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古籍保护促进文化传承论文

注重古籍保护促进文化传承论文

注重古籍保护 促进文化传承

徐晨星1李亚军2

(1 陕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陕西西安 712046;2 陕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文献研究中心,陕西西安 712046)

摘要: 古籍是承载民族文明的结晶所在,它既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化遗产资源,同时也由于其不可再生性资源特点使得古籍保护管理工作有着神圣而光荣的使命和光环。当前古籍保护和文化传承价值发挥面临诸多困境,注重古籍保护,促进文化传承在当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古籍保护的重要意义,总结了当前古籍保护的成果与进展,然后从当前古籍保护工作出发,分析了工作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古籍保护工作优化改进对策。

关键词: 古籍保护;文化传承;开发利用

前言

古籍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且紧迫的工程任务,加强古籍保护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它不仅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充分挖掘古籍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推进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其承载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爱国教育、道德教育以及乡土风情等方面都发挥文献记录、提供史实、文化传承,此外,古籍本身既是文化载体,也是文化内容,因此对古籍的保护显得尤为必要。近些年,关于古籍保护方面的研究逐渐丰富和多了起来,但是研究分散浅显缺乏价值成果等也是当前对于古籍保护研究的一个基本状况总结,因此,注重古籍保护,促进文化传承显得尤为必要。

1 当前我国古籍保护取得的进展

1.1 我国古籍保护的重大举措

近些年,关于我国政府高级别的古籍保护的重大举措主要包括:

武成龙剑如银龙飞舞,在强劲的内劲攻击下借巧劲腾升而起,紧跟着如天际游龙向下俯冲。郑成川看出了危机,因为武成龙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把快如游龙的狂剑。他双手叠起上下翻卷,无数的掌影宛如悬空浮莲。

第一,“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早在十一五期间,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启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作为国家级别的顶层重要文化工程,其对于古籍保护以及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之配套的具体组织实施单位是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其主要作用涵盖了全国性的普查登记、古籍保护管理人才培养以及古籍保护研究发展等三个方面。

可以看出,很多学者在降低并联机构整机位姿误差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但针对定位器类并联机构位姿误差与结构误差的相关研究较少。已有的关于定位器类并联调姿托架的研究存在以下不足:①未将全部约束方程纳入误差模型,导致所建误差模型无法识别单个主驱动的定位器主动移动副角度误差,对本并联调姿托架而言,如果采用已有方式建模,将不能使用误差模型辨识大部分主动移动副角度误差;②文献[2]采用方式组成结构误差项系数矩阵辨识结构误差,该方阵为奇异矩阵,采用正则化方法消除矩阵奇异性会导致误差项系数发生变化,降低结构误差辨识精度。

古籍保护工作的保障缺失具体来说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古籍保护相关的法制建设缺失导致工作职责不明确,监管缺位,缺乏可操作性等;第二,各地古籍保护工作制度机制不健全。很多图书馆和行政管理部门并没有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各工作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性,规划性,这也是造成各搞建设的重要制度问题。

古籍保护信息化建设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其一,古籍保护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层面,其二,古籍数字化资源库建设,其三,古籍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水平。其建设有待进一步提升,具体表现为信息管理系统基于读者需求的功能开发和古籍资源整理聚合等层面的服务能效不足,古籍数字化资源库建设方面存在着重复建设、资源分散,各自埋头搞建设等低效问题。人才方面上文有论述不再赘述。从整体来说,信息化建设资金得不到保障是制约古籍保护信息化建设进度的关键因素。

1.2 我国古籍保护取得的优异成果

今年是2019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走过了将近十二年岁月,十三五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规划实施还有两年的路程,十几年的风雨兼程,但是我国古籍保护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具体来说,第一,全社会层面的古籍保护系统初见构架,古籍保护逐渐形成了由政府主导,广泛联结全社会各界力量的传统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大大提高了对于古籍保护社会力量的凝聚力,改变了原来古籍保护散落,不规范的原有面貌。与此同时,古籍保护也成为专项文化工程,改变了过去政府引导缺位甚至失效的服务状态。第二,古籍保护助力相关文化产业比如古籍整理出版、古籍数字化资源建设、影视文化、旅游产品等的发展,总结出一条依托专业特色人才培养,集古籍管理信息化、古籍数字化以及古籍文化产业化发展于一体的保护与开发模式。

2 古籍保护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2.1 古籍保护与开发的观念意识问题

我国古籍保护无论是研究还是实践都刚刚起步,亟需要古籍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扩充专业人才队伍,优化古籍管理人才队伍结构。对此,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专门组织成立以来,就确定并突出了对于专业人才的培训教育的职能定位。截止到2016年,全国共有12家国家级古籍保护中心。从有关调查数据我们能够看到,古籍管理人员对于古籍保护的知识还较为欠缺,集中表现在古籍纸质构成与变化、古籍保护标准、书库温湿度控制和其他自然危害防治等知识认知上。与此同时,欠缺系统的学习培训,缺乏古籍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操作能力也称为制约古籍保护的重要内容。

2.2 古籍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

古籍保护与开发的观念意识落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保护古籍的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保护态度缺失,缺乏古籍保护的资金和机制支持。第二,古籍保护的观念陈旧,图书馆是古籍保护的重要场所,很多图书馆对于古籍保护仅仅停留在“束之高阁”层面,关上了真正有需要的研究者和阅读用户使用的大门。第三,民众社会参与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一计划一规划”的实施,促进了社会层面对于古籍保护,传承文化的认知程度,但是提高社会参与程度,唤醒各界保护意识仍然是当前和未来古籍工作的重要内容。

2.3 古籍保护信息化建设有待进一步提升

易非跟妈摊了牌,她以为妈会推辞一下,因为房子毕竟是她买的、她装的,——开口的时候,她只是想提醒一下妈,这婚也结了,该给向南一家找个住处了。可没想到,妈一口答应了,她说:

2.4 古籍保护的保障缺失

第二,《“十三五”时期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近些年,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和国家领导集体特别重视对于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等并作出重要决策部署。《规划》就是国务院文化部根据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为指导的具体古籍保护方面的决策落实。它既是我国古籍保护工作的首个五年规划,同时也是自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国家顶层整体规划部署,标志着我国古籍保护工作开始步入规范协调系统发展的正轨上来。

3 古籍保护与开发的优化对策

3.1 革新观念,重视社会宣传教育

对于古籍保护工作开展,在意识层面要做到:三个革新一个重视,三个革新要古籍管理人员树立责任意识,要古籍管理人员摒弃“保而不用”的迂腐观念,要古籍管理人员树立服务社会的现代服务理念。一个重视上要重视连接和凝聚社会各界的力量,这一点政府政策要引导,古籍保护单位要积极深入合作,重视社会宣传教育,举办更多公益性质的古籍文化传承与保护社会实践活动,这样既能够唤醒民众意识,又能够吸纳社会资金以弥补专项经费不足的问题。

3.2 强化古籍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第一,针对我国古籍管理人才极度匮乏的严峻形势,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在人才培训资金费用,薪酬待遇等方面的政策倾斜和激励机制完善,人才是决定古籍管理和开发水平的核心竞争力,要有长远的眼光,肯投入,肯付出。基于此,要从古籍保护中心的培训扩展到高校层面的人才对接合作。第二,培训内容。加强修复古籍的核心职业素养,重视传统技术在古籍保护中的应用能力,重视现代科技在古籍保护中的保护作用。

柔性直流输电技术作为一种新型输电技术,近些年来在国内发展迅速,特别是最近几年已有数个高压和超高压柔性直流输电工程相继建设,但是在±800 kV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领域,至今尚无工程实例[1]。而目前正在开展设计的±800 kV乌东德直流输电工程,如采用柔性直流技术方案,将成为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的特高压柔性直流工程。由于电压等级提高,特高压柔直阀厅屋盖跨度远超以往工程,传统采用的梯形钢屋架等屋盖体系已无法适用于特高压柔直阀厅。在无经验可供借鉴的情况下,本文依托乌东德直流输电工程,重点对特高压柔性直流阀厅屋盖的结构选型设计进行研究,为本工程及后续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3.3 高水平高质量进行古籍保护信息化建设

针对古籍保护信息化建设的三个方面的问题,深刻剖析信息化建设滞后的致因机理,对此,第一,做好顶层规划,统一安排的原则。统筹建立中华古籍资源数据库。第二,根据全国性的古籍普查结果,以古籍保护为根本前提,对各个保护单位的现有设施和条件进行分析,整合资源。第三,建设一批示范性图书馆古籍保护单位,引领各地图书馆信息化建设。

3.4 不断完善古籍保护与开发的监管体系

要加快古籍保护立法的进程,古籍具有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的双重属性,近些年,国家文化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为《古籍保护条例》做出了诸多的努力,无论是《文物保护法》现行法律条例还是图书馆相关的古籍管理条例等都有缺陷和不足。急需从古籍保护工作特点、自身价值等方面构建适合古籍保护工作和未来开发的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1] 高芙利.区域性协作下基层图书馆古籍保护利用工作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8,40(12):59-61.

[2] 吴爱云.互联网+背景下典籍博物馆建设——以吉林省典籍博物馆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9(04):73-75 +60.

[3] 刘丽娜.古籍普查在古籍传承与保护中的推动作用[J].中国民族博览,2019(01):228-229.

中图分类号: G25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10(2019)08(C)-0128-02

项目基金: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基于中医药文献的中医药健康文化研究”(2018JM7156);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孙思邈健康文化品牌建设与相关产业研究”(15JZ018)。

作者简介: 徐晨星(1988.1-),男,陕西淳化人,陕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助理馆员,硕士,研究方向:图书馆学,文献与检索

通讯作者: 李亚军(1959.8-),男,陕西西安人,陕西中医药大学教授,本科,研究方向:中医药语言文献与文化

标签:;  ;  ;  ;  ;  

注重古籍保护促进文化传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