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二语习得文化语用能力论文

试析二语习得文化语用能力论文

试析二语习得文化语用能力

王天昊 孙 宇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9)

摘 要: 本文从分析语言、语境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入手,简述了语言的理解、运用必须与语境及文化的学习相结合,文化语用能力就是语言学习者处理与语言学习及应用有关的文化语境信息的能力,二语习得者文化语用能力的培养应以本族语语言文化的学习为基础,以目的语文化学习为核心,加强语言实践。

关键词: 二语习得;文化语用能力;语境

关联理论表明,任一明示交际行为,都传递一种假定:该行为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这种明示——推理模式,对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过程进行了阐释,即说话方将思想意图通过言语刺激明示给听话方,而听话方则根据语境推理得出最佳关联的话语理解,以此完成交际过程。对于二语学习者而言,由于在整个交际过程中身兼说话方与听话方两种身份,其交际行为涉及两方面内容。无论是作为说话方的话语输出还是听话方的话语输入,话语的建构及含义的传达均受一定语境的影响并在一定语境下进行。二语学习者要达到顺利使用外语进行言语交际行为的目的,就必须处理好语言学习、使用与语境的关系,也就是有效提高自己的语用能力。

【11】吕天成《曲品》,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30页。

一、语境、文化及文化语用学

在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K.Malinowski)看来,如果没有语境,词就没有意义。而弗斯(John.R.Firth)的语境理论认为,在话语与说话的情景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利奇(Geoffrey.N.Leech)认为语境就是说话人与听话人共同拥有的背景知识。由此可以推定,在言语交际活动中,要想让彼此的话语含义得到准确理解并促使交流活动进展顺畅,说话方和听话方不仅需要较好地分享、使用同一个语言系统,还应尽量分享类似的语境知识。一般来说,语境包括语言语境、情景语境、文化语境等。任何语言的学习,均与文化的学习密切相关。对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从广义文化而言,语言属于文化,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从狭义文化而言,语言与文化对立,二者间是一种相对关系。作为一门研究和解释话语所携带的文化语用信息及文化语境功能的语用学分科,文化语用学旨在通过文化语境的介入,解释话语构成单位所携带的文化信息、话语整体受文化语境作用而体现的说写者用意、情境期待、言语行为的文化转型,以及话语因此而产生的基于情境却又高于情境的文化功能。有别于研究来自两种甚至两种以上文化的会话者的话语信息处理过程的跨文化语用学,文化语用学致力于解释与单一话语相关联的文化信息,以还原话语本身所携带的文化语境或彰显其文化使命,属于文化内部的语用学。文化语用学重点关注特定的言语行为在文化语境中的作用。对于说话方来说,其个人的生存、学习、思维方式的形成及成长经历均离不开一定的文化语境。任何人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风格均暗含特定的文化特征。在言语交际活动中,如能准确获得对方话语的特有文化特征,则可在理解说话人话语并做到精确回应、促使交际过程的正态发展方面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二语习得与文化语用能力

文化领域涵盖的知识与信息内容博大精深,且始终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保持同步变化,具有动态发展的特征。要准确理解说话方的话语含义,需要洞察对方话语中所携带的文化信息。这种在言语交际活动中有效解决语言学习、运用与文化语境关系的能力就是文化语用能力。也就是说,有别于一般的语用能力,文化语用能力专指处理与文化语境有关的语言学习、运用,是较高层级的语用能力。

首先,文化语用能力有助于说话者解决语言输出的问题。话语的生成包括主题概念的确定、词汇的选择、句法结构的确定、形态-音位编码等几个环节。话语主题概念的确定需要思维活动的预先参与。思维活动的内容本身就与文化内容有关,是人类文明进化的成果在人脑中的具体反映。说话者的文化水平、思维能力及对所处环境的认知受其周围文化语境的影响,并决定其话语主题概念化的效果。文化水平较高、思维能力较强、对周围环境有较清晰认知的说话者在构建话语主题内容的过程中更加机敏,达到省时省力的效果。对构建话语主题概念的词汇进行筛选的前提是大脑的心理辞典中有着丰富的词汇储备。在多个同义词之间进行比较,以求得最佳选择,需要明晰每个词汇使用的文化语境,并对言语交际行为所发生的当前语境进行评估,以确定所选词汇与当前文化语境之间的匹配程度。词汇的意义来源于语境,并受语境变化的影响而产生语义迁移。也就是说,对词汇的掌握本身就是了解词汇背后庞大的文化信息的过程。词汇本身的概念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文体意义及情感意义等无不与文化语境产生关联。句法结构的确定同样需要对当前文化语境的准确认知。宏观上看,既要考虑表意的叙事功能,又要体现一定的修辞意味与文体风格。微观上说,则需要顾及到词与词之间的搭配与衔接。整体上还要把握逻辑关联问题。所有这些细节问题的顺利解决,都能体现说话者在言语交际活动中基于文化层面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强弱。形态-音位编码是语言输出的最后一个环节。书面表达的形态编码要求基于一定的文化背景确定语言的书写。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在拼写方面存在区别,汉字有简化字和繁体字的差异。口头交际则需要对词汇的发音、句子的语流、语调进行适当加工,以满足不同文化语境的需要。

首先,对二语习得者文化语用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其母语文化的熏陶与培养,这是文化语用能力有别于跨文化语用能力的本质前提。作为语言学习者,二语习得者应首先是个优秀的本族语的学习及使用者,应熟练掌握本族语语言的应用规律及其对应的文化内涵,尽力丰富关于自己本族语文化语境的知识,为二语交际活动中的双语转换提供基本语言知识的技术准备,为母语文化正迁移作用的有效发挥提供优质平台。

文化语用能力是语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语言使用者语言能力的重要依据。语言学习者可以较快地学习、掌握一门语言的词汇及语法,但却要耗费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足够了解、领会一门语言背后所承载的丰富文化知识与信息。而要将语言使用和文化语境有效结合,则需要付出终生的努力来坚持学习,这是由语言、文化随社会发展而始终不停歇地变化与发展的性质决定的。因此,文化语用能力的培养是对语言使用者的语言能力培养的较高要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最后,文化语用能力能有效减少语用失误。语用失误这一概念由詹妮·托马斯(Jenny Thomas)在其论文“跨文化语用失误”(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中首次提出后,即掀起了世界范围内关于“语用失误”的研究热潮。迄今为止,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文化差异是造成语用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文化语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能尽量减少二语习得者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语用失误,有效增强语言交际效果。

第四,文化语用能力有助于二语语言思维的形成。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极其特殊又十分密切。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一切思维活动均是语言活动,皆以语言的表意形式进行。有学者认为,一个民族的思想模式,思维特征与思维风格是一种语言生成的哲学机制,学习一种语言,了解一种语言的过程,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过程,也是一种思维活动过程。本族语的思维定式是在婴幼儿至成年的长期语言实践中逐渐内化形成的一种语言使用模式。二语习得者要想在二语运用能力上真正有所突破,达到一个理想的阶段,就必须在二语交际活动中尽量摆脱母语的思维定式,在二语思维模式下进行语言实践。二语习得的主要难点,是如何培养二语思维模式。任何语言和思维活动都离不开文化语境,文化语用能力的培养则将语言与思维的问题放置于文化语境的背景下进行处理,有助于二语语言思维模式的形成。

第三,文化语用能力能有效解决二语习得过程中的文化负迁移问题。不同文化之间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文化间的共性因素有助于二语习得者通过对本族语的掌握开辟通往异文化的路径,加快对异文化的学习了解,从而发挥文化的正迁移作用。文化间的差异因素则会令二语习得者习惯于用本族语的文化惯例来套用到异文化中,造成对异文化的的错误识解,从而产生语用失误,阻碍了语言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一般来说,母语的负迁移包括语言层面的负迁移与非语言层面的负迁移。具体表现为词汇的文化内涵、文化习俗及价值体系的差异等方面。因此,当二语习得者依靠文化语用能力,深刻领会异文化环绕下的目的语词的相关文化信息,提高对说话方言语意义的理解效度后,无异于为顺畅的言语交际打开了通路。

三、文化语用能力的培养

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回归越商企业加速从高耗能、高污染、低技术、低水平的领域退出,重点投向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如电子商务、信息软件、先进装备制造、物联网、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鼓励越商运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持以增强创新活力为先导;鼓励越商加大研发投入,采用新工艺、推广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推行新模式、开辟新市场,坚持以开放合作为动力;鼓励越商通过“以民引外”发展,推进产业招商、技术和品牌合作、市场渠道拓展,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以此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其次,文化语用能力有助于听话者解决语言输入的问题。语言的诞生在构成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同时,也促进并加速了文化的积累与发展。文化的繁荣为人际交流提供了完善的文化语境,并进一步丰富了交际内容。每个人类个体受先天遗传、后天环境及个人努力程度所限,从文化海洋中汲取的养分千差万别,内容形态各异,最终形成了富有个性的独特认知与思维模式,掌握着个人化的语言运用方式。而对于复杂的语言系统而言,亦受多种因素影响,在文化意向和文化语词方面呈现显著的不同。在文化语境影响下,每个人类个体在交际活动中均采用不同的方式来使用存在一定差异的语词,这就要求交际双方均有一定的文化语用能力,方可做到语言的精确表达,从而实现话语交流的顺畅有序。文化意向是民族智慧的成果、历史发展的结晶,在各个民族漫长的历史岁月里,通过逐渐形成的文化符号,在话语交际中传递相对固定、独特的文化含义。文化词语则体现民族文化个性,包括特定自然地理环境中、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及特定社会经济制度或政策下生成的词汇等。因此,只有丰富对目的语文化知识的了解,才能做到准确识别说话方话语的真实含义。

其次,要提高文化语用能力,二语习得者必然要加强对第二语言文化知识与信息的学习。词汇、语法的学习不应孤立地进行,而必须将之放置其原本的语言环境中。语言是抽象的符号系统,具体的话语均产生于特定的语言环境。在二语学习过程中,结合具体语境——尤其是文化语境,来学习、领会语言的使用状况,可以有效帮助二语学习者洞察语言与文化语境间的联系,将语言使用与语境看做一个动态变化而又不可分割的整体,有利于培养二语习得者的语言与文化学习的大局观,将其学习、思考的境界提升到应有的高度,以满足文化语用能力这种高层次的语言能力培养的本质要求。二语习得者应首先学习掌握以习俗、礼仪及衣食住行为主要内容的大众文化及以价值观、性别、阶层、职业等为主要内容的深层文化,然后了解、学习以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为代表的高级文化。二语学习者可以通过欣赏目的语国家的原版电视剧、电影等文艺作品来提高自己的语言技能及文化敏感性,丰富自己关于异国文化的知识;可以通过广泛阅读有关目的语国家文化、习俗的书籍、报刊、人文类经典著作,了解其思想、意识形态及价值观等。

最后,要提高文化语用能力,二语习得者需要强化语言实践活动,直接接触并感受最原汁原味的目的语文化。从根本上说,文化语用能力也是一种语言应用能力,是一种专门针对语言的文化编码破译的高级语言应用能力,是有助于二语习得者攀爬二语思维学习及二语精确表达这两座高峰的重要能力,是能令二语习得者的二语语言技能尽量接近二语母语使用者的一种关键能力。因此,二语学习者必须通过到目的语国家生活、学习的方式切实通过大量的语言交流实践活动来感受其文化语境对语言应用的影响。二语学习的目的语国家能为二语习得者的语言实践提供最原始、最有效、最强大、最完美的文化语境,能有效降低本族语文化对二语习得者的负面干扰,增大目的语语言、文化知识在二语习得者思维活动中的比重,从而使文化语用能力的培养得到强化,最终真正实现二语语言运用能力质的飞越。

1.1 实验动物 雄性SPF级Sprague-Dawley(SD)大鼠25只,体质量200~250 g,购自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动物房。动物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实验动物中心于SPF级条件下饲养,自由摄水、饮食。

常用寄生虫药物:氯硝柳胺、硝氯酚、左旋咪唑、阿维菌素、伊维菌素、新型复合驱虫药(含伊维菌素、芬苯达唑)等。新型复合驱虫药是猪场寄生虫控制的首选药物,安全可靠有效,可驱除猪体内外主要危害性寄生虫(猪蛔虫、圆线虫、旋毛虫、猪疥螨、蠕形螨以及蝇蛆等)。

参考文献:

[1]Sperber,D.&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58

[2]陈开举.认知语境、互明、关联、明示、意图——关联理论基础[J].外语教学.2002(1):29-32.

[3]曾绪.语境与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培养[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66-70.

[4]曾文雄.语用学研究新取向:文化语用学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8(10):157-161.

[5]何刚.文化语用学理论与实践[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6(4):1-2.

[6]何刚.话语、行为、文化——话语信息的文化语用学解释[J].修辞学习.2004(5):16-22.

[7]高凤平.文化:语言学习的“诗外功夫”[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6):82-84.

[8]杨芳、何慧英.试论语言与思维及文化的关系[J].前沿.2006(3):194-195.

[9]袁彩虹、郎红琴.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与英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8):46-47.

[10]孙亚,戴凌.语用失误研究在中国[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3):19-21.

[11]司联合.文化教学与语用能力[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8(3):45-48.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7508(2019)07-0012-03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高教学会课题“以文化语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英语本科专业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6G178)及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校级教研课题“以文化语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英语本科专业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NDJY1625)研究成果。项目负责人:王天昊参加人:孙宇、付维权、李冬艳、丁伟。

收稿日期: 2019-02-12

作者简介: 王天昊(1976-),黑龙江铁力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语用能力、语境;孙宇(1977-),女,黑龙江依兰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跨文化交际。

标签:;  ;  ;  ;  

试析二语习得文化语用能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