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理论的历史评价及其人文特征_科学论文

科学理论的历史评价及其人文特征_科学论文

科学理论的历史评价及其人文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文论文,特征论文,评价论文,理论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学理论的评价即科学理论的检验与确认,包括实证评价、价值评价与社会评价等重要方面。评价理论的目的就是为了明确认定科学理论及其意义,并进一步促进科学知识的成长和科学进步。随着逻辑实证主义评价纲领的式微,科学理论的评价进入历史评价新阶段,历史评价可克服先前评价中的困难,推动科学评价的纵深发展。

一、科学理论的实证评价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科学理论必须接受经验证据的检验。科学理论的实证评价,是科学理论评价的经验基础。一个理论的可靠性的程度通常由以下方法测量:(1)所获得证据的检验的严格度;(2)阳性证据的域;(3 )证据的数量。(注:殷正坤、邱仁宗《科学哲学引论》,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20页。)一个理论必须与经验证据相符合, 但这种符合是历史的,而不必是即时的,不能因一时的不符而拒斥它。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与条件的复杂性,一个科学理论在最初提出来的时候,不一定很快地与经验证据相一致、相吻合,有的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确证,但决不要因此而轻易抛弃一个理论。科学史上的许多例子为此提供了佐证: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成立,然而其证据只有那么几个;宇宙大爆炸学说尚未得到严格的证实;而超弦理论则还处于数学模型阶段。

虽然决定性的、最终的确定为真的证实的难度很大,但是经验证据毕竟能为理论提供一定甚至相当大程度上的归纳支持与辩护。由于遇到的困难巨大,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退化为经验确证原则,直到批判理性主义者波普尔的经验证伪原则,以后又出现了历史学派的观点。

历史学派的科学哲学家认为,应坚持韧性原则,即在许多理论中选出一种可望取得最佳成效的理论,即使在遇到巨大困难时也要坚持,因为理论具有韧性,当遇到外部因素作用时,不要轻易地放弃理论,而是通过不同程度地改变其形式,以适应之。相对于逻辑实证主义与批判理性主义而言,这是一个进步。

当科学理论缺乏证据,甚至面临反常的海洋之时,不要轻易丧失对理论的信念。在科学理论的实证评价上,经验证据直接支持作用减弱,但这决不能取消经验证据的验证问题,只能把这种检验纳入科学的历史发展之中,历史地看待科学理论的实证评价。同时,还应坚持科学的根本原则,操守科学精神,谨防形形色色的伪科学、假科学乘虚而入。

科学最终会在进步中推陈出新。许多理论曾十分顽强,后又求助于特设性假设,但仍不能避免其衰落的命运。具有极大前瞻性的科学理论,由于其超时代性,更须在科学的历史发展中去检验,去证实或证伪,或在一定程度上确证。这些都充分说明科学理论的经验检验与评价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二、评价标准的可变性与历史理性和历史合理性

任何科学理论,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由于人们往往习惯于用现时代或自己所处时代的标准去衡量历史上的一些理论,对科学理论进行辉格解释,因而不能正确地、历史地对待像地心说、燃素说这些在科学史上有一定意义与作用而现在却遭受淘汰的理论。科学史业已表明,科学作为人类的一项认知事业与活动,它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进的,在科学的内外部不存在绝对不变的基础、准则与方法,科学理性与合理性的绝对不变的元标准是不存在的。

科学发展的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理性标准与合理性标准,人们只能主要以建立在那个时代的科学实践发展水平之上的标准为判据来评价科学理论,尽管在以后时代的理性与合理性标准中,先前理论是成问题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科学就没有相对的理性与合理性的标准以及相对的客观性与确定性,科学作为一项理性的事业,不可丧失其理性与合理性原则,但这必须是一种历史理性与历史合理性,而历史理性与历史合理性都具有解释学特征。

一个被评价后确认为科学的理论,并不意味着它没有什么问题,可错的理论也并不都等于伪科学与假科学。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假科学)的分界,既有基于适时的科学实践之上的一定标准,科学共同体凭此可以较好地对之作出区分。同时,这种分界标准,也是历史地变化的,人们需要通过不断的探索去拓展对分界标准的认识。科学史表明,在科学发展某一阶段视为合理的理论,在另一阶段却被认为是不合理的。不同时期的评价标准不具有简单的可比性,没有评价的元标准。科学史上的重大事件,如哥白尼革命、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相对论与量子力学、克隆技术、赛博空间、网络技术与信息革命等的出现,都极大地改变与调整了当时的科学评价观。

显然,科学评价的标准不能纳入任何不变的方法论的一般规则之中。正如V·依林与A·卡林金所说:“现代认识充满了历史性精神;断定这种精神是科学革命最有意义的成果之一。”(注:[苏]V·依林、A·卡林金《现代科学的本质》, 《哲学译丛》1991年第2期。)科学评价活动,只有在相对的意义上和历史的境域中才是合理的。它具有不可逾越的局域性与历时性特征,任何对这些特征的忽视都是不合理的,应该用动态的、历史的评价标准去评价动态的、历史的科学理论。正如劳丹所说:“对于任何学说,如不充分了解它的历史发展(以及它的竞争学说的历史发展),就不可能对它作出明智合理的评价。”(注:L ·劳丹《进步及其问题》,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189页。)

三、众多人文因素的参渗与历史评价的人文特征

科学理论的评价以实证评价为基础,同时还涉及到价值、社会等方面以及众多的人文因素,这些因素都应毫无例外地纳入历史的视野中。从这种意义上说,历史评价无疑是多维度的,并具有显著的人文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评价并非价值中立

科学理论不仅具有经验性基础,还可通过经验检验去验证,同时,科学还具有解释功能与预见功能、实用性与工具性等价值特征,评价主体的价值体系往往是一组“主义”(注:冯平《评价论》,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第63页。)。不同的评价主体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和价值观的差异,对同一科学理论会产生不同的评价。

科学具有巨大的实用价值,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工作方式,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并极大地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科学具有双重性,既可为人类造福,也可给人类带来灾难,这些属性与科学理论的自身发展一道,是历史地变化着的。

2、评价活动的社会性及其层面

科学理论的社会评价既包括狭义的科学共同体的评价,也包括广义的全社会的评价。在社会评价中,关涉评价的社会性因素具有复杂的层面,这些因素参与着对科学理论的评价,并随着社会与科学理论的发展而变化。

(1)评价中的形而上学信念和科学传统 形而上学信念是指科学活动中所持的根本观念,它是科学传统的根基。持不同形而上学信念的科学家对同一科学理论会得出不同的评价,也会认同不同的科学理论。本世纪爱因斯坦——波尔之争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当然,没有不变的形而上学信念,形而上学信念的变化也必然影响科学的发展,并折射出科学发展的哲理,同时还影响理论评价。科学传统是由科学历史沿袭下来的具有一定特点的观念、思想或作风等,科学传统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和多种功能的动态系统。任何科学活动都是在特定的科学传统中进行的,科学理论的建构与评价也不例外,同时,科学传统也同样随科学的发展而演进。

(2)科学共同体和范式对评价的影响 科学共同体内部往往有比较相同或一致的学术思想,而不同的科学共同体持有的学术思想往往有差异,甚至差别很大,因而对同一理论的评价也不一样。同一科学共同体或学派,往往有共同约定的一套原则与方法,这些原则与方法,在库恩那里是“范式”,而劳丹把它称为“研究传统”。这种范式或研究传统也必然随科学的发展而变化。瓦托夫斯基准确地表达了范式的变化而产生的影响,他认为:“所以,科学定律的易谬性就在于这种相对性,因此,当证据增加时或者当证据在其中具有的意义的框架被抛弃而采纳了一种新框架时,一度是有根据的信念就变得不再是有根据的了。”(注:[美]M.W.瓦托夫斯基《科学思想的概念基础——科学哲学导论》,求实出版社1982年版,第356页。)

(3)科学权威与政治因素关涉评价 科学权威与政治因素也会对科学理论的评价产生重要影响。科学权威既有带动后学和推动科学研究前进的重要作用,又有制造科学迷信与压制创新的一面。如迈尔关于能量守恒定律的论文,亚当斯预言海王星存在的理论都遭受过被压制的厄运;而孟德尔的遗传理论长期被埋没,主要是当时植物学界权威奈格里的否定所致。当纯粹的科学评价问题诉诸政治的不良干预时,则是学术事业的悲哀和灾难,前苏联的李森科运动则是最为惨烈的教训之一。

(4)宗教与科学理论评价相关西方的宗教, 曾带给科学理论评价更多的是约束与压制的枷锁,给众多的科学家如伽俐略、布鲁诺、哥白尼等带来了深重的迫害,使科学事业受到了重创。随着近现代科学的发展,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宗教正在逐渐放弃其反科学性,而成为现代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应正确评价科学家的科学研究与其宗教信仰的关系,不应简单处置。

(5)科学评价牵系公众心态 科学理论的进步不应仅仅得到科学共同体的确认,还应尽可能地得到广大的公众的认同、理解与接受,让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深入人心。这一过程,涉及到公众的科学素养与社会心理,这对科学的应用与进一步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同时,科学评价中还掺杂着复杂的社会心理效应,如马太效应、潮流效应等。

3.科学理论评价的人性之维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科学日益走向人文化,这典型地体现在量子力学的人类学特征上。美国科学家惠勒提出了“参与者的宇宙”概念,卡特等人提出了“人择原理”以及玻尔的“观众——演员”说等,这些表明评价活动已与人类自身息息相关。而萨顿所倡导的科学的人性化日益成为当代科学的崇高理想。

由于以上这些因素为主的众多人文因素的参渗,使科学评价的维度增多,难度增大,必须从历史的观点看待与研究这些因素,还必须从系统的与整体的观点来把握这些因素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对科学理论作出合理的评价。

四、评价是人文背景之上的逻辑的与历史的统一

逻辑实证主义之所以尽全力将语言进行逻辑分析,就是旨在寻找一些不随科学知识发展而变化的科学方法和推理规则,即评价的元标准。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虽然开始转向研究科学发展的模式,但是他只是用纯逻辑的静态方法去探讨,而没有更多地从科学发展的史实与人文背景来探究和总结这种动态模式。他们都不可避免地陷入困境。而历史主义着眼于历史的眼光,认为不存在评价元标准,一切评价标准都是相对的,却难免陷入相对主义与非理性主义。后现代科学哲学在评价的相对主义与非理性主义方面则走得更远。

在科学评价的问题上,应将科学哲学与科学史结合起来,按拉卡托斯套用康德的话说:“没有科学史的科学哲学是空洞的;没有科学哲学的科学史是盲目的。”(注:[英]伊·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141页。)总之, 应该用历史支持理论,用理论引导历史。

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断定,不仅仅是数学的全部,甚至任何一个系统,都不可能用类似哥德尔使用的能算术化的数学和逻辑公理系统加以概括。“因为任何这样的公理系统都是不完备的。存在着有意义的陈述从属于这些系统,却不能在系统内部得出证明。然而非形式的论证可以证明其正确性。”(注:[美]M·克莱因:《数学:确定性的丧失》,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269页。)这表明, 任何在逻辑的与理论的系统内完全自足的与充分的评价都是不可能的,都会陷入循环之中。“其实任何理论、方法,科学哲学都没有终极的性质。”(注:桂起权《科学思想的源流》,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页。)

要谨防历史评价陷入相对主义与非理性主义,应将逻辑性与历史性有机地注入理性与合理性之中。科学理论的历史评价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科学理论的历史评价还必须关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汇流的趋势以及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之走向,寻求在广阔的人文背景中的逻辑的与历史的高度统一。这样,科学理论的评价才能步出困境,走向新天地。

收稿日期:1998—10—13

标签:;  ;  

科学理论的历史评价及其人文特征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