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体育与人体科学--关于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的新思考_科学论文

论体育、体育与人体科学--关于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的新思考_科学论文

论体育、育体和人体科学——关于体育在教育中地位、作用的新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育论文,地位论文,人体论文,作用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中央重新恢复了“德、智、体”全面教育方针的提法,引起了我们对体育的重新思考。这里从教育的宏观全局,从人的哲学和人体科学的视界,对体育在人类活动中,特别是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作用或功能,作了初步探索,认为应当突破旧有狭隘体育观念,树立大体育观,把体育变为强化和优化人的生命体整体功能的教育活动。

关键词 体育 人的活动 人体科学 人体功能态 大体育观念

1 李岚清副总理在第十期《人民教育》杂志撰文说,一度我们的教育方针,曾提过“德、智、体、美、劳”,后来为什么在《纲要》中恢复了“德、智、体”的提法?政治局讨论这个问题时认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属于我们党的重大方针,已坚持多年,在实践中证明是正确的,行之有效的,已为教育界,甚至全党全民普遍熟悉和认识,应该一以贯之。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美育和劳育。德育的范围很广,应该包括美育,劳育也应当包括在德育和体育里面。[1]

我以为这里传达了这样一些信息:其一是中央认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正确的,应当一以贯之。实际上德、智、体为教育“三大纲”的提法早在清末就已传入我国,被我国教育界认可,以后从民国初年到毛泽东为我国确立的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并列为《宪法》条款,实在有其久远的历史实践。而且,也是世界诸国教育的方针和共识,实在不宜改变,应当继续坚持,并加以重新阐释。其二,是在我国所处的新的历史时期中,教育的功能有所变化,应当适应历史发展的需求,对德育、体育的内容,加以研究而变化之。其三,从体育内容看,应当把劳动教育的若干部份加入之,这就要引起体育观念的改变,要突破旧的体育模式或框架,特别要突破体育就是Sport的框架,从更高的视界重新审视体育,要树立大体育观念,拓展体育领域,改变体育认识,改革体育教学体制,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也就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认识体育。

2 我们的教育方针(主要是学校教育)特别强调“全面发展”,对这个“全面发展”许多教育家多次作过阐述,不再征引。我以为从人的哲学角度看,所谓全面发展,无非是使受教育者具备正确和有效地进行人的活动的能力。从哲学看“现实的人是活动着的人,人的活动构成人的存在的形式”,“人的活动是人存在和发展的方式”[2],人类的所有生活、生产、政治、文化、外交、内事等等各行各业,归根到底无非都是人的活动。因此,如何正确认识、进行人的活动,并使之获得最佳效率,就必然是教育活动的任务。人的活动本质上是社会的人的活动,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体或群体的人,在社会大系统中的位置及其与环境的复杂关系,确定个体或群体活动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目标,并在社会联系中去实现,这些应当是德育的任务;为了实现活动目标所需要的手段,包括知识和技术、能力的传授和养成,应当是智育的内容。在人的活动中,有了目标和手段,还必须通过人的这个主体把两者联结起来,人运用获得的知识和技术去实现设定的目标或目的,这才是人的活动。在人的活动中,人的主体功能居于关键的位置。也就是说,从人的活动结构来看,人的物质生命体是一切活动的基础,人的一切活动都要体现为人和精神肉体的运作和运动。因此,人的活动的效率必然要取决于人的物质生命体的结构与功能的优化程度,也就是说人的活动效率同人的主体状态或主体的功能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所谓人的主体功能态,无非是指人的自身物质、精神和心理的内部结构及功能,在环境变化中的适应状态或程度。要使人的活动获得最佳效率,一定要把人的主体功能态调整到最佳峰值,就是要调动和发挥人的生命体的最佳效能,在运动竞赛中叫做最佳竞技状态。任何一项活动如果不能把人体的精神和躯体的功能调整到最佳状态,就难以获得最佳效果,而人的主体功能状态的优化程度则是长期培育和训养的结果。人的主体功能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优化的自身自然物质基础,即优化的人体结构;二是发挥或挖掘人体潜能的优良技术。因此,我认为从人的哲学角度审视体育,那就可以说,德育主要解决的是人们适应社会生活,确定活动目标的问题,智育主要解决的是人的活动的知识、技术和能力的问题,而体育则主要解决人的主体状态的培育、强化和优化的问题。应当说,在教育宏观大系统中,对人的主体功能的培育乃是具有关键性的环节,没有主体功能的优化,很难有优良的活动效率。如果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成员,没有优良的人体活动能力,没有优良的主体功能状态,这个国家或民族就不会有强大的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体育在教育大系统中实在有其十分重要的位置。

3 对于体育本质的认识,也经过一定的过程。记得在本世纪20年代,蒋湘青先生有篇文章,叫做《体育究竟是什么》,讲到“体是什么?照习惯说,就是肉体。按解剖学讲,就是骨骼、肌肉、血液和神经所构成的有机体。育是什么?就是养育的意思。由此可知,体育的范围极广,凡是以强健筋骨、发达神经,涵养德性的,都可纳入。”[3]蒋湘青先生的理解是正确的,体育的实质就是育体,就是对人的生命有机体的有目的的养育。这个“育”字极其重要,必须正确理解。蒋维乔先生在70多年前的《我的体育观》文中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要问我国的体育家,在实施体育的时候,究竟在这育字上面,有十分领会么?”[4]现在我们似乎也仍然可以问,我国的体育家究竟在“体育”两字上有十分领会么?

我以为所谓“育”,是人类的一种为实现目标的前期准备活动。“育体”活动的对象是体,人体,人的活的生命体。现在看来,对这个体的理解,应当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水平加以新的认识。我们说的“体”,是人的活的生命体,按系统科学的理解,就是活的人体生命系统。这个生命系统由数十亿的因子组成,构成一些次级子系统,如生命复制系统、生命体运动系统、信息反馈调控系统、自我保护系统等等,是一个由众多因素组成的复杂系统,是一个生命功能的复杂结构体。所谓“育体”,就是要保证这个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优化发展。这有两层意思,一是要保证这个生命系统按其自然本性而正常发育、成长,避免畸变伤损,园满地实现生命全过程的预求;二是保证这个生命系统按照人类社会的需求,发生相应的变革,在体质、体能、体型、体力等等方面发生合乎目的的变革,强化或优化,适应不同形态人的活动的需要。概而言之,就是对人的主体功能态的定向培育,既包括对生命系统的合目的趋势的养护,也包括对不合目的趋势的变革。

4 可以说,“育体”的目标或任务,就是通过有目的的培育活动,使人体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或达到预期的优化目标。既然育体的对象是人自身生命系统,那么它活动的依据或指导就应当是人体生理科学。蔡元培说:“体育者,循生理上自然发达之趋势,而以有规则之人工补助之,使不致有所偏倚。”[5]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也说:“考其内容,皆先精究生理,详于官体之构造,脉络之运行,何方发达为早,何部较为偏缺,其体育即准此为程序,抑其过而救其所不及。”[6]这些都说明体育或育体的科学依据和指导是人体生理科学及其相关学科群。在现代的科学体系中,体育或育体的科学依据和指导则应当是人体系统科学或人体科学,就是钱学森教授所倡导的人体科学,也就是说,新的体育观必须以新生的人体科学为基础。

所谓人体科学(Somatic Science),钱学森教授说,“人体科学就是研究人和人在客观环境中所处的功能态的学问,包括中医(也包括中华各民族的医学,如藏医和蒙医等;即在《宪法》第21条中所讲的“传统医学”),也包括气功和人体特异功能及其它可汲取的许多东西,把这一切统统汇总起来称之为人体科学。”[7]人体科学把人体视为包涵在宇宙这个超巨系统中的一个开放复杂巨系统。这个系统的特点:第一,认为人体是一个数目多达数十亿的多元、多因素组成的巨系统;第二,这个巨系统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结构体;第三,这个巨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它同环境之间进行着不间断地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相互交流;第四,这个巨系统是在复杂巧妙的反馈调节控制系统严密调节和控制之下,进行有序生命活动的统一体;第五,这个巨系统的活动是由意识控制的整体功能活动,这种整体功能活动表现为具有内稳性的不同的人体功能态;第六,人体功能态是人体科学的研究中心。[8]总之,人体是一个高度自控的开放巨系统,这个巨系统在同环境三要素输入输出的交流中发展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为功能态,人的活动实质上就是人体生命功能态和工作功能态的表现。

根据人体科学原理,体育或育体活动的对象就是这样一个高度自控的开放巨系统,育体的任务就是按照这个巨系统的本身规律促进和保证其结构和功能的定向优化。一是要保证这个巨系统在不同生命阶段上的功能优化,二要保证这个巨系统在各种不同环境中的和谐适应,三要保证各种工作功能态的最高效率,四要保证各种不同特点的具体形态的巨系统(如残疾态等)的功能效用等等。总之,从根本上保证人体生命巨系统同外界环境诸系统关系的和谐协调,也便是天人合一、人天和谐,这是育体的最高目标。这说明,其一、育体是一个贯穿人体生命全过程的活动,就是所说的“终生体育”,其二、育体是对社会所有成员的活动,也就是“全民体育”,其三、育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综合工程,绝不可理解为仅仅是运动比赛、体操跑步、气功打拳等人体运动可以成功的。因此,我们从人体科学的视界来审视体育,就必须把体育从旧的狭小框架和模式中解放出来,变成一项多因素综合性的社会工程或生命工程,把旧的体育观念转变为大体育观念。

以人体科学为依据的体育活动,就应当:①、把人体巨系统视作环境大系统中的一个因子,这个因子的活动必须同环境保持相应的平衡或和谐,人必须同环境适应、同一;②、人体功能的变化必须是在同环境三要素的交流中才能实现,没有超越平衡的输入和输出,功能态就难以实现跃变;③、强化或优化人体功能态,实质上就是科学地控制人体和环境的三要素的交流量和程序;④、控制三要素的交流程序和量,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因为三要素的具体形态千变万化,包括食物、气体、水、致病菌、运动、娱乐、环境、人际、劳动等等。因此,要保证人体功能优化发展的体育活动,就应当以人体科学理论为指导,遵循其规律而运作。

5 按钱学森教授的设想,人体科学是一个比较大的学科群,它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军事科学、思维科学、行为科学、文艺理论、技术科学等并列为十大科学部门之一,它以人天观为哲学指导,包含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应用技术三个层次的数十个学科。它是一个科学技术大部门,一个大体系,它以研究人体功能,如何保护人体功能,并进一步发展人体潜在的功能,发挥人的潜力为研究范围和对象,可见它所解答和解决的问题正是体育的问题。

在钱老的设计中,体育也是人体科学的内容。他虽然没有对体育在人体科学体系中的位置做系统论述,却在许多论文中提到了体育,给我们指出一些思考方向,有待我们去探索。钱老在1988年说:“人体科学可以吸收的东西是很多的,医学,体育,生态,地理这些方面”又说人体科学要把所有广大的事实材料都包括进来,还有“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体育等等”;1981年在论述人体功能态时,把“体育活动”和“战士的冲锋或近距离战斗”一同列为“警觉功能态”;在《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与人体科学》中讲到人体科学体系时,“从应用技术、工程技术谈起。可以先讲体育技术,这也包括武术、杂技,以及中国戏剧中的武打功、身段功。”“我在这儿提出,是说要把体育技术作为一门科学技术来看待,要能讲出道理,不是只靠巧劲儿或拼体力。有时运动器械或道具也很重要,例如撑杆跳高,杆的重量、弹性非常重要,竹杆不如玻璃钢杆,玻璃钢的又不如碳纤维的。这都是学问。”1987年又指出,“用电子计算机来对人体运动的训练过程作程序控制,这诚然是‘体育工程,Athletic Engineering’;而这门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应称为‘体育动力学Athleticodynamics’,是一门技术科学。它们都属于人体科学这一科学技术的大部类。”在《论人体科学》中还提出“跟人机工程和体育技术关系多一点的技术科学是工效学(Ergonomics)”[9]。从以上引述,可以看出钱老所说的“体育”实质上是指的人体的运动项目,即“竞技体育”所讲的内容,就是对人体功能的定向训练,这种训练既是人体功能的变革工程,当然也是应用技术,所以钱老着重从人体科学的应用技术层次和角度去研究。我们也可以从运动训练的体育技术,推及于健身锻炼的体育技术,进行对人体功能的强化或优化,无疑是人体科学的重要实践之一,钱老之所以特别提出来也是有意义的。但是,体育在人体科学中的位置和功能,决不仅仅限于运动训练这一个侧面,还应当有其更为重要的方面。

作为人体科学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中最重要的是医学和体育。医学是一个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科学体系,它从人的整体性及其同外界环境的辩证关系出发,用实验研究、现场调查、临床观察等方法,不断总结经验,研究人类生命活动和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研究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防治、消灭的规律,以及健康增进、寿命延长和提高劳动能力的有效措施。尽管医学研究提出了人类生命活动和外界环境的关系,也就是人体系统在宇宙超巨系统中的位置以及相关系统的相互关系的规律,可是在以往的医学发展中,却重点发展了人体系统的各个分系统和器官的研究,而没有发展人体整体功能的研究,第一医学是治病,是为治疗医学;第二医学是防病,是为预防医学;第三医学是康复,是为康复医学;新兴的第四医学,是提高人的能力,开发人的潜能。可见医学中仍然缺乏人体整体功能的养护、变革和开发的科学。相应于医学的社会行业活动是卫生事业,由于医学中缺乏人体整体功能的科学理论,自然在卫生事业中也缺乏这种人体整体功能为对象的社会实践活动了。因此,关于人体整体功能的培育、开发的社会实践活动任务,就落在体育这项社会事业身上了。就是说,社会性的保护人体功能、发展和开发人体功能的任务,应当由体育事业来承担,体育是人体科学社会实践的重要方面。

6 实际上,许多教育家也是把体育作为养生的大概念来使用的,也就是大体育观念,把卫生、生态等都纳入体育的内容。蔡元培就把体育的内容列为:一是节其饮食,二是洁其体肤及衣服,三是时其运动,四是时其寝息,五是快其精神,这就是体育的“康强身体之道”[10],可见教育“三大纲”中的“体育”,讲的是对人的生命体的全面培养和维护,包括了饮食营养、清洁、劳作、休息、运动和娱乐等等,不仅仅是田径、球类等的身体运动,实际上把卫生、劳动和心理等养生活动都列入“体育”之中了,体育是一个很大的概念。

但在后来的发展中,却把卫生等内容分割了出去,把体育一大纲变成了一门狭义学科,缩小为教一些健身性、娱乐性和竞技性身体运动知识和技能的一门课程,以后又出现了向竞技运动(Sport)并拢的趋势,更把体育混同为运动竞技,使体育发生了根本性蜕变,降低了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阉割了体育的灵性,这决不是体育的真义,也决不是教育中的体育的发展方向和设定目标。因此,在中央重新恢复教育“三大纲”的全面发展方针之时,我们应当对体育在教育宏观全局中的位置,体育的本质、任务和目标,加以新的审视,看是否应当有所转变。

7 在培育发展人体功能中,生产劳动和户外运动有着同等的功用,中央提出把劳动教育列入体育之内,并非权宜之谈。马克思早就指出:“由于劳动要求实际动手和自由活动,就象在农业中那样,这个过程同时就是身体锻炼过程。”就是说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过程同时也是身体锻炼过程,当然是体育过程。毛泽东也说过:“现在在共产党领导下,无论知识分子、党、政、军工作人员,一定要作些劳动,走路、游泳、爬山、广播体操,都是在劳动之列,如巴甫洛夫那样,不必说下放参加做工、种地那种更踏实的劳动了。”毛泽东把生产劳动同体育锻炼的运动都视为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活动,都属于体育范畴。钱学森在讲到人体科学应用技术时,说“跟人机工程和体育技术关系多一点的技术科学是工效学(Ergo-nomics)”就是一门研究人体在劳动中发挥最佳效能的科学。工效学又叫人体工程学、人机工程学、人体功效学等等,它的研究课题之一的动作研究,就专门研究工人在操纵机械生产过程中的操作动作的科学性,消除作业中不必要的、多余的、笨拙的操作、动作和动作单元,简化作业程序;并研究操作时如何符合人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符合人的习惯,达到舒适、轻松并容易掌握。显然,这就进入了体育的范畴,也就是把体育的要求溶化到生产操作之中,一方面使操作更符合健身的要求,一方面使操作动作更加科学化。人体运动和劳动,都属于人的运动器官的活动,即骨骼、肌肉、关节、韧带等的运动,也就是动作,两者的动作有其相似性,用运动动作研究的科学方法研究劳动动作,从而使劳动动作的轨迹、用力方向、角动量、角速度、能量供应等等,以改善劳动动作的质量,提高其效率,自然也应当是体育研究的课题。总之,似乎应当突破旧有狭隘体育的框架,把体育放在更为广阔的领域去观察,站在更高的宏观视角去观察,“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定会有更多的感触和感受或领略。

标签:;  ;  ;  

论体育、体育与人体科学--关于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的新思考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