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活动课教学全面实施课程计划_活动课程论文

加强活动课教学全面实施课程计划_活动课程论文

加强活动课教学全面实施《课程计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教学论文,课程论文,计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以下简称《课程计划》),把活动作为课程同学科课程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明确了活动课作为课程,必须由教育部门安排,并纳入课表;必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并且认真上好,不允许有任何的随意性。三年来,各地在活动课程教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必须看到,在当前活动课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部分教研人员、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开设活动课尚存在各种各样的认识问题;由于活动课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对其特点、教学内容、教学原则以及具体操作方法还有待进一步认识和研究;活动课开展的不平衡,城乡差距较大。这些问题必须认真加以解决。为不断提高活动课教学质量,下面提出几点意见,供参考。

一、充分认识开设活动课程的重要意义,正确理解活动课

国家教委颁布实施的《课程计划》,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改变了课程结构,将课程分为国家安排课程和地方安排课程两个层次;在课程的具体安排上又同时设有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种类型。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只靠课堂教学是不能完成的。学生除在课堂上学习必要的基础知识,还必须参加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传统的中小学课程结构不够合理,课程内容多以学术性课程为主,对学生的培养缺乏脑、手结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同时,学科分类过细,缺乏综合内容,特别是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生活指导、行为规范方面的课程薄弱,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实际,脱离社会,脱离生活,不能适应学生不同发展的需要,也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是发展学生身心的重要途径。义务教育是面向适龄儿童、少年普遍实施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发展他们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品质,使他们具备国民应有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将来进一步学习,进入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事业,推动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义务教育课程应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对国民素质的要求。因此,新的《课程计划》打破了单一课程结构模式,将“活动”和“学科”共同纳入课程体系,活动成为课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学科”与“活动”相辅相成,“学科”以文化知识为主,“活动”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手脑并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总之,设置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举措,是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是教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提高未来劳动者素质的需要。

活动课程是指在学科课程以外,通过一定的活动项目、活动方式,综合运用学科知识,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以实践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主要特征、以多种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新型教学科目。活动课程的主要作用是: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形成技能,培养特长。

活动课程是通过学生在自主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各种能力的课程,促使学生在综合学习各学科知识的过程中以及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各种能力。如动手操作能力,口头、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观察、思考、创造能力,社会交往、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能力等等。

活动课程对学生的思想、观念、情感、道德、行为、习惯以及其它意志品质的形成,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它有助于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信念、判断和评价;有助于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民主意识、竞争意识;有助于使学生逐步具备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经得起磨难和挫折等现代人应具备的品质;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帮助学生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

学生对于活动课程有较大的自主性,在活动中最能表现和发展他们各自的才能,不断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使学生在全面健康发展的同时又有个性和特长的健康发展。活动课程着眼于促进学生个性自主、和谐地发展,以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最新信息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

同学科课程相比,从内容上看,活动课程主要是学生以直接经验为主,融合于各项实践活动中的最新知识、技能和技巧;从师生关系来看,活动课程主要表现为学生的独立自主活动,教师则起辅导作用;从活动空间来看,活动课程不受课堂限制,可以灵活选择,既可在课堂内或课堂外进行,也可以在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从学生所处的状态地位来看,活动课程表现为学生的亲身实践、手脑并用,学生始终处于动态的活动之中,居于主体地位;从活动组织形式来看,活动课程可以开展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可见,活动课程具有自身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实践性 表现为学生的实际动手、实际操作、亲身实践和亲身体验;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技能,发展各种能力。

开放性 表现为学生可以广泛地选择活动内容,灵活地选择活动形式,充分满足个性健康发展的需要;可以充分吸收最新的发展成果,在内容上受限制较少。

自主性 这是活动课程最突出的本质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爱好、兴趣选择活动,进行自我设计、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二是学校的自主性,不同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本地、本校的优势和特点,设置灵活多样的活动课。

尽管在《课程计划》中,学科课程是主要部分,活动课程是辅助部分,但活动课程可以弥补学科课程的诸多不足,具有学科课程不可替代的功能。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习直接经验为辅,学科课程可以满足学生掌握间接经验的需要,却不能充分满足学生掌握直接经验的需要。而间接经验的学习也必须通过活动来帮助理解,从而形成能力,培养情感。同时,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又相互联系,活动课程使学生在活动中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主动发展,它与学科课程的培养目标一致,从不同侧面,运用不同方式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活动课程与课外活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在育人功能上虽有一致性,但在育人的价值观上有所不同。课外活动被认为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既所谓的“第二课堂”,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活动”是课程的一部分,它与学科课程不能相互替代,都是贯彻教育方针和落实培养目标的必要途径。“活动”与“课外活动”在学校教育中所处的地位及实施的要求也不一样。过去习惯认为课外活动是学生的课余生活,由学生自愿参加。“活动”不是课余生活,而是学生在校学习的课程,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对活动的内容、时间和程序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按学年合理地安排。“活动”与学科教学中的活动(如实验、参观等)也不能混为一谈。后者完全服务和服从于课堂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课程计划中的“活动”有相对的独立性,其内容更丰富,功能更全面。

二、准确把握活动课的内容与要求

活动课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广泛性。各地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学校师资和物质条件以及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因地制宜地确定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德育活动 通过校会、班队会、报告、参观、集会、访问、社会调查和重大节日、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方面的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遵纪守法、团结同学及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使学生了解祖国,了解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的组织观念、集体观念以及自我管理和相互交往的能力。

2.科学技术活动 通过发明、创造、论文、标本模型制作、种植饲养、科学实验、气象预测、环境保护、计算机操作、科学技术信息传播等科技方面的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类科技发展的过程及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了解我国历史上的科技成果、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创造意识,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和用科学方法解决生活、学习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3.文学艺术活动 通过读书、讲座、声乐、器乐、舞蹈、绘画、书法、雕刻、工艺制作、影视、戏剧等艺术方面的活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具有艺术活动的兴趣和技能,发展其艺术方面的爱好和特长;提高他们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艺术欣赏能力,以及运用美的规律和方法改造和完善周围事物的能力。

4.体育卫生活动 通过群体活动、竞技体育训练和卫生保健知识教育,以及广播操、保健操、田径、体操、球类、游泳、登山、武术、棋牌类及民间体育、国防体育等活动,使学生掌握简单的体育技能技巧和卫生保健常识;培养学生具有自觉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增强体质;逐步养成团结合作精神和克服困难、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三、恰当运用活动课的形式与方法

根据活动课内容的特点与要求,活动课的形式和方法要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要根据活动的内容和目的的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组织形式,以增强活动的可行性与实效性。其组织形式主要有四种:

1.晨会、校班队会 主要是结合形势和重大节假日,利用晨会、校班队会开展专题教育活动。此类活动可根据需要,分别以班级、年级、学校为单位进行,每周应安排1节,或根据需要把2—3周课时综合起来使用。

2.教学班活动 根据教育内容和教学计划的安排,由教师结合本班实际情况,选择科技、文艺等某一方面内容和适用教材(资料)进行有计划的授课。此类活动应以班级为单位,每周可安排1—2节。

3.分组活动 学校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本校师资水平与能力,组织不同科目的活动小组进行教学。要有固定的时间、场地及辅导教师,进行有计划的培训。此类活动可在年级或全校进行,要全员参加,每周可安排1节。

4.群众社会活动 群众性活动具有鲜明的教育性和普及性,可采取科技节、艺术节、夏令营及各项专题竞赛活动等形式。其规模可以是年级的、全校性的,也可以采取校际间的,每学期可安排1—2次。

活动课的活动形式包括:观察、思考、制作、实验、参观、访问、考察、阅读、训练、竞赛、表演等。教师是活动课的指导者,在进行活动时,要根据活动内容和活动对象正确选择活动方法。可将多种多样的活动方法综合运用,搞出特色,在实践中要不断创造新的活动方法,以提高活动课的质量。

四、遵循活动课的实施原则

在实施活动课过程中,除应按照一般教育原则施教外,还应根据活动课的内容、形式、特点及其自身的规律,遵循以下原则:

1.教育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 活动课的地位与作用要求活动课要面向21世纪。因此,在确立活动课内容和编写活动课教材(资料)时,既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斗争传统教育做为活动课的重要内容,也要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现代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不断发展的角度更新教育内容,使活动课的内容达到教育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结合。

2.实践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 活动课重在能力的培养,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掌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取得对事物的亲身体验。因此,不但要给予学生较多的选择活动和自己设计、组织、主持开展活动的机会,还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明创造的机会,使他们勇于独立思考,标新立异,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启发学生创新意识,提高他们进行创造发明及为现实生活服务的能力。

3.导向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活动课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给予帮助和指导。因此,在确立活动课的内容和形式上,应当克服主观性和随意性。在有计划、有步骤开展教学活动时,都应力求形象、具体、生动、活泼,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在活动课中学有所得,学有所乐,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增长知识才干。

4.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活动课有统一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教育内容应相对稳定。在教学中,要注意循序渐进、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地进行。由于活动课还具有内容与形式多样化的特点,在保持教学内容相对稳定的同时,要经常不断地改进和丰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要注意把集体与个人、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灵活运用。

5.因材施教与因地制宜相结合的原则 活动课面向大多数学生,在选择活动课的内容和形式时,要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的区别,在不影响整体活动安排的情况下,根据他们的差异选择不同的内容与形式进行施教,做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学校开设活动课,要从地域环境、经济发展、社会需求、物质基础以及校内的师资条件、场地设施、经费来源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出发,突出重点,不断更新内容,变换形式,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办出特色,注意其可行性和实效性。

6.综合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 活动课是一门新型课程,有其自身特点和规律,但并不是孤立的,它与校内各学科教学紧密联系,是各学科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活动课的范围很广,不局限在课堂,而应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资源和优势,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从中获取知识和教益。

五、加强活动课的教学管理

加强管理是学校实施活动课程的重要保证。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强活动课的组织与领导,不断提高活动课的质量与水平。

1.建立活动课程教研网络。省教育学院成立活动课程教研室,统抓全省活动课教学,加强教学研究。地市县(区)要设立专职或兼职教研员。学校活动课程应由主管教学的校长负责,制订计划,实施管理与评价。

2.要努力培养和建设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活动课师资队伍,发挥教师的积极性,根据每个教师的特长,安排教职或兼任活动课辅导教师。要加强教师活动课专业知识和指导技能的培训,逐步实现一专多能。要通过多种渠道,聘请有能力的退离休教师和社会上的专门人才,作为活动课兼职教师,以解决活动课教师不足的问题。

3.学校要为活动课的开设创造条件,增加经费投入,添置器材设备,保证活动场地,挖掘现有图书室、实验室、卫生室等各种场地、器材的使用潜力,使其在活动课中发挥作用,弥补活动场地不足的问题。要鼓励教师自制活动用具和教具等。

4.要不断加强和开展活动课的教学研究。教研部门要向活动课倾斜,像抓学科教研工作那样抓活动课,定期开展活动课的观摩教学与讲评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培训师资。教师的活动课教学质量应纳入教师教学工作质量评估之中。

要加强活动课的理论研究和教改实验。各地教研、科研部门要鼓励和帮助教师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按照活动课的规律和特点,不断创造新内容和新方法。不断总结推广先进教学经验,使活动课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5.学生活动课的学习质量应纳入学生学习成绩的综合评价之中。考核应主要侧重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活动效果上。可采取实际操作、竞赛评比、成果展览等多种方法,考核结果可用优、良、中、差的等级方式方法来表示。各地也可在实践中,创造完善的考核方法。

标签:;  ;  ;  

加强活动课教学全面实施课程计划_活动课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