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松根际线虫及生态学的初步研究

马尾松根际线虫及生态学的初步研究

郑伟[1]2003年在《马尾松根际线虫及生态学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从种群和群落生态学角度出发,着重探讨福建省马尾松根际线虫的群落结构,群落组成,群落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优势种群的发生规律,比较不同种源马尾松根际线虫的生态差异。 对福建省闽北山区的主要造林树种马尾松根际土壤的优势类群------线虫的种类和数量进行了调查分析,对群落结构组成特征、主要种群的空间分布及种间相关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对不同种源的马尾松根际线虫群落进行了比较,跟踪研究了单一种源的马尾松根际线虫群落的季节动态变化,并用时间序列对优势种的密度季节变化进行了建模,同时,考察了生态因子对线虫虫口密度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源马尾松根际寄生线虫群落有11属。28个地理种源共分离到寄生线虫11个属,即真滑刃线虫属(Aphelenchus),针线虫属(Paratylenchus),螺旋线虫属(Helicotylenchus),鞘线虫属(Hemicycliphora),轮线虫属(Criconemoides),剑线虫属(Xiphinema),长针线虫属(Longidorus),毛刺线虫属(Trichodorus),纽带线虫属(Hoplolaimus),垫刃线虫属(Tylenchus),尾垫刃线虫属(Nothotylenchus)。其中以真滑刃线虫属(Aphelenchus)的种数与个体数为最多,其绝对密度、相对密度和显着值都比其它线虫高。群落参数统计分析表明,江西吉安种源的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均为最高,贵州都匀种源则最低,均匀度指数最高的是广西宁明中源,最低的是贵州都匀种源。群落相似性的比较结果表明,安徽潜山种源和湖北远安种源的相似系数最高,莱州种源和南平种源、广西派洋山种源群落也较相似。 单一种源的马尾松根际线虫研究结果表明,单一种源的马尾松根际线虫共分离到线虫10属10种,即短小垫刃线虫(Tylenchus.exiguus),微小针线虫(Paratylenchus.minuts),长针线虫属(Longidorus.sp),指标剑线虫(Xiphinema.insigne),环线虫属(Macroposthonia.sp),鞘线虫属(Hemicycliphora.sp),双宫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dihystera),昏暗毛刺线虫(Trichdorus.obscurus),燕麦真滑刃线虫(Aphelenchus.avenae),小杆科线虫(Rhabditidae)。马尾松根际线虫寄生类亚群落优势种群大多为短小垫刃线虫,其次为小杆科线虫和燕麦真滑刃线虫。线虫群体密度在1年中的变化与气候变化明显相关。种群密度在发生上大致形成叁种类型:一类为春季和秋季大量发生,如短体垫刃线虫、小杆科线虫、燕麦真滑刃线虫;另一种为在一年中密度波动较小,如长针线虫;第叁种为一年四季出现的频率都较小,如昏暗毛刺线虫。夏季马尾松根际线虫的个体数和密度都是较低的。在一年的演替过程中马尾松根际线虫群落的优势种群虽无明显改变,仍以短小垫刃线虫和腐生类线虫为优势种,但各种群的优势度大小有波动,常见种也有增有减。马尾松根际线虫群落多样性指数总体上呈波动趋势。 时短小垫刃线虫的时间序列建模,科学运用已知观察数据预测未来马尾松根际线虫群落的主要种群短小垫刃线虫(厅Z即动us.“括uus)的种群动态,模型为W:+0 .9952w卜:粗t一1.0366a卜,结果显示模型的模拟效果良好,可为马尾松根际线虫的监测和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因子与线虫密度的Spearman相关性为:有机质(0 .69)、全N(0 .31)、全磷(0 .69)、全钾(0.675)、土壤含水率(0.429)、N/P(一0.333)、N/K(0.119)、P/K(0.467)、PH(- 0.173)、土温(0.133)。有机质、全磷、全钾和线虫密度的相关性较高,其它生态因子和线虫的相关性较低。 马尾松根际线虫密度的垂直分布随着距离树干基部的距离的增大而迅速减小,多种分布指标的分析表明,马尾松根际线虫的水平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

怀意君[2]2008年在《杨树根际寄生线虫种群时空动态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自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在江苏省泗洪县陈圩林场南林351杨(美洲黑杨69杨Populus deltoids.harvard×63杨Populus deltoids.lux,3年半生)和南京林业大学树木园苗圃南林895杨(美洲黑杨×欧美杨Populus×euramericana.cv.,2年生)样地,采集120株杨树的根及根际土壤样品600份。2007年1月在江苏省泗洪县徐洪河I-69杨(美洲黑杨Populus deltoids Bartr. cv.,1年生)样地,采集10株杨树的根及根际土壤样品50份。共鉴定出杨树根际寄生线虫4目10科12属14种,其中包括9个已知种和5个未定种,分别是:南方丝尾垫刃线虫(Filenchus australis Xie & Feng,1996)圆形丝尾垫刃线虫(Filenchus orbus Andrassy,1954)指状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 digitiformis Ivanova,1967)小尾盾线虫(Scutellonema brachyurus Striner,1938)微小针线虫(Paratylenchus minutus Linford,1949)同形真滑刃线虫(Aphelenchus isomerus Anderson & Hoopper,1980)林伯滑刃线虫(Aphelenchoides limberi Steiner,1936)双尾滑刃线虫(Aphelenchoides bicaudatus Filipjuv&Schuurmans, Stekhoven,1941)美洲剑线虫(Xiphinema americanum Cobb,1913)矮化属线虫(Tylenchorhynchus sp. Cobb,1913)茎属线虫(Ditylenchus sp. Filipjev,1936)短体属线虫(Pratylenchus sp. Filipjev,1936)伞滑刃属线虫(Bursaphelenchus sp. Fuchs,1937)拟毛刺属线虫(Paratrichodorus sp. Siddiqi,1974)其中,南方丝尾垫刃线虫、圆形丝尾垫刃线虫、指状螺旋线虫、微小针线虫、同形真滑刃线虫、林伯滑刃线虫和双尾滑刃线虫7种线虫为江苏新记录种。南方丝尾垫刃线虫、圆形丝尾垫刃线虫、指状螺旋线虫、小尾盾线虫、微小针线虫、林伯滑刃线虫、双尾滑刃线虫和美洲剑线虫8种线虫均为世界杨树寄主新记录种。矮化属线虫、茎属线虫、短体属线虫、伞滑刃属线虫和拟毛刺属线虫均为世界杨树寄主新记录属。江苏泗洪陈圩林场和南京林业大学苗圃的杨树根际寄生线虫优势种群分别是指状螺旋线虫和微小针线虫。生态学方面,于2007年3、6、8、10、12月和2008年3月,按5~15 cm、16~25 cm、26~35 cm、36~45 cm、46~55 cm分层采集杨树根及根际土壤。通过对所采集土壤样品中的寄生线虫进行计数,从时间和空间对全年土壤样品中线虫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杨树根际寄生线虫于各土层中的种群数量有所变化。南方丝尾垫刃线虫主要分布在26~35cm土层,指状螺旋线虫主要分布在5~15cm土层,小尾盾线虫主要分布在5~15cm土层,微小针线虫主要分布在36~45cm土层,美洲剑线虫主要分布在16~25cm土层。杨树根际寄生线虫种群数量在一年中随时间的变化发生明显的波动,以全年不同时间的线虫密度来看,春、夏季线虫密度较大,秋、冬季线虫密度较小。

滕文凤[3]2011年在《南京市苗木根际寄生线虫种类及种群季节动态》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通过对从南京尧化门、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和南京汤泉镇苗圃地40种苗木根际采集的315份土壤样品分离到的根际寄生线虫进行系统的分类鉴定研究,共鉴定出苗木根际寄生线虫4目10科13属22种,其中包括18个已知种和4个未定种。分别为:普通丝尾垫刃线虫Filenchus vulgaris、香港丝尾垫刃线虫F. hongkongensis、莫氏野外垫刃线虫Aglenchus muktii、冬天巴兹尔线虫Basiria hiberna、叁形茎线虫Ditylenchus triformis、长母体茎线虫D. longimatricalis、厚尾矮化线虫Tylenchorhynchus crassicaudatus、拟裸露矮化线虫T. paranudus、咖啡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coffeae、伤残短体线虫P. vulnus、双宫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 dihystera、假强壮螺旋线虫H. pseudorobustus、肾形肾状线虫Rotylenchulus reniformis、紧鞘半轮线虫Hemicriconemoides sricthecatus、燕麦真滑刃线虫Aphelenchus avenae、内卷滑刃线虫Aphelenchoides involutus、美洲剑线虫Xiphinema americanum、标明剑线虫X. insigue、丝尾垫刃属线虫未定种1F.sp1.、丝尾垫刃属线虫未定种2 F sp2.、滑刃属线虫未定种Aphelenchoides sp和拟毛刺属线虫未定种Paratrichodorus sp.。其中,冬天巴兹尔线虫为中国新纪录种。香港丝尾垫刃线虫、莫氏野外垫刃线虫、叁形茎线虫、长母体茎线虫、厚尾矮化线虫、拟裸露矮化线虫、肾形肾状线虫、紧鞘半轮线虫、燕麦真滑刃线虫和内卷滑刃线虫共10种线虫为江苏省新纪录种。在雪松、广玉兰、龙爪槐、桂花、红叶石楠、金叶女贞、银边卫矛、小叶十大功劳、紫玉兰、女贞、棕榈、羽毛枫、红枫、鸡爪槭、白玉兰、红花继木、红椿、银露梅、红豆、卫矛、毛杜英、浙江楠、红楠、赤楠、七叶树、大叶油樟、珙桐、秤锤树、南方红豆杉、蓝果树、桃叶石楠、法国冬青、蜀桧、瓜子黄杨、罗汉松、梅花、红果栒子、美国皂荚、厚皮香和香果树共40种寄主植物中,普通丝尾垫刃线虫和燕麦真滑刃线虫的新寄主为25种,厚尾矮化线虫的新寄主为14种,双宫螺旋线虫的新寄主为13种,内卷滑刃线虫和美洲剑线虫的新寄主为10种,假强壮螺旋线虫的新寄主为8种,莫氏野外垫刃线虫和拟裸露矮化线虫的新寄主为4种,冬天巴兹尔线虫的新寄主为3种,咖啡短体线虫、伤残短体线虫、肾形肾状线虫和标明剑线虫的新寄主为2种,香港丝尾垫刃线虫、叁形茎线虫、长母体茎线虫和紧鞘半轮线虫共4种线虫的新寄主为1种。生态学方面,于2009年10月22日、2010年1月7日、2010年4月22日和2010年7月7日在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苗圃地采集19种苗木根际土壤,每叁个月左右采1次样,共4次,采集土壤样品228份。通过对所采集土壤样品中的寄生线虫进行计数,并对全年土壤样品中各线虫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苗木根际寄生线虫种群数量在一年中随时间变化发生明显的波动,且在不同的树种中季节波动规律不同,线虫密度最大值可能出现在春、夏或秋季之中的一个或两个季节,线虫密度最小值一般出现在冬季。

褚洪龙[4]2017年在《外生菌根真菌和深色有隔内生真菌提高油松抗松萎蔫病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采用高通量测序(Illumina Mi Seq)技术研究了陕西柞水县松萎蔫病(Pine Wilt Disease,PWD)的发生对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根部和根际真菌、细菌群落分布的影响,分析了PWD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筛选了抗PWD的外生菌根真菌(Ectomycorrhizal fungi,ECMF)和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es,DSE)菌株,将ECMF和DSE与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Pinewood Nematode,PWN)接种油松幼苗,从油松幼苗抗病相关酶和抗病相关物质以及PWN侵染对油松根部和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影响等方面初步揭示了ECMF和DSE提高油松抗PWD的机制。得出以下主要结果:1.土壤理化性质与PWD的关系选择未受PWD干扰(Undisturbed UD)、PWD中度干扰(Middle Disturbed,MD)和严重干扰(High Disturbed,HD)的3个油松林分,研究了PWD干扰和土层深度对土壤因子的影响。不同样地、不同土层土壤理化性质主成分分析表明,5~3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比30~45 cm更容易受PWD的影响。相关性分析表明,PWN侵染率与根际菌丝密度、土壤pH和土壤全磷呈显着负相关,与土壤蔗糖酶活性呈显着正相关;松树死亡率与根际菌丝密度和土壤pH呈显着负相关,与土壤全氮、硝态氮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着正相关。2.PWD不同干扰样地油松根际真菌和细菌分布利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研究了PWD干扰对根际细菌和真菌群落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油松根际主要真菌类群是担子菌门Basidiomycete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主要细菌类群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随PWD干扰程度的增加,油松根际担子菌门真菌相对丰度由81.45%(UD)急剧减小到46.85%(MD)和44.45%(HD);而子囊菌门真菌相对丰度则由17.59%(UD)急剧增加到50.74%(MD)和52.66%(HD)。油松根际细菌各类群相对丰度在不同林分变化不太明显。聚类分析表明PWD干扰林分与非干扰林分油松根际的细菌和真菌分类学组成相似性不同。随PWD干扰程度加重真菌丰富度先增加后减小,多样性逐渐增加;细菌丰富和多样性度逐渐减小。PWD的干扰显着(P<0.001)降低了油松根际的菌丝密度,从1334.6 mm g~(-1)(UD)降低到606.1 mm g~(-1)(HD)。3.油松根部ECMF和DSE等真菌侵染程度、群落结构与PWD的关系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得到PWN的侵染显着降低了油松根部真菌的生物量,从未受侵染的0.272 mg g~(-1)降低到0.182 mg g~(-1)。相关性分析表明PWD与ECMF和DSE的侵染率有显着的相关关系,ECMF侵染率随PWD干扰程度升高显着降低,从84.4%(UD)降低到64.1%(HD),而DSE侵染率先降低后升高,在UD、MD和HD样地中的侵染率分别为52%、45.3%和66.7%,并且PWN的侵染降低了ECMF类群的相对丰度和群落多样性。UD、MD和HD林分油松根部真菌的OTU数目分别为69个、70个和55个,其中UD林分特有OTU有9个,MD和HD林分分别特有8个和3个。块菌属Tuber、红菇属Russula、伞菌纲Agaricomycetes、口菇属Tricholoma和长毛盘菌属Trichophaea真菌的相对丰度较高,所占比例达80%以上,但各个类群在不同样区的相对丰度不同。随PWD干扰程度的增加,口菇属真菌相对丰度增加;而伞菌纲和长毛盘菌属真菌相对丰度先增加后降低;块菌属和红菇属真菌的相对丰度则是先降低后增加。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PWD干扰程度真菌群落组成上有显着差异。4.油松抗PWD ECMF和DSE菌株筛选将不同ECMF和DSE与PWN接种油松幼苗,测定油松的生长特性和抗病性。结果显示不同真菌对油松的生理指标和根系形态的影响不同。主成分分析表明,接菌处理在整体上促进了油松苗的的生长,并且ECMF和DSE这两类群真菌之间对油松的接种效果没有显着差异。皮尔森相关性分析表明,PWN侵染发病率与根长、根分叉数和根表面积显着负相关与类胡萝卜素含量显着正相关;油松组织含水量与松苗死亡率显着负相关。模拟自然土壤条件接种ECMF和DSE于油松幼苗,筛选出能提高油松抗PWD的2株ECMF(灰鹅膏菌Amanita vaginata、粘盖牛肝菌Suillus bovinus)和2株DSE(柱孢顶囊壳菌Gaeumannomyces cylindrosporus和菊异茎点霉Paraphoma chrysanthemicola)菌株。接种PWN 3个月后这4个ECMF和DSE菌株G.cylindrosporus、A.vaginata、S.bovinus和P.chrysanthemicola油松苗发病率分别比对照组低16.67%、26.67%、20%和6.7%,;死亡率比对照处理低20%、26.67%、23.33%和10%。表明这4株ECMF和DSE能够增强油松抗病性。5.接种ECMF和DSE油松幼苗抗病相关酶和抗病相关物质对PWN侵染的响应根据抗PWD筛选结果,研究了接菌油松幼苗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脂氧合酶(LOX)、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等抗病相关酶活性和木质素、可溶性酚、丙二醛和脯氨酸抗病相关物质含量对PWN侵染的响应。结果表明,PWN侵染后,接种A.vaginata、G.cylindrosporus处理能够诱导油松迅速提高PAL酶活性,说明在受到PWN侵染时A.vaginata、G.cylindrosporus可能激活了油松的水杨酸(SA)抗病信传导途径。接种PWN后,接种A.vaginata、S.bovinus、G.cylindrosporus和P.chrysanthemicola的油松LOX活性分别降低了19.59%、40.98%、17.08%和30.50%,说明接菌可能降低了油松因PWN侵染而引起的过敏性反应。PWN侵染后P.chrysanthemicola和G.cylindrosporus处理油松可溶性酚含量分别增加了43.04%和6.93%,而接种A.vaginata、S.bovinus反而使油松可溶性酚含量降低了2.02%和9.73%;接种A.vaginata、S.bovinus和P.chrysanthemicola处理的油松木质素含量分别升高37.95%、3.64%和85.97%,而接种G.cylindrosporus处理油松木质素含量降低了4.14%。在PWN侵染之后A.vaginata、S.bovinus油松游离脯氨酸含量比对照组分别高出140.79%、84.44%。但是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活性与阳性对照组没有显着的差异。说明接种ECMF、DSE能够通过调节抗病相关酶活性和抗病相关物质含量,提高油松对PWD的抗性。6.接种ECMF和DSE油松幼苗根部微生物对PWN侵染的响应对接种ECMF和DSE的油松苗在感染PWN后3个月、6个月和9个月的油松根尖真菌群落结构和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微生物量碳和土壤酶活进行测定。结果表明PWN侵染下,接种A.vaginata、S.bovinus、G.cylindrosporus和P.chrysanthemicola的油松根际微生物量碳含量比对照组分别高出38.16%、49.67%、42.11%和96.05%,说明在PWD干扰的情况下,接种ECMF和DSE能够减缓油松根际微生物量的降低。接菌处理和PWN的感染都会影响土壤酶活性,在受到PWN侵染时,不同接菌处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方式不同。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的方法分析了PWN的侵染对接菌油松根际真菌和细菌的菌落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PWN的侵染降低了油松真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接种外源菌剂,保持了油松根部真菌群落的稳定性,使油松根部真菌群落受PWN的影响减少;不同接菌处理对油松根际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的影响不同,油松接种ECMF/DSE可以增加根际有益细菌如伯克氏菌目Burkholderiales、根瘤杆菌属Rhizobacter sp.、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 sp.等细菌的相对丰度。说明在PWN侵染下,接种ECMF/DSE能够改善油松根际微环境,增加微生物群落稳定性,从而提高油松的存活能力,增强对PWN的抗性。

肖顺[5]2006年在《根结线虫寄生真菌资源与淡紫拟青霉PL89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全省9个县(市)18种作物上根结线虫的雌虫、卵和卵囊上共获得888个寄生性真菌分离物,隶属于26属,鉴定出17种,3个变种.其中厚垣孢普可尼亚菌(Pochonia chlamydosporia)、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茄病镰孢(Fusarium solani)和尖孢镰孢(F. oxysporum)是福建省根结线虫的寄生性真菌优势种群,分别占分离物总数的22.30%、19.14%、17.23%和9.57%.根结线虫的寄生真菌类型以卵囊寄生真菌为主.从175株厚垣孢普可尼亚菌(P. chlamydosporia)鉴定出厚孢变种(P. chlamydosporia var. chlamydosporia)143株和串孢变种(P. chlamydosporia var.catenulata)32株,其中厚孢变种为优势变种.厚孢变种与串孢变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比例为4.47:1. 构建“几丁质平板筛选、几丁质酶活测定、对根结线虫致病力测定”的寄生性真菌高效菌株筛选模型,从123株淡紫拟青霉分离物中筛选获得5株高产几丁质酶、对根结线虫高致病力的菌株021117-89(即PL89)、021117-77、021029-27、021020-65、021020-36.采用明胶琼脂平板法与几丁质平板法相结合,从175株厚垣孢普可尼亚菌分离物中筛选获得5株产蛋白酶能力与产几丁质酶能力均较强的菌株010727-1、021020-30、021120-48、021020-34、021120-81. 对菌株PL89的发酵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PL89液体发酵的适宜C/N为5:1,C/N为20:1有利于PL89固体平板的产孢;碳源浓度对PL89液体培养大量产孢出现的时间和持续的时间有一定的影响,碳源浓度为1mol·L~(-1)可使液体发酵大量产孢时间提前,适宜PL89固体平板产孢的碳源浓度为0.5mol·L~(-1);菌株对不同的碳、氮源种类利用能力不同,结构复杂的碳源(可溶性淀粉)及有机氮源有利于PL89的生长;主要元素缺失对菌株PL89的生长影响很大,其中缺失磷、硫和镁等元素对PL89的液体发酵产孢的减产率分别达90.8%,90.6%和83.1%,对固体平板的产孢减产率分别为83.6%,59.8%和58.8%;微量元素添加培养试验结果表明,菌株PL89对铜离子和铝离子较敏感,添加一定浓度的锰离子、镁离子和元素硼对PL89液体发酵的产孢及生物量的形成有显着的促进作用;添加适当浓度的维生素叶酸和维生素B_2均十分有利于PL89液体发酵孢子产量的增加. 根据PL89菌株营养需求特性,研制了虾壳粉培养基.通过单因素试验证明细度为过孔径为149μm标准筛的几丁质粉末对菌株产几丁质酶的诱导性最强,同时添加蛋白胨能使产酶高峰提早、产酶量提高;多因素正交试验确定在添加2g·L~(-1)细度为过孔径为149μm标准筛的几丁质粉末、2g·L~(-1)蛋白胨、1g·L~(-1) KH_2PO_4、0.5g·L~(-1)MgSO_4、0.2g·L~(-1)CaCl_2和0.2g·L~(-1)NaCl的培养基中接入经马铃薯蔗糖培养基(PSA)活化10d的菌碟,接种量为6×10~9个孢子·L~(-1),500mL摇瓶装量150mL,在28℃、转速为150r·min~(-1)的条件下培养3d,发酵液中几丁质酶活最高,可达到0.11U·mL~(-1). 用菌株筛选模型获得的PL89菌株具有很强的分解和利用几丁质的能力,适合在以虾壳为主要成分的虾壳粉培养基上生长.通过对虾壳粉的成分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虾壳粉培养基所含的营养全面,碳源浓度和碳氮源比率适合;实验结果表明,虾壳粉培养基比马铃薯蔗糖培养基更适宜于菌株PL89液体发酵的产孢及生物量的形成;用虾壳粉作为唯一的营养来源液

董海龙[6]2015年在《疣孢漆斑菌(Myrothecium verrucaria)对蔬菜根结线虫寄生致死作用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从山西不同地区设施蔬菜中采集的根结线虫罹病植株及根际土壤中所分离的线虫,采用常规形态学并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鉴定和分析了山西根结线虫的种类及其优势种,并对从罹病线虫体上分离的1株寄生真菌X-16菌株的分类地位、代谢产物、寄生致死作用、生物学特性、发酵条件、菌剂研制和防治效果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山西设施蔬菜根结线虫病的病原主要是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和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hapla)2种;南方根结线虫在全省平均虫口比例是82.6%,北方根结线虫是17.4%,南方根结线虫为山西设施蔬菜的优势种群。2.从所采集样本的罹病线虫中分离筛选出一株对根结线虫具有寄生作用的真菌,是疣孢漆斑菌Myrothecium verrucaria X-16菌株,室内测定该菌株对根结线虫具有明显的致死作用,处理浓度为5×108cfu·ml-1时,72h 2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为70.94%,LC50为7.7 ×108cfu·ml-1;在1%、2%、4%3种剂量下,对黄瓜根结线虫盆栽生防效果在52~61%之间。3.疣孢漆斑菌X-16菌株对黄瓜根结线虫卵、二龄幼虫和雌虫具有较强的寄生作用。寄生卵可导致卵壳皱缩凹陷,胚胎发育停止,卵内长满菌丝,第6d卵寄生率达67.15%;寄生根结线虫2龄幼虫,初期形成芽管侵入2龄幼虫,体表形成菌网,缠绕体壁,第13d寄生率达82.3%;寄生雌虫体壁形成致密菌网。4.疣孢漆斑菌代谢产物甲醇提取物对根结线虫具有较强的致死作用,浓度25mg/ml,72h二龄幼虫死亡率是96.50%,LC50是4.18mg/ml。采用反相柱层析方法,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出9种流份,其中流分流份T2、T3、T6、T8均表现出较强的杀根结线虫活性,72h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5.75%、70.36%、79.29%、51.49%。5.采用GC-MS分析方法,从3种具有明显抑杀作用的流分中初步分离纯化出2种对根结线虫具有毒杀活性的化合物,即乙酸丁酯和六氢吡咯并[1,2-a]吡嗪-1,4-二酮-3-二异丁酯。浓度是500μg/ml时,72h乙酸丁酯对根结线虫校正死亡率是51.2%,六氢吡咯并[1,2-a]吡嗪-1,4-二酮-3-二异丁酯为64.8%。6.通过对疣孢漆斑菌X-16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菌株X-16生长最适碳氮比是20:1;最适碳源是可溶性淀粉;碳浓度1~2 mol· L-1时最有利于液体培养和平板产孢;最适氮源是无机氮源硝酸钠,有利于液体培养菌丝球的形成和产孢量增加;乳糖作为碳源、牛肉膏和硫酸铵作为氮源有利于菌株X-16孢子萌发;25℃~32℃范围内较适合分生孢子萌发;30~32℃适宜菌株X-16产孢;pH6.5~7.5适宜孢子萌发;pH 6.5适宜产孢;24h光照有利于产孢,环境较高湿度有利于孢子萌发。7.疣孢漆斑菌分生孢子固液两相发酵最佳条件是:培养基是大米培养基,液体培养时间60h;接种量12%;料水比是1:0.02~1:0.05;固体发酵温度是30℃~32℃;固体发酵中硝酸钠添加量是1%;固态发酵周期18d;菌剂干燥适宜温度是35℃,干燥时间是24h。8.疣孢漆斑菌可湿性粉剂研制中载体是硅藻土、润湿剂选择B-3、助悬剂选择D-82、崩悬剂选择D-3;该剂型田间防治中,对甜瓜根结线虫防治效果是53.7%,菌剂X-16丰富了土壤微生物菌落数量,其中增加土壤真菌7倍,增加土壤放线菌60倍,增加土壤细菌2倍。

李阳[7]2017年在《松树体内菌群对松材线虫侵染响应及Burkholderia pyrrocinia JK-SH007杀虫基因工程菌构建》文中指出松材线虫病具有易传播、发病速度快和死亡率高等特点,素有松树―“艾滋病之称”。而松材线虫侵染早期,进行疫树的施药治疗,其治愈率可极大提高。因此,通过对松材线虫侵染早期,松树体内菌群的结构变化进行研究,可为松材线虫早期侵染诊断提供素材,为松材线虫病早期诊断及防治等亟待突破的关键科学问题提供依据。生防菌剂集安全环保、病虫兼治、植物促生等优点于一身,特别适用于植物病虫害的早期生态防控。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分泌表达的Cry系列蛋白杀虫活性高,将其相关基因导入具有防病促生宿主菌,实现异源高效表达,是构建具有杀虫功能的生防工程菌的主要手段。本论文采用PCR-DGGE微生物菌群分析、同源重组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马尾松体内菌群对松材线虫侵染早期阶段的响应规律,研究Cry系列基因在抗病促生菌Burkholderia pyrrocinia JK-SH007中的异源表达活性和杀虫活性,为最终构建松材线虫病早期诊断和生态防控体系奠定基础。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同一林区,不同胸径健康马尾松体内的菌群图谱无显着性差异;接种清水对照组和空白组,马尾松体内菌群图谱无显着差异,表明取样机械损伤、试验期间野外条件变化对马尾松体内菌群均无显着影响;(2)随着松材线虫侵染时间的增加,不同胸径马尾松体内菌种类和丰度均呈整体增加趋势,其中内生菌Mucilaginibacter sp.M68C4A和Uncultured bacteriumclone OTU2265随松材线虫侵染时间增加呈正相关性,内生菌Uncultured bacteriumclone MA13809b03和Klebsiella sp.Arv-22-2.8随松材线虫侵染时间增加呈负相关性;(3)松材线虫侵染处理,不同胸径马尾松体内菌群结构变化具有同步和相似性,表明马尾松体内菌群对松材线虫侵染早期具有一致性响应规律;响应规律分析发现,松材线虫侵染第40d和前30d的体内菌群NMDS结构分离显着,为松材线虫病的早期诊断技术开发奠定理论依据;(4)成功构建B.pyrrocinia JK-SH007遗传操作体系,实现Cry218和Cry3a蛋白在JK-SH007中的异源高效表达,两者表达载体均为pHKT2,但Cry218基因的启动子是PrPL,而Cry3a基因的启动子需换成T7,表明Cry系列基因在同一表达系统中所需启动子有所差异,后续可通过置换不同启动子,实现其它Cry基因在上述表达体系中高效表达;(5)Cry218蛋白表达最佳条件:将工程菌(pHKT2-Cry218)接种入含TP~r(50μg/mL)的LB培养基,30℃,200r/min,待菌液浓度OD600=0.8,升温至42℃,再发酵12 h,在该条件下,蛋白表达浓度达到最大值0.25 g/L;(6)生测结果表明,工程菌B.pyrrocinia JK-SH007(pHKT2-Cry218)及(pHKT2-Cry3a)分别获得对二龄家蚕及榆蓝叶甲幼虫的毒杀活性LC_(50=)0.77(0.57-1.04)g/L及0.63(0.48-0.82)g/L。同时实验分别验证对松材线虫也具毒杀活性,然因对照组宿主菌B.pyrrocinia JK-SH007亦表现一定松材线虫的毒杀活性,故工程菌对松材线虫的毒杀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张祺玲[8]2010年在《松材线虫伴生细菌的多样性》文中认为松材线虫病是发生在松树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是目前我国最重要的危险性森林病害。松材线虫是松材线虫病的病原,但目前对松材线虫致病机理还未达成共识。目前,许多植物病原线虫都报道有伴生细菌,它们之间属于共生或者寄生关系,而松材线虫与其伴生细菌的关系还有待研究。为全面分析松材线虫伴生细菌多样性,研究松材线虫和伴生细菌的互作关系,本研究利用分子生态学技术构建了松材线虫伴生细菌fosmid宏基因组文库,分析了该文库的特征;构建了不同地理种群的松材线虫伴生细菌16S rRNA基因文库,分析了伴生细菌多样性。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1.分别用直接裂解法和间接裂解法提取松材线虫伴生细菌总DNA,总DNA浓度与纯度均较高,直接裂解法提取的总DNA浓度高于间接裂解法,可能与松材线虫基因组DNA也被提取有关;电泳检测发现直接裂解法可能造成部分DNA降解或剪切;两种方法均能较好的扩增出细菌16S rRNA基因片段。2.构建的松材线虫伴生细菌fosmid文库克隆的插入片段大小分布在30-45kb,平均长度为40 kb。该文库包含19200个克隆,共计包含7680000 kb DNA。文库稳定性检测表明插入的DNA片段能够在fosmid质粒中稳定遗传,没有发现插入片段丢失或重排。随机挑选96个克隆进行末端测序,Blast分析说明该文库中松材线虫序列占5.2%,细菌序列占64.6%,无同源序列14.6%。对伴生细菌多样性分析表明,Stenotrophomonas为优势种群,Sphingomonas、Cupriavidus和Pseudomonas为次优势种群。该文库质量较高,为揭示松材线虫与其伴生细菌的互作关系及伴生细菌的生态功能奠定了基础。3.构建16S rRNA基因文库以及松材线虫伴生细菌系统发育树,文库包含24个OTU,分别属于Alphaproteobacteria、Betaproteobacteria、Gammaproteobacteria和Bacteroidetes,其中优势菌群为Gammaproteobacteria, 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是优势种。松材线虫伴生细菌多样性较高,它们与松材线虫构成一个开放性的微生态系统。4.构建经表面消毒处理的不同地理种群松材线虫16S rRNA基因文库以及松材线虫伴生细菌系统发育树,分析发现4个不同地理种群松材线虫伴生细菌都属于Alphaproteobacteria、Betaproteobacteria、Gammaproteobacteria和Bacteroidetes,文库间均有显着差异,有些细菌在不同地理种群松材线虫中都能找到,如Sphingomonas sp.、Pseudomonas sp.和Flavobacterium sp.等,而有些细菌则是每个地理种群松材线虫独有,表明伴生细菌多样性可能与地理环境以及线虫本身适应性有关。

李坤[9]2010年在《葡萄连作障碍机理及调控途径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葡萄连作后植株长势衰弱、病害蔓延,严重制约着葡萄产业的发展,为了探讨葡萄连作障碍产生的原因,本试验以连作葡萄30年和种植葡萄3年的葡萄园土壤为研究对象,以晚红葡萄(Vitis vinifera L. Red Globe)组培苗、山河二号葡萄(V. amurensis×V. riparia No.2)组培苗及贝达(V. riparia×V labrusca cv. Beta)葡萄盆栽苗为试材,分析了葡萄连作后土壤微生物、理化性质的变化;研究了根系分泌物、浸提液及腐解物的化感作用,确定了主要自毒物质,并深入分析了自毒物质对葡萄植株生长及根际微环境的影响,同时探讨了不同有机物料及菌剂对葡萄连作障碍的缓解作用,为连作障碍的综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生物因素是导致葡萄连作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连作园根区土盆栽葡萄,植株根系活力下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及净光合速率降低,植株长势衰弱。连作土灭菌后葡萄叶片SOD活性增强,MDA含量降低,根系活力随生长期的延长,表现出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植株长势明显增强。并且连作土壤灭菌后葡萄根系分泌的还原糖及氨基酸总量显着降低,分别比连作土壤降低了72.60%和91.10%;氨基酸的种类及其含量也发生改变。2.葡萄连作后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种群结构发生改变。葡萄连作后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的数量及比例降低,而真菌的数量及比例增加。连作使土壤细菌和真菌的多样性增加,根际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高于非根际土壤。连作后细菌Flavobacterium sp.(DQ339585)(?)Bacillus sp. (AY039821)种群数量减少,Pedobacter sp. (AJ871084)种群数量增多;真菌中Omphalina farinolens(EF413029)出现, Pestalotiopsis sp.(DQ657877, DQ657875, DQ657871)、Phacidium lacerum (DQ470976)和Lecythophora decumbens(AF353597)种群数量减少,Pilidium acerinum voucher (AY48709)种群数量增多。其中Bacillus sp.、Flavobacterium sp.和Pestalotiopsis sp.对病原菌具有颉颃作用,连作园根际土中上述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减少,不利于葡萄对病原菌的颉颃;Pilidium acerinum voucher数量的增加可能与葡萄连作后病害加重有关。3.葡萄连作后土壤物理性质未出现恶化,但土壤养分比例发生失调。葡萄连作后并没有增加根区土壤的容重、酸度及盐分含量水平。根区土壤有机质及大量元素随着葡萄种植时间延长而增加,微量元素Fe和Mn含量减少,Zn和Cu含量增加,Zn/Mn、Zn/Fe、N/Fe、N/Mn、P/Fe、P/Mn、Ca/Fe、和Ca/Mn等失调比例较高,其中Zn/Mn、Zn/Fe比例失调最为严重。4.根系分泌物、浸提液及腐解物具有显着的自毒作用,在它们中确定了5种主要自毒物质。室内组培苗试验结果表明,葡萄根系分泌物、浸提液及根系腐解物具有显着的自毒作用,在它们中分离鉴定出对羟基苯甲酸、水杨酸、香豆酸、苯丙酸和苯甲酸5种酚酸类物质,它们均是影响葡萄生长的重要自毒物质。在根系分泌物和腐解物中推断出5种酸类(邻苯二甲酸、软脂酸、柠檬酸、没食子酸和乌头酸)、2种醇类(1-二十一醇和β-谷甾醇)物质,其中邻苯二甲酸、软脂酸、柠檬酸和没食子酸对葡萄生长表现出“低促高抑”的化感效应,1-二十一醇对葡萄生长的影响无规律性变化,而β-谷甾醇在低浓度时抑制葡萄的生长,高浓度时对葡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5.根系分泌物和腐解物能够改变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影响根际土壤中速效N、P、K水平。根系分泌物处理后,根际土壤碱解N的含量与对照差异不显着,低浓度的根系分泌物处理(E100和E200)增加了根际土壤速效P和速效K含量,高浓度的根系分泌物(E300)处理表现相反的趋势,根系分泌物处理使葡萄根际土壤由“细菌型”向“真菌型”方向转化。根系腐解物处理提高了根际土壤速效N、P、K的含量,降低了根际土壤的真菌种群多样性,使有益的木霉菌消失,而出现了与病害有关的腐霉属和根串珠霉属。6.化感物质苯丙酸和水杨酸主要是通过干扰植物细胞膜及相关生理过程影响葡萄的生长。盆栽试验表明不同浓度的(0.1 mmo1·L-1,1 mmo1·L-1,10 mmo1·L-1)苯丙酸和水杨酸增加了葡萄植株细胞膜透性、降低了SOD活性及植株根系活力,影响了光合作用和叶片物质积累等生理生化过程,进而使葡萄株高、茎粗、地上鲜重和地下鲜重发生变化,导致植株长势衰弱。7.稻草和玉米秸秆能够改善连作土壤物理性质,活化土壤营养成分,改善根际微域环境而促进葡萄植株的生长。连作土壤施入稻草和玉米秸秆后,土壤容重降低,孔隙度增加,有机质、速效P和速效K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植株长势增强(除连作土中施入0.5%的稻草处理),并且土壤微生物区系的比例发生改变,细菌比值增加。土壤磷酸酶活性随着有机物料腐解时间延长而增强,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并没有因稻草的施入而提高,玉米秸秆处理显着增加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8.丛枝菌根真菌可以促进连作葡萄生长,改变植株根系分泌特性。连作土灭菌后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地表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简称G.V)、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 (简称GM)和幼套球囊霉Glomus etunicatum(简称G.E)]促进了葡萄植株的生长,叶片SOD活性增强,MDA含量降低,根系活力增强,其中G.V和G.M处理效果最显着。接种菌剂后,葡萄根系分泌的物质种类及其含量也发生变化,其中G.V处理葡萄根系分泌的物质种类较多,并且含有特异性成分橙花叔醇。9.淡紫拟青霉、木霉菌剂及重茬EB是缓解葡萄连作障碍的重要途径。葡萄连作土壤接种淡紫拟青霉、木霉菌剂及EB后,增强了叶片及根系的SOD活性,降低了MDA含量,叶片的可溶性糖、淀粉及蛋白质含量增加,根系呼吸速率提高,植株长势明显增强。其中淡紫拟青霉中以DZ2(30 g淡紫拟青霉/槽连作土)处理效果最好,木霉菌剂中以MM2(500 g健根宝/槽连作土)处理较好,而EB中以EB1(20 g/槽连作土)处理植株长势最强。综合来看,连作土壤中施入木霉菌剂及EB对葡萄生长的促进效果优于淡紫拟青霉。

王志龙[10]2006年在《浙江省花木害虫种类调查及防治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花木生产是浙江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但是浙江省园林植保却相对薄弱,对园林花木害虫的种类分布和发生规律掌握不够,虫害防治策略不合理,措施不得力,严重影响了浙江花木产业的健康发展以及绿化工作的成效,开展系统的花木害虫研究已刻不容缓。本研究对全省主要花木的害虫种类作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调查,并研究了优势种类的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初步查清全省主要花木的害虫种类、分布和危害程度,列出了害虫名录和寄主谱。历时4a,我们在全省共采集各种标本27000余号,经初步整理鉴定(包括资料摘录),分属3纲11目88科575种,并在调查现场拍摄生态照片1500余张。对重要害虫种类以精美的林间原色生态照片准确地表现其形态特征和危害状,并简述其分类地位、形态特征、寄主范围,合作出版发行了《花木病虫害防治彩色图说》一书。经分析,害虫的种类大多集中在同翅目、鳞翅目、鞘翅目等目中,叁个目的科数占总科数的80.1%、种数占总种数的90.6%:其中同翅目的种类最多,共调查到共31科368种,科、种的数量分别占总科数和总种数的31.5%、63.7%,其次为鳞翅目,共23科109种,种数占全部种类的18.9%;再次为鞘翅目害虫,共调查到46种,种数占全部害虫种类的8.0%。按为害习性分,吸汁害虫种类最多,共388种,其次为食叶害虫,共132种,其它还有钻蛀害虫37种,地下害虫18种。2.确定花木危险性害虫种类并进行了发生规律和生活习性研究。根据为害程度、出现的频度和分布区域将黄刺蛾(Cnidocampa flavesoena Walker)、大蓑蛾(Clania variegata Snellen)、樟叶瘤丛螟(Orthage aehatina Butler)、丝棉木金星尺蠖(Calospilos suspecta Warren)、黄杨绢野螟(Ddiaphaniaperspectalis Walker)、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红蜡蚧(Ceroplastes rubens Maskell)、日本蜡蚧(Ceroplastes japonicus Green)、山东广翅蜡蝉(Ricania shantungensis Chouet Lu)、杜鹃冠网蝽(Stephanitis pyriodes Scott)、朱砂叶螨(Tetranychuscinnabarinus Boisduval)、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 Forst)、松褐天牛(Monochamusal ternatus Hope)、桃红颈天牛(Aromia bungii)等15种害虫确定为危险性种类:在野外设立4个固定的长期监测点对15种优势害虫进行形态特征观察和发生规律研究,重点观察害虫的年发生代数、越冬虫态和场地、危害盛期、危害特征等情况。并采集有代表性的优势害虫樟叶瘤丛螟、杜鹃网蝽、红蜡蚧、星天牛等进行室内饲养,进一步研究在当地的发生规律性和生活习性。3.本研究选择有代表性的食叶害虫樟巢螟、马尾松毛虫、桂花叶峰,刺吸害虫红蜡蚧,钻蛀害虫星天牛、松墨天牛进行林间防治试验。试验结果如下:(1)樟巢螟幼虫在每年9月底、10月初陆续结茧入土越冬,挖除虫茧或翻耕树冠下的土壤,会造成老熟幼虫大量死亡,取得一定的防治效果。试验表明冬季翻土防效可达65.1%,春季翻土防效达31.5%。人工摘除虫巢防虫试验表明防治后有巢株减退率平均达93.3%,效率最高的达100%,最低也有90%;平均每株仅有幼虫0.93个,幼虫平均减退率为97.8%,效果理想。本研究选择1.8%阿维菌素乳油、5%抑太保乳油、5%锐劲特悬浮剂、20%灭幼脲3号、4.5%高效氯氰菊醋等5种农药在樟巢螟1代幼虫盛发期进行兑水叶面喷药防治试验,结果表明,5个处理均有良好效果,其中5%锐劲特悬浮剂2000倍液处理防效最好,校正防治效果达94.1%,5%抑太保乳油2000倍液处理次之。在樟巢螟2代幼虫盛发期选用50%杀螟松乳油和30%乙酰甲胺磷乳油的原液、1:1倍液、1:5倍液分别在受害樟树树干涂药,6个处理的樟巢螟幼虫的虫口减退率均在70%以上,防治效果依次为:50%杀螟松乳油原药>50%杀螟松乳油1:1倍液>30%乙酰甲胺磷乳油原药>30%乙酰甲胺磷乳油1:1>50%杀螟松乳油1:5>30%乙酰甲胺磷乳油1:5。经邓肯新复极差法多重比较分析可知,用50%杀螟松乳油1:1倍液涂干防治最为经济。(2)森得保防治马尾松毛虫林间药效试验表明,施药后第3d害虫防效低于70%,其中处理Ⅰ森得保粉剂150g/hm~2+35倍中性载体(粉状轻质碳酸钙),每株用原药量0.05g的防效最低,依次为处理Ⅱ森得保粉剂300g/hm~2+35倍中性载体(粉状轻质碳酸钙),每株用原药量0.1g;处理Ⅲ森得保粉剂+450g/hm~2+35倍中性载体(粉状轻质碳酸钙),每株用原药量0.15g;但随着作用时间的增长,马尾松毛虫死亡率呈现递增,15d后防效最高达到95.3%。这可以说明其持效性,并且药效作用呈现随时间增长的趋势。考虑到成本等因素,建议使用处理Ⅱ森得保粉剂:450g/hm~2+35倍中性载体(粉状轻质碳酸钙)这一浓度。(3)林间药效试验表明,使用化学农药氧化乐果、菊马的防治桂花叶蜂幼虫见效快,药后第2d虫口减退率均在90%以上,使用仿生物农药灭幼脲叁号、森得保药后2d虫口减退率仅为47.6%和63.2%,随着时间的延长,仿生物农药效果开始显现,第7d的虫口减退率均达90%以上;药后第12d供试的五种农药对桂花叶蜂防治效果都在85%以上,其中灭幼脲3号乳剂和40%氧化乐果乳剂防效达100%,而仿生物农药物灭幼脲叁号、森得保8d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98.1%,说明生物农药具有一定的持续效果。试验表明供试的几种化学农药中氧化乐果、20%菊马乳剂的杀虫效果较好,菊酯类农药防治效果较差。考虑到氧化乐果乳剂毒性较强不宜在园林上大量使用,我们建议生产上首选森得保可湿粉剂,同时可以选用可灭幼脲3号乳剂、菊马乳剂防治。(4)林间试验表明,10%吡虫啉可湿粉2000倍液、2.5%功夫菊酯乳油2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1500倍液和森得保可湿粉2000倍液喷雾防治山茶红蜡蚧第20天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0.4%、77.6%、80.5%、94.7%。经邓肯新复极差法多重比较分析可知药后第10天处理2.5%功夫菊酯乳油、1.8%阿维菌素乳油与另两组处理存在极显着的差异,药后第20天森得保可湿粉处理与另叁组处理存在极显着差异,说明森得保可湿粉具有持效性好。2.5%功夫菊酯乳油、1.8%阿维菌素乳油、森保可湿粉对防治山茶红蜡蚧都有很好效果,防治时间应掌握在初孵若虫期。(5)林间试验表明,用8%触破式微胶囊水剂防治红枫星牛成虫有良好的效果,药后第30天8%触破式微胶囊水剂200、400倍液,30%乙酰甲胺磷乳油1000、2000倍液天牛成虫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8.4%、85.5%、74.3%、69.8%;经经邓肯新复极差法多重比较分析可知,8%触破式微胶囊水剂200、400倍液防治率效果明显优于30%乙酰甲胺磷乳油1000、2000倍液。8%触破式微胶囊水剂两个处理200、400倍液的50d成虫防治率仍在85%以上,效果显着,说明处理持效期长。考虑到成本等因素,建议在生产上选用8%触破式微胶囊水剂400倍液防治星天牛成虫。选用具备胃毒、触杀和内吸传导作用的40%久效磷磷乳油、10%吡虫啉注射红枫树干防治星牛幼虫试验也取得了很好效果。用“注干法”防治星天牛幼虫,特别适合在树体高大喷雾困难的情况下采用;注射时要准确掌握防治时期,一般情况下,成虫羽化前几天进行树干注射,防治羽化的成虫,越冬的卵孵化结束10d后进行树干注射(宜早不宜迟),重点放在防治幼虫。4.本论文通过对浙江省花木害虫多年的调查和防治试验,结合花木生产和园林绿化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食叶害虫、吸汁害虫、蛀干害虫、地下害虫等重要害虫类型的综合防治对策,总结出一套简便易行的浙江省花木害虫防治年历表,在生产单位中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马尾松根际线虫及生态学的初步研究[D]. 郑伟. 福建农林大学. 2003

[2]. 杨树根际寄生线虫种群时空动态研究[D]. 怀意君. 南京林业大学. 2008

[3]. 南京市苗木根际寄生线虫种类及种群季节动态[D]. 滕文凤. 南京林业大学. 2011

[4]. 外生菌根真菌和深色有隔内生真菌提高油松抗松萎蔫病机制的研究[D]. 褚洪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

[5]. 根结线虫寄生真菌资源与淡紫拟青霉PL89的研究[D]. 肖顺. 福建农林大学. 2006

[6]. 疣孢漆斑菌(Myrothecium verrucaria)对蔬菜根结线虫寄生致死作用及应用研究[D]. 董海龙. 山西农业大学. 2015

[7]. 松树体内菌群对松材线虫侵染响应及Burkholderia pyrrocinia JK-SH007杀虫基因工程菌构建[D]. 李阳. 南京林业大学. 2017

[8]. 松材线虫伴生细菌的多样性[D]. 张祺玲. 湖南农业大学. 2010

[9]. 葡萄连作障碍机理及调控途径的研究[D]. 李坤. 沈阳农业大学. 2010

[10]. 浙江省花木害虫种类调查及防治技术研究[D]. 王志龙. 浙江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  ;  ;  ;  ;  

马尾松根际线虫及生态学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