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广义公文学-公文研究的新路向、视野与方法论文

构建广义公文学-公文研究的新路向、视野与方法论文

构建广义公文学
——公文研究的新路向、视野与方法

□李浩然 方诗雅

对于现行的公文学与公文研究,不少研究者已经认识到理论架构的不足,如胡元德指出公文研究存在着“系统性不强”“深度不够”的问题。有些有识之士也围绕学科探讨中出现的偏差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如桂维民献策:“一是更新观念和思路,将公文学研究视野放得更宽、更广;二是拓宽研究范围和角度,促进公文学全方位、深层次发展;三是创新研究手段和方法,将公文学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之上。”但问题在于,这样的解决方案一方面未免太嫌粗涩、纸上谈兵,不够具体,没有实践方法上的应用实例与指导;另一方面虽然意图打破旧有的文体研究范式,实际上仍是将“既成的公文”作为研究的主要视野与主体内容——对处于已完成状态的公文进行语义、格式与写法的分析,而视野长期聚焦与局限于此,势必带来学科构建的短板与不足。因此,笔者认为需要构建一种“广义公文学”的研究取向,以更好地为公文研究服务。

首先需要提及的是,使用“广义”一词,是为了与旧有的公文研究范式相区别。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既往的公文研究关注的重点集中在党政机关公文等板块,而对诸如商务公文等公文类型产生了一种视野性偏置,狭义化的公文研究不利于对公文史与公文一般规律等的全面把握,在一定程度上对公文研究产生了不利影响;二是过往的公文研究过度集中在文体学的框架下,对公文体式与写作规范进行详尽的探讨与纠偏,从而凸显了公文学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的特质,这也是公文学学科精细化、深入化的必由之路,但这种以“既成公文”作为主攻方向的研究偏好,实在不能担负起“公文学”这一学科的宏大命名,而“大量的基础理论研究的内容如公文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公文学的学科性质、学科类型、学科归属、学科体系等‘公文学自身的科学’,却很少有人涉猎。”将“既成公文”作为公文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对公文学学科任务的狭义理解,而与之相对的,“广义公文研究”所构建的学科任务在于:以公文历时性的三个环节——公文前件、公文写作、公文理解为研究对象,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一种开放性研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广义”指的是“广义的公文研究”而非其他。

我将设计思维用在了教育转化问题学生上。所谓设计思维,是一种为提升事物品质而拟订实用且富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的思维方式。设计思维以解决方案为导向,以事物品质的持续提升为目标,以开展创意设计与实践为手段,既能积极改变个体的信念系统,又能触发个体的创意。

提出这样一种研究取向,是与“公文是什么”这一观点紧密相连的。在既往的研究中,公文的定义虽然是公文学第一紧要问题,但与之相对的是,研究者多从组织属性与文体归属的角度定义公文,这种对公文意义的诠释自然没有什么太大问题,但在一种新的研究思路下,对于公文的定义就需要一种新的视野与之相呼应,尤其是在普遍强调公文内涵特征的情形下,对于公文外延的规范需要得到进一步重视。因此,笔者认为,应在公文一般定义的基础上加上另一层考量——公文是以组织名义,参与和塑造社会对话进程的方式。这一定义的原因在于:与广义公文研究构想相比,以往的狭义公文研究,往往以公文文种的个别写法代替公文写作的全部环节,换而言之,是以一种封闭结构取代了另一动态机制。这种研究方法,从福柯与剑桥学派的分析视角而言,具有先天性不足,其所带来的是对于文本意义理解的隔绝。公文始终是一种处理社会事务与社会问题的手段,是一种社会对话构建的产物,需要对其进行文本情境的还原,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及文本的组成与意义的分析。而附加上这一特质,不仅是对公文外延特征的重视,也是与过往的单纯的文体学公文研究的区别所在。这种研究取向的变化,也是从文学研究的范畴延展到文化研究的表现。

综上所述,学校管理成败与否的重要因素就是人的因素,因此对于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必须要充分重视。学校领导要制定出适合本校发展的规章制度,全面地评价每一位教师,建立完善的人才考评机制,把经过实践考验证明合理的各类优秀人才及时选用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上来,让他们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②柳新华,徐艳华.《当代中国公文学》序[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在广义公文研究的视野下,有必要对公文学史进行重新梳理与把握。在以往公文研究的方法与视野下,学界对于公文史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并为后学者提供了一些指导性研究方向,如岳海翔所指出的:“一是重视对公文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二是对不同时期公文文风和流派的研究;三是对不同时期公文制度的研究;四是对公文理论建设成就的研究。”这代表了以往公文学史研究的大致思路。但在新的研究视野下,需要对这一方向加以开拓与细化,从而勾勒出公文学史的面貌。大致说来,有如下几个取向:

1.既要研究“古代公文理论”,又要研究“古代公文的理论”,即从古代公文的文本出发,研究文本中体现的价值取向与写作技法。

(3)人防工程的管道应由墙体穿入为宜,尽量不由顶板穿入。凡进入防空地下室且其穿过围护结构的管道,均应做防护密闭处理。

回到以广义公文研究为基础的公文学本身,所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在界定广义公文的外延时,我们是从一种社会共时性角度出发的,而如何界定它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比如与其研究对象、研究任务交涉甚密的档案学、文书学等,这牵涉到如何为其划分出一个学科研究限度的问题。正如有些教材所言:“文书学是一门以文件和文书工作为研究对象的应用性学科……文书工作,是指围绕文件的产生、传递、管理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而档案与之密切的关系在于“文书、档案本来就是代表一样东西的二个过程,只因后来处理这二个过程的责任分裂了,手续也分开了,于是同一样东西,就被当作两样东西看待。”由此可见,文书学和档案学这二者与广义公文的研究视野集中交叉于广义公文研究中的公文理解一块,而更偏向于对既成文书管理等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与广义公文研究最本质的差异,在一般性研究视阈中应该不难辨别。

注释:

5.在广义公文研究视野下,将公文史学作为制度中的个体生存与社会运行的基本方式,从而对于问题的形成、历史的生成与制度的运行作出深刻理解。

对于干井式或有校准孔型的表面温源采用温度巡检仪测量,对于平面式电加热板的表面温源采用表面温度计测量。选取表面温源加热装置有效加热区域中心点为测量位置,升温至目标温度稳定后,分别记录设备示值和标准示值,取二者平均值之差作为示值误差校准结果。

这样一种研究视野与研究方法的转轨,方能将公文研究并入理论化的框架中去,从而避开过往公文研究对理论化与应用化的分割,因为在这样一种广义公文研究的框架下,我们实质上是将广义公文纳入到了实践哲学的范畴,公文的理论与应用不是给定的二元对立,而是在实践结构中的现实生成,理论化与应用化只是广义公文研究本身的一体两面,是对文本的实践效果与意义阐释的有机融合。

3.将公文文种的接受作为公文学史研究的重点之一,历时性探讨不同文种在不同时代的延续与接受。

4.对公文文种的流通进行精细化、层级化探讨,尤其是对于地方公文要做进一步研究。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预后因素的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显示与预后相关的因素再纳入多因素分析中。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①胡元德.近代公文研究述评.[J].秘书,2018(1).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不同的研究分类具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广义公文研究,厘清划分其外延,转入文化研究的领域,正如有学者所主张的那样:“提倡一种跨学科、超学科甚至是反学科的态度与研究方法。”要借助跨学科的研究视野与方法,打破既往公文研究狭义化的壁垒。比如,以广义公文研究为基础的模糊语义研究,既是公文研究的领域,也是语言学研究的内容;在宏观上既要借鉴对话场理论,又可以兼顾福柯的话语政治观点,而只有在社会学视野下才能谈及对文本多义的有效分析;而在微观层面,文本自身提供了何种条件作为文本阐释的多义性基础,公文的多重理解性在文本中得到了怎样的体现,这属于语言学与符号学领域,也是需要予以重视的。同时,这个问题还有另一解决方法,即以涂尔干《社会分工论》为模板,对于“公文何以成为公文”——公文形成前件的挖掘。涂尔干的研究与借鉴,使我们的视阈转向了其他方面:一是在公文写作中,公文形成毕竟不是最终指归,公文理解应是广义公文写作的最终环节;二是工具的使用,在何种层次与何种领域,能够较清晰地展现公文理解的不同层次与动态形成,沿着涂尔干的步伐,组织社会学与博弈论等学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的框架与凭依。而只有对公文形成与公文理解两方面进行详细的探讨与解释,才能最终形成公文研究的理论化的学科架构。

这样一种研究取向,是否标示着公文的问题与写法研究就不值得再被提及了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既往的以既成公文为主题的狭义公文研究依然是广义公文研究的一种范式,只不过归入到了广义公文研究三大环节中的一个环节而已,而作为研究中心的,则是对于作为公文整体的、公文历时性三环节的有机联系。在这一层面上,研究者的研究取向又可以分为三个维度:一是以宏观的视野探讨在公文史当中诸如系统性地追溯与考察某一公文文体的历史流变与接受,公文作为一种文体的产生前件等问题,或是公文研究三环节在某一时段或社会情境下的动态演变与流程等。而第二个维度在于,对于单篇公文的细致考量,如某篇公文如何作为社会对话的产物而出现,又在理解中发生哪些错置;公文中的歧义该怎样规避等;而作为以往文体学范式的公文研究,更是在这一层面促进公文学学科深入化的重点之一。而与以上两个维度相联系的是研究者的第三个研究取向,即横跨宏观与微观做一种连接式研究,从而构建起公文学学科体系的大厦。同时需指出的是,这三个维度的研究取向只是一个不成熟的分类,与之相异,仍能够提出另一建构模式,即分环节的研究取向,再通过对不同环节的具体连接构成公文学的学科体系。

2.将把公文制度视为纸面上的制度这一老观点剔除,而把其视为一个动态的形成过程,不仅要将其放置在更为宏观的文化制度层面考量,还要勾勒出公文制度与公文文本互相影响、互为嬗变的轨迹。

③岳海翔.当前我国公文学研究的基本任务[J].档案学通讯,2006(1).

小鼠免疫后尾静脉采血,以M2e为包被抗原,免疫小鼠血清效价如图3所示,取效价最高的3号免疫小鼠进行下一步的细胞融合工作。分别以合成的M2e多肽和纯化表达蛋白作为包被抗原进行间接ELISA法检测血清抗体效价,如图3所示,3号免疫小鼠针对M2e多肽的血清效价为1∶16 000,而针对融合蛋白(Flagellin-3M2e)的血清效价达到了 1∶256 000。

④岳海翔.应加强中国公文史的研究[J].秘书,1997(2).

⑤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⑥倪丽娟.文书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⑦何鲁成.档案管理与整理[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7.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标签:;  ;  ;  ;  ;  ;  ;  ;  ;  

构建广义公文学-公文研究的新路向、视野与方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