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生阅读--与张华敏老师谈阅读_读书论文

论中学生阅读--与张华敏老师谈阅读_读书论文

中学生阅读谈——与张华民老师谈阅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生论文,老师论文,张华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大纲和新教材使用以后,我们发现,阅读的份量在初中有很大程度的加强,为此,记者(○)走访了天津汇文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张华民老师(▲),就新形势下中学生阅读课学习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阅读的问题

○:您觉得中学生阅读容易出现的问题有哪些?

▲:问题一是学生阅读不够细致。比如预习一篇文章,比较好的学生也就是从头至尾地看一遍,很少能提出问题。文言文阅读也就是停留在翻译上,他可以从外面买来参考书,拿着翻译过来的文言文来上课,再听课就不认真了。而且看着参考书,他觉得全会了,可放下书就又不会了。

第二个容易出现的问题恐怕是学习方法的问题。比如有的学生不会记课堂笔记,老师讲什么,甚至老师黑板上写什么,他才记什么,有的同学甚至没有记笔记的习惯,这样是不行的。

第三个问题和第一个问题有关系,就是读东西容易浮在表面,深入得不够。我们说初中阶段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其中“思”包括思考和思维。现在中学生阅读时思考得还是不够,其实就是要在阅读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常思考对于提高一个人的阅读、鉴赏能力是很重要的。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书读得太少。高中新教材中有一个“语文读本”,同学手中的这个课本传给下一届学生继续用都可以,干净得很,学生根本就不读,高中是这样,初中学生恐怕问题更突出,在学生中这个问题较为普遍。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课外阅读的问题,您怎么看中学生的课外阅读?

▲:这是一个大语文观的问题,应该做到课内课外结合。我一直是每周拿出两个课时来组织学生到图书馆阅读,放假也帮助学生到图书馆借书读,我觉得课外阅读非常重要。学生现在也有急于求成的思想,心里想考试也不考小说什么的,课外也就很少读名著了,读得多的也就是那些娱乐类书刊。一些学生不读原著,只是看改编后的影视剧,这绝对不行。不能吃阅读“快餐”,那是浮躁的表现。

○:您是怎么想起推荐《中华活页文选》给您现在的学生的?

▲:我觉得课外阅读对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是很重要的,光靠课本是不行的。语文能力的提高实际上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在老师指导下靠学生课外自学、自修而成的。文学名家都是这样成长的,他们感谢自己的老师,但更多的是靠读大量的书来丰富自己的文学素养的。

阅读方法

○:中学生现在阅读不太善于抓住关键句子,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文章的关键句子,也是与体裁有关的。比如抒情散文中带有议论性的句子,往往就是关键句;过渡、转折性的句子也是需要抓的关键句;与全篇文章表现手法不同的特殊句式,例如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子,也是关键句子,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逐渐培养的。

○:与阅读有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对于文章语言的把握,你觉得中学生在这方面应该怎样做?

▲:语言的把握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对词汇的掌握。关键不在你知道多少词的解释,而在于你能不能在特殊语言环境里正确理解一个词的意义,能不能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正确使用这些词汇。语文学习要重视经典篇章的背诵,新大纲对背诵篇目现在有了明确的规定,背诵是语文学习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阅读中怎样才能抓住重点?

▲:首先要辩别所读文章的体裁。比如小说,重要的就是人物,阅读时就要重点注意表现有关人物性格的部分。

○:散文应该怎样读呢?

▲:散文首先要多读几遍,重要的地方还要背,在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可以在预习时自己找些材料来,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到图书馆,通过查阅背景材料,理解文章内容,最终能使学生自己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并能初步解决问题。

○:初中生刚开始接触大量的阅读,读稍长的文章时,常有不知所云的感觉。您觉得问题在哪儿?

▲:我看主要是阅读方法没有掌握。首先要解决上课听讲的问题。我常跟我的学生讲,我讲课,不要过分看重我的结论,而要注意我的分析过程,看我分析一篇课文是从哪里入手的。因为每篇文章是各有特点的,所以我会选择不同的切入点,给学生分析课文,而这个切入点往往代表了一篇文章的特色、重点,甚至是理解文章的难点。同学上课时,如果把注意力放在老师的分析过程上,有利于他自己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您觉得在学习方法上,学生还应注意掌握哪些问题?

▲:我觉得预习和记笔记是最重要的两个方法。如果认真预习了,把你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在预习中都解决了,上课注意听老师讲的重点和难点,你会觉得主动得多。另外记笔记时,要记老师讲课的过程,记难点、重点,要一边记,一边思考。

○:您强调的过程是指什么呢?

▲:就是学生要注意老师是怎样分析这篇课文的,课文讲完后,你应该能讲得出这篇文章的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是。至于那些非重点、非难点,有时候不懂,也可以忽略了。掌握了围绕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一篇课文就可以过了。

阅读与考试

○:现在高考的阅读材料全来自课外,而且主观性的题型所占比例极大。中考也增加了课外内容。我们了解到学生现代文阅读部分也是考生丢分最多的部分,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从强调学生阅读要多思考,培养学生阅读与表达能力相结合,改变过去高考选择题充斥的状况来说,主观题型是较适合的。学生在这部分丢分,多是与标准答案比,答得不够完全,如果一个问题的答案有三个要点,你没看出来,或看出来了,没有表达出来,只答了一个或两个,那就是你阅读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与阅读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当然这里还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在主观题型里不合理的地方,这是另一方面的问题。中考增加些课外内容是必要的,不过我认为不宜全考课外的,还是要鼓励初中生踏踏实实地学习课本。

○:现在考试比较多地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这方面您能不能谈一谈?

▲:概括的时候,需要学生的头脑必须清晰。一个问题我准备从哪些方面谈,要先想清楚了。如果一个问题是三个要点,那这三个方面你都要说到了,不能是模糊的、好像是的。

○:现在新大纲和新教材对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在加强,如果配合新大纲的要求,中考也出一些与中外名著有关的题,这样会不会起到督促学生加强课外阅读的作用?

▲:是的。比如把新大纲推荐的课外阅读名著在中考题里选一段来作为阅读题材料,下一届的学生肯定就会读了。

○:如果能有效地利用考试的形式,是不是可以促进学生提高阅读水平?

▲:对。考试的指挥棒作用是不能忽视的。现在对考试的认识也是有偏差的,好像考试就是一种压力,全社会的关注又加重了这种压力。事实上,考试只是一个教学过程,学到一定阶段了,就该考试了,学生怎么能没有考试呢?

○: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标签:;  ;  

论中学生阅读--与张华敏老师谈阅读_读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