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发展经济学的定义_发展经济学论文

论发展经济学的定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学论文,定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发展经济学的定义问题

现代发展经济学(development economics)虽然已经有了40 多年的历史,但对它的定义或者界定仍然众说纷云。具体地说,发展经济学面临的定义问题是:作为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发展经济学怎样才能与其它经济学科区别开来?显然,这个问题不解决,发展经济学就不能成为独立的经济学分支。40多年前,当发展经济学诞生的时候,凯恩斯革命的影响正处于巅峰:萨谬尔逊的“经济学”教科书征服了西方各大学的经济系;美国和英国通过了就业法案;经济周期经过凯恩斯主义的救治也似乎消失了。凯恩斯革命对战后第一代发展经济学家的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它表明,新古典经济学不象过去许多人认为的那样,是经济学的唯一模式,人们完全可能建立其它模式;2.它把宏观经济分析重新放到了经济研究的中心位置;3.它把就业当成经济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正如赫尔斯曼所言,凯恩斯革命以后,坚冰已经融化,方向已经指明,为世界上的贫穷国家建立一套经济理论的道路已经铺平。〔赫尔斯曼,1982,第396页〕刘易斯1954年发表的著名文章, 宣告了发展经济学的出现。刘易斯宣称,发展经济学要研究的问题,是由资本不足造成的失业问题。它与其它经济学科的区别在于,新古典经济学分析的,是充分就业的经济;凯恩斯理论则把需求不足带来的失业当成研究命题。〔刘易斯,1954,第400—401页〕但刘易斯对发展经济学的这一界定,没有能够在以后的发展理论研究,尤其是发展经济学的教科书里贯彻下去。同时,人们也没有能够提出与此不同的、但能为大多数学者接受的发展经济学定义。到了三十年以后的1984年,整个经济学本身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刘易斯又一次考察了发展经济学的定义问题,并坚持认为发展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门独立分支。不过,此时他的理由,首先是在成熟的市场经济里充分发挥作用的价格机制,在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内难以运行;其次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过程要求有一门特定的理论来解释。〔刘易斯,1984〕

但是,80年代以来,由于其强烈的干预主义色彩,以刘易斯等人为代表的“老”发展经济学受到了广泛的批评。发展经济学的“反革命”主张价格机制对穷国同样有效,并试图用比如利息代替所谓的“动物血气”,来说明发展中国家内的投资行为。〔费雪尔,1991,第1731页〕这实际上是新古典思想在发展经济学中的复活。新古典经济学家由此打破了以市场失效为根据建立发展经济学的企图。他们认为,发展经济学仅仅是主流经济学即新古典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而已。〔拉尔,1992,前言第9页〕然而, 由于新古典基本理论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应用和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显然不是一回事,因此,这样一种观点在发展经济学研究中也没有贯彻下去。在常见的发展经济学教科书里,发展经济学多被看成是研究贫穷经济的一门科学,而后者则用其相对低下的人均收入来定义。但收入低到什么程度才能算“贫穷”,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理论研究中常见的做法,是把联合国或者经合组织分类为发展中国家的所有国家,有时甚至还包括当事国自认为的发展中国家作为研究对象。这种做法,仅仅把对发展经济学的定义,转变成对发展中国家的定义,当然对问题的解决毫无帮助。正如黑默尔在总结发展经济学近40年的学说史时所说,“由于不可能找出一套科学的清晰标准来把发展中国家与工业化国家区分开来,因此,从逻辑上可以得出结论,分别适合这两类国家的经济理论也是不可能建立的”。〔黑默尔,1990,第18页〕

尽管如此,本文依然试图从理论上为发展经济寻求一个界定的标准。以下,本文使用“发展中经济”作为发展经济学的对象。为实际目的例如发展援助的发放而区分发展中国家与工业化国家的问题,不属于本文考虑的范围。根据拜亨德的意见,一个恰当的发展经济学的定义,除了其它条件外,必须符合两个要求:1)科学性;2)实践可行性。〔拜亨德,1968,第101页〕不过,在我看来, 常见的关于发展经济学理论对象的标准,过分地偏向于实践的可行性。因此,本文将只关心定义的科学性。从数学角度观察,找出一门科学的定义,相当于为这门科学的研究对象建立一套基本假设。这套假设必须完整,以便在它之上能够树立起一门理论;这套假设必须具有排他性,以保证本门科学的对象与其它学科的对象明确分别开来。下面,本文首先证明,常见的用人均收入定义发展中经济的方法是不妥当的,然后将介绍具备区别能力的边际收入方法。从这一方法里可以引申出两个基本假设,它们似乎能够并且仅仅能够用来界定一个发展中经济。最后,本文将讨论这两个假设对发展经济学理论建设的意义。

在当今世界的经济学里,新古典经济理论依然是正统模式。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首先是针对新古典理论而言的。基于此,在正式讨论之前,有必要对新古典理论作若干界定,以消除可能出现的误解。从方法论上讲,新古典理论构成了经济学理论中的一个工具箱,它可以用来分析各类经济问题。它与其它经济学工具箱的区别主要在于,它们所拥有的工具不同,以及名称相同的工具在箱子里的位置不同。例如,马克思理论工具箱里的剩余价值或斯拉法箱子里的基本商品,在新古典工具箱中便找不到。而象工资、利润这样的概念,虽然各箱皆有,但其地位则显然随箱而变。在这个意义上,不存在什么发展经济学,因为它不是一个工具箱,而是各个箱子工具的应用领域。正是由于这一点,人们可以说比如新古典的、马克思主义的或结构主义的发展经济学。从经济哲学方面看,新古典理论代表了一种价值体系,它既把完美的市场经济本身当成目标、又把它视为资源配置的最有效方式。其它价值体系从各个方面指出并论证市场的失败和无能,新古典经济学家则从根本上拒绝这些论证,并把经济问题归之于市场的不完全。在这个意义上,发展经济学亦不能和新古典理论相提并论,因为对穷国经济发展的研究,本来就是以各种各样的价值体系为基础的。从实证理论的角度观察,新古典理论又是一套经济模型,它把一种特定的经济规定为自己的经验世界,研究它的发展机制。所以,新古典经济理论又仅仅是这一经验世界的经济理论。它包括了许多观点和命题,它们指出,例如,经济里的货币量变动后,收入会起什么样反应。新古典的这一经验世界可以用其它方法与观念来分析,它的发展也可以作另外的解释。由此便产生了其它理论,比如凯恩斯或后凯恩斯主义。它们与新古典理论有着同样的经验世界即研究对象,但为谁的解释更恰当而竞争。只有在这一实证理论的意义上,界定发展经济学才成为必要,因为发展经济学本身也以一个经验世界作为研究对象。发展经济学与新古典的区别,不在于对同一对象的不同解释,而在于它们的经验对象本身不同。发展中经济肯定能够用新古典的工具箱和新古典的价值观来研究,但是,新古典学者从其经验世界中得出的分析结论,却不能直接应用于另一个经验世界即发展中经济。根据这个理由,我们可以说,如果能够明确地定义发展中经济的话,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于新古典经验理论的学科,也就有了依据。本文将按照这个思路,来寻找能够定义一种不同于新古典经验世界、但适合于发展经济学的经济类型。

二、经济分类的人均收入方法

人均收入法是一个得到广泛应用的经济分类方法,它把一个经济按人口平均的收入作为区分贫富经济的尺度。设一经济i在t时期的人均收入是y[,i],其计算公式是

在公式中,t因为静态观察法而被舍去。 人口以外的其它生产要素如土地、资本、制度结构等或是被当成常数,或是不存在。由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定期公布收入与人口数据,计算人均收入,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在人均收入y上确定一个临界值y~,我们便可以根据各国y的大小把它们归入发展中国家或工业化国家。y〉y~的国家,属于工业国集团;反之,y≤y~的国家,则是发展中国家。

为了确定y~,我们在图1中标出n个国民经济可能显示出来的所有y值。图1中还标出了y的45°直线,其有经济意义的区间是:

这里,y[,u]是一个足够大的值,从它开始往右,y不再是经济物品,超出了我们的研究范围。另一方面,图1还绘有一条水平线, 它代表维持生存所需要的最低收入E。在图1里,假定它是一适合于所有经济的常数。标有y的x轴也可以用来标记n个经济。从图1可见,在E〈y〈y[,u]的线段上的两个点,比如y[,2]和y[,3]之间,存在的任何点y*,不能够把相应的两个经济,W[,2]和W[,3]在经济机制上区别开来。这两个经济之间无疑存在着收入差距。但人们能够指出的仅仅是,如果把y 当作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则W[,2]比W[,3]贫穷。这一相对贫穷会给W[,2带来什么特征,W[,2]面对的经济问题与具备的经济机制与W[,3]有什么不同,人们却一无所知:在这些方面,人均收入不能表示任何东西。即使W[,2]把经济目标定为用最短时间赶上W[,3],其基本的经济机制也不会改变。研究W[,2]所需要的基本假定,也不会与研究其竞争者有所不同。y*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W[,2]与W[,3]是两类不同的经济,因此不能作为y~来看待。所以,我们可以引出结论,在y[,2]和y[,3]之间,不存在任何足以作为临界值的点,能够用作经济分组。这一结论适用于E点右方45°线上任何两点之间的情形。

图1:经济分类的人均收入方法

不过,从E向左,如何维持经济的简单再生产, 将成为经济体系首要的经济问题。E因而是一个能够明确区分出两类不同经济y[,1]和y[,2]及y[,3]的关节点。对这两类经济的分析,显然应当使用不同的假设。新古典经济学只考虑y〉E的经济体系。但发展经济学也是这样。就其本质来说,发展经济学并不研究那些仅仅能够生存或者连生存也不能维持的经济。它研究的是经济的发展过程。一个经济能够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有能力储蓄。由定义可知,y≤E的经济不具备储蓄能力,因此也不属于发展中经济的范畴。那些专门解释生存经济的理论,例如贫困的恶性循环论,应当说不属于发展经济学的范围。它们对发展经济学有意义,只是因为它们指出了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出发点。所以,E 的存在,对界定发展经济学并没有帮助。

三、经济分类的边际收入方法

设某一经济体系i在时期t的边际收入my[,i,t]是在这一时期最后参加该体系的人或劳动力所生产的产品。从(la)可以导出:

其中,(3a)表示了my在t时期的具有经济学意义的区域。 本文关心的所有经济体系都属于这个区域。在图2中,n个经济的my[,j](j=1, 2,…,n)皆可以在45°线上表示出来。在图2 里同样出现了生存线E。正是45°线和生存线的交点ME,提供了我们所寻找的(3a)内的临界点,因为它把小于E的任意点my[,1]与大于E的任意点my[,2]明确地区分了开来:在my[,2]〉E标志的经济体系W[,1]里,适用新古典经验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 即劳动报酬以边际原理决定;在my[,1]〈E的经济W[,1]内, 由于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必须被保证,所以新古典的边际原理不能应用。在45°直线上,不存在任何其它点,具有象ME这样的区分能力。例如,在my[,2]和my[,3]之间就没有我们所寻找的点。在这方面,图2 上的原点也不能告诉我们什么东西,因为边际生产力是否等于零,不足以把发展中经济和其它经济区别开来。

边际原理是新古典理论大厦中不可或缺的支柱之一。没有它,新古典理论就不能成立,新的理论就必须创造出来。因此,ME能够从经济机制上区分出新古典经济和其它经济。但是,新的理论不一定是“发展经济学”,其它经济也不一定是发展中经济。一个经济要成为“发展中经济”,必须还要有储蓄s。假设不管s量的大小,只要y〉E,经济就有正的s,这样,一个发展经济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my<E

(4)

y>E(5)

图2:经济分类的边际收入方法

图3说明了,这样一种经济至少在理论上是存在的。设图3显示了经济体系i在时期t的状况,两条曲线y和my 分别表示众所周知的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平均和边际收入。在微观经济学里,它们描述了一个企业在其使用的某一生产要素不断增减的过程中,企业收入的变化情形。在图3,两条曲线则描述了一个经济体系的类似情形。在土地、 资本以及制度一定的前提下,平均和边际收入在人口开始增加时首先上升,然后下降。在升、降两个区间里,平均收入都比边际收入的变化速度慢。除了在原点之外,两条曲线仅仅在点M相交。此时,人均收入y达到最大值。但是,d(2)Y/dB(2)<0,也就是说,在M的左边,边际收入大于平均收入;在M的右边,边际收入小于平均收入。假设经济体系的人口在达到一定高度时,平均收入会超过生存水准,而它的继续增长又将把人均收入拉到这个水准之下,则在整个人口定义域B〉0时,平均收入和边际收入曲线必须两次与生存线相交,其中平均收入曲线与生存线分别在B[,1]和B[,4]相交,边际收入曲线和生存线在B[,2]和B[,5]相交。这些交点的关系是B[,1]<B[,2]<B[,3]<B[,4]<B[,5]。因此,在图3中,必然存在一个区间B[,4]<B<B[,5],在这个区间内,边际收入低于、平均收入高于生存线,条件(4)和(5)同时成立。如果经济体系W[,I]在t时期恰好处在这一区间里, 它就是我们试图定义的发展中经济。这个体系的经济发展过程可以看作它的边际收入提高到e的过程。 由于刘易斯在现代发展经济学家中第一个研究了这一区间的经济发展〔刘易斯,1954〕,按照胡景北〔1994,第35页〕,这个区间可以称为刘易斯区间。

四、发展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界定

上述条件(4)和(5)可以重新表述为:

假设1:dY/dB<E

假设2:s>0

图3:发展中经济的存在证明

两个假设构成了一组基本假设,用它可以定义一个模型经济,以作为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它能够充分和足够地把发展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区别开来。众所周知的发展经济学理论,例如刘易斯的古典理论,乔根森(Jorgenson)的新古典理论和泰罗(Taylor)的结构主义理论,其研究对象显然都符合这套基本假设。例如,他们的理论几乎都明确肯定,由于劳动生产率低,工资将不通过边际生产率来决定。另一方面,从非工资收入中,他们的经济能够储蓄。最近一些研究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工业国的理论,使用了收入分配的边际原理,不符合我们的这套假设。但这里的原因是,这些新兴工业国很久以来便不应当被看成发展中国家,也不适合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背景。就我们的这套假设观察,这些国家实际上已进入了新古典的经验世界。

从外延看,我们的这套假设,能够把发展中经济和其它经济分开。这里,假设(2)排除了那些仅仅能够生存的经济系统。假设(2)同时也意味着,假设(1)的有效区间是d(2)Y/dB(2)<0。不过, 由于大部分经济学家研究的都是储蓄大于零的经济,所以,边际收入小于生存水平的假设(1)在限定发展中经济时特别重要。在新古典的经济模型里,如果只有一个可变生产要素,比如人口,则生产函数可以写成:

Y=f(B) (6)

dY/dB>0

(6a)

d[2]Y/dB[2]<0 (6b)

因为(6a)也适用于假设1,所以(6a)在形式上包括了假设1所规定的部分区间,即E>dY/dB>0。但假设(1)包括的其它区间,E >0 ≥dY/dB,则超出了新古典的观察范围。另一方面,区间E>dY/dB>0实际上也不能融合到新古典模型中。这是因为,第一,即使在劳动力即人口趋向于无限大时,他们的工作仍然需要一定的报酬。尽管人们可以象马克思曾做的那样,想象工人靠空气生活,从而工资等于零〔马克思,1953,第94页〕,但这种极端情形对于新古典理论来说没有意义。在一个典型的新古典经济里,工资始终起着积极的作用。其次,如果工资要付报酬,新古典经济学家就只能接受边际定价原理。他们不承认其它原理。因此对新古典理论来说,劳动的边际收入必须大于生存水平。所以,(6a)应当写成

dY/dB>E

(6a-1)

才符合新古典的本来意义。也就是说,新古典的经验世界,仅仅处于图3里的B4的左边。但假设1和假设2规定的经验世界处于B[,4]的右边, 所以两个世界不相容。假设1和假设2从而能够充分地把发展中经济和亲古典经济分开。

在工资理论的讨论中,人们经常碰到各种各样的工资外生决定论。这些论点的共同性在于否定边际生产率原理。但它们不一定依赖于假设1。即使边际收入大于生存水平, 也可能有与新古典不同的工资决定模式。例如,斯拉法就提出了一套经济理论,其中工资在他的经济体系之外确定。斯拉法区分了无剩余和有剩余的经济体系,并从后一类经济,也就是图3中的区间

B[,2]<B<B[,5]

推导出工资和利润的决定公式

r=R(1-W)

(r:利润率;W:工资份额;R:工资等于零时的利润率,常数)

在这个公式中,工资份额与利润率两个变量之间必须有一个变量先在经济外部决定,然后另一个变量和所有商品的价格才能决定。〔斯拉法,1960〕在决定工资或利润率的经济外部因素里,人们经常想到的是工资谈判双方的力量对比。外部力量当然可以把工资率确定在生存水准上,或者超过它的、但仍然允许利润存在的任何一个水准上。从这一意义上说,斯拉法的经济包括了刘易斯区间B[,4]<B<B[,5], 即我们定义的发展中经济。因此,如果不进一步研究发展中经济和斯拉法经济的具体特点,而仅仅停留在上述两个基本假设之上,则发展中经济不能够清楚地与斯拉法经济区别开来。所以,下面本文将只讨论发展中经济与新古典经济的关系。

五、发展中经济的定义和发展经济学的理论

边际收入之所以能够把众多的经济体系分成两类,首先是因为它与收入分配的规则直接相关,而收入分配又直接联系到经济的增长。相反,平均收入与收入分配及增长之间不存在这样直接的关系,所以,只要收入还不必然地按照人口原则来分配,平均收入概念便不能提示出,收入是怎样生产和分配的。用边际收入划分经济类型的方法可以设想如下:在一个经济体系里有甲、乙两个部门。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在甲部门高于、在乙部门低于生存水平。它们的工资相应地也高于或等于生存水平。如果劳动者追求高收入,劳动力的部门间流动不受限制,他们将从乙部门向甲部门转移。在这个过程中,乙部门的劳动边际生产率会提高,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工资也将上升。甲部门的边际生产率和工资则会降低。但只要两个部门的工资率还有差距,劳动者就会继续从乙部门向甲部门流动。劳动市场的均衡将在两部门工资率相等时出现。在均衡点上,人们可以确定,如果均衡工资高于生存水平,工资就是由边际原理决定;如果均衡工资等于生存水平,工资将由其它原则决定,尽管此时甲部门的工资可能仍然与其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一致。如果只考虑新古典和发展两类经济,则第一种情况适合于新古典,第二种情况适合于发展中经济。

上面用工资是否由边际原理确定区分了发展中经济。它可以作为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这一研究对象对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建设带来的第一个后果是,在发展经济学里,人们必须放弃新古典的定价统一性命题,即包括生产要素在内的所有商品统一按照边际原理定价。这个命题不但使新古典经济学家能够把各种不同商品和要素的定价方式统一起来,也使他们能够把价格理论和分配理论统一起来。它是新古典的强处所在。但在迄今为止的发展经济学研究中,虽然商品价格以及利息、地租往往还依据新古典的思维方式来决定,但工资却是用其它方式确立的。由于工资是收入分配的主要部分,所以,工资确定方式的不同,不但造成了发展经济学中定价方式的多样化,而且也使分配理论从价格理论中独立出来。放弃工资决定的边际原理的第二个结果是,要建立发展经济学,就必须先建立一套分配理论。经济发展当然需要资本和知识的积累。但没有分配理论,积累问题便无法理解。正是基于这个理由,李嘉图才声称,政治经济学的中心问题是分配理论〔李嘉图,1976,第4页〕 放弃边际原理的第三个结果是,在发展经济学里,微观和宏观的经济研究必须统一起来。微观与宏观的统一是古典经济学的传统。在新古典中,它们不再存在。这里的一个原因便是分配理论在它们两者内的地位差别。新古典经济学家一方面把工资视为一般的价格,在微观分析中决定;另一方面在宏观层次上研究收入的增长。在古典经济学以及发展经济学里,工资决定本身必须在宏观经济的架构内、在微观行为的基础上来研究。

在发展经济学中,放弃收入分配的边际理论,并不必然意味着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否则的话,斯密、李嘉图等人都不能算是市场经济拥护者了。实际上,提出与新古典不同的分配理论的经济学家,不一定都否定价格机制的功能。这一点首先是因为,一个经济理论要有说服力,就应当以完全竞争的市场为基础。近几年来因其干预主义倾向受到大量批评的刘易斯发展模型,从本质上说,也建立在竞争市场基础上。它的干预主义倾向主要表现在其政策结论中。他认为,如果经济剩余的取得者地主不愿意储蓄的话,国家就应当积极干预,以推动经济发展。这一结论源自于他对市场与国家关系的价值观,而与他的理论模型关系不大。比较一下李嘉图和刘易斯两人的价值观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李嘉图经济内的剩余也会集中在地主手里,并导致资本积累的停顿。所以,李嘉图是经济发展的悲观论者。尽管他在政治上十分积极,提出不少政策主张,以延缓悲观结局的来临。但在他看来,国家没有能力扭转停顿的趋势。在刘易斯模型中,地主扮演的也是消极角色,但刘易斯对经济发展的前途是乐观的,因为国家能够把地主的剩余取来并投资到生产部门。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古典经济学家应当批评的是“老”发展经济学的反市场机制的政策建议和这些建议后面的价值观,而不是“老”的发展经济学理论(托耶,1987,第81页及以下)。另一方面,“新”的发展经济学如果要在新古典价值观上,以市场有效、国家无效为基础,并且相信经济发展的前途,它就必须在其独特的分配理论基础上,说明发展中经济积累和增长的机制。这样一种理论,显然还有待于人们去创造。

标签:;  ;  ;  ;  ;  ;  ;  ;  ;  ;  ;  ;  

论发展经济学的定义_发展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