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比较文学角度看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德育问题论文_付永超

从比较文学角度看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德育问题论文_付永超

西安外事学院文学院

【摘要】比较文学并不是单纯地将几部作品拿来分析,这样流于表面的“比较”确实没有任何意义。比较文学的实质是想打通各民族文学间的壁垒,探讨人类思想的共性和普世性规律。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的教学工作者都对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看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德育问题进行探究,希望能够在外国文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笔者从事高校外国文学教学多年,对这一问题也有自己的探究。

【关键词】比较文学角度;外国文学教学;德育问题

虽然我们都在强调个性和文化多样性,但并不能否认共性的重要性。因此比较文学的目标,就是歌德所说的“世界文学”。外国文学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德育教学也是外国文学教学中一个必要的内容,很多教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都会忽视德育教育,这是很不好的,这样的教学方式没有真正地达到教学的目的,而且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之间还是有很大差异的,涉及的道德问题也有不一样的理解。那么,从比较文学角度来看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应该是怎样的呢?

一、从比较文学角度来进行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德育教学的重要性

外国文学教学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而且中西文学之间有较大的差异,比如说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外国文学中妇女反抗压迫、获得幸福的手段都是婚外情,这是有一定的时代背景的,因为西方社会早期对于女性的歧视,女人只是社会与男人的附庸品,权利少的可怜。因此要想在作品中增强女性的独立意识,就必须把女性从这种男性附属品的思想中抽离出来,所以就提倡女人搞婚外恋,大胆追求自己的感情与个人独立的思想意识,不仅是《包发利夫人》、《红与黑》这些作品,以女性为第一叙事对象的作品或多或少都会涉及婚外情,离家出走,经济独立这些思想。但是在中国的小说中一般不会出现婚外情,即使有婚外情,作者的态度也是不支持的,这时候就需要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来看待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德育问题了。

德育教育能够帮助学生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也能够帮助他们健全人格,从比较文学角度来看待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德育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品格,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民族的民族精神。中西方文学环境的差异、地理环境的差异、宗教信仰的差异、风俗习惯的差异都导致了文学作品中蕴含的德育教学因素的不同,这些不同可能会对学生产生误导,这就需要我们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来看待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德育问题。

二、如何正确看待和把握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德育问题

1、创设情境化课堂,加强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德育教学

教师们在进行外国文学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文学作品,也能够让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产生兴趣,显然,外国文学中描绘的情景离我们的现实生活都是非常遥远的,这些情景也是学生很难在脑海里去想象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情境的创设就显得格外重要。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给学生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也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

教师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来给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比如说教师们在引导学生阅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本小说的时候,可以先对茨威格的生平进行介绍,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对这个人产生好奇心,从而对他的作品产生兴趣,教师们可以这样说:“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他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纺织业的制造商,母亲出生在一个意大利的银行家的家庭。他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史,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这样的介绍能够让学生对茨威格生平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教师们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来给学生营造教学情境,比如说,教师们在引导学生阅读《傲慢与偏见》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们可以给学生看电影版《傲慢与偏见》,让学生通过看电影来对整个故事情节和文章中出现的人物的性格有一个大概的认识。学生能够通过进入到教学情境中来自觉地感受文章中蕴含的德育因素,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教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通过文学作品中“正面人物”的引导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个好的文学作品中都会塑造出一些典型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或是睿智,或是果敢,或是叛逆,或是保守,教师们想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们就可以借助文学作品中的这些典型人物,特别是一些正面人物,让学生对这些正面人物的事迹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让这些正面人物在学生心中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教师们也要加强对这些正面人物的人物形象的解读,因为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是很有限的,教师们的解读可以帮助学生对正面人物的人物形象有一个更准确的把握。

比如说,《巴黎圣母院》中的埃斯梅拉达,她活泼可爱,貌若天使。她心地善良纯洁,解救了甘果瓦,宽恕了劫持自己的卡西莫多,给他水喝。她感情执着,真诚地爱着卫队长法比斯。她虽没有接受所谓的“文明教养”,却远比那些道貌岸然的卫道士高尚。她勇敢坚定,敢于谴责邪恶的敌人,为了维护尊严,她宁死不屈。教师们就可以借助这个人物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3、通过比较阅读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来进行比较阅读,不少中国文学作品和西方文学作品中讲述的主题或者说表达的感情是一样的,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感受文化的差异和表达方式的差异,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们可以组织学生将冰心的《诗集》和泰戈尔的《飞鸟集》进行比较阅读。

4、灵活运用比较文学理论来完善德育教育

首先,要正确看待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无论是中国文学经典名著,还是外国文学作品,无不反映了作家对社会及人生的深入思考。从比较文学角度来看,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德育问题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将中国文化作品与外国文化作品的精髓结合起来,简言之就是将外国文学作品中的精华与我国传统文化核心之一的伦理道德在当今社会环境下进行尝试性的结合。此交流和结合从比较文学视觉来看就成为了两种文化的对话,因而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并不是一次性的渗透过程,外国文学作品中蕴含的道德教育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成为了现代高校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对话者”。

其次,灵活运用比较文学理论来完善德育教育。对待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实践环节来说,不仅要从跨学科和跨文化的方面进行分析,更需要灵活的运用比较文学理论来完善德育教学方式,以便于将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比如我们在评价“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的人道主义思想时,往往会从他的代表作《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着手,对其中的小说情节和人物的塑造进行详细的分析与研究。作品《老人与海》中,海明威揭露了当时底层人民对民主、人权的渴望,突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凸显出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苦,因而海明威总是塑造一个又一个的“硬汉”形象,以反抗精神来凸显出人道主义思想。再如我们在评价“查尔斯?狄更斯”时,也会以他的代表作《雾都孤儿》、《双 城记 》等着手,对其中的小说情节和人物的塑造进行详细的分析与研究。就以《双城记》为例子,作者狄更新传播出“仁爱宽恕”、“利他主义”、“自我牺牲”等精神,以此来消除人们心中的仇恨,将拯救社会的改良主义思想精神淋漓尽致的描绘了出来。这样的评价十分的客观与合理,但是如果直接将“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和“查尔斯?狄更斯”的文学作品作为德育教育素材,则会出现比较生硬的教学效果。

最后,在实际的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教师要善用客观的、历史的眼光来看狄更新,他所倡导的人道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逐渐加深,由原来对资产阶级的仁爱转变为批判。还要对西方国家人本思想的不断发展进行评价,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以人为本、追求自由等人文主义思想,再到资产阶级时期的尊重人、重视人的现实幸福,再到帝国主义时期开始抛弃人道主义理论,这样的评价才比较完善,才能将不同时期的人道主义进行综合的比较与衔接,能够真正实现高校外语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能给予学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及德育启示。

【结束语】

从比较文学角度来进行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从给学生营造一个好的教学情境,通过“正面人物”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组织学生进行比较阅读,灵活运用比较文学理论来完善德育教育等方面着手,真正的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塑造每个学生的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陈元元. 探讨外国文学教学中使用“比较”的范围[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3(03):303+305.

[2]马强. 师范院校外国文学教学与师范生素质培养[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5):129-131.

论文作者:付永超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3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7/6

标签:;  ;  ;  ;  ;  ;  ;  ;  

从比较文学角度看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德育问题论文_付永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