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治疗论文_李红

分析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治疗论文_李红

大庆油田总医院 163001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PT)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方法:对2005年12月~2007年3月间诊治的50例PT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病发病高峰年龄在40~60岁之间;大多伴有出血症状与血栓症状,骨髓象巨核细胞明显增多;羟基脲联合α干扰素治疗有效率达100%,随访6个月,无1例转为继发白血病或者骨髓增生综合征。结论:PT患者具典型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临床应予以重视,以防误诊。

关键词: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羟基脲;α干扰素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Primary Thrombocythemia,PT)是一种少见的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常易误诊。PT可致高血钾、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并在一定程度上提示疾病存在,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在临床以出血倾向及血栓形成为主要表现;实验室以外周血血小板持续显著增多、骨髓巨核细胞过度增殖为主要特征。本病发病高峰年龄在40~60岁之间,偶发于儿童。为探讨PT发病特征,作者对2005年12月~2007年3月因各种原因住院并经血小板检验明确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50例患者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择2005年12月~2007年1月我科住院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50例,其中男38例、女12例,年龄最小20岁8例、20~40岁12例、40~60岁26例、60~80岁4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血尿便常规、血小板黏附聚集试验、凝血常规、骨髓形态学检查、心脏和腹部超声波检查、头部CT以及超声波检查。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采用口服羟基脲,0.5~2.0g/d,α干扰素300万u,肌注,隔日1次,治疗3个月至6个月。

1.6 疗效标准

(1)缓解:无临床表现,血小板数恢复正常。

(2)进步:血小板数较治疗前下降>50%,临床表现有所减轻。

(3)无效:达不到部分缓解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结果

2.1 治疗疗效

治疗患者血小板维持在(225~650)×109/L(平均为420×109/L)。联用α干扰素者羟基脲维持量可明显减少(0.25~0.5g/d)。3例脑梗死患者治疗3个月后瘫侧肢体肌力明显改善或恢复,脑梗死未再发。16例出血者症状均消失。脾肝肿大20例脾肝均缩小至正常。2例肌肉注射α干扰素合并羟基脲患者初期有流感样症状,以后有轻度乏力、纳减,可以耐受。所有患者中有13例随访>6个月,没有因PT直接致死者,也没有发现继发白血病、骨髓增生综合征(MDS)者。

3 讨论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骨髓增生综合征中发病率最低的一种疾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成人,又名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以巨核细胞系增殖为主的骨髓增生性疾病,本病起病缓慢,临床表现不一,轻者仅有头昏、乏力,重者有出血、血栓形成,出血常为自发性,反复发作,常见于胃肠道,伴有其它造血细胞系的轻度增生特点。因本病较为罕见,又无特异临床表现,造成长期误诊。本文因肝脾肿大、牙龈出血、呕血、黑便在院外被误诊为肝硬化者2例;因间断性肢体麻木、乏力,伴语言障碍、视力模糊以脑梗死为首发症状住神经科者3例,住院后做血常规检查,发现血小板持续性增高才诊断为PT。同时PT临床相对少见,在此基础上并发肺栓塞报道较少,尤其基层医院接触较少,考虑上往往出现遗漏,该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也为疾病的诊断带来难度,特此报告,希望引起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重视。

目前认为PT的发生机制为:①骨髓巨核细胞自发异常增生,产生血小板过多;②髓外造血;③血小板过多释放入血。但上述机制与巨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血小板生成素过度刺激及血小板生成素受体异常无关。本病诊断主要依靠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及骨髓检查,但必须排除其它骨髓增生性疾病及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的情况。同时,很多医生对血常规检查所提示的数值不能认真及全面分析,往往局限于白细胞增多为感染所致这样一种认识,而对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增多,均认为是反应性增高。本病的治疗主要是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粘稠度、减少血小板聚集、应用免疫抑制剂,防止出血及血栓形成。本组联用α干扰素者羟基脲,有效率达100%,患者经过3个月至6个月的治疗观察,期间未见梗死和出血发生,由于出血或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主要与血小板数量及功能有关,因此应定期随访患者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功能,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因出血或血栓而致死亡。

总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临床少见,可出现血管性头痛、头晕、出血及血栓等体征,应给予抑制血小板黏附功能和抑制骨髓巨核祖细胞生长的药物干预治疗。

参考文献:

[1] 曹兰芳,徐凌云,李琳.56例小儿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1,3(4):413-414.

[2] 吴文.闫骅.赵维莅.羟基脲加干扰素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II每床疗效研究[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3,16(1):51-54.

[3] 沈志祥.血液科新进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76-292.

[4] 徐瑞容,孙峰,丁润生.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42例临床分析[J].交通医学,2003,17(5):487-488.

[5] 杨仁池,华宝来,钱林生.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94临床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3,13(1):8-10.

论文作者:李红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4年2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7

标签:;  ;  ;  ;  ;  ;  ;  ;  

分析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治疗论文_李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