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社会生产理论与唯物史观_社会因素论文

马克思的社会生产理论与唯物史观_社会因素论文

马克思的社会生产理论与唯物史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唯物史观论文,马克思论文,理论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的社会生产理论与唯物史观之间的关系如何?他们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所起作用的方式、特点和范围有何不同?理论界尚缺乏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论述,并结合当代高科技革命的特点对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对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的发展和运用予以了高度评价。

近几年,理论界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反思过程中,对马克思的社会生产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以下共识:马克思的社会生产理论是一个多层次的理论体系,他不仅包括马克思对满足人类物质需要的物质资料生产的分析,而且还包括对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精神生产以及维持、延续人类生存、发展的人类自身生产的论述;并认为“不应把社会活动的这三个方面看作是三个不同的阶段,而只应看做是三个方面,……把它们看作是三个‘因素’”。“从历史的最初时期起,从第一批人出现时,三者就同时存在,而且就是现在也还在历史上起着作用。”〔1〕诚然,这是科学地理解唯物史观的实践性、辩证性、 历史性向前迈出的极为重要的一步。然而问题在于:社会生产的诸形式与唯物史观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起作用的方式、特点和范围有何不同?对此,理论界还缺乏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本文试就上述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社会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马克思考察、分析人类社会,建构唯物史观的客观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曾多次指出:“人们的生活自古以来就是建立在生产上面,建立在这种或那种社会生产上面。”〔2〕我们就是“在劳动发展史中, 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钥匙”〔3〕。然而值得注意的是, 马克思在运用社会生产分析人类社会、建构唯物史观的初期,在方法论上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以物质生产为逻辑起点;二是以资本主义为剖析对象。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明确指出:我的“历史观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法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并认为:“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的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4〕根据唯物史观这一特点,恩格斯在1872 年《论住宅问题》一文中,对唯物史观作了如下界定:“唯物史观是以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物质经济生活条件来说明一切历史事变和观念、一切政治、哲学和宗教的”〔5〕。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为什么把物质生产作为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并把资本主义这一社会历史形态作为剖析的对象呢?首先,这是由物质生产自身的特点及其在当时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所决定的。马克思认为:“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支配着其它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它的关系支配着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这是一种普照的光,一切其他色彩都隐没其中,它使它们的特点变了样。”〔6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这种支配其它生产的生产、这种普照之光是什么呢?马克思认为,这就是被称之为“第一的历史活动”的物质资料的生产。他说:“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但“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生活。但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因此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7〕其次, 是由唯物史观的建构原则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特点所决定的。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建构其理论体系的最基本原则。根据这一原则以及现今的历史材料看,资本主义不是人类社会的原始形态,严格来讲他不具备唯物主义历史观逻辑基础的资格。那么马克思为什么又把他当作唯物史观解剖和验证的对象呢?这是由于:其一,史前材料的缺乏。19世纪40年代是唯物史观的创立时期,受当时史前材料的缺乏和历史条件的限制,还不能使人们对原始社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因此马克思希望借助对资本主义这一“人体”的解剖,为弄清古代社会这一“猴体”提供一把钥匙。其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身的特点。“资本主义是历史上最发达和最复杂的生产组织。因此那些表现它的各种关系的范畴以及对于它的结构的了解,同时能使我们透视一切已经覆灭的社会形式的结构和生产关系。”〔8〕其三, 马克思考察人类特有的视角。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虽然历史进程与思想进程是相一致的,但二者的统一并不是机械的一步一趋的完全吻合。因为“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地和曲折地前进的,如果严格处处地跟随着它,那就势必不仅会注意许多无关要紧的材料,而且也会常常打断思想进程。”〔9〕“因此, 把经济范畴按它们在历史上起决定作用的先后顺序来接排是不行的,错误的”〔10〕。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初期是以物质生产为逻辑起点,以资本主义为剖析对象,以历史与逻辑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为根本方法来建构唯物史观的。其目的就在于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进行分析,并以此为思维轴心来透视已经覆灭的古代社会以及预测未来社会,从而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解放作指导。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和《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

虽然物质生产是马克思用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建构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但他决不是马克思社会生产理论的唯一内容,也不是马克思分析人类社会的唯一方法。“一开始就纳入历史发展过程的第三种关系就是:每日都在重就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增殖”〔11〕人类自身的生产是社会生产的另一种形式,这也是马克思社会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人类自身的生产又叫“人口的生产”、“他人生命的生产”、“种的繁衍”等等。他是人们在消费一定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的基础上,以婚姻、家庭等社会形式为社会生产出能够满足其生存、发展需求的特殊产品——人。他是社会生产的另一种形式、“方面”和“因素”。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于人类自身生产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问题,马克思在其著作中有两处重要论述。1845~1846年,马克思在其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1〕历史与〔2〕关于意识的生产两节中指出:社会生产即“整个世界的生产”或“全面的生产”,他不仅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而且还包括人类自身的生产。“一开始纳入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第三种关系是: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增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并认为:“这个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后来当需要的增长产生了新的社会关系,而人口的增多又产生新的需要的时候,家庭便成为(德国除外)从属的关系了。”〔12〕在这里马克思把人类自身的生产看作是原始社会的主要决定因素,并把家庭看作是人类初期唯一的社会关系。1857~1858年,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的《货币》章中,根据人类自身生产及其他社会生产的不同形式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起作用的不同程度,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三大形态并揭示其不同特征。“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质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阶段为第三阶段创造条件。”〔13〕在人类社会初期,由于人类刚刚摆脱动物而独立,经济关系尚未展开,当时决定社会基本组织的主要因素是血亲关系,与此相适应这时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类自身的生产。但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生产范围和规模的扩大、经济关系的展开,人类社会从“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人类自身生产在社会中的支配地位才逐步被物质资料的生产所代替;物质生产代替人类自身生产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之后不久,随着精神生产的出现,一方面他打破了传统的宗法关系和血缘关系的束缚,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和界限,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他建立了以物质交换为基础的社会关系,与此同时人与人的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代替;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三大形态,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旧式分工的消除,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类自生产的重新融合,起主导作用的将是人类“自由自觉的活动”。对此,马克思说:“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生产,……社会活动的这种固定化,我们本身的产物聚合为一种统治我们的、不受我们控制的、与我们的愿望背道而驰的并且把我们的打算化为乌有的力量,这是过去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14〕

人类自身的生产是马克思社会生产理论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我们没有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论述。一是片面夸大物质生产理论,把他片面夸大成为马克思的社会生产理论的唯一内容;二是把物质生产与人类自身生产的关系看成是生产与人口的关系,以人口不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为根据,否认、贬低人类自身生产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这种对马克思社会生产理论庸俗化、简单化的理解造成了人们把握唯物史观本质的思想混乱。

19世纪70年代,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唯物史观曾受到两方面的曲解。一方面是来自以保尔·巴尔特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学者;另一方面是来自以保尔·恩斯特为代表的“青年派”。这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思想混乱。1890年9 月柏林大学数学系的一名大学生约·布洛赫写信给恩格斯说:“根据唯物主义历史观,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是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这个原理应当如何理解?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经济关系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或者经济关系又是在一定程度上构成其他一切关系的固定基础——虽然这些关系本身然后也可以发生作用?”〔15〕

针对上述问题,恩格斯首先承认了他和马克思在阐发唯物史观过程中存在的方法论上的失误。“青年们有时过分重视经济方面,这有一部分是马克思和我应当负责的。我们在反驳我们的论敌时,常常不得不强调被他们否认的主要原则,并且不是始终有时间、地点和机会给其他参预交互作用的因素以应有的重视。”〔16〕其次,恩格斯根据当时人文科学,特别是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的丰富材料对马克思的社会生产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完善。他在1884年3~5月所写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明确指出:“根据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中的决定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劳动愈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从而社会的财富愈受限制,社会制度就愈在较大程度上受血族关系的支配。”〔17〕恩格斯晚年对人类自身生产理论的阐述,实际上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资本论》的续篇。

社会生产不仅包括物质生产、人类自身的生产,同时还包括精神生产。精神生产是人类特有的实践活动,是马克思用来分析人类社会的另一种基本方法。

精神生产即“关于意识的生产”〔18〕。其基本涵义马克思曾从不同角度进行过不同层次的论述。首先,他从人的生产与动物的活动相区别的角度把他称之为“真正的生产”〔19〕。其次,他根据意识生产的不同层次把他分为两部分:“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和“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诸种意识形式的生产。〔20〕此外,马克思主义其他经典作家,还把“科学实验”、“艺术生产”,以及“天文学的观察和发现”等,也列入精神生产范畴。

精神生产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基本形式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共始终的,他与其他两种生产形式一起共同创造、制约着人类的历史。马克思明确指出:“从历史的最初时期起,从第一批人出现时,三者就同时存在着,而且就现在还在历史上起着作用。”〔21〕同时,精神生产与其他两种生产形式相比具有不同的历史特点。首先,生产的性质不同。物质生产即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他是人们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通过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的交换,生产物质产品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他反映了人们的物质需要与自然界不能现成地满足人们需要之间的矛盾;人类自身的生产即人的生产,他是人们在消费一定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的基础上,通过婚姻、家庭的社会形式为社会生产(生殖、培养、教育等)出特殊的产品——人。他反映了社会的发展与人之间的关系;精神生产即“关于意识的生产”,他是通过人与外界的能量、信息交换,特别是经过精神生产者的内化、创造,生产出精神产品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并为物质生产、人类自身的生产以及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理论观点、科学知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实践观念等等。反映了人们的精神需要与外界不能自动满足人们精神需要之间的关系。其次,他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不同。在人类社会初期,由于人类刚刚摆脱动物而独立,经济关系尚未展开,精神生产还未从社会活动中分化出来,当时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离”,“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真实地这样想象:它是某种和现存实践的意识不同的东西”,“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22〕然而,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物质生活资料的匮乏,在精神生产形成后的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不是精神生产而是物质生产。只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生活资料匮乏的消除,生存斗争停止了。“于是,人才在一定意义上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23〕只有这时,精神生产才成为“真正人的生产”,才成为推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关键。对此,恩格斯讲:“人离开狭义的动物愈远,就愈是有意识地创造自己的历史”〔24〕。

由此可见,精神生产是唯物史观的核心范畴,是人类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随着社会的进步,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将愈来愈大。但由于种种原因,精神生产这一生产形式,长期被人们忽视。其主要表现是把精神生产等同于意识、精神,以意识不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为由,否认精神生产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否定精神生产的主体——知识分子、精神生产的产品——科学技术等在社会生产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种对马克思的社会生产理论的不科学理解,一方面给资产阶级学者攻击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口实;另一方面也给社会主义实践造成了很大混乱。

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对上述错误倾向的批评和纠正,并结合现代高科学技术革命的特点对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进行系统地阐述、发挥和运用,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的社会生产理论的贡献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他根据国内外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恢复了精神生产、精神生产的主体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传统观点认为,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是社会财富的唯一来源。精神生产不直接创造财富,因此不属劳动范畴;精神生产者不创造价值,还消耗社会财富,故列为剥削者。实践证明,这种观点既不符合马克思的社会生产理论,也不符合社会主义实践。针对这种错误倾向,邓小平同志一方面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无论是从事科研工作的,还是从事教育工作的都是劳动者。不是讲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吗?科研工作、教育工作是脑力劳动,脑力劳动也是劳动嘛。”〔25〕另一方面他又从历史的角度对知识分子在不同社会中的地位进行了考察。“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有各种各样的脑力劳动者。有些人是完全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们同从事体力劳动的劳动者处于对立的地位”,“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工人阶级自己培养的脑力劳动者,与历史上的剥削社会中的知识分子不同了”。“总的来说,他们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因此也可以说,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他们与体力劳动者的区别,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从事体力劳动的,从事脑力劳动的,都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并预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繁重的体力劳动将逐步被机器所代替,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体力劳动会不断减少,脑力劳动会不断增加。”〔26〕其次,他根据当代社会生产发展的特点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本世纪初,随着世界范围内高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人们的生产实践已由传统的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向以信息生产为代表的现代科学知识形态生产的转变。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三次生产实践革命,学者们称之为“后工业革命”、“第三产业革命”和“第三次浪潮”等等。这场革命的实质是由传统的体力劳动向精神劳动;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型生产的转变。这场革命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人们的精神面貌。精神生产特别是科学技术的生产,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并成为现代国际间竞争、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根据现代生产实践发展的这一大势,邓小平同志提出:“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而变。……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7〕邓小平同志,这一论断的提出,科学地概括了当今社会生产发展的特点,深刻地揭示了精神生产、精神生产的主体——知识分子、精神生产的产品——科学技术等在当今人类社会生产发展中的首要地位,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社会生产理论。再次,邓小平同志根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原理,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提出了“科教兴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战略决策。他讲:“我们的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28〕而要实现“科教兴国”这一战略决策,就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是因为,在当今社会生产中,知识分子和教育工作者不仅担负着为社会提供理论观点、科学知识、价值取向、行为规范、行动计划、培养人才、参预制定社会发展战略和宏观决策等职能,同时还肩负着传播、普及、宣传、教育另一项更艰巨更繁重的任务。知识分子特别是“掌握科学技术的专家和科技人员是生产力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邓小平同志的上述论述,既是我国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理论基础,同时也是邓小平理论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根据。他实质上是唯物史观在当今高科技革命条件下的新发展。

注释:

〔1〕〔4〕〔7〕〔11〕〔12〕〔14〕〔18〕〔20〕〔21〕〔2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3~34、43、32、33、33、37~38、 42、30、34、36、441页。

〔2〕〔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488、104页。

〔3〕〔16〕〔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54、479、2 页。

〔5〕〔6〕〔8〕〔9〕〔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537、109、108、122、110页。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171~172页。

〔19〕《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985年版,第51~52页。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41页。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63页。

〔25〕〔26〕〔28〕《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50、88~89、48页。

〔27〕《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4页。

标签:;  ;  ;  ;  ;  ;  ;  ;  ;  

马克思的社会生产理论与唯物史观_社会因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