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进展论文_张茂

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进展论文_张茂

云南省昭通卫生职业学院 657000

摘要: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发病率高,对患者身体影响较大,同时对患者正常生活产生一定制约。有文献认为,西方国家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率在10-41%左右,而我国则在18-45%之间,,明显高于西方国家水平。目前,临床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认识尚无统一标准,在治疗上也缺乏相应的特效药物,因此患者复发率比较高。本研究结合实践工作经验,综合文献报道内容,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

引言

根据罗马三Ⅲ标准,可将功能性消化不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上腹痛综合征,二是餐后不适综合征。三是混合型综合征。以功能性消化不良生理病理关系为主,寻找更加科学合理的分型标准,能够实现科学诊治,一般认为西医主要采用促胃动力、抑酸、根治幽门螺杆菌等对应治疗方法。而中医则从整体角度入手,开展多靶向、多途径的胃肠功能调节。根据实践经验认为,未来应进一步强化对照试验及随机研究力度,并加大双盲试验力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诊治进行集中分析,并重视远期随访,为临床提供更多诊疗依据。

1分型诊断

根据2006年颁布实施的罗马Ⅲ标准,可将功能性消化不良分为三种,上文已经加以介绍。但是,上述分析方法很难对不同病理及生理机制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准确划分,因此存在较大争议。有文献认为,应根据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病情程度,结合分型标准加以评价。由于三种分型标准下患者胃内压及心理评定对比指标没有显著差异性,提示临床在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提供治疗时,要以不同症状及病理生理关系作为出发点,寻找更加完善的分型方法,从而开展更具针对性的诊治。

2病因病理

虽然很多学者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病因病理开展广泛的研究,但是目前对发病机制仍无完全统一的标准,普遍认为与胃肠功能障碍、感染因素、基因易感性等因素相关。有文献认为[1],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功能性消化不良之间的关系尚未完全清楚,尽管很多学者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存在相关性,但至今没有明确的证据加以证实,因此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当然,近年来也有文献[2]报道,遗传因素可能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存在密切的关系,但是也存在一定争议。另有文献认为,中枢神经系统可能参与到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理变化中。胃肠运动功能障碍被普遍认为是消化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理及生理学基础,约有4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胃对固体食物排空延迟表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有专家认为,与胃排空延迟相比,胃排空亢进更能增加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率,一旦该结论得到临床的证实,则表明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采用促动力药进行治疗时,可能会增加不适反应。

3临床治疗

3.1西药治疗

从近期国内外报道中可以看出,很多研究中并没有对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功能性消化不良之间的关系作出明确界定,这种情况对临床医师用药产生一定影响[3]。但是,最近来自亚洲的一份研究成果表明,对于亚洲地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而言,对幽门螺杆菌感染进行根除,患者临床改善率明显增加。因此,在第二届亚太地区共识指南中,有专家和学者强烈建议将幽门螺杆菌阳性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纳入到HP根治中。与此同时,多潘立酮是目前临床常见药物,可有效改善胃肠蠕动,对患者夜间腹痛、腹胀、嗳气等症状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长期服用多潘立酮,虽然没有明显的锥体外不良反应,但是容易增加乳房压痛,溢乳等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对临床用药产生一定制约。另据文献[4]报道,依托必利能够阻断多巴胺D2受体,在胃肠动力下降的情况下,有效改善患者厌食、烧心、呕吐等消化道不良反应,透过对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抑制,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而马来酸曲美布丁则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平滑肌运动功能,抑制乙酰胆碱大量释放,但服药过程中偶有腹鸣便秘、眩晕、皮疹等不良反应。

3.2中医治疗

近年来,中医药领域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病因病机、临床诊疗等方面的研究中取得良好效果。中医提倡以整体治疗作为出发点,为患者提供多靶点、多层次的胃肠功能调节,可显著提高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效果。就单味药材而言,槟榔碱可发挥良好的治疗效果,能够增强胃肠蠕动,促进平滑肌张力增加,这是因为槟榔碱能够对M胆碱受体兴奋性进行有效激活。采用本品副作用小,患者易于接受。另有文献报道[5]认为从莱菔子中提取的乙烷物质,能够有效促进小鼠胃肠排空。也有文献认为,春砂仁提取液能够显著升高患者胃电慢波幅度,同时不会对其频率造成明显影响,在强化胃肠功能的基础上,对胃排空功能进行有效改进。有报道认为,在常规使用促胃动力药物的同时,采用针刺方法,透过中医针灸不断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动力,从而缓解不良症状。通过证实,针灸疗法可有效改善患者食欲及睡眠质量,提高患者精神状况。进而促进胃排空。

4小结

综上所述,目前罗马Ⅲ分型标准无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病因病理进行准确分型,因此对临床诊疗产生一定影响。有不少文献报道认为,探索功能性消化不良分型新标准,能够为制定临床诊疗方案及正确选择治疗药物提供依据。目前精神紧张与心理异常已经被证实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发病因素,因此除了开展对症治疗外,也要对患者精神、心理问题加以重视,透过心理干预,不断改善患者抑郁、焦虑等情绪,纠正失眠状况。也就是说,只有充分重视躯体及精神两个方面的综合诊治,才能进一步提高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佚名.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及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8,24(20):109-113.

[2]陈鹏,王春松,孔令斌.胃动素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08,3(10):187-189.

[3]蔡莉莉,孟静岩.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1):201-203.

[4]程秋实,汪龙德,刘俊宏,等.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1):70-72.

[5]严开伟,赵凌,杨洁,等.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针灸,2015,35(9):973-976.

论文作者:张茂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6

标签:;  ;  ;  ;  ;  ;  ;  ;  

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进展论文_张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