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变化的背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战略论文,背景论文,我国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科技发展战略摆脱改革开放以来的跟踪模仿模式,向以自主创新为主的模式转变,有着深刻的国内外背景。
1 强势增长与弱势竞争力并存的尴尬现实
无论是从国内生产总值还是外贸进出口总额来看,我国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大国。但是我们却不能不注意到,这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基本上遵循的是数量型增长轨迹,经济增长明显超前于科技进步。按照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1年首次发表的72国技术成就指数看,我国在四类国家中属于“技术的积极采用者”,与“技术领先者”和“潜在的技术领先者”存在一定差距。目前我国许多工业品的产量稳居世界前列,但由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加工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同样程度的提高,核心技术缺乏依然是我国制造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据统计,近年来,我国设备投资的2/3依赖进口,光纤制造装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的85%、石油化工装备的80%,轿车工业设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的70%被进口产品占领。2003年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显示,我国企业效率排名继续下滑,已经从2000年的第10位下降到2003年的第24位。企业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所有竞争力的核心,而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则构成了它的基础。在我国经济整体处于弱势的情况下,竞争力的提升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努力显然是不够的,在经济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转换的过程中,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这是我国科技发展战略转型的一个重要原因。
2 比较优势发展模式造成技术对外依赖和自主产业资源的流失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公布的《贸易与发展报告》(2002)中的数据,从1980年到1997年,在世界制成品出口构成中,发达国家份额由82.3%下降为70.9%,发展中国家份额从10.6%上升为26.5%,二者呈现反向运动,但是在世界制成品增加值中份额却是同向发展,发达国家从64.5%上升为73.3%,发展中国家从16.6%上升为23.8%,前者的上升幅度高于后者。这说明,依靠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至多只能使本国物质财富总量与过去相比有所增加,而不可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整体差距。国民收入的增长是由最短缺的生产要素的数量和增长水平决定的,我们现在最缺少的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虽然我们不能因为加工制造环节的附加值低而不论比较优势的合理性,但如果仅仅满足于这么一个下游生产商的角色,而不加大技术自主创新的投入,那么技术对外依赖程度将进一步强化。2002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679亿美元,占出口总值的比重超过20%,但是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所占的比重占89.6%。高新技术产业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或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国际上不具备竞争力,关键技术和零部件依赖于进口,这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目前不具备“高收益”的根本原因。在技术、专利和标准已成为重要产业资源的前提下,片面强调比较优势只能造成我国自主产业资源大量流失。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自然资源和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比较优势是一种渐进式的发展战略,与赶超型的国家目标是不相符的。我国的科学研究注重模仿跟踪、梯度转移,在关键领域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如果不采取跨越式的发展战略,改善重大技术装备自主产业能力较差的现状,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将无法得到保障。
3 外部环境的变化
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受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战略格局的制约。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的经济实力有了飞跃提升,但是外部环境并没有随之向好的方向转化。现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我国除了在国际关系中面临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外,同样也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巨大压力。无论是从可持续发展原则还是国家综合安全利益的考虑出发,我国的科技发展战略都必须调整。主张比较优势的人原来乐观地认为,加入WTO后,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会更加自由地进入发达国家市场。但是2002年我国出口受外国技术壁垒的限制更加严重,71%的出口企业、39%的出口产品受到国外技术壁垒的限制,损失金额达到170亿美元,均高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前。与此同时,我们还面临着遵守国际规则带来的技术引进成本问题。自2002年6C联盟对我国DVD生产企业征收专利费以来,现在已经支付了30亿美元,其余一些产业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国内企业缴纳专利费后,原来的成本优势就会大大削弱。这说明,比较优势强调的技术引进和产品出口现在都面临着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形势。破解技术壁垒和专利支付费用的关键在于核心技术和自主标准的制订。核心竞争力的差异带来的收益方面的巨大反差提醒我国必须重视技术创新和产业整合的自主性。当今时代,高科技产业已经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经济活动,更是一个国家政治或者战略意图的代表,反映和体现了该国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的地位。正是由于我国在高科技等战略产业上的落后,才导致我们在很长时间内只能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得,是整个国家物质财富稳定增长的可靠保证。比较优势强调的跟踪模仿不仅会拉大我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会加剧技术依赖的局面。走自主创新和跨越之路,增强科技和经济自主能力,是我国作为一个大国重新崛起的必要前提。
4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
积极主动、全方位地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是以科学技术为先导的高科技含量的经济,它的提出意味着我们已经认识到在人口、资源、环境的三重压力下,依靠消耗自然资源和发挥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来积累资本、换取技术、发展经济的道路已经走不通。新型工业化的目的在于跨越和赶超,强调的是自主性。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制订必须依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并为其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快技术创新,获取自主知识产权,以此来增强国家经济的自主增长能力就成为了历史的必然。特别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如果没有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的支撑,西部地区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就无法转换为经济优势,甚至陷入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发展道路上去。将工业化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把科技优势和资源优势有机结合起来,这一思路不仅对西部,同样适用于我国经济整体布局。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将发挥更加突出和重要的先导作用。我们必须在一些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安全高技术领域,努力掌握核心技术,积极培育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并使之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