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要有较高的业务能力,更需要具备创新的活力,以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承担知识创新的重任。这样就对培养人才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本人在植物学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以下几种途径。
关键词:课题教育;创新;教育
一、创新模式,树立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传统的教学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没有自己的理想,更无创新可言。新的课程因人、因校、因地不同而各异,要求教师已退居辅导地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地确定活动内容,摆脱了各种束缚,不再是课本的奴隶和教师的随从,而成为自觉主动的行为者。他们能够自主地去思考,大胆地去想象,勇敢地去创新,创新潜能得以最充分的发展。
创新教育应当在两个方面体现出它的本质要求:一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一个个体只有具有自我意识,才能够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显现出创新的欲望。因为创新从本质上说是主体的自我开拓,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二是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换一个角度来看,创新就是人的个性与独特性的张扬,是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主体精神的对象化与外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够使学生的创新行为得以实现,创新教育不是任意改造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行自主活动,在自主活动中,自我完善。因此,在创新教育中,应当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育观,要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而不仅仅是认知主体。教学中,应当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变成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是学习具有探究性。
二、在改进教法中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培养创新思维,就要变传统教学为创新式教学。前一种教学方式不给学生留有积极思维的空间和余地,不允许学生有任何意义上的标新立异,抑制了学生的思维。而创新教学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地思维。我在教学中最常用的是启发式,启发式教学重要的方法是探索法,即教师提出问题后,指导学生开动脑筋,帮助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按知识的重演律探求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植物叶子上的气孔大多分布在叶子的下表面,教师针对这一点可提出问题,在进化中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有没有叶上表面气孔多或气孔只分布在叶的上表面的植物?这些问题书上没有现成的答案,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去解决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多种思维方法,最终寻求理想的结果。这样,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的思维活动双向暴露,让学生在看到教师的思维过程的同时,教师也看到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能指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思维。学生在寻求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也就有效地促进了创新思维的训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在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而得到答案后,接着要再追问一些启发性问题,如你是如何想到这个答案?你为什么这样想?这样解决问题是否合适?能否再通过其他途径解决等,从而促使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创新思维能让学生顺利解决对他们来说是新的问题,能全面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移到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活动顺利完成。
三、在品德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创造才能并不神秘,它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属性之一。对于未形成稳定的创造力的人来说,它只不过还处于一种潜在状态。如果我们意识到了这一点,就会对自己的创新力充满信心。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要注重培养其创新人格,尤其在青少年阶段,培养创新人格比训练创造技能更为重要。因为我们知道,青少年还未进入直接创造的金时期,他们主要任务是继承前人的创造成果,在继承学习中培养创造和创新人格。创新人格要通过教育、教学来培养。培养创新人格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使他们具有勇于开拓、取于吃苦、乐于思考、一丝不苟、团结协作、胸怀宽广、坚忍不拔以及自信等品格。在所学学科中能培养学生上述品种的内容很多。例如:孟德尔做杂交实验时的那种一丝不苟、敢于吃苦、乐于思考、坚忍不拔的精神。教师要在教学中注意渗透这些品格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各种高尚人格力量的潜默化的影响,为他们日后发挥创新能力,实践人生价值备下深厚的人格底蕴。
四、在活动中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使学生活跃思想,自由的、有选择地吸收知识,能促使他们对新知识的追求、探索以及对多种思维方式的借鉴。例如:组织一些热点问题的讨论或辩论会。师生随意交流辩论,在这种氛围中自由宽松的进行思想交流,常使学生超越教师,对某些问题产生的新观点和方法。这些观点和方法对专业人士来说也许是陈旧的甚至是还显得幼稚,但对学生自己来说都是难能可贵的新思想的“火花”,教师应积极鼓励支持和肯定。学生参加这样的活动既拓宽了思路,又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实在是一举多得。
五、在生活实践中帮助学生获得创新的源泉
植物学科也是一门与生活实际联系非常密切的学科。学生经常要到野外观察植物,要进行一些扦插、嫁接等实践活动,要参观果园、菜园、访问果农、菜农等。学生在这些生活实践中感悟人生,培养敏锐的洞察力。通过这些看、听、做活动,学生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和做法。如不同植物扦插方法是否相同?如何扦插成活率高?为什么有的季节性扦插不易成活?能否使它提高成活率?等等。总而言之,植物学教学只有联系实际、社会,联系生活实践,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永不枯竭的创新源泉。
六、教学评价中增加创新的比例
教学评价在教师和学生行为的塑造方面有着非常大的作用。有什么样的教学评价,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和学习行为。传统教育之所以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和它相配套的评价体制束缚了师生的手脚。要真正实施创新教育,就要改革教学评价体制,在评价中显示个体的创造性,给个体以独特阐释、理解、表达以及策略的寻求留下必要的空间,教师要在最大容许的范围内进行努力,在教学评价中增加学生创新的比例。例如:在平常考试中,在考知识记忆性的技能技巧性的内容的同时,可以考一定量没有统一答案,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以表现学生创见的题目。这样,就起到一种导向作用,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就会重视自己的扩散、求异思维等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考试形式上,可以笔试和口试相结合、闭卷和开卷相结合。总之,教学评价要力求民主性、开放性、激励性,以促使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
创新教育体现实践性,关键在于教育过程中呈现问题情境。人的发现、发明、创作、创造是不断遇到的现实问题中产生并形成的。问题的存在,是由人的活动所遇到的挫折与失败引起的,是由人自身的行为与行为者主观思维中的不足引起的。德国有一位造纸的工人,一次因粗心大意弄错配方,出了一批不能书写的废纸而遭解雇。无奈之中,这位不甘失败的工人对这种废纸的性能进行研究,发现其吸水性特别好。于是他廉价买下这批废纸,切成小块出售,称之为“吸水纸”,并且申请了专利。可以说这个人因绝境而发明了吸水纸。这位工人之所以因祸得福,是因为在困境下产生得求变通的意识和品质,在这里,创新不是发明,而是改变用途。纸还是原来的纸,只不过发现了它的用途,使之具有了新的使用价值,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产品。
当然,教师在平日的课堂教学中教与学有机结合,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实践,实现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章士藻,著.中学数学教育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
[2]钟启泉,崔允淳.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
[3]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论文作者:郭燕花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5
标签:学生论文; 思维论文; 教师论文; 知识论文; 人格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评价论文; 《防护工程》2017年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