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双胎”促进儿童和谐发展--兼论儿童家庭行为差异的成因及对策_幼儿园论文

解读“双胎”促进儿童和谐发展--兼论儿童家庭行为差异的成因及对策_幼儿园论文

解读“双面宝宝”,促进和谐发展——浅谈幼儿家园行为差异的成因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因论文,浅谈论文,对策论文,和谐发展论文,差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类特别的幼儿:在家是神气十足的“小皇帝”,在幼儿园却成了害羞的“小松鼠”;在家什么事情都不愿自己动手,在幼儿园却抢着当值日生;在家一不顺心就大哭大闹,在幼儿园却乖巧、听话,还很喜欢帮助别人……这些在家在幼儿园判若两人的幼儿,被通俗地称为“双面宝宝”。

“双面宝宝”产生的缘由是什么?面对幼儿出现的家园行为差异,教师与家长应该如何看待、如何应对呢?“双面宝宝”出现的行为差异与成人心理学中的“双重人格”问题是否相同?带着这些问题,笔者从个案观察入手,试图对“双面宝宝”进行一个全面的解析,为进一步的教育引导指明方向。

一、解析个案行为,探究“双面宝宝”的心理

案例一:“在家像条龙,在外像条虫”

彬彬是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在家中,他精力充沛、开朗活跃,每天都用大嗓门指挥爷爷、吆喝奶奶、吩咐爸爸、提醒妈妈……可自从上了幼儿园,他的性格就成了家长最担心的问题:在幼儿园里,彬彬唯唯诺诺、缩手缩脚,连主动和教师说话的勇气都没有。

分析:“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而为枳。”可见,环境对幼儿行为有重要影响。在家中,彬彬享受着“众星捧月”式的生活待遇。进入幼儿园这个小集体后,就由“被捧”的核心地位变成普通、平等的一员。环境的变化和心理优势的丧失使他出现胆怯、害羞等回避行为。如果得不到良好的帮助和疏导,他在家中的表现会由于心理上的不平衡而变得更加任性和蛮横。

案例二:“在家没胃口,隔锅饭菜香”

圆圆妈妈是个急性子,做事麻利、干脆。可这种利索劲儿一到圆圆吃早餐的时间,就变成了“急火攻心”了。看到圆圆托着下巴,撅着嘴,一副没胃口的样子,妈妈就忍不住要发火。但在幼儿园里,圆圆吃得又快又香,还主动要求添饭。每当听到教师的反馈,圆圆妈妈就将信将疑。

分析:很多老人都会用“隔锅饭香”来解释为什么幼儿喜欢吃别家的食物。其实,幼儿的好胃口更多是由于新食物搭配带来的新鲜感和带着亲切鼓励的进食环境。圆圆妈妈为了方便干家务,总是等早餐准备好了,才急匆匆地把圆圆从被窝里拉出来。圆圆懵懵懂懂间,胃部并没有完全苏醒,面对每天不变的早餐,自然没有进食欲望。再加上妈妈急急地催促和训斥,亲子关系便由于早餐问题变得更加“紧张”。

案例三:“在家等包办,在园是能手”

天天又得到教师奖励的小红花了,他中午起床后,不但自己穿衣服还主动帮老师一起整理床铺呢。可回到家,天天连进门自己换鞋子都不肯。爸爸嗓门一高,奶奶立刻出现,连说带劝地赶走爸爸,熟练地帮天天换好了鞋子。为此,爸爸很恼火。

分析:天天在幼儿园出现的劳动行为是主动的、自发的,其动力可能来源于:对教师的敬畏、对小红花的向往、渴望被集体关注,等等。但一回到家便罢手不干的行为却更多出自于习惯。在家中,家长之间教育方式和成长要求的不统一,使幼儿很方便地为自己的不合理要求和坏习惯找到“靠山”。可见,保持家园教育的连续性、统一性对幼儿的成长很重要。

案例四:“在家小刺猬,在园小绅士”

乐乐说:“要是星期天也上幼儿园就好了。”是呀,乐乐很喜欢上幼儿园。乖巧、听话的他一直是教师心目中的小绅士。可双休日在家的乐乐却不是这样谦和有礼了。他总是烦躁不安地叫着“没意思,没意思”,一会儿乱扔积木,一会儿在沙发上乱跳,妈妈批评他,他就大吵大闹。

分析: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乐乐这一代已经是“独子的独子”。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同时,缺少玩伴、缺少交流成了他们节假日里的最大缺憾。没有了幼儿园里伙伴共同游戏的快乐,独自捧着玩具、对着电视,幼儿渐渐变得烦躁、易怒、不安。因此,如何体会和理解幼儿的需要正是乐乐妈妈需要思考和学习的问题。

以上四个案例中的“双面宝宝”虽然都存在明显的家园行为差异现象,但其出现的原因却不尽相同。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家园双方在教育方法上有差距,家庭育儿经验不足;家庭内部教育观念不统一,祖辈过于溺爱;成人不能很好地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和需求,缺少民主平等的氛围;家园缺乏沟通,没有针对幼儿实际开展个体化的教育。为此,家长一方面要正视幼儿出现的家园行为差异;另一方面也不必过于紧张焦虑,需要针对幼儿行为出现的原因,对症下药,用适合幼儿的方式加以引导和调节。

二、家园携手共育“双面宝宝”的策略

(一)统一家园行为规范

保证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的协调性、一致性,是帮助幼儿纠正双面行为的基础。年轻父母之间要互相沟通,在教育观念上形成一致,并共同实施。在家庭中建立民主、平等的育儿氛围,制订积极、有效的家庭行为规则,并与幼儿相约,共同遵守、互相监督。此外,及时将幼儿在家庭中的良好表现反馈给教师,借助教师的权威作用,让幼儿在家庭中也体验到来自集体的肯定和鼓励,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1.创设良好家庭气氛。

和谐型家庭气氛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成员间能平等、愉快的沟通。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家长提高育儿水平,学习与幼儿沟通的技巧。如,鼓励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细心观察幼儿,多用平等、友好的方式进行沟通,少一些武断、权威的表述。相应的,多用“试一试,你能做到的”“老师也说你棒,你一定行”“爸爸妈妈真想看看宝宝在幼儿园里自己吃饭的样子”等这一类激励、协商的语句和幼儿交流,鼓励他们保持家园行为的一致性。

2.实事求是地进行赏识教育。

对幼儿来说,正面鼓励是强化正确行为的有效手段。老师的表扬、同伴的肯定固然让幼儿很期待,来自父母的赞扬也同样让他们欣喜。因此,对于幼儿的正确行为,家长要实事求是、明确到位地给予表扬,可以借鉴幼儿园里一些“看得见”的精神鼓励方法。比如,为幼儿设计一张《在家劳动记录表》,一旦独立完成一件事,妈妈就在表格上贴一朵小红花;相反,对于幼儿在家中表现出的不良行为,家长也要及时予以提醒。含糊不清的训斥、随意的置之不理等都是不恰当的做法。

3.开展祖辈家长专题辅导。

隔代教育带来的包办、溺爱一直是很多年轻父母烦恼的问题。幼儿园应尝试开展针对祖辈家长的专题辅导,利用专家讲座、家园座谈、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帮助祖辈家长了解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在幼儿一生发展的意义。让更多祖辈家长走进家园合作育儿的道路上来,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4.家长以身作则,提供行为示范。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受到父母言行的影响。大到父母的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小到他们的口头禅、习惯动作,无形中都给身边的孩子提供了一个行为的范例。因此,父母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尽力为孩子做出表率。

5.尝试等待和欣赏孩子的成长。

我们发现,很多“双面宝宝”都有“过于勤劳”的父母。在家里,当他们吃饭时,父母担心孩子弄脏衣服,就动手喂;起床时,父母担心孩子动作太慢,就替他穿。试问,这样的包办代替,孩子怎能学会独立、学会自主?因此,当孩子面临挑战时,家长不妨学会“偷懒”,只要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就要信任孩子,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还要积极为孩子创造动手动脑的机会,这样才能锻炼孩子的能力和自觉性。

(二)为孩子交往构建有效交往平台

1.关注孩子的心理动态。

有人说:“每个孩子都是一本精彩的书,父母便是这本书的第一位读者。”因为忙于工作,很多父母就把阅读这本精彩书籍的机会推给老人、保姆,甚至直接推向电视机和各种玩具,这显然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的。家长应把握住每次与孩子心灵沟通的机会,在温馨的亲子谈话中、在愉快的亲子游戏中,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体会孩子的真正需要,让家庭教育真正顺应孩子的天性,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2.走进社会学校。

杜威说过:社会即学校。局限在家庭中的孩子是无法顺利、愉快地完成社会化的发展过程的。为此,一方面,教师应积极创设条件,让孩子走进大自然这个快乐课堂;另一方面,父母也要尽量拓宽孩子的眼界和社交圈,让他们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学习如何与别人相处。如,父母可以借助小区绿地、公园、亲子园等同龄人较多的场所,鼓励孩子与年龄相仿的小伙伴互动交往,在满足孩子伙伴交往需要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逐渐建立起社会交往的自信心。

3.寻找假日玩伴。

孩子没有玩伴,单凭家长的陪伴是不能最终解决问题的。不妨与其他家长取得联系,为孩子寻找一个或多个合适的假日玩伴,让他们在放学后、假日里仍然能够享受到与同伴一起玩耍的快乐。玩伴可以来自同班同学,可以是附近邻居,也可以是同事间年龄相仿的子女。假日玩伴不但能弥补孩子缺少玩伴的情感需求上的不足,更能给予孩子更多社会交往的机会,有效地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

标签:;  ;  ;  ;  ;  

解读“双胎”促进儿童和谐发展--兼论儿童家庭行为差异的成因及对策_幼儿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