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互动中的主客体关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角色关系探析_教育论文

双向互动中的主客体关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角色关系探析_教育论文

双向互动的主体客体关系——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角色关系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关系论文,互动论文,客体论文,双向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总书记在2000年2月1日《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尤其是要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最基础的工作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目标。这里的“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两个方面。其中,思想品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高等院校作为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地方,更应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反映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的政治立场、思想方法以及公民责任感、思想品质等方面的教育与培养,它充分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政治原则、思想意识以及社会价值的要求;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时代性、社会性、思想性等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以课堂教育和社会影响为中介,教育者根据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性质和社会对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进行教育;受教育者通过内心的思想活动能动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和社会所期望的个体思想道德品质的过程。在当前,就是对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以“两课”为主渠道的系统的理论教育过程。其目的就是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不仅具有拓新知识的创造力,而且具有高尚的灵魂,具有正确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以及对社会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目标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适应新形势,并不断改进方法,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提高实效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客观上形成了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关系,但是,在现实中,这个关系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在二者之间也绝不存在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恰好相反,主体和客体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双向互动的关系,有时,主体和客体的角色关系甚至可发生转换或“颠倒”,即所谓的“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所以,这个教育过程就是:主体积极的教育过程和客体能动的受教育过程的统一,或称为: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统一过程。

一、主体积极教育的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就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和人员。主体的职责和作用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承担两个文明建设的基础和保证作用,并起到塑造人格和培养受教育者科学思维的作用。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建设培养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占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教育者(主体)必须根据社会所要求的思想体系、政治观念和社会道德规范对受教育者(客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思想教育能否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在于受教育者(客体)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而这个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又取决于主体——教育者的积极引导和努力激发以及科学地调动。所以,主体积极教育的过程就是教师积极引导和努力激发、科学调动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并由此达到教育的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师要达到教育的目的和结果,就必须通过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积极参与科研活动,不断提高科学理论水平;转换脑筋、更新观念,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开拓创新观念。同时,主体还应该掌握和确定客体的一些主要特征,即教师应该把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特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口,帮助大学生逐渐掌握自我评价的标准,形成积极、主动的自我教育能力,使其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并将正确的信念和正确的行为动机付诸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才真正达到目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二、客体能动受教育的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就是指接受思想政治的对象或人,在本文中是指高等院校的学生。客体能动受教育的过程,是在一定的引导下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过程,这一过程在某种意义上是受教育者自身的思想矛盾运动的过程。因为,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和影响,既具有教育者所施加的正面的、积极的影响,又会受到社会上消极的、负面的影响,所以,对于受教育的客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充满积极与消极、干扰与抗干扰的复杂的、矛盾的过程,这就制约着大学生在选择上的舍取,使他们在思想上产生矛盾,大学生——客体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往往从自己的主观出发,这种主观是充满矛盾的,导致大学生在选择舍取上的矛盾和摇摆,所以,要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教育者必须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特征以及社会思潮在大学生身上的反映。

当代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一般具有以下特征:1.思想具有社会性。大学生思想状态源于社会,社会上的一切重大情况、现象及其对青年的影响都会从大学生身上表现出来。2.认知具有能动性。大学生是最富有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活力的群体,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主动的选择意向,这正好体现了他们的独具个性的自我认知状态。3.身心的可变性。大学生是一群从生理到心理正在趋向成熟的群体,特别在心理上、思想上可塑性更大。这三个特征具有普遍性。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现阶段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在社会上是一个醒目而特殊的群体,由于社会和家庭等环境多方面的影响,使他们在智能结构、性格特征、心理品质、社会使命感等等方面各有与同龄人不同的表现:一是自我意识突出,自主性较强。由于知识储量的增加,大学生不再象普通器皿一样满足于被动接纳和盲目遵从某种既定的社会价值范畴,也不会简单地依赖师长、家庭和社会的赏罚来强化自我意识,他们追求自我选择、自我内化。这是大学生与同龄人区别的最显著的标志。但是,由于自主选择不当,选择的方向和内容与社会要求不相适应,甚至有违背社会政治道德准则的倾向。二是逆反心理突出。高校的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较同龄人更为敏感,对现实的思考具有独到的见解,但是有些大学生喜好把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见解建立在反感现实的意念和偏激的论调上,以炫耀自己的标新立异;对于各种学术流派和思潮乐于涉猎,特别是与社会主流思想不一致的思潮出现,随即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的甚至盲目地追求。这往往是缺乏科学分析和理性思考的表现。三是社会责任感呈现情绪化色彩。高科技时代加速了信息的传播,通过学习比较,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毕竟,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的锻炼和社会经验的不足,这种社会责任感往往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或好大喜功、或悲观低调、或盲目冲动,在社会发生事件的关键时刻常常失之偏颇,导致事件的后果和初衷相悖。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大学生思想特征的主流方面和积极方面:他们思想解放而活跃,富有激情,求知、求真、求实意识强烈,求新、创新意识浓厚,知识面广,信息获取迅速等等特点。所以,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应该了解和掌握客体的这些特征,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进行教育,反之,如果主体不注意方式方法、不讲究因势利导,只顾一味说教,就必然出现主体的教育化倾向越强,客体的逆反心理越重、越强,思想政治教育就谈不上针对性,也就更谈不上什么效果了。

如前所述,大学生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影响的对象,他们也不会简单地、原封不动地把外在社会要求移植于自己的头脑之中,而是能动地对教育主体所施加影响的内容进行分析、评价,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认知能力、思想基础和心理环境、内在需要以及其他因素有选择的接受。由于受教育者所接受的教育影响既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被动的影响,因而导致他们在接受教育时在思想上产生矛盾。所以,客体能动的接受教育的过程,实质上是客体在自我选择时充满矛盾的过程。客体自身的矛盾在教学过程中又引发了与主体的矛盾,怎样才能解决矛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的,这就是把前两个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

三、主体积极教育过程和客体能动受教育过程的有机统一

在现实中和理论上,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是肯定的,受教育者的客体地位和服从的角色也是不可置疑的。但是,如果把这一点绝对化,把主体和客体绝对对立起来。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如果过分强调主体的权威性,虽然能够确立较完整的和较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主体被当作是整个教育的绝对中心,而客体则是处于绝对的服从或被动的地位,这就必然导致客体感到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忽视或否定,进而使得客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以及对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认识和服从阶段,阻碍客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由认同到内化的过渡,无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相反,如果过分强调客体——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绝对核心,这样虽然能够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分析以及自我选择的能力,但教育者——主体就只能听凭学生的自主选择。很被动地跟在学生后面,这必然导致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的膨胀,这种膨胀起来的自我意识在不正确的外因影响下必然忽视甚至否定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导向作用,并由此将会引发对整个教育方向的否定。

任何教育活动都不是教师(主体)的单独活动,也不会只起教师的单向作用,在教育过程中除了有教师的能动因素外,还必须具有学生(客体)的能动因素的介入。思想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样,是一个师生交流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主体和客体之间双向的、互动的过程。肯定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绝不能否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事实上,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正是构成了教育者主导地位的一个侧面。因为,主体的主导地位必须建立在客体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的基础之上;同时,主体主导作用的实现必然带来客体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主体主导作用的目的在于客体的学习是有效的学习,这就必须以调动和发挥客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为前提,要实现这一目标,目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进行主体和客体角色互换,把主体的积极教育过程与客体的能动受教育过程融合为一体,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过程。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角色转换,即所谓的“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具体来说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当涉及某些社会敏感问题和热点问题时,大学生客体的角色可以转换为主体角色,在课堂上由大学生主讲,以青年学生独特的自我感受和理解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说明,或者创设有冲突、有矛盾的“情感场合”,引导此时的主体自觉地进行是非选择。这就是客体主体化。与此同时,教师的主体角色则转换为客体角色,并以客体的身份了解、接受或学习主体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和讲解,这就是主体客体化。在教学实践中,这一方法非常有效:它既消除了师生的心理距离,增加了大学生的对课程和教师的信任,又避免“一边倒”和“满堂灌”造成的学生反感、教师被动的状态,并提升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于教师来说,最大的收益就是在第一时间、最直接地获取了大量的反馈信息,这样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则,以利于调整教学内容,另一方面,鼓励大学生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充分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肯定大学生的正确选择、引导大学生摆脱思想的偏差、走出认识的误区,培养大学生切合实际的理性思考问题的习惯,排除大学生自己社会责任意识中存在的主观性和情绪色彩。

列宁同志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指出:“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课程是思想政治方向。”邓小平同志也强调:“学校应当永远把坚定的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思想政治教育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围绕培养大学生的素质开展,应当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舍弃简单、空洞的教条,变单一的灌输式的教为双向互动式的交流,增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标签:;  ;  ;  ;  ;  

双向互动中的主客体关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角色关系探析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