水井16口)的方案作为最优开发方案。开发方案的优化为埕海二区高效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潘晓霞[7]2006年在《复杂小断块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及开发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苏复杂小断块油藏主要特点是断层多、构造复杂,断块含油面积小,油水关系复杂。受地质、开发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更加零散。因此为进一步提高油田采收率,摸索一套适合江苏小断块高含水油藏特点的剩余油研究方法,将对江苏油田高含水期挖潜起到重要指导作用及形成必要的技术储备,从长远观点看,效益明显。针对江苏复杂小断块油田的地质特点和开发现状,选取真武、周庄、宋家垛、安丰、范庄五个具有代表性的高含水油田作为研究和矿场试验实例。旨在通过进一步细分流动单元,重建地质模型,以油藏数值模拟、剩余油监测、动态分析为主要手段,从不同角度、采用多种方法进行高含水期水淹机理、水淹特征研究,从平面、层间、层内叁方面阐述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认为剩余油饱和度、剩余储量的高低主要受沉积相带、注采井网完善程度和断层遮挡的控制。含油带较窄、边底水活跃的周庄、宋家垛、安丰油田主要以靠近断层高部位、井间剩余油分布为主,复杂结构井是挖掘此类剩余油的经济实用的有效手段;对层状砂岩油藏范庄油田,以高部位井网加密为主;而对多油藏类型并存的真武油田,受地质条件和长期在产量压力下的频繁调整影响,目前的开发现状是多种剩余油成因共存,造成剩余油高度分散,没有主导性的宏观剩余油聚集,矿场应用了水动力学方法、复杂结构井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油田开发效果,并且储备了单井吞吐、调剖堵水、CO2混相驱、表面活性剂驱等叁次采油技术。

张淑娟[8]2009年在《复杂断块油藏相控储层建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二连盆地阿南油田阿11复杂断块油藏为例,剖析了水下扇体相控储层物性参数建模方法及应用。该断块目前处于高含水开发阶段,储集层非均质性严重影响开发效果。为了精确描述储集层物性及其展布特征,综合应用地震、测井、地质和开发动态研究成果,应用相控建模技术,采用两种或多种建模方法联合工作的思路,分步建立了构造模型、沉积微相模型以及微相控制下的储集层属性模型。通过油气储集层相控与非相控物性参数模拟结果的对比,认为相控属性模型对油藏非均质性的描述更为合理,并实现Petrel地质建模与Eclipse数值模拟一体化无缝链接,依据模拟结果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提高了油藏采收率。阿南油田的成功应用表明,相控建模技术可较好地解决沉积微相变化快、非均质性严重的储集层物性参数的模拟,为油藏后期开发调整提供了可靠的地质基础。同时,针对环渤海湾地区复杂断块油藏各类沉积环境对相控建模的适用性做了总结,提出了推广应用完善建议。

卢惠东[9]2010年在《不同类型断块油藏井网优化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东辛油田属于复杂断块油藏,随着油田的不断开发,在开发过程中逐渐表现出注采井网失调、储量动用程度降低、含水控制难度大以及自然递减快等问题,本文在对不同类型油藏进行开发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东辛复杂断块油藏地质特点,从油藏开发角度出发,对东辛148个基本开发单元进行合理分类,共分为边底水活跃断块油藏、简单断块油藏、复杂断块油藏、极复杂断块油藏及岩性构造油藏五大类;并优选不同类型油藏典型区块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不同类型断块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点,包括层间剩余油分布、层内剩余油分布以及平面剩余油分布,然后,以精细构造与储层研究为基础,分析了原油黏度、原油黏度级差、渗透率级差、油层厚度、产能以及含油面积等因素对纵向和平面水驱动用的影响,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逐级细分技术(层系细分、层系重组、层系内分采分注、变密度射孔)、水平井单层开发技术、矢量井网、优化井距等油藏工程方法进行了理论研究,针对不同的剩余油分布类型,制定相应有效的挖潜措施手段,建立了层系细分开发技术界限及水平井的优化设计方法,实现了开发层系划分的程序化、标准化和定量化,提高了开发层系划分的科学性,实现了开发效益的最大化;并得到了不同类型断块油藏井网优化的原则和调整方法。通过现场试验,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因此,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为断块油藏高含水期提高水驱控制程度、优化层系井网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对我国东部开发后期油田进一步挖潜剩余油提高采收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孟庆龙, 芦凤明, 滕菲, 马文华, 张会卿[10]2018年在《复杂断块油藏精细描述技术研究与应用——以大港油田第叁系地层为例》文中提出复杂断块油藏是大港油区分布最广的油藏类型。论述了复杂断块精细油藏描述在构造研究、河道砂体预测、剩余油研究等方面形成的油藏描述技术及具体方法。研究认为,处于开发中后期的复杂断块老油田精细油藏描述研究工作的重点在于以井震结合、动静结合、多学科综合研究为基础,开展层次约束多重控制的地层对比、井震动静结合的构造精细解释、单一河道及内部构型刻画、多方法剩余油分布研究等方面,应突出精细化和全面化的特点,进一步深挖老油田剩余油潜力,以提高开发水平。

参考文献:

[1]. 卫城油田卫22断块精细地质模型与剩余油分布研究[D]. 徐淑娟. 中国海洋大学. 2010

[2]. 王集复杂断块油藏开发地质综合评价及调整治理研究[D]. 李胜彪. 西南石油大学. 2010

[3]. J1区块精细油藏描述及开发调整部署研究[D]. 王伟. 东北石油大学. 2016

[4]. 油田开发中后期综合治理技术研究[D]. 刘德华. 西南石油学院. 2005

[5]. 复杂断块油藏精细油藏描述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D]. 陈路原. 西南石油学院. 2001

[6]. 渤海湾复杂断块油藏开发方案优化设计技术[D]. 张守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

[7]. 复杂小断块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及开发对策研究[D]. 潘晓霞. 中国石油大学. 2006

[8]. 复杂断块油藏相控储层建模研究[D]. 张淑娟.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09

[9]. 不同类型断块油藏井网优化技术研究与应用[D]. 卢惠东. 中国石油大学. 2010

[10]. 复杂断块油藏精细描述技术研究与应用——以大港油田第叁系地层为例[J]. 孟庆龙, 芦凤明, 滕菲, 马文华, 张会卿. 油气地球物理. 2018

标签:;  ;  ;  ;  ;  

复杂断块油藏精细油藏描述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