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及护理论文_高芳

(常德市第一中医医院 妇产科)

摘要:目的 研究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分析与护理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15.11-2016.11收治的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80例,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例40。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采用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并发症。结果 研究组95.00%临床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77.50%,且研究组12.50%临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3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对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需要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护与护理,降低血栓形成,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分析;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属于产后常见并发症,患者会发生患肢肿胀、疼痛,行走较为困难,对正常生活造成一定影响[1]。而产妇由于分娩后血液高凝状态容易发生静脉血栓,影响正常的产后恢复。产妇由于长时间卧床静养,导致血流速度降低,机体循环下降,容易发生血栓[2]。临床需要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加强护理手段,预防与改善产妇的临床症状,通过临床分析,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11-2016.11收治于我院的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80例,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例40。均经过临床上专业医师与常规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均为单侧患肢,无其他疾病影响术后预后。排除有影响手术效果疾病存在,存在精神异常、精神疾病患者,具有言语以及神智障碍患者,有严重心、脑、肾等原发疾病不能手术患者。其中对照组年龄为26-36岁,平均年龄为(30.5±1.3)岁,初产妇28 例,经产妇12 例;研究组年龄为25-36岁,平均年龄为(30.8±1.5)岁,初产妇29 例,经产妇11例。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思想健康教育,宣教疾病相关知识。提出适宜饮食计划,采取溶栓、抗凝等治疗方式。

研究组采用优质护理。1.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护患交流方式,主动与其沟通,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想法、疑惑,指导其可通过适当的方式排解心理压力,缓解心理负担;使用温和、亲切、通俗易懂的语气语言为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纠正其错误认知,并告知良好的心态有利于疾病的整体治疗效果,增强其战胜疾病信心。2.生活护理:保证患者所处病室环境整洁卫生、空气流通,定期消毒处理,严格控制室内温湿度,保证患者住院环境的舒适程度;帮助患者改善饮食习惯,嘱咐其多食用高蛋白以及高维生素食品,多饮水,避免发生便秘的情况,营造良好的住院氛围。3.注意对患者患肢进行保暖处理,观察其患肢的温度、皮肤颜色,定时进行测量。观察患者凝血情况,防止发生出血。对于较为严重的患者可置入腔静脉滤网,从患者足背静脉穿刺处镜面滴注尿激酶,控制正常压力保证滴注,达到较高的临床溶栓效果。溶栓后保证患者足够的休息时间,观察是否有再出血的情况。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均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均消失,生命体征恢复正常,检查发现无异常。有效:患者生命体征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检查中可发现下肢肿胀。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100%。并发症发生率=(下肢水肿+静脉曲张+皮炎+淤滞性溃疡)/例数×100%[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患者孕晚期由于凝血因子的增加,在分娩后会增加这种情况,导致患者血液发生凝固。而由于生产后患者处于长期静养卧床的状态,血流速度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或者子宫延长盆腔静脉压迫时间,导致血栓的形成[4]。而妊娠时胎盘会产生大量雌激素,会促进肝脏产生各种凝血因子,会使产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下肢静脉血栓临床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会导致患肢部分功能发生丧失,严重可引发肺栓塞。

本文通过对40例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实施优质护理,临床疗效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77.50%,在优质护理中,护士随时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变化情况,及时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拉近护患距离,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改善其病情症状。由于产妇在一定意义上,心理较常人相比更加脆弱,容易发生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通过鼓励与帮助,消除不良情绪,保持乐观情绪[5]。并指导其进行适当的运动,增加抬腿等运动,改善临床血流淤滞情况。患者在日常卧床休息中,尽量避免挤压患肢,对患肢进行抬高,使其处于放松的状态。而溶栓药物治疗能够改善临床症状,减少下床活动时间,注意保暖措施[6]。对于疼痛难忍的患者实施肿消散,达到消炎活血化瘀的作用,改善患者血液循环,注意观察患者皮肤,及时更换,避免并发症的出现。

综上所述,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血液高凝状态密切相关,临床对该类患者需要及时治疗,采取有效措施,针对产妇体征进行有效的护理方式,改善临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姚秋近,陈春萍,柏慧华等.颅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20例分析及护理防范策略[J].江苏医药,2014,40(4):489-490.

[2]刘红莲.系统化护理对妇产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发生率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16,18(6):639-640,643.

[3]刘金莉,毛卫霞.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7,36(18):2518-2520.

[4]李玲.妇科恶性肿瘤围手术期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要点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12):197-198.

[5]李吉.神经外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产生原因及护理对策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5):614-616.

[6]李白宁.护理风险预警监控在结核病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血栓与止血学,2017,23(6):1011-1013.

论文作者:高芳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0

标签:;  ;  ;  ;  ;  ;  ;  ;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及护理论文_高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