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文化塑造

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文化塑造

李英林[1]2003年在《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文化塑造》文中指出目前,重视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已成为现代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所做出的必然选择,已成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的内在要求。但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新时期,一些大学生远没有树立健康的道德人格意识,甚至有些大学生道德情感淡漠,道德自律性差,崇尚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集体观念和协作意识弱化,种种道德人格缺陷着实令人担忧。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有效地采取有力措施纠正未来文化生活的主导者——大学生的不健康道德人格,就会影响他们的发展和幸福,甚至祖国的命运和前途。正如马丁·路德所讲:“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因此,对大学生进行道德人格的塑造便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凸现出来,成为新时期高校教育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于是,本文深入研究了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探讨了解决该问题的途径。通过个案调查和大量的问卷调查,依据大量的中外道德人格理论,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首先从道德人格的文化本性的阐析入手,指出了文化是制约和影响道德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论述了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现状以及分析了经济文化、社会文化环境、大学文化是形成此现状的主要“文化”原因;并依据文化分析,确定了当代大学生理想道德人格的目标,探索并阐述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营造大学文化氛围、加强大学生自我文化修养是实现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的行之有效的“文化”途径。

彭美贵[2]2013年在《现代化视角下大学生和谐人格建构研究》文中指出影响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关键性因素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的根本是人格的现代化。人格的现代化强调人格和谐,人格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全面建成小康以及最终实现“中国梦”的坚强后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人格能否得以全面、自由乃至和谐地发展,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能否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成败以及“中国梦”的实现。有鉴于此,本文将大学生和谐人格建构问题置于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大背景下,坚持跨学科的研究进路,运用一系列较为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大学生和谐人格建构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探索。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在厘清大学生和谐人格的相关概念、建构维度、相关理论及着力分析大学生和谐人格建构当代价值的基础上,探讨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大学生和谐人格问题及大学生和谐人格建构的现实困境与成因,继而提出并阐述大学生和谐人格建构的基本原则、主要方法及具体路径。本文的主要观点是:第一,人格是在一定文化语境中产生并发挥作用,其中内在包含思想、道德情感意识和价值观等多重意蕴,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的一种社会存在与行为方式,具体地说是一种人的兼具实然与应然两重属性并相互转化的生存样式,它标志着人的格式、标准以及行为方式。第二,要充分理解和谐人格的含义,就必须正确把握人格的各个单元(即部分)及其相互之间的组织(即整体)。整体构造的和谐人格,一般来说包含身心人格、智慧人格、道德人格以及审美人格四个维度,它们之间是内在统一的,正是人格的这四个维度及其相互之间的作用和影响,才得以构成完整意义上个体和谐人格的实在样态。第叁,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建构应遵循以人为本、分类指导、多维推进、和谐交往、整体协调等原则,采用努力提高人格认知、全面促进身心发展、切实加强道德教育、以及均衡协调艺术陶冶等方法,创设有利于大学生人格和谐建构的外部环境、建立健全大学生和谐人格建构的相关机制、建构以个体-社会责任心培育为核心环节的大学生和谐人格模式、强化与大学生和谐人格建构相关的意识教育。

白卫华[3]2006年在《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文化塑造研究》文中指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决定着他们能否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少大学生的道德人格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他们没有树立起理想的道德人格意识:有的考虑个人利益较多,依赖性强,讲求实惠,组织纪律性差,集体意识淡薄;有的崇尚个人英雄主义,协作意识弱;有的信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他们的道德人格缺陷确实让人担忧。研究大学生道德人格,探讨塑造当代大学生理想道德人格的途径,塑造当代大学生理想道德人格,是摆在当前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文化塑造研究》进行探究:第一部分是绪论,论述了提出此问题的背景和研究该课题的意义。第二部分,首先对道德人格进行研究,探究道德人格的内涵、道德人格的结构和道德人格的基本特征,然后对文化的内涵、文化的功能和文化在道德人格形成中的作用加以阐释,以此奠定本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叁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矛盾现状,并从文化的视角分析了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矛盾的原因,以此作为本论文研究的现实基础。第四部分,在前面两个基础的前提下,结合新世纪的特点,指出了当代大学生应具有主动学习、勤奋求索,思想开放、探求新知,生活独立、节俭自强,待人宽厚、善于合作,择业乐观、充满自信,诚实守信、自尊自爱,做事果断、勇于创新,热爱祖国、奉献社会的理想道德人格。根据当代大学生应具有的道德人格,从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加强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加强大学生自我道德文化修养的“文化”途径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进行塑造,使当代大学生形成理想的道德人格。第五部分为结束语。

刘晓敏[4]2010年在《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及对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今,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介文化,网络文化愈益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格,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着挑战又面临着机遇。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网络文化的内涵,系统了解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正负两方面的影响,积极探寻网络文化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本文在分析网络文化产生的时代背景上,对网络文化作了理论上的概述,系统地阐述了网络文化的基本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功能,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以面向宁德职业技术学院部分学生的网络文化道德影响的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网络文化的两面性。由此引出它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影响的双重性,即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既产生了积极影响也产生了消极影响。而本文着重研究了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消极影响,分别从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和道德成长两方面进行探讨,包括政治观,意识形态,价值取向以及道德意识、道德评价、道德情感、道德人格等方面。文章进一步探讨了网络文化影响下的青年大学生出现道德弱化现象的原因所在,也在于学校传统德育的缺陷以及家庭、学校教育的缺失。针对于此文章提出相关对策,指出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思路,即主张重塑网络文化:重视和加强大学生自身建设;改变传统德育模式,建立新型德育体系,并提出构建家庭和社会的预防机制,重点加强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对策研究,以实现在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促进大学生整体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李娜[5]2012年在《当代大学生文化人格铸造研究》文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进行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健全的文化人格的主要途径。文化人格即个体在接受特定文化塑造时,通过对特定文化的内化及个体社会化后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结构和行为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就是人格教育,如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全的文化人格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实现、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未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必须切实重视大学生文化人格的教育和培养。而大学生文化人格的教育和培养是一项非常复杂与艰难的工作,关乎到整个大的文化环境的状况、关乎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同时,也与大学生的思想与心理状况相关。因此,如何教育和培养大学生形成健全的文化人格,需要全面而深刻地分析我国当前的文化环境和所面临的文化形势,需要与时俱进地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更需要准确、具体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态。本文主要围绕当代大学生文化人格铸造这一主题,强调当代大学生文化人格铸造的重要性,明确当代社会对大学生文化人格发展的要求,阐述当代大学生文化人格发展的现状,并分析了文化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以及当代大学生自身的文化判断与文化选择能力对大学生文化人格发展的影响。进而提出铸造当代大学生文化人格的目标以及要遵循的原则,从客观的文化环境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转型、当代大学生主体的文化自觉叁个方面寻求铸造当代大学生文化人格的途径。

张洪杰[6]2016年在《残疾大学生人格教育研究》文中认为为社会制造完美的人格是教育的目标之一。残疾大学生是高校大学生的有机组成部分,涵括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残疾大学生的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领域。从发展的意义上,高等特殊教育在国家整体高等教育格局中仍然处于弱势地位,是一个薄弱环节。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审视,尽管近年来在高等特殊教育中引入了道德教育、心理教育以及国际融合教育等理念和内容,但是,残疾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尤其是事关残疾大学生精神成长和精神健全的人格教育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毫无疑问,残疾大学生精神是否能够真正挺立和健全,关涉到他们能否实现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研究必须关注和加强残疾大学生人格教育的研究。问题的形成和提出是人的认识实现新飞跃的开始。本文是以残疾大学生人格教育为研究主题,旨在对残疾大学生人格障碍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研究基点、问题及成因、理论资源、内容建构、实现路径等做全方位的梳理与深度挖掘。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和思想政治教育视域对开展残疾大学生人格教育的理论资源进行评析和借鉴,以厘清这些理论资源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相通相融之处,省察其存在的局限与不足,阐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指导残疾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建构。以为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领域、新人群的特殊问题提供新的理论向度。全文共由五章构成。第一章,残疾文化的社会歧视取向与残疾人的人格教育。残疾人的人格问题本质上是社会问题。社会文化赋予某类群体以社会身份和标示之“格”,人们又根据社会身份赋予某人以待遇。残疾人所遭受的社会歧视、污名及引发的被隔离、被剥夺生存境遇导致了这一群体人格发展的问题。残疾人是作为弱势群体“出场”的,主要表现为社会对其自觉或不自觉的排斥与歧视。残疾人的人格教育既是面向健康人的,也是面向残疾人的;既要解决社会歧视问题,也要解决残疾人的精神挺立问题,就是要协调个体人格与社会人格的内在统一以提升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第二章,残疾大学生的人格特质、问题及成因分析。残疾大学生群体主要是指因身体残障并正在接受高等特殊教育的学生群体。残疾大学生的人格特质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较,具有政治人格发展不完善、心理发展不平衡、人格发展不健全、不和谐的特点,主要是社会适应性弱。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残疾大学生人格问题主要是社会文化歧视的环境、生活困境、教育不公平等社会原因导致,残疾人被边缘化和污名化与他们弱势的社会地位、社会资源的剥夺具有内在一致性,同时也强化了他们的自卑感以及对不平等现状的消极认同。而自身生理缺陷造成残疾大学生心理问题,弱化残疾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问题,以及影响残疾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提高问题。第叁章,开展残疾大学生人格教育的理论资源及基本原则。残疾大学生人格特质的复杂性决定了开展残疾大学生人格教育的艰难性,迫切需要理论的导引。对残疾大学生人格教育也要努力挖掘与马克思主义有非亲缘关系的人格心理学、特殊教育学、哲学等思想资源,以丰富我们的思想,实现其中国价值。而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和思维方式看,残疾大学生的人格障碍是我们展开教育的特殊“学情”和客观实际,解决残疾大学生的人格障碍问题的本质是推进其社会化。为此,应坚持多维化原则、融合教育与协同教育相结合原则、社会化与个体化相统一原则以及正面导向原则。第四章,残疾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内容建构。残疾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内容应在增强残疾大学生的自信心、社会融入能力、人格独立意识、生命教育、价值观教育和人道主义教育方面着手。从基本内容上看,人格教育由内向外依次包括个体的自我意识教育、情感意志与思维方式教育,包括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和行为活动能力教育。自我意识主体性的生成是残疾大学生人格教育的核心变量。独立性、自主性和自信心是人格教育的基本指向。第五章,残疾大学生人格教育的主要策略。残疾大学生人格教育必须找到对残疾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针对性策略。残疾大学生人格教育对象应进一步扩大化,普通的社会人也应该被纳入到残疾人格教育中来,通过改变他们对待残疾人的观念和行为方式推进残疾大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总之,加强和改进残疾大学生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与实践的系统工程,要做些基础性的理论研究工作,也要关照到操作性的实践策略,尤其要注意把残疾大学生教育和研究放到整个宏观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考量。随着思想政治教育日益注重入文关怀,日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残疾大学生人格教育必将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和实践领域引起重视和关注。我们也期望本文关于残疾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初步的系统研究,能够助益于相关残疾大学生人格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发展,以对现实中的残疾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培养工作提供借鉴。

黄远明[7]2014年在《大学校园文化在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中的作用及实现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学教育不仅要教会大学生完备的知识体系,更应教会大学生懂得如何正确协调好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从而具备适应时代、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人格品质。大学校园文化作为重要的文化形态,在大学生道德人格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本文着重探究了大学校园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的作用及实现路径。在查阅、借鉴、吸收大量相关理论与实践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对大学校园文化与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内在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结合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在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的实际情况,探寻了现实的解决路径。本文第一章,主要对本研究主题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解析,为后文的论述提供了清晰的概念界定。本文第二章,探究了大学校园文化在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中的作用,分别对大学校园文化在大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形成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述。本文第叁章,就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在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究,分别从大学环境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大学精神文化、大学行为文化在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本文第四章,探寻了大学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实现路径,以此为大学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生道德人格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认为大学校园文化在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对此问题在理论研究与实践过程中,都还有许多地方值得进一步深化。本文从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的角度来探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虽然在视角上不是首创,但系统地、深入地对此问题开展研究并不多见,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时伟[8]2005年在《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及其教育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普及,人类开始步入一个互联网在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时代。互联网的触角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向社会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延伸,对新生事物历来敏感的高等学校受其影响日盛。网络文化的兴起与发展,一方面正加速改变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另一方面也给高校传统校园文化和学生思想教育的方式和途径带来严重的冲击与挑战。 青年大学生作为新生事物的易感人群,是网络使用的主体和生力军,而独生子女群体作为当前大学生的主体,其特殊的时代性特征,使网络文化对他们的思想政治观念、价值取向、道德判断、法律意识、思维方式、文化观念、行为模式、个性心理等产生着越来越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本文在分析大学生特点基础上,从网络文化的内涵、特征,网络文化给大学生成长带来的影响,及其给大学生成长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等方面,提出了研究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教育对策,试图为高等学校在新的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教育对策。

任秀洁[9]2006年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文中研究表明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是新时期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肩负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要注重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格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人格现状,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塑造健康人格,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本文从对人格、健康人格的概念阐释入手,讨论了当代大学生应具有的健康人格特征,并着重强调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要注重人格的全面性与整体性的统一、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培养全面整体的人,培养良好自我概念的人,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培养良好社会适应的人。通过对我国当代大学生人格现状的分析,指出虽然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主体人格倾向是积极向上的,但其人格水平整体上与社会的角色期望尚有落差,主要表现在道德人格不够高尚、心理人格不够健全、政治人格不够完备等方面,并进一步指出家庭教育教养方法的不当、长期以来学校教育片面强调科学技术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社会环境的负面作用是影响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的主要因素。高校积极有效的人格教育,是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保证。人格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高度统摄,它的定位就在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本文提出要从叁方面建立高校人格教育的目标体系,并强调高校人格教育任务的最终完成,应当以叁项目标的整体实现为标志。进而提出并阐释了高校人格教育的五项原则和六项主要内容。接着,在分析校园文化的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论述了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精神文化分别在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中所起的环境保障、政策导向、重要载体和动力支持作用,并指出校园文化的不断发展有利于大学生实现人格发展的现代化。本文又从四个方面较全面、系统地探讨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有效途径:一是构建校园环境文化,搞好校园建筑建设、校园园林建设、教室和寝室文化建设、校园文化设施建设等,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二是构建校园精神文化,抓好校风建设、班风建设,优化学校舆论,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叁是构建校园活动文化,积极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四是构建校园制度文化,建立实施高校大学生健康人格状况的调查与评估机制、奖惩机制,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黄小斌[10]2010年在《论大学生和谐人格培养》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各种负面因素,严重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健康成长。特别是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片面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科技文化知识的灌输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强化,而忽略了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人际关系、人文精神等人格方面的教育。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发展,致使当代大学生在人格方面表现出许多不和谐的现象。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和谐人格,使他们保持心理及其行为的和谐,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重要目标,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更是防止大学生陷入“人格危机”的现实任务。本文主要由导言、正文和结束语叁部分构成。导言主要对本课题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做了简要介绍,并对本课题相关研究成果做了系统的述评,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正文是全文的主体,共分为叁部分,每部分为一章。第一章主要从人格、和谐人格以及大学生和谐人格等方面进行了概念考察和研究。研究认为:和谐人格是指个人自觉地、和谐地组织自己的各种内在素质和外在条件所形成的能够进行和谐生活的相对最佳的人格;它不但包括个人自身内在心理素质的协调一致,知行统一,还包括个体外在关系上与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共处。大学生的和谐人格就是和谐人格在大学生身上的具体体现,二者的内涵具有一致性。第二章通过运用调查研究方法,发现并归纳了当代大学生人格不和谐的五个表现,包括他们的理想、理念的淡化与模糊、价值取向功利化、心理状态失衡、人际关系失调以及优良道德品质的缺失。研究认为:这些人格的不和谐表现的成因有六个,包括大学生自身因素、市场经济、文化冲突、互联网络、家庭教养等负面因素的影响,以及高校对人格教育的忽视。第叁章是本文的重点部分,主要研究大学生和谐人格培养的目标、原则和具体的对策措施。研究认为:大学生和谐人格的目标是使大学生实现心理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与社会的和谐、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大学生和谐人格培养应坚持四个原则,即:以人为本的原则、人格的个性发展与人格的社会性发展相协调原则、人格的自我修养与人格的外在培养相统一的原则,以及和谐人格的整体培养原则。最后本文针对大学生的人格不和谐表现,认为应该通过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人格魅力感染、大学生自我教育、社会实践等六个途径来培养大学生和谐人格,并且对每个途径提出了具体的培养方法。结束语是对全文的总结和回顾,也指出了文章的不足之处。总之,培养大学生和谐人格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应对“人格危机”的现实任务。要一步加大对和谐人格研究的力度。

参考文献:

[1]. 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文化塑造[D]. 李英林. 东北师范大学. 2003

[2]. 现代化视角下大学生和谐人格建构研究[D]. 彭美贵. 南京理工大学. 2013

[3]. 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文化塑造研究[D]. 白卫华. 重庆师范大学. 2006

[4].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及对策略研究[D]. 刘晓敏. 福建师范大学. 2010

[5]. 当代大学生文化人格铸造研究[D]. 李娜. 吉首大学. 2012

[6]. 残疾大学生人格教育研究[D]. 张洪杰. 东北师范大学. 2016

[7]. 大学校园文化在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中的作用及实现路径研究[D]. 黄远明. 赣南师范学院. 2014

[8].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及其教育对策[D]. 时伟. 电子科技大学. 2005

[9].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D]. 任秀洁. 山东师范大学. 2006

[10]. 论大学生和谐人格培养[D]. 黄小斌. 太原理工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  ;  ;  

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文化塑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