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意识形态视域分析论文_张超

基于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意识形态视域分析论文_张超

(中共通辽市委宣传部)

摘要:本文以中国解放战争后的五个主要政治方针,对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意识形态视域进行深度剖析,将意识形态与政治相联系,并对主流地位的意识形态视域的相关疑惑做出详细回答。关于政治方面,一方面分析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给中国带来的意识形态引导是什么,另一方面分析自建国以来中国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是基于什么;关于社会方面,一方面分析社会现状的主流思想是哪些,另一方面分析社会现状意识形态的新发展。关于这些本文都将做以详细分析。

关键词:政治认同;意识形态;社会主义

引言:

意识形态直接由对价值观的塑造而影响了公民的行为,所以首先要符合我国宪法要求。他既维持着社会秩序,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但他是否符合当代中国政治的认同,是否能正确的引导社会发展的方向,却值得来讨论和分析。本篇论文便以当代的中国基本国情为实际出发点,深入分析我国的马克思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路线,并深究其实际中的内涵。

一、简述政治方针

提及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意识形态视域,就不得不分析当代中国政治方针。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第一执政党,领导中国人民经历了大规模战争并建立了我们的伟大祖国。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贯彻落实社会主义,基于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时期的基本国情,我国领导人依次提出了如下政治方针。

(一)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指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时期中提出的一种政治军事理论,毛泽东思想是我党领导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即1919年五四运动至1937年止)、抗日战争(1937年七七事变至1945年日本投降)、解放战争(1945年至1949年国共战争)能够取得胜利的重要理论。而毛泽东思想至今仍深入人心,一些理论流传在人民群众当中耳熟能详,如“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等等,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的意识形态中,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不可分割。

(二)邓小平理论

1978年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总理在东南海视察,开发浦东等一系列沿海商岸、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应用于改革开放中,是中国经济史上的重要改革,中国正式打开国门发展各大港口,中国东南沿岸的小商品经济充分带动了国内其他产业。邓小平理论在政治中也有壮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完成了中国人民对于国土完整的期盼,对于香港澳门的经济差异,邓小平理论中包含了“一国两制”的战略性方针,粉碎了西方国家企图再次分裂中国的野心,把“中国特色”四个字深深地印在了全球中国人的意识形态中。

(三)三个代表

21世纪初,江泽民主席在广东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需求、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高度概括了我党在两个世纪交替中的一切工作方向与基本准则,也是国家向新世纪伟大进军的行动指南,为新世纪初期的社会意识形态提供了最完全的国家政治理论引导。

(四)科学发展观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委员会后,胡主席既是党中央总书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领路人,在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的思想基础上,胡主席提出,应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通过反观别国发展经验吸取精华,适应我国自身的发展需求,制定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在科学发展观的领导下,社会意识到中国的自然资源需要保护、公共环境需要爱护,全民素质在党的领导下得到普遍提高,义务教育广泛普及,把全民意识形态正确引领入另一中国潮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五)伟大复兴中国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代伟大的重要指导思想,由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习总书记提出伟大复兴中国梦后,十九大又明确为“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梦是指从2012年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逐步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而弘扬民族精神、彻底实现五位一体建设、实现国家富强的伟大中国梦想,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则是中国梦的重要行动指南,是我党复兴中华民族的磅礴力量。复兴中国梦,也是当代社会意识形态视域的伟大引导者,使民众齐聚一心,社会上下宣扬正能量,为实现强国强民而共同奋斗和努力。

二、对当代社会意识形态现存思想的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民生产总值也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国民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思想也趋于全球化,但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延续至今的从未亡国、且拥有丰富文化思想历史内涵的国家,中国独有的思想仍然占国民思想的主流,儒学思想几千年来引导着中国人的为人处世之道,其中魅力在历史的涤荡中未曾消退,反而与新时代融合革故鼎新,从而更是衍生了社会思想意识视域中的一些非主流形态。

(一)儒学思想的起源、发展与现状

儒学产生于古代春秋时期,兴盛于西汉。东周末年,除燕公外,各路诸侯分别在封地称王,建立诸侯国。当时的周礼虽仍占据思想,但各诸侯王为满足自己的统治需求,便鼓励办学,设立游学处。所以到战国时期,出现了十二门学说,其中以儒学、道学、法学、阴阳学等尤为出众。到西汉建立初期采取萧规曹随的修养政策后,北方匈奴不断骚扰,迫使统治者不得不选择更为积极的思想来统治人民。于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应时而出,儒学作为了汉朝乃至后世历史长河中最尊崇的思想学派。儒学主张人民要有社会责任感,强调“以仁为本”,提倡“礼”,其思想是与现代社会非常相符的。在古代封建社会,古儒学还宣扬“天人合一”,为古代王权封建统治提供思想统治。但如今的儒学,已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与现代人的思想要求和审美需求步伐一致。儒学在从古代春秋发展到现代社会中还有过两次重大的变革,分别是宋代程朱理学和明代心学,这两种学问都给现代社会中的儒学带来了重大影响。宋朝以后,儒学历经一次长达几个朝代的思想更新,宋代的程朱理学,是儒家学问中理学的重要代表,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感。正是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形态受儒学思想影响最大,才在几次战争中舍命保家卫国最终取得胜利。明朝心学由王阳明开创,他也被称为儒家四圣之一。心学主张“经世务实”,以及“家国天下”的政治观。如代表人物之一的顾炎武所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对后世更是影响至深。儒学发展至21世纪,其中的优秀思想仍深深的影响着当代的人,那是中华民族骨气中的民族之魂。

(二)当代社会意识形态视域的新发展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网络已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社会潮流趋于全球化,而我国社会,在中国特色、儒学思想的基础上,也与全球潮流稍有融合。人们的观念开放、包容性强,思想文化也多种多样,传播媒介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载体更为广泛,网络也成了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网络信息具有双面性,它的优势是传播速度快、效率高,但它也有信息繁多难以筛劣的缺点。如何正确的分辨好坏,便与民众的自我认知观有关了。有些西方国家利用网络信息,企图传播破坏我国人民团结的恶意信息,国民也应有清醒的认知去抵触及举报。作为网络信息的监管者,尽可能的筛选不良信息,才能建设当代政治认同的优质意识形态的媒体平台。

结束语:

当代政治认同的意识形态视域,与一脉相承的政治方针有着直接联系,也与我国特有的历史背景、文化思想有着必然联系,这些是国民意识形态的基础,也得到了当代中国政治的认同。儒学思想作为中华民族的标志性学问,影响着社会意识形态。而科技发展后民众所获得的一些信息,有些藏在网络暗区内并不符合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更需要国民正确认知。

参考文献

[1]蒙象飞.利益共享、制度正义与价值共识——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建设的三重困境[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6(01):12-17.

论文作者:张超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6

标签:;  ;  ;  ;  ;  ;  ;  ;  

基于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意识形态视域分析论文_张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