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会计环境比较_会计论文

中西方会计环境比较_会计论文

中西方会计环境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西方论文,会计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会计环境对会计目标以及根据逻辑导出的各种会计原则和规则有直接的影响”(《会计理论》,美国会计学家享德里克森著)。在中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统一市场的今天,会计作为国际商务通用语言,同样需要以环境特征分析为前提,在探讨环境因素对会计活动影响关系的基础上,最终建立一整套以基本会计概念为核心、以客观存在的会计实务为依据、以会计法规与会计准则为规范的适合我国会计理论水平与会计实践工作的会计体系。本文正是基于上述目的,试图通过中西方(主要是美国)会计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文化教育环境等与会计活动直接相关的影响因素的比较,揭示出彼此差异的根源、存在共性的社会经济基础以及对会计的优劣影响,为中国的会计改革提供借鉴与思考。

一、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主要包括经济制度、经济模式、经济发展水平等三方面。

(一)经济制度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这种经济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根本差别在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性质不同。西方国家现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私有制取代土地私有制,与工业革命为契机,经过漫长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而渐进确立起来的。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维护资本所有者的私有财产和权益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所在。依托这种经济制度的西方会计体系,最大限度地体现出“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基本特征。任何会计理论、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方法的建立与变革,必须服从于业主或投资者私人财富的最大化目标,一旦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势必招致强烈的抵制。美国的会计体系,大致趋于一种独立化的会计模式:会计立足于优化商务活动的需要,因此从实用主义出发,会计可以建立起本身具有独立性的全面概念框架;会计工作的基本职责之一在于保护所有者、债权人,即投资者的利益;在信息揭示“真实”、“公允”“实用”的原则下,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会计政策与会计方法;会计行为约束于民间权威性会计团体制定和颁布的会计准则。

我国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制度,是通过对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财富的没收和对其他私有者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而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这种制度从建立之日起,就以实现与维护社会根本利益的最大化为宗旨,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内涵。这就要求会计体系的建立与运行必须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制度为依托,在推动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同时,必须兼顾社会效益。这种会计特征的延伸,使我国的会计体系呈现为一种宏观统一化模式;会计的立足点是国家经济政策,会计规章制度,实际上是政府法规、制度的一部分;会计工作基本职责之一在于保护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并实现最佳的社会效益;强调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会计政策、会计方法的一致性,而对会计本身的技术性考虑较少;政府力求通过会计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绩效衡量、引导利益分割等管理职能;企业的会计行为完全制约于统一会计法规、政府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

从会计与经济制度的内在关系来看,中西方不同的会计体系有着各自的优缺点。西方会计最大的优点莫过于其对私人投资的保护与实用主义及灵活性原则,因而能够以直接的利益动机最大限度地激发投资者经营活力,促进私人投资结构的优化与财富的快速增长。但这种优点的反面也隐藏了西方会计体系最大的弊端:业主或投资者在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对社会资金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益产生各种负作用。中国的会计体系首先强调的是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并通过体现政府权力意志的会计法规、会计制度,制约企业的行为必须沿着社会财富最大化的目标轨迹运行,但因这种会计体系更多的强调对社会宏观效益的遵循,而缺乏对会计自身技术性的考虑,致使企业利益动机模糊,缺乏经营的自主性、能动性、最终导致社会宏观效益的增长缺乏企业微观活力的基础。

经济制度,特别是所有制度形式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方会计体系本质的区别。然而就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来讲,无论是国家还是业主或私人投资者,尽管各自有着不同的价值判断取向或投资评价标准,但投资既已形成,都势必要对其投资的经济效益加以考虑。从这种意义上讲,如何有效地维护所有者资本的保值与增值,便成为不同经济制度下中西方会计体系结合的共同点,因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同样离不开利益激励机制的塑造和对企业经营活力的依托。

(二)经济模式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目标模式。这种经济模式从两权分离、政企分开、产权利益关系明确入手,着眼于企业市场主体格局的塑造和竞争活力的强化。基于这一经济发展的目标模式,中国会计体系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革:完善了会计法规;制定了会计准则,改革了会计核算模式;取消了按部门分所有制的会计制度而代之以行业会计制度;调整了利益分配关系,扩大了企业经营理财自主权,等等。这无疑对我国会计体系的完善和职能的发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有利的推动作用。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毕竟是一个渐进的演化过程,我国当前的经济模式还远未达到这一目标格局,而体现为一种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阶段的混合经济模式。在这种混合经济模式中,价值规律及市场经济法则逐渐发挥作用,但却不很充分;统收统支的计划经济色彩趋于淡化,但行政干预的痕迹依然普遍存在。产生于这一混合经济模式下的现行会计体系,也就不可避免地融杂着半市场、半计划经济的时代特征:企业的国家所有性质,造成国有企业法人的双重性特征(且国家所有权实际凌驾于企业法人所有权之上)。建立于这种双重法人结构下的会计主体,必然要同时为实现企业与国家的双重目标服务,并遵从下级服从上级的计划经济原则,处理企业微观利益与社会宏观利益的矛盾,最终强制企业会计必须贯彻执行国家的统一成本管理条例、(行业)会计核算、报告制度与分配制度。这无疑也是导致我国会计人员双重身份的缘由所在。会计主体、会计目标及会计人员身份的双重性是我国现行经济模式下会计体系的突出特征。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核心的西方市场经济模式下,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特别是股份公司制建立、发展和完善,使企业成为独立于所有者的法人主体,它径直围绕“企业法人”而非个别所有者财富最大化目标来规划其经营理财活动,形成产权独立、自主理财、自主分配三位一体的现代企业制度。在这种发达的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下,会计的目标就是保护与推动企业市场价值增长,亦即通过经营者实现总体意义上的所有者财富最大化。

不同经济模式下的中西方会计体系,在提高企业竞争活力与资金资源配置效益等方面的存在着各自的优劣势。产权利益关系的明析以及会计目标、会计人员身份的界定,推动了西方会计职能在企业内部的充分有效发挥,使西方会计体系在原有的对外报告会计,即财务会计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一整套专门为企业经营决策服务的内部报告制度,即管理会计,使会计直接成为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会计核算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机结合,完善与发展了西方会计体系。由权威性的民间会计职业团体而非政府职能部门制定颁布的会计准则,在对企业会计行为产生社会约束力而非法制强制力的同时,不仅避免了政府行为对企业经营理财的直接干预,创造了公平竞争的条件,而且也为企业选择合理有效的会计政策、会计处理程序及方法提供了最大限度的机动性,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但西方会计体系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会计准则旨在通过社会约束力规范企业的会计行为,但它毕竟不是法律本身,企业是否完全遵循,没有法律强制效应,因此也就无法保证企业的会计活动都能符合社会的行为与道德规范。同时,在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由于没有政府强有力的参与,这样尽管可以避免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但却难以将政府的宏观经济意志,通过会计准则的实施得到最为充分的贯彻,克服价值规律可能产生的盲目性、随意性、微观性、短期性、滞后性、分化性等倾向,因而不利于社会资金资源配置效益的最大化和政府通过会计手段对国民经济运行的规划、调控。

中国的会计体系基本上还是囿于对外报告的“制度会计”范畴,管理会计尽管已渐被企业所认识,但其对企业经营决策的职能还远未得到发挥,管理会计的模式也大多是照搬西方的作法,而未从理论上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会计体系;至于对外报告会计,尽管参照国际惯例进行了很大程度的改革,但由于产权利益关系尚较模糊,加之政府行政职能通过产权所有媒介对企业日常经营理财活动的直接干预,亦即会计目标、会计人员身份的双重特征,致使企业的会计行为不得不经常、被动地左右于政府的大财政意志,抑制了企业市场竞争活力的提高和会计职能的充分发挥;会计准则的颁布以及新的行业会计制度取代原来的会计制度,尽管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经济模式转换的需要,但其中所隐含的大政府、大财政的“统治”色彩,依然未能使企业有真正的自主权根据自身的经营管理特点和适应市场竞争需要采取灵活、机动的会计政策、会计处理程序和会计方法,致使企业会计无法摆脱政府控制的附属工具的地位。

在承认缺陷的同时,也应当看到,现行的中国会计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着其特有的优越性的。在国有产权占主导地位的中国经济模式和企业制度下,政府的经济职能不应当、也不可能游离于市场运行之外,相反,资金资源配置宏观经济效益的提高以及良好市场环境、市场秩序的创造以及市场运行偏差的纠正,无法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和具有不同价值取向的企业来实现,还必须借助于市场之外的某种社会力量的作用。在现代经济社会,这种外部经济力量首先是政府职能的介入。这样只要政府能够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规划,合理划分行政职能与经济职能的界限,通过组织或参与会计法规、会计准则的制定,就可借助法律强制力规范企业的行为,使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推动社会宏观效益的增长。

经济模式的差异,赋予了中西方会计体系不同的特征。但中西方的经济模式间又有着内在的联系,这就是市场经济。既然是市场经济,就必须遵循价值规律的基本法则,会计人员完全是隶属于企业的单一身份,会计的目标就是维护和推动企业法人财产的保值与最大限度的增值,政府的经济意志只能通过政策、法规等间接途径得以贯彻,政府的行政权力行为对企业的影响,也必须限于法律规范,如依法征税、依法制定、颁布、修改会计法规等。任何超越法律程序而对企业实施的行政干预都是与市场经济原则不相符的。

(三)经济发展水平

中西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对各自的会计体系产生重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会计理论。理论来自于实践。在生产力与科学技术水平比较落后的中国,市场经济发育很不健全,结构层次也有待大大提高。在这种较为低下的经济发展水平下,会计理论的研究受到很大的限制:既缺乏会计实践对象,又不能沿袭计划经济的会计理论模式;即缺乏我国市场经济的会计实践经验,又没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研究、发展我国的会计理论体系。其结果,人们在会计理论研究中,更多的是改造甚至直接照搬西方会计理论,而没有形成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

2.会计职能。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以两权分离为特征的股份公司数量与规模的急剧扩大是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西方经济的高度发展,不仅提高了会计的作用与地位,而且也对会计的信息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所有者、债权人及各种潜在投资者,出于保护自身利益的考虑,必然对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予以高度的关注。而出于竞争压力和吸收投资者的目的,企业的会计报告也就不得不尽可能地满足各种现实与潜在投资者的需要。这无疑迫使西方对外报告会计需要从一个更高的层次上进行信息的揭示与披露,并通过信息的披露与揭示为企业塑造一个良好的市场形象。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对会计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其职能由单纯的核算、监督扩展为规划与决策。财务会计的报告的内容与质量不断丰富、提高,会计信息不再只是为了满足政府控制企业的需要,而且已成为投资者、债权人评价企业经营业绩,进行投资选择的重要依据。同样,由于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以主要满足政府控制企业为目的的财务会计信息已经无法适应企业强化内部经营决策的需要,西方管理会计的观念与方法开始为中国企业接受与运用,当然,与西方相比,管理会计还只是处于粗浅的引入阶段。而且由于我国企业管理水平低、基础工作差,许多客观条件不具备,也使管理会计的作用受到很大的限制。

3.会计人员素质。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同样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西方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不仅影响着会计人员知识层次、知识结构的高低,而且更重要的影响着会计人员价值观念、职业水准的差距。最终由于这种差距,导致中西方会计的地位与作用的显著不同。西方市场经济的高度发达,极大提高了企业及全社会对会计地位的认识,会计成为西方国家就业的一个热门职业。相应企业与社会对会计人员的素质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为达到这一要求而提供了各方面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这无疑大大推动了全社会会计人员素质、水平的提高,使自身素质、水平的提高成为西方会计人员谋求生存与发展的自觉行动。

在我国,会计人员长期处于一种“帐房先生”的形象,通常初中毕业以上人员即可从事会计工作。其中首要的原因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限而未对会计的地位给予足够的认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会计的地位与形象才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由于经济能力和社会条件的局限,我国会计人员的培训体系还很不完备,来源渠道比较狭窄,高层次的会计人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需要。

4.会计处理手段。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的时代,会计信息处理与传递手段的现代化无疑在其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和技术革命的日新月异为西方企业会计处理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物质与技术上的保障,计算机早已取代手工操作而成为会计信息处理的主要工具,计算机网络遍及经济业务的各个角落,并在全国乃至多国间建立起发达的“信息高速公路”,各种会计信息可以在瞬间传递到各个方面,会计真正成为企业优化投资决策,合理市场定位,强化竞争实力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组成部分。

一支笔、一把算盘等手工操作仍然是我国会计记帐、算帐、报帐的主要手段。计算机尽管已被引入许多企业的会计信息处理过程,但由于企业经济条件和会计人员素质的制约,普及程度还相对较低,信息处理的范围也不广泛,层次较浅,远远没有形成计算机网络化,较之西方国家的“信息高速公路”的目标更是相去甚远。会计处理手段的落后,极大地限制了会计信息的传递速度和质量的提高,形成会计信息滞后于市场变化与经营决策的需要,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实用性和经济价值。

二、政治、法律环境

(一)政治环境

无论是西方会计抑或中国会计,都不可能逾越各自所处的政治制度、政治目的、政治形势等政治环境的客观约束。任何有损于政治制度、政府形象、国家利益、社会安定的会计理论、会计规范、会计行为等都必然招致政府行政、法律等的强制干预和严厉惩处。这是中西方会计都必须共同遵循的首要原则。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依托的中国会计体系,其运行的根本宗旨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与健康发展。以此为基点,要求我们在建立与改革中国会计体系过程中,必须有效地贯彻国家的政治权利意志,决不能脱离政治环境,单纯依照是否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会计问题。同样,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会计体系,无论其对所有者、债权人多么有利,但也必须是以资本主义制度的最大维护为基本前提。

会计的政治环境分析启示我们,建设与完善中国的会计体系,必须首先确立会计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的基本宗旨,在此前提下,应当从适应与推动市场经济发展,增强企业活力的改革目的出发,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借鉴与吸收西方会计的合理方面,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中国会计的职能作用。

(二)法律环境

市场经济虽非无序的自由经济,但由于资金资源的配置规模、方向、结构取决于各企业以“自我”为中心、彼此差异的价值判断,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偏离社会时间、空间目标发展轨迹的现象,损害了社会根本利益的增长。为了维护社会利益,规范企业的经营理财行为,国家通过立法程序对企业的设立、分立、合并以及破产清算等各个方面都制定与颁布了一系列经济法规、经济政策。单从这一意义上讲,中西方会计有着共同的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但中西方会计法律也存在很大的差异,除了立法的宗旨、内容、法律名称等不同外,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公平竞争的考虑;二是会计职能的限制;三是权力与法律的地位。

西方经济法规主要是基于公平竞争的原则加以制定的,从而为企业市场竞争奠定了公平的法律环境;中国的法律在如何为企业塑造一个公平竞争环境方面还存在较大缺陷,如《会计准则》尽管其在立意上追求一种公平竞争的目的,但实际的效果却存在很大的不平等性,同样,《税法》对不同的组织形式的企业有着明显的非对等性;有的企业允许采用加速折旧,而有的企业则不允许;《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具有较大的约束力,而对非上市企业则缺乏约束力;有的企业能够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而有的企业则无法得到,等等。

从对会计职能的约束方面,西方的《会计准则》及有关法规较为充分地考虑了企业会计行为的技术性问题,使企业会计活动具有较大的机动性与灵活性,有效地适应了市场环境变化的需要;中国的《会计准则》及有关法规更多地则是强调政府的宏观控制意图,而对企业会计工作的技术性方面的考虑则比较欠缺,这无疑极大地限制了会计工作对市场环境变化的适应性,降低了会计对企业经营决策的职能作用。

中西方会计法律环境最大的差异则在于权与法关系的处理上。中西方尽管都承认法高于一切,但较之西方国家,中国在权与法关系的具体处理上面做得还远远不够。各级行政权力超越法制程序而对企业经营管理财活动进行直接干涉的情况屡见不鲜,借助权力而非通过法律解决相互间的利益纠纷问题比较普遍,执法不严、执法犯法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在这种权大于法的现实环境下,法律的权威与尊严受到极大影响,非规范性的会计行为几乎存于在所有企业。因此,如何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从有利于公平竞争,有利于规范企业经营活动和会计行为,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会计的职能作用出发,健全法制,严格执法,将行政权力完全纳入法制范畴,是我国当前和今后法律建设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三、文化、教育环境

(一)文化环境

会计文化是指社会文化、民族文化、企业文化以及政府现存权威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渗透于会计管理之中,而形成的会计人员的心理定势、思维结构、价值趋向、信念追求、职业道德、行为准则等。

美国社会大众的传统精神就是个人奋斗、个人创造、个人冒险和个人价值。在他们看来,个人价值是社会价值的一部分,二者并不矛盾。再加上美国政府现存权威对分权制度、尊重个性及个人价值的强调,因而美国的会计文化基本上是按照“个人价值→社会价值”取向发展起来的,即其会计文化立足于个人价值,通过发展个人价值来增进社会价值。当然,这儿所说的个人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美国的这种文化取向,作用在会计上就是:①在会计准则的制定上,偏重于专业导向和灵活性。为了避免政府对会计活动的干预,通过民间权威性专业会计团体组织而不是政府来制定和颁布会计准则,因而会计专业水平较高,会计准则只是提供原则性指引,会计人员可以依照个别情况,运用个人专业判断选择最适合的方法。②在会计信息披露上,偏向透明。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美国经济社会,私人资本形成庞大的金融市场。从保护自身利益出发,私人投资者必然要求筹资企业尽可能充分地披露其经营理财状况,即最大限度实行财务公开政策。③在会计方法上偏重于稳健性原则。产权的个人所有制以及出于实现个人财富最大化的考虑,美国等西方国家在会计事项处理上比较偏重保守的观点,如提取坏帐准备、采取成本市价孰低原则、快速折旧法等等。④对会计职业管理采用分权制度。尽管美国政府的有关机构,如证券交易委员会掌握着一定的会计管理权利,但作为专业会计团体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以及注册会计师协会等都拥有会计职业管理的很大权力。⑤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在会计上更多地是通过“真实与公允”的原则加以协调的。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伦关系、尊卑礼让、孝道服从。新中国建立以后,旧文化中的一些封建思想意识基本上已被消除。而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个人奉献精神则得到了进一步发扬光大,形成了“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取向,体现中国现代文化特征。这种社会文化观念反映在会计方面就是:①在会计规范体系中,会计人员普遍认同国家通过立法制定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由政府对会计工作实施统一管理,不太强调会计人员的个人专业判断。②在会计信息披露上,由于企业和会计人员对公布会计信息可能引起的风险,包括公众的质询、股价的变动感到不安,所以,企业及会计人员在心理上对公开会计信息较为抗拒,从而使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受到影响。对此,政府必须介入,以制定有关信息揭示的法律规定。③在会计方法上,偏好于乐观的估计。由于财产归国家所有(指国有企业),个人风险较小,而且会计人员的工作业绩要通过上级来评价,因此,在会计事项的处理上往往持比较乐观的态度,力求帐面利润水平的提高,对有关损失处理不太积极,估计较低。④由于政府集中了大部分会计管理权力,所以一些民间会计专业团体组织的权力很小,影响力也比较有限。⑤在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上,统收统支的财政金融管理体制色彩依旧未能从根本上消除。

在整个会计文化中,有必要单独加以说明的是中西方会计观念的差异性。

数百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使西方社会牢固确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由于市场客观规律的强制,最后通过人的活动融汇到会计工作之中,形成一套完整的会计观念,如利益主体观念、竞争观念、时间价值观念、风险价值观念、预期观念、机会损益观念、边际效应观念和弹性观念等。

在西方企业看来,如何最为充分地向内部管理阶层提供具有“实用”价值的决策信息,揭示企业经营活动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是会计工作的首要职责,而所谓“客观”、“公允”地对外披露有关财务信息,则完全是基于《会计准则》的约束和为达到企业自身的目的而进行的,因此,会计在对外信息披露时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与市场利益,力求通过信息的披露为企业吸引投资者,强化竞争地位塑造一个良好的市场形象。这是西方会计对利益主体观念的基本认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一些现代化的会计观念已越来越多地我国的会计工作者接受,并逐渐在实际理财活动中得以贯彻。但较之西方国家,中国的会计观念尚远远滞后于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进程。

观念现代化是行为现代化的前提。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塑造与之相适应的现代会计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中西方会计体系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彼此价值观念的差距。而在这种差距的深处又隐藏着更大的原因,那就是中西方文化教育背景的不同,以及由此而导致的会计人员文化素质与知识水平的高低悬殊。

(二)教育环境

会计的教育环境,可以从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方面考虑。就普通教育而言。我国文盲与半文盲比例高达55%以上。在专业教育方面,我国会计人员的层次水平较低,在全国1200多万会计人员中,受过大学专业教育的不及10%,在素质相对高些的国有企业以及县以上集体企业的600万会计人员中,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也只有18.21%,有会计师资格的仅8.45%,全国执业注册会计师约为5万人,其中大部分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趋于老化,通过国家统一考试的中青年注册会计师只有1万人左右,且当中很多人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由于我国普通教育水平不高,专业教育力量匮乏,致使我国会计人员的总体素质大大低于西方发达国家,这不仅严重影响了经济工作对各方面会计人才的需要,而且阻碍了电子计算机在会计核算中的广泛应用,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和传递速度,限制了会计职能的发挥。可以这样讲,剔除历史原因和其他客观因素,教育水平以及由此而决定的人力资源文化素质的不同是中西方会计产生差异的最主要的主观因素。因此,如何加强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改革与完善会计人才培养、选拔体制,是我国会计改革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中西方会计环境比较_会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