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拟消痞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几点思考论文_刘玉霞

对自拟消痞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几点思考论文_刘玉霞

黑龙江省夢北县新型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154200

【摘 要】目的:观察并分析自拟消痞方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问题的治疗的实际临床效果。方法: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从某院在一段时间内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就诊患者中抽取240例,并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分组期间采用随机数表取样法以保证样本的随机性,同时也从另一角度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第一组120例患者,命名为对照试验组,第二组120例患者,命名为观察实验组,对两组的患者在统一的护理形式下分别采用不同的医护手段进行处理。对对照试验组的患者采用西医层面的常规性药物单独服用治疗方法,对观察实验组的患者在采用西医层面的常规性药物单独服用治疗方法的同时加以自拟消痞方的内服性辅助治疗的医疗方式,与此同时,在对两组病例加以同样的护理方式的同时分别进行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药物效果的数据观察,并将数据及时地进行记录以交到医师手中进行较为细致地解析,并且对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也进行同上的记录性观察。最终整合数据,进行更为细化的比对,从而得出相关的结论。结果:对照试验组内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要明显弱于观察实验组内的患者。而对照试验组内患者在接收相关治疗后的实际中医证候积分也要比观察实验组内的患者低。并且这两项分析是在P<0.05的状态下而确定的,因此具备相关的统计学意义,可作为参考性数据。结论:自消痞拟方具备一定的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药性,但是这一药性的充分发挥需要结合着实际的西医治疗的医学体系来实现。并且通过加入自消痞拟方的西医辅助治疗形式有助于全方位控制因消化不良而促成的相关症状,因此这一新型医疗机制具备一定意义上的医学性价值。

【关键词】自拟消痞方;功能性消化不良;几点思考

【中图分类号】R72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9-267-02

功能性消化不良作为医学界内部的常见症状的一种属于人群之中的一种常见性疾病,并且多发于各个季节,发病时,患者多数都伴随着恶心、晕眩、呕吐、上腹胀痛等相关症状,同时患者有时还会伴有食欲不振之类的消化疾病类情况产生,极度影响患者的实际生活与日常饮食,进而使患者日常的生活节奏被严重地扰乱,从而影响当今社会的日常发展进程。因此要对这一疾病进行较为严密化的控制与系统化的治疗方案规划,而相关研究表明自拟类消痞方能够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起到一定的效果,所以需要对这一研究性成果进行较为细致的论证。

一、资料与方法

1.相关资料

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某院门诊收治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2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20例;对照组中男67例,女53例;年龄23-75岁,平均(48.19±5.70)岁;病程6个月至13年,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

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常规药物单用治疗治疗,即莫沙比利5mg/次,雷贝拉唑10mg/次,均为每天餐前口服;观察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加用马伟明自拟消痞方内服辅助治疗,方剂组分包括茯败酱草30g,马齿苋30g,枳壳15g,姜半夏10g,炒黄连6g,茯苓15g,甘草6g,玫瑰花6g;肝脾不和者加佛手花6g,绿梅花6g,陈皮10g,炒白芍15g;脾胃湿热者加炒木香6g,红藤30g,蒲公英30g;腑气不通者改枳壳为枳实10g,大黄8g(后下),火麻仁20g;1剂加水500ml煎至100ml,早晚顿服;两组患者均以14d为1个疗程,共行两个疗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观察指标的确立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进行中医证候积分计算,计分为0-3分,分值越高提示病情越严重。

4.疗效判定的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中医证候积分减分率>90%;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缓解,中医证候积分减分率61%-9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有所缓解,中医证候积分减分率31%-6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未见缓解或加重。

5.统计的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平方法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对照组治愈15例,显效31例,有效49例,无效25例,总有效率为79.17%;观察组治愈33例,显效50例,有效3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3.33%;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三、讨论

当下医疗体系的建设虽然随着经济体系建设的完善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当下有关部分常见病的医疗机制建设依旧略显不足,而功能性消化不良就是一个很好的医用例证。相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这一身体异常情况的发病的主要机制都未能较为翔实地确立,因此对于此病的发病体系建设只能够凭借相关学者的推论而提出。而相关的推论表明目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主要与以下几个要点有关:第一,也是最为主要的病因,那就是胃肠道动力层面的障碍以及胃肠道的感觉性异常情况,这一病因的提出是从生理的角度而言的。第二,胃肠道以及人体内部脏器的高敏感度而至的,而这一角度的病因还会间接放大人体对于生理性不适以及相应外界刺激反应,进而演化为病症。第三,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所致,这一感染通常是由HP感染而引发,进而会对肠道系统产生较为严重的刺激,从而引发胃肠道的感染以及胃肠道的蠕动异常,继而引发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可以说这一菌种的感染导致了整个胃肠道内部的激素情况的变化,最后一点,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那就是大众群体的社会性心理所致,过度的盲从与恐慌会使这一病症迅速地蔓延,进而对整个社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

目前西医药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常规采用抑酸剂、促胃肠动力及助消化等,但大量临床研究显示近远期效果不佳,严重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祖国传统医学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可归于“胃脘痛”、“痞满”范畴,胃主气机升降,气运失常则功能减退,于中焦痞塞则终致病发;现代人情志不畅者多,饮食不节,嗜食辛辣酒酪、饮冷者众,常影响其功能,致肝失疏泄气失调达,气机郁滞横犯脾土,脾失健运湿热中阻,甚至燥热内结腑气不通。方中马齿苋配败酱草清理肠道湿热、姜半夏配炒黄连辛开苦降,茯苓健脾,玫瑰花、佛手花、绿萼梅调理肝脾之气,木香、厚朴、枳壳、陈皮行气导滞消痞,大黄、火麻仁通腑理气,白芍、甘草缓急止痛;诸药促脾升而健,益胃和而降,合用可共奏衡中焦、健脾胃及降浊逆之功效。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在减轻临床症状体征,提高生活质量方面优势明显。综上所述,自拟消痞方内服辅助西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可有效缓解症状体征,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韩旭丰;马伟明,自拟消痞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J],现代实用医学2016

[2]李永植,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候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

[3]杨海明,枳术消痞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0

[4]曾玉玮,黄芪建中汤合枳实消痞丸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脾胃虚弱型)的临床观察[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

论文作者:刘玉霞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0

标签:;  ;  ;  ;  ;  ;  ;  ;  

对自拟消痞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几点思考论文_刘玉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