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_城市经济论文

攀枝花市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_城市经济论文

攀枝花市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攀枝花市论文,可持续发展战略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P967](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588(2000)01—0069—04

1 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基础和经济条件

攀枝花市位于四川省南部,地处四川省西南角川滇交界处,辖三区两县,幅员7423.42km[2];总人口94.10×10[4]人(1994年末),其中农业人口46.38×10[4]人,占49.29%; 非农业人口47.72×10[4]人,占50.71%。攀枝花市具有完整的城市经济结构和独特的城乡结构, 具有区域中心城市景观和金沙江源头资源保护双重特征,是一座地处中国西南部山区和金沙江上游的新兴工业城市。

攀枝花市属于高海拔、低纬度、高原型内陆山地“岛状”南亚热带立体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生态环境较为优越,是多种生态类型和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地区。攀枝花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水能资源巨大。全市森林覆盖率44.8%, 自然保护区覆盖率10.1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43%,土地总面积74.33×10[4]hm[2]。

攀枝花是川滇交界处的经济中心城市。在四川省经济发展格局中,攀枝花占有重要地位。攀枝花其资源优势以及30多年开发建设所形成的钢铁、能源、钒钛等基础产业优势在四川更加突出,钢产量在全省的比重由41%上升到了52%,到本世纪末,攀枝花境内的电力装机容量、发电量将占四川省电网的四分之一以上。攀西农业开发在全省农业发展中也居重要地位。攀枝花作为金沙江上游川滇交界处的中心城市,与沿江城市经济联系密切,在金沙江产业带中,与长江中下游机械加工业,轻工产品具有内在的经济关联;是四川的南大门,是金沙江沿岸城市向川西南、滇西北市场扩散其产品的重要中转站。攀枝花市辐射周边省市的批发市场,日成交额和全市社会商品销售额具备幅射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商品流通中心带来了交通效应、流通效应、信息效应、地区资源扩散效应。

2 区位优势和劣势

(1)区位和地区。 攀枝花是以钢铁带动起来的移民城市。 目前处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从生产优先向生产生活并重转变,从单纯追求产值向完善城市整体功能转变。其区域发展优势为: ①攀枝花地区可以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中的重要支撑点,攀枝花及凉山州地区是我国少有的资源富集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有后劲和潜力的地方之一,丰富的水能资源、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优越的光热等气候资源,使得该地区具备经济发展良好的客观条件和资源基础。攀枝花地区已经建立起较强的经济基础,是我国建设大型能源和原材料的理想基地,加快这里的能源、原材料工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调整和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 ②攀枝花地区是我国长江流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该地区经济发展,可以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增进长江流域经济带发展活力。③行政区划重组后,四川仅成都一个大城市,迫切需要培育一个新的、较强的经济增长极,就区位、经济实力、人口规模和科技水平而言,攀枝花将成为四川省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因重庆市场的地域扩张,攀枝花与重庆的关系从竞争互补型转变成互补型。 ④大西南是我国经济的后进地带,该地带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以及庞大的市场。以南北向的宝成铁路和公路交通为纽带,攀枝花市因其相对较高的科技水平和较强的社会经济实力将使其成为该区域的经济发展的带动城市。 ⑤攀枝花地区是我国多民族汇集区,它的经济发展可促进民族团结和繁荣,稳定社会秩序。由于其独特的自然、人文条件,攀枝花具有发展旅游和生态农业的有利条件。

(2)制约因素。攀枝花浓缩了区域中心城市的基本特征, 但是在实现两个转变中也存在制约因素。除了存在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比较低,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薄弱、交通及城市基础设施滞后等突出问题外,还面临着新的挑战与困难: ①四川省成都经济圈建设战略已经确定。对攀西开发,省政府由于财力有限,近年内不可能有大的投入。攀枝花经济和社会发展,将由过去主要依靠国家投入转变为“内发型”发展,主要靠自己力量,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开拓市场,谋求进一步发展。 ②地方企业规模小,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经济效益不高。目前尚无一家企业跻入省重点扶持的37户扩张型企业行列。国有企业以及体制遗留的积弊使许多企业对市场经济的适应力较差。 ③城市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与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标和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影响了城市综合功能的发挥,制约了对外开放和吸引外来投资的能力。 ④在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中,人才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在吸引外地人才方面存在不少现实困难,人才短缺现象比较严重。虽有较高层次的科研力量和技术水平,但能带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用技术久缺甚多。⑤城市经济发展的结构转变要求城市一级加强整合能力,现有的城市管理水平和社会教育方式还不适应快速发展的新形势。随着城市扩张和生活水平提高,资源保护和公共环境管理更显重要,社会保障水平有待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有所贡献,但是对社会发展渗透还不够,社会管理水平和民众素质已经对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产生了直接影响。 ⑥城市扩张发展内在需求受到山地大江制约。生态空间相对封闭,生态系统较为脆弱,使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面临高环境门槛和将要付出较多环保费用。

(3)矛盾、困境及机遇。

攀枝花当前及今后的矛盾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和国企占主导地位的计划经济体制产生了强烈碰撞。对攀枝花市这样以国企在国民经济占重要地位的内陆城市而言,如何使大型国企的结构潜力转化为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成为其今后发展的关键。 ②资金短缺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双重压力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矛盾。资金短缺使攀枝花在产业结构调整时只能选择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而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又加强了资金的紧张,使产业结构转型和优化趋于困难。 ③中间技术、实用技术的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三线”企业占重要地位的攀枝花,一些高技术(冶金等)领域在国内外具有优势,但是在中间技术和实用技术领域却没有优势而言,这也就限制了高技术优势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④劳动力素质低与巨大的就业压力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⑤丰富的自然资源、较低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态系统脆弱之间的矛盾。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较低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需要选择资源密集型的产业结构;另一方面,生态空间郁闭,生态系统脆弱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作为长江生态屏障的作用,使其在产业结构选择时只应当选择污染少的产业结构体系,这需要较雄厚的资金支持、较高技术层次和高素质劳动力的支撑。 ⑥乡镇企业不发达与大中型企业较多但经济增长缓慢的矛盾。乡镇企业的兴盛常需较少的投入就能获得较高的经济增长,并能解决大量的劳动力就业,但乡镇企业发展往往以较高的环境代价,较大的资源浪费相伴随。因此乡镇企业的发展与环境、资源的约束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大量国有企业改革与转轨的磨合期又与经济发展的时间需求相抵触。 ⑦处于经济边缘地带与市场潜力巨大的矛盾。后进区域深厚腹地和巨大市场为攀枝花的发展积藏了巨大的潜力,而远离经济发达区域的资金、技术支撑又将滞阻当地产业结构的演进。⑧主导产业突出但产业关联性不强,制约了产业整体优势的充分发挥。

综合上述八大矛盾,形成攀枝花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困境,概括称之为远离经济市场,资金短缺,生态约束,大量低素质劳动力与社会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八大矛盾规定了攀枝花市发展战略选择的边界条件,走出困境则是发展模式需要解决的关键所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东中西三大地带“梯度推移”战略的实施,开始了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由内地向沿海的转移,同时区域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90年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将经历新的调整,按可持续发展思想,这一调整将以协调区域间经济发展为目标,“把沿海与内陆间相对差距扩大的幅度控制在人们心理承受的合理范围之内”。随着改革开放全国推进以及开发重心西移,重庆直辖,攀枝花市对外开放,因政策优势而使其投资环境吸引力增强,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能力得以提高。

3 战略目标与资源管理

设立重庆直辖市使四川省情发生了重大变化,攀枝花市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十五大之后,资本的凝聚作用增强,区域之间的竞争由产后市场竞争向产中和产前阶段的生产要素竞争延伸,生产要素、要素组合以及获取成本要求重新定义区域经济实力概念,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压力在正反两个方面突出来。攀枝花市发展战略的讨论范围可以很大,但是受到资源环境和宏观政策约束,选择空间却很小。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研究和探讨攀枝花市的发展战略需要深入探讨发展战略的基本结论和适用条件之间的内在关系,在发展战略及目标和可以提供的资源条件、发展空间、动力机制、实现目标的技术路径结合起来,确定攀枝花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受行政区划的影响减弱,地区经济实力竞争和区域市场幅射吸纳、进行新的区域经济整合已是大势所趋。加快攀枝花经济发展,对于现实金沙江经济带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意义重大。从区域经济角度看,抓住金沙江经济带发展和西部开放开发的机遇,攀枝花有可能成为我国由点到面展开西部地区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增长极。

3.1 发展目标

攀枝花的发展目标包括4个层次:

①城市发展目标:社会经济实力得到极大的增强,成为经济实力较强,社会进步,科技发达,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化城市。 ②市域目标:作为地级市,具有承担带动整个市域社会经济发展,使攀枝花地区在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承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结构等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任。 ③省域目标:填补四川大城市的不足,针对川南滇北的经济发展,需要将攀枝花培育成间于成都和昆明的经济增长极。④宏观战略目标:四川位于西部地带的东部,与中部地带为邻,在我国西进战略中以长江轴线为横轴的基础上,南北向轴线有贯穿东中部的大京九线,以宝成铁路为基轴,向北经兰州向银川延伸,向南经昆明走南昆线可达北部湾沿岸港口的南北向轴线,可经过西部地区八省区(蒙、宁、甘、陕、川、黔、滇、桂),跨越大西南,攀枝花处在极其重要的枢纽位置,是长江流域经济轴线不可忽略的城市,处我国西部地区开发的中心位置,要求其成为专业化经济中心。 ⑤攀枝花发展的综合目标:以冶金(钢铁钒钛基地)、能源、建材工业等为主导,综合性开发当地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在10a 时间内建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3.2 模式与机制

3.2.1 产业的发展方向 ①生态型的产业结构体系。首先, 市域对环境污染的自净能力较差;其次市域内居民积聚,需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其三,生态型农业及其农副产品的市场趋势将日益兴盛;第四,长江中上游生态屏障的要求;第五,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水准,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因而,调整市域的产业结构,形成生态型的产业结构体系应成为当地今后发展的重点。②多层次的产业结构体系。攀枝花在其市域和四川省域的腹地层次内,其比较优势的产业是技术和劳动密集型(技术上的优势和劳动力资源的富余、廉价),在大西南区域内,其比较优势的产业应是资源和技术密集型的(“三线”建设的重点投资和技术上的密集),在与我国东中部地带的地域分工中,则应是技术层次上的水平分工以及劳动力、资源上的比较优势。由此而知,可以建立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传统优势(资源、劳动力)产业为支柱,资金密集型产业适度发展的多层次的产业结构体系。

3.2.2 地域结构调整 改革开放以前, 攀枝花市主要依靠外部推动力即国家的三线建设投资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今后的发展主要依靠经济系统的自增长和投资环境吸引力的增强。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域空间结构条件下,应重点改善投资环境,增强投资吸引力,形成主导产业及创新企业家群体,通过集聚优势和规模效益的发挥,并通过中心城市与腹地间生产过程的地域分工,带动市域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乡镇企业发展推动区、县城镇建设,转移农村劳动力,同时又可缓解资金紧缺的压力。

3.2.3 区际联系与分工

①总体战略方针是:建成我国重要的水能基地、钒钛工业基地和重要钢铁工业基地,建成四川重析有色金属工业基地、亚热带商品农业及加工基地,建成独具特色的旅游观光基地,使攀枝花地区成为四川、西南以及全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之一。 ②沿长江轴线与东部地带及参与世界经济的分工,形成冶金、能源、农业等领域的水平分工以及劳动密集、资源密集产业领域的垂直分工; ③在西部地带,攀枝花市在联接西南部地带具有经济技术优势,应以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垂直分工和资金、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水平分工相结合。 ④在四川省域及邻近区,应重点加强与重庆、成都等大都市区多层次的联系与分工;面对四川省域的其它地区,则是以生产上的垂直分工和服务上的辐射作用成为四川省域的次中心。

3.2.4 发展机制 ①强化区域的自增长能力。 分析攀枝花市以前的增长,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体制性因素的推动和贡献,这种因素以后将很难再出现。今后,则主要将依靠自身经济系统的增长和通过投资环境的改善,吸引外部资金,促进经济增长。 ②投资环境吸引力。要使其社会经济获得较快的发展,今后就必须在改善投资环境上下大力气。改善投资环境,一靠健全的法制、规章,二靠优惠政策,三靠高效率的管理,四靠基础设施等条件的改善。其中硬环境的改善需要以大量投资为前提。 ③动力机制:从外推为主逐步过渡到内外力并重。

3.3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战略

3.3.1 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 结合市情, 从人口—资源—环境—发展进行综合平衡,从空间和时间上进行合理安排和宏观调控,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提供物质的保证,为此: ①加强对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的调查和预报系统建设,为制定自然资源的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和可靠的资料; ②系统辨识攀枝花市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机会与风险; ③从环境与发展的整体关系出发,打破部门间、国有企业和地方的分割与限制,按即定目标,构筑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框架; ④在部门间进行综合,确定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先顺序。

3.3.2 广泛开展经济联合 资金、技术、人才短缺, 不联合难以取胜;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流通不畅,不联合难以搞活;资源多权属,管理多元化,条块分割比较突出,不联合难以协同。只有对外开放,广泛联合,才能促进经济结构和布局更加合理。这里的联合包括横向经济联合和纵向生产联合。横向经济联合包括不同经济实体之间在平等、互利、互惠的基础上,自然地组成产前或产中、产后的联合体,联办企业、联合生产、联合销售等。纵向生产联合是指不同经济实体按照经济合理化和专业化协作的原则,在劳动地域分工理论指导,在生产过程或产供销过程中所进行的联合经济活动,如农工商一体化的产供销联合;教育、科研、生产三位一体的联合以及原料—初加工—精加工的联合等。

3.3.3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包括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珍稀动植物就地和移地保障;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应不超过其生态系统耐性和稳定性的阀限,保持其更新能力;要大力发展在可更新资源利用中打破部门的界限,把农、林、牧、渔、工业合理配置,综合发展高效、低耗和无污染的经营体系,其中包括生态农业、混农林业的建设,实现可更新资源的持续利用。攀枝花市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珍稀生物基因库,保护好这些物种,对当地生态系统的维护和生物圈多样性维持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苏铁的生态环境条件的维持和保护;加强对苏铁特性及作用的研究,为人工模拟其生态系统,发展人工种植业等提供科学依据。

3.3.4 促进资源产业化 把自然资源作为一种资产, 对其实物量和价值量进行清查,建立核算体制进行有效管理,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使资源资产得到保护和增值。通过资源法规、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资源产业实行宏观调控。

3.3.5 旅游资源开发 攀枝花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具有独特的自然、历史、人文景观和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型工程项目,如二滩电站、桥粱等人造景观,是具有巨大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会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同时也会促进和提高保护能力。要根据可能,积极发展生态旅游项目。

3.3.6 对国家有关资源法规的执法情况要加强监督、检查、 完善,使其地方化和具体化 各种资源构成一个整体系统,与此相适应的资源法制管理也应形成一个整体系统。必须协调各种资源之间、资源再生产与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加强资源系统的执法管理。

收稿日期:1998—06—01;收到修改稿日期:1998—10—19

标签:;  ;  ;  ;  ;  ;  ;  ;  

攀枝花市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_城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