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保证科技投入_科技论文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保证科技投入_科技论文

实行“科教兴国”战略要确保科技投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教兴国论文,战略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科教兴国”是我国建国方略的重大决策

最近,党中央和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科技大会,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这是我国建国方略上的重大决策。

从国际范围来说,世界格局已由“冷战”时代进入所谓“冷和平”时代。国际间的争夺,已由军事优势争夺转为经济、政治尤其是科技优势的争夺,而科技争夺的实质是人才的争夺。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深刻指出的:“实现人类的希望离不开科学,第三世界摆脱贫困离不开科学,维护世界和平也离不开科学。”(《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83页。以下凡引此书只注页码)世界即将进入21世纪,而“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第279页)。分析21世纪的国际形势,必须把握这一特征。

我国的国情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物博”而“人多”导致了“人均占有资源相对不足”;“地大”而“人多”导致了“有效生存空间”(指人能正常生活的地区)相对狭小,我国人均“有效生存空间”只有某些发达国家(如美国)的1/10或1/15。所以,我国的经济只能走“高度节约资源型”和“高度保护生存环境型”的道路。再加上我国的“地大物博”多半集中在西部北部,“人口众多”又多半集中在东部南部,这就提出了一个如何联结人和物的重大科技问题,如交通运输问题,能源输运问题,生存空间改造问题等等。中国的“人口众多”也突出地提出了“节制人口”、“提高人民素质”、“开发人力资源(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资源)”等一系列重大科技问题。尤其是中国丰富的人力资源如果能充分发掘出来,那将是一支震惊世界的力量。做到这一点,无疑要靠科技,要靠教育。我想这就是党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根据。

二、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坚定、坚决

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第63页)生产力的发展要满足若干客观规律,其中重要规律之一是生产力中的诸要素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如果片面地突出了某一因素,某一侧面,最终将导致生产力发展的迟滞。这一思想在邓小平同志的著作中有清晰的体现。例如,他从战略高度来研究分析农业、科技和教育问题,并将三者联系在一起考察。这是因为“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第275页),而且在投入问题上,这三者往往是容易忽略的方面。邓小平同志说:“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方面的投入、农业方面的投入要注意,再一个就是教育方面。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同上)

邓小平同志在这里提出的“牺牲一点速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试问为什么一贯主张“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邓小平同志,为了解决好科技、农业以及教育的问题,竟然主张“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而且不惜“牺牲一点速度”?这是因为就经济发展的全局来说,不解决好这三方面的问题,就会“拖整个国家建设的后腿”。邓小平同志不无忧虑地指出,在教育和科学方面“我们已经耽误了二十年,影响了发展,还要再耽误二十年,后果不堪设想”(第274-275页)。从1988年算起,至今已过了7个年头。如果在未来的若干年中,再有所耽误,那末后果就更加不堪设想了!为什么说宁可“牺牲一点速度”?原因就在于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投入,首先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挤占了科技、农业以及教育方面的经费。如果只着眼于追求眼前的某些上升的数字,而不是“从长远看”,从“战略方针全局”看的话,这就很难保证经济建设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邓小平同志所提出的“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的思想,和邓小平同志所提出的另一十分著名的思想“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否矛盾?“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点的提出,既来自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也来自这几年来我国推进改革开放的实际经验。从理论上说,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所以一切取得革命胜利后的政权,都要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或者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我们不能仅仅把生产力的发展看成是“物”的增加,还要看到“人”。“人”才是构成生产力的第一要素。衡量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首先要考察一个国家的劳动者,其中包括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素质。在讲了“发展才是硬道理”以后,邓小平同志接着就说,“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所以,在“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提法中,“发展”就不仅是指经济,而且还包括科技和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发展”的内涵中不能没有第一生产力。至于教育,它具有双重性,即一方面是上层建筑,同时又是生产力。现在发生的问题是,各个不同类型的生产力之间没有保持适当的发展比例。我国的经济是在“快速”发展中。但要做到“持续、健康”,就必须同时加快发展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

三、兴科教需要牺牲一点速度

这几年,我国农业虽然有所发展,但由于人口的增长,部分地区忽视了农业,人均粮食占有量仍不断下降。去冬以来,粮食及许多食品的价格约上涨了30%,便是农业发展过分缓慢的反映。农业未能及时上去,有种种原因,但最主要的是政府对农业的投资一直不足。现在由于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已决定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这一情况开始有所转变。

更严重的问题还在于科技和教育。我国虽然多次提出“要依靠科学技术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经济,但这一方针至今未能实现。重要原因之一,是科技和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近年来,在科教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相对比例方面,更呈大幅度下降的趋势。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为例,多年来一直徘徊在3%左右,这不仅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为4.1%的水平相差甚远!近2-3年来,这一比例竟连续大幅度下降!1992年为2.94%,1993年为2.66%,1994年仅为2.4%。

科技投入的下降趋势就更为严重。科技投入的核心是研究与开发经费。发达国家R&D(科技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NP的相对比重一般约为2.73%。发展中国家参差不齐,高的达2.1%,如韩国;低的如印度,为0.9%,大多在1-2%之间。而我国这一比例一直徘徊于0.5-0.7%之间。近年来也连续大幅度下降。1992年为0.71%,1993年为0.62%,1994年仅为0.5%。

有人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从1992-1994年,GNP都在以每年10%以上的比例递增,R&D占GNP的比值尽管在下降,但它的绝对数额只会增加不会缩小。这完全是错觉。从形式上看,虽然R&D的费用也在增加,但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的R&D的实际投入并未增加。在R&D中有相当一部分用于支付从业人员的工资或奖金,而工资和奖金的上升速度均大于物价上涨速度,这是必须满足的刚性法则!所以,在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的R&D费用中,直接用于发展科技工作的课题费,亦即其绝对值,实际上是在不断缩小,这怎能不导致科技发展的萎缩!

近几年来,在某些报刊上出现了一种舆论,说是只要将蛋糕做得大一些,就可以不重视切块间的比例,这是不符合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所必须遵循的按比例发展的规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保“中心”并不等于可以削弱社会进步,尤其不能削弱科学和教育!

四、大幅度增加科学技术投入的一点设想

现在党中央和国务院正在着手解决农业投入问题,还决定,到了2000年要将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从现有的2.4%,逐步提高到4%。对于科技研究和开发费用,在这次全国科技大会上,李鹏总理明确提出,到2000年,要通过多种途径,使之达到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这一决定受到科技界的热烈拥护。应该说,1.5%只是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是“必不可少”的相对百分比,达不到这一百分比,就很难指望科技界在国民经济发展重大问题上尽到应尽的责任!怎样达到这一百分比?这里贡献一计:可以在财政拨款的基础上,再从引进费用中切出10-15%,专门用作科技消化、吸收。如果人们的确想从引进中学到别人的先进技术,那末这一比例是必不可少的。“九五”期间,国家预期安排约10000亿元用于“引进”。如果从中切出15%,那末科技研究和开发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1.5%的问题就大体上可以解决。我们这几年只引进而不消化、吸收,所吃的亏是太大了!

什么是“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说得具体一些,就是少上一些项目,少铺一些摊子。如果什么项目都要上,那就既没有科技,也没有教育,甚至也没有农业。

什么是“牺牲一点速度”?这就是说,在基建投资规模方面要严加控制。去年年初,投资预计安排13000亿,而年终执行时却达到16000亿,亦即多了3000亿。今年预计安排17000亿,到了年终会不会变成20000亿?如果3000亿的投资可以随意突破,那末在别的方面又怎能有钱?怎能加大农业、教育以及科技方面的投入?通货又怎能不膨胀?

我认为,学习邓小平同志有关加强农业、科技以及教育投入的论述,重要的问题是在上述几个方面统一认识、统一行动。

标签:;  ;  ;  ;  ;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保证科技投入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