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区职业教育产业化的现状分析与研究

南京地区职业教育产业化的现状分析与研究

陈龙[1]2004年在《南京地区职业教育产业化的现状分析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职业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最为密切,经济要腾飞,社会要发展,必须拥有一批善于经营、具有较高专业技能水平和良好素养的劳动者,而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则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观念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一直未敢正视职业教育的产业性质,以致使职业教育的发展遇到了越来越多的困难,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所以市场经济呼唤职业教育产业化。只有通过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体制、调整市场结构、转换经营机制等,促进南京地区职业教育产业化的进程,才能实现南京地区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唐智彬[2]2012年在《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村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为了解决农村问题,中央政府最近连续9年均将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确定为“涉农”。农村问题的核心在于农村人口收入的提高和国民待遇的改善,而破解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村人口的人力资本积累水平,让农村人口拥有更多的发展机遇。当前,农村职业教育承担了面向农村人口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主要任务,主要包括:提供正式职业教育、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转移培训服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农村创业培训等诸方面的内容。涉及面广且体系复杂,目前问题较多,改革的难度较大。基于现阶段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与问题,本文认为办学模式是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通过分析当前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环境特征,提出了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目标、内容与举措。本文分别从两个视角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生产方式与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变迁和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嵌入性。随着生产方式的变迁,从手工业时代,到前期工业经济时代,再到发达工业经济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生产方式不同,造就了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同时,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也要适应一定阶段与一定区域的主流生产方式,才可能具备满足需求的服务能力。在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嵌入性问题上,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经济社会学中的重要概念“嵌入”是理解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关系的重要工具;二是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是嵌入在经济社会环境中的,具有典型的嵌入性特征;叁是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嵌入性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阐述与分析。在历史研究部分,本文回顾了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发展与演变的历史,回顾了民国教育家的农村教育实验、“社来社去”模式、“半农半读”模式、“叁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模式、县级职教中心办学模式、城乡一体化办学模式等,分析了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历史发展的特征与规律。本文从经济、社会与政策叁个方面对办学模式改革的嵌入环境进行了分析,嵌入环境决定了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特征。嵌入环境下办学模式改革需求主要体现在功能扩展、质量提高和注重地区差异等方面。因此,办学模式改革主要是改革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办学方式、办学内容;在改革的措施方面,要重视发挥政府职能、拓展部门合作机制、改革培养模式,激发教育产业的融资功能、树立正确改革代价观等。基于上述讨论,本文的主要结论是,一个地区的办学模式,能否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取决于办学模式是否与当地的经济社会环境及发展需求相适应,在一个地区被验证为成功的办学模式,在“移植”到其他地区之后,可能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改造。因而,在办学模式的选择上,“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附录部分是两个案例研究:一是湖南邵阳“十百千万工程”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脱嵌”及其遭遇挫折带给我们的反思与教训;二是湖南岳阳县职业教育中心办学模式改革的嵌入性分析。通过对案例的反思,我们认为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要走出“一总结就成功、一推广就失败”的怪圈、要走出过度依赖政府、走出部门之间合作困局,办学模式改革也要超越“设计”与“内生”之争,在充分考虑嵌入性的基础上,寻求科学的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方案与发展对策。

王倩[3]2015年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视域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体系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叁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叁农”问题中的农业问题主要是指推进农业产业化、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而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需要具备新型农业科学技术的高素质劳动力。因此,如何提高农民素质、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民,成为解决“叁农”问题、实现农民致富的核心所在。农业科技培训正是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养造就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农民,提升农村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陕西省猕猴桃产业为载体,以人力资本理论、农业科技推广利益驱动理论和多中心治理理论等为指导。从分析农业科技培训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入手,通过对陕西省猕猴桃产业科技培训的供给和农户需求意愿的研究,明确指出农业科技培训体系中政府、农业院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等多元化供给主体已逐步出现,且各主体之间存在相互合作的培训行为,但其职能定位尚不清晰,政府主导和市场主体之问无法有效协作来满足农户的实际培训需求;然后,基于农户视角对农业科技培训的服务绩效进行了评价,并运用因子分析和二元离散模型分析了农户农业科技培训的满意度,以期从中发现现行培训体系存在的问题;运用多中心理论提出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为核心的、多元化供给主体的新型农业科技培训体系和运行机制。并通过个案分析,说明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可以整合各类农业科技资源,实现农业技术的优化配置。进而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的效率,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主要结论如下:(1)在分析国内外和陕西省猕猴桃产业的发展的基础上,利用第一手调查数据对陕西省猕猴桃主产区农户农业科技培训需求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首先,从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培训师和培训形式等环节分析农户农业科技培训的具体需求。之后,利用序次多值选择模型(Ordered logistic regression)进行数据拟合,研究农户农业科技培训需求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以产业需求为主导的现代农业中,专业合作社、农户对农业科技的态度和国家农业科技培训项目是影响农民科技培训需求意愿的显着性因素。建议要进一步契合农民的科技培训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活动。(2)基于农户视角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评价猕猴桃产业农业科技培训的效果,研究表明在农户收入持续增长的同时存在猕猴桃品种结构不合理、从业人员老龄化、种植方式落后等不符合现代农业要求的生产经营问题。运用因子分析和二元离散模型评价农户农业科技培训的满意度,说明农户种植猕猴桃的直接目的是取得可持续的经济收入,提升农户的培训满意度应尽可能地将农业科技培训与预期收益结合起来。在多元化新型农业科技培训中,不同主体培训满意度影响因素的排序存在差异。因此,提升农户对政府和高等院校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培训满意度,应从提高农户收入和培训质量着手;提升农户对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培训满意度,应关注农户的培训需求意愿。(3)依据多元化供给主体在农业科技培训体系中各自的功能和作用,结合我国国情,首次基于多中心理论构建了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为核心的新型农业科技培训体系。在系统内,由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整合各类农业科技资源,实现多元化供给主体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合作,提高农业科技培训的整体效率,以此体现多中心体系的优越性。在现实工作中,还需要化解各主体在运行中的障碍,促进主体之间的协同运行。(4)通过对汉中新天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眉县齐峰果业公司和第五村猕猴桃专业合作社的个案研究,描述了涉农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及其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的具体情况。实践证明了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为核心的新型农业科技培训体系促进了多元化主体协作的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

丁彦[4]2015年在《农村职业教育对农业科技发展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农业的发展需要科技支撑,农村的建设需要各类农业职业技术人才,农村的进步,农业的提质,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归根结底要靠教育、科技的力量。近些年,党和国家对叁农问题的解决做出了一系列的重要部署,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等历史原因的影响,城乡社会生活状况差距仍然很大,科技应用水平相对落后、智力结构水平相对较低已成为农村发展的“瓶颈”,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仍在农村。在新形势下,如何发展好农村职业教育,让其适应农村社会的新要求,架起农业科技通往现实生产力的桥梁,真正实现其推动农业科技发展的功能,显得非常必要。本文基于教育、科技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基础,以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发展遇到了什么“瓶颈”及怎样改变为主线索,以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和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为目标。在理论上,对新形势下农村职业教育、农业科技发展两个概念的内涵予以充实,并对农村职业教育对农业科技发展的作用关系进行理论性探讨,提出了基于受众中心论的农村信息传播核心受众细分模型及传播策略,探索了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运行机制,为促进农村职业教育与农业科技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农村职业教育与农业科技发展关系研究中,从适应性和不平衡性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适应性分析显示,20世纪70-90年代之间,湖南农村职业教育功能和作用的发挥基本上与农业科技需求相匹配,2000年后尽管农村职业教育在农村经济、科技发展中仍然发挥着作用,但与现实需求的适应性偏差逐渐凸显,甚至出现了一些功能性缺失,这一阶段农村职业教育无法满足农业科技发展的需求。不平衡性分析显示,2003年以来湖南省内各市的农村职业教育整体得到了较大发展,但地区间差异性仍然显着,两级分化现象严重。湖南省各地区间农业生产条件、农村农技应用水平差异明显,且呈不断扩大的趋势,人均受教育程度、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的不同是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农村职业教育与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不对称的现象严重,全省仅有57.1%的市州处于平衡发展状态。农村职业教育对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中,采取了散点图分析、双对数模型、静态面板数据模型等方法对湖南省及14个市州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村科技发展作用显着,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总支出、毕业生数两个指标对农业科技应用总指标有显着正向影响,教育经费总支出每提高1%,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可提高0.48%,毕业生数每提高1%,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可提高0.12%,而专任教师数指标与农业科技应用总指标相关性未达到显着水平。同时,湖南省各市州农村职业教育与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关系的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农村职业教育毕业人数与专任教师数的增加会促进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借鉴发达国家农村职业教育与农业科技发展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社情、民情,提出了推进农村职业教育与农业科技协调发展的思路与建议:必须优化宏观环境,全力推进农村职业教育与农业科技协同发展;必须创新体制机制,做好农村职业教育与农业科技发展的顶层设计;必须加大投入力度,夯实农村职业教育与农业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必须真正聚焦“叁农”,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村职业教育与农业科技发展体系。

耿红路[5]2009年在《南京云锦产业化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南京云锦作为中国传统丝绸工艺中的巅峰之作,其木机妆花工艺是我国叁千年织锦史上唯一流传至今尚无法用现代机器生产代替的传统手工织造工艺,已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2002年、2004年两次列入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世界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候选项目清单,目前南京云锦正处于第叁次申遗的关键时期。南京云锦既是民族丝绸文化辉煌历史的记忆,也是人类共同精神财富的认证,温家宝总理说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和物质性的完美结合”。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综述、深度访谈,以及抽象分析和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分析南京云锦发展历史和现状入手,本着“活态保护”的原则,结合国内外相关文化产业的经验,得出其进行产业化研究的必要性,并分析了其产业化顺利进行的主要影响因素。论文在系统地阐述产业组织理论和文化产业理论的基础上,遵循“SCP”分析范式,对南京云锦产业化模式进行了研究,包括模式的选择,融资、品牌、营销等策略的设计,产业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等,并对南京云锦产业化提出了实施建议。本文是在相关理论的支持下,并结合南京云锦实际情况,对南京云锦产业化模式进行的应用性研究。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高晓清[6]2003年在《自由,大学理念的回归与重构》文中研究表明大学有多种理念,“自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自由”的要义可以被归纳为:最小程度地受到外来强制的一种能力与权利。许多中外学者对大学理念问题进行过专门研究。这些研究,各自提出的理念都有一些不同,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对于“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的理念——本文将之归结为“大学自由”的理念,始终如一地贯穿在大学发展历史的人们的观念之中。中世纪欧洲大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艰难斗争而确立的这两大自由理念,后来被世界大部分国家的大学所接受与保护。正如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所指出的那样:“自从大学创立以来,学术自由就是并将继续是使创新与创造活动成为可能的中心价值与条件。学术自由是学术工作的中心的、普遍性的指导原则。”尽管这种大学自由理念的内涵会随着历史、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变化而产生变化。本文的任务,是站在前人研究的项背上,去认真理解与诠释大学的这种自由理念。 本文问题的提出,既是出于对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迷茫,又是出于对现实的担扰。本文试图通过研究,解决这样两个大的基本理论问题:什么是大学的自由理念?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的理念为什么会被大学确定为它的中心价值?本文试图解决的实践问题是:现代大学的自由理念,尤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自由理念应该是怎样构建? 在我国,大学是百年前才从西方引进的组织形式。百年伊始,大学还没有来得及思索她的本质,更来不及构建一套完整的理念与制度,就同她的国家一起,遭遇了国际国内的政治风云。最初的大学,是冲破政治封建体制与封建文化教育传统的束缚成长起来的。虽然带有某些“新学”的特征,但是国家浓厚封建政治气氛,使大学不可能以“自由”——这种与封建专制理念完全相反的理念——作为她的理念,更不可能以它为核心价值。民国时期,虽然出现了一批勇敢与正义的思想先导,苦苦地求索大学的理念与精神,艰难地倡导大学独立、学术自由,但都未能抵挡得了国际国内的政治强制。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在接管、接办和改造旧大学的过程中,政府的知识分子政策与文教政策比较开明、合理,教师的权利得到了较好的尊重,学术相对来说比较自由。但是,从50年代中后期开始一系列政治运动,使大学的自由遭受了严重的摧残。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的改革开放给大学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政治体制的日益民主、高等教育体制自身的改革,使大学自主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强,大学教师的地位和大学生主体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教学自由与研究自由的空间也正在扩大。但是,我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历史的国家,政府高度集中管理的体制在很长时间内是其主导的管理体制,这使得政治工具主义对大学的影响并未也不可能在改革开放以后的短短二十多年内消失殆尽。行政权利过分干预学术权利的情况依然存在;政府对大学进行行政指令与大学依赖于政府指令的现象不时在发生;大学教师学术自由的政治意识尚不强烈,自治与自由的能力也尚待提高。 就在政治对大学自由还有着抑制的情况下,我国大学自由理念又遭遇了市场经济的袭击。经济领域中流行的高等教育产业论、人力资本论,科学主义等将大论文摘要学与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于是,大学与高等教育被一些人理所当然地当成政府、社会、个人与大学自身在市场中谋取经济利益的工具。在市场化、产业化的大潮中,大学如果把握不好的话,就有可能成为经济力量的控制对象,以异己的经济力量奴役自身的逻辑,遮蔽其自由。 正由于大学在政治论、经济工具论的浪潮中面临淹没其自身逻辑与精神的危机,所以在上一世纪末本世纪初,我国一批有责任感和良知的高等教育学者,开始大声疾呼“重提”或“寻找”“大学精神”,“追寻”“大学理念”,要求找回中世纪那种保持大学本质的理念—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但是,本文接着思考的是:在现代,中世纪大学那种单纯的自由理念能够真正回归吗?本文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大学的自由,和社会其它领域的自由一样,是具有社会性与历史性、国家性与政治性、民族性与个人性的。自由,或大学自由,都是发展性的动态的概念。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大学自由有其特定的内涵。所以现代大学的自由理念,准确地说,只能重构,而不能回归。 本研究的总的思路的是:先回顾中世纪大学产生之初的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即大学的自由理念,通过这种追根溯源来确定大学自由理念的本来含义;然后描述在大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大学的自由理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变化;最后讨论现代大学的自由理念应该怎样构建。论文题目“自由,大学理念的回归与重构”反映了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确定“自由”、“大学”、“理念”及“大学的理念”这几个基本概念,回顾关于大学自由理念的一些基本理论,为以后各章展开讨论定下了基本框架。第一章还介绍了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意义,以使此文的写作按研究的规范进行并具有完成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第二章论述大学自由理念的基本内

易元祥[7]2004年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多年来,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和跨越式的突破,逐步从高等教育政策的边缘走向中心,从规模的意义上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社会的强劲需求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独特功能表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伟大事业中,高等职业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和战略性地位。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不再是权宜之计式的应景口号,而是事关国计民生的真切行动。但是,由于文化传统和教育观念的影响,特别是由来已久的忽视和鄙薄职业教育的社会风气的制约,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曲折跌荡,在传统势力的否定和现实功利取向异化的夹击下,步履惟艰。加之高等职业教育不仅是一项朝阳事业,而且是一项教育实践先于教育理论的事业,因此,“为什么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什么样的高等职业教育”和“怎样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等,对这些问题的前瞻性应答和理性审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的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本文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研究”为题,立足于现实的实践,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力求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制度与政策等多层面、多视角来考察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分析各类促进或阻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力量与因素,探讨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以及科技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特点和办学规律,提出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改进和发展策略。在此基础上,深化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问题和办学实践的系统认识。研究的目的着力于明晰和解决有关问题,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提出的各种理论的、政策的和实践的问题。研究的基点在于:对实践问题的理论审视和对理论研究的实践转化。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第一,发展背景研究(第二章)。通过对社会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互动关系研究,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方向、目标及其任务,准确地把握其加快发展的功能价值和深化改革的社会动因。第二,发展现状研究(第叁章)。主要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办学机构的现实考察以及办学实践的状况分析等方面,客观地反映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第叁,发展定位研究(第四章)。主要从认识定位、政策定位和发展定位等叁个层面来审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有关的理论的、政策的和实践的问题。通过理论研究、政策分析、国际比较和需求调查,探讨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分类界定与发展理念、政策缺失与政策改进,并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体是高等技术教育。第四,办学特色研究(第五章)。主要围绕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实践,分别从课程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模式等叁个层面,探讨了高等职业教育内在的特点、特征和特色,特别提出了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的模式、体制和机制。第五,发展策略研究(第六章)。探讨了高等职业教育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关策略,主要有:培育和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发展、注重引导、规范管理;构建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体系等。

陈洛[8]2003年在《中国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标志着中国现代化建设重心的西移。西部,包括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71.4%,有人口36447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8%。西部大开发,不仅对当前整个中国经济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而且也将是中国民族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举措,是事关全局,举世瞩目的千秋伟业。西部大开发,既可以缩小中国日益凸现的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问题,特别是知识发展长期失衡问题,实现东西部经济的协调发展,又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整合全国各种资源优势,拓展全国经济的发展空间,真正使西部地区人民与东部地区人民一样,政治持续稳定,经济日益繁荣,生活共同富裕,社会不断进步。 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人,在于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人力和人才,因此,西部大开发的根本是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开发是西部大开发的原动力,是实现西部现代化宏伟战略的基本措施,是推动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本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人力资源开发是西部大开发的原动力,在理论上阐明知识经济时代对人力资源提出的新要求,强调人力资源是西部经济发展中的第一性资源,因此人力资源开发对西部大开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应该放在优先开发的位置。筇二部分呈示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的背景,通过对西部人口数量、人口增长的各项指标和人口的年龄结构的详细分析,概括出西部人力资源的数量、素质特征和利用状况的基本态势。第叁部分着重介绍世界发达国家中的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和我国发达地区中的江苏、浙江、广东等省的人力资源开发经验,以及这些经验对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的启示。第四部分论述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足以教育促动人的素质渐进,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强化教育,达到西部人力资源素质的整体提高。第五部分论述以人力资源开发来推动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软”转移问题,提出了界定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新观点及其证据;通过对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定性和数量分析,提出了发展西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就近转移和建立以政府为指导、市场为取向的协调机制,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流动的双轨途径。第六部分从未来人力、人才资源素质要求的角度出发,提出建立健全中长期人力资源开发机制的问题,着力论证促进人力资源数量中的长期均衡,大幅度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多层面引导人力资源流动、努力实现就业稳定和充分就业的经济发展目标;强调构建人力资源市场化体系,搞好人才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保证。 本论文建立在“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论基础上,建立在西部地区地域广差,自然资源丰富而人力资源厂发滞后的现状研究及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上,立意于论证“人力资源水平低下直接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西部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是一个从理论和实践中使西部地区化巨大的人口资源优势为人力资源优势,积极谋求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现实问题。论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西方经济学、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理论,人力资源理论、民族经济学理论和西部大开发理论为底蕴,以规范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统一的方法,即把宏观理论和微观研究相结合,共性分析和典型案例相比较,采用的也是祥实、最新、富有说服力的统计数据。论文通过对西部人力资源现状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合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观点和实践依据,初步构建起西部人力资源厂发研究的基本框架,在风格上既承袭了民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又延续了人力资源的研究方向,还拓展了传统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的研究范围。本论文提出的关于如何将有价值的人的潜在能力通过必要的开发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其真正能起到推动西部地区社会和经济向前发展作用的观点,以及提出的关于有针性地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具体方法,显示出我国西部的区域性特点,可以作为西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决策参考。

朱贵杰[9]2011年在《动漫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近年来动画市场的飞速发展,国内开设动漫专业的院校也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兴起,但是数量并不代表质量,近年来的现实表明高校输出的动画专业人才与市场的需求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主要体现在院校在人才培养的方向上,重心主要是放在理论教学上,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存在很大不足。例如:虽然学生在校学习阶段会做一些短片的练习,对动画的制作流程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培养学生的目的是要为市场为企业提供实用的人才,很多学生对实际生产中的各个环节知之甚少,这就导致学生在毕业以后由于自身能力的不足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合适的工作。“现在社会的发展推动市场的进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的层次肯定是越来越高,所以需求的人才类型和方向却会随着市场的需要发生变化。然而高校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高校的教学内容不能随时更新,与市场和行业的发展脱节致使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需求不一致,即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而学校又培养不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学生因为不满足企业需要而找不到工作”①。本文的研究就是希望通过对动漫人才现状的分析,找到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万全之策。“高校的办学思路只有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才能形成社会真正需要的学科。动漫设计人才培养要与企业需求相符合,适应市场需求,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使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结合增加锻炼机会,增强学生动手能力”②;这样动漫专业院校才能培养出时代和市场发展需要的优秀的人才。近年来校企合作已经渐渐地在高校各个专业内开展起来,但是对动漫专业校企合作这一教学模式还未有过深入探讨和研究,而这正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本文以校企合作的理论研究为基础,深入分析南京地区校企合作的基本模式。全文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论文首先论述国内动漫人才的培养现状,对国内外动漫专业教育的概况进行了对比,分析了我国高校动漫人才的培养现状。2.论文概括了动漫专业校企合作的意义。首先分析了动漫专业校企合作的必要性,进而引伸出动漫专业校企合作的现实意义。3.论文对南京地区动漫专业校企合作的一般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总结了几类典型校企合作的模式。4.论文对南京地区动漫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理性的分析与研究。并深入探讨了动漫专业校企合作存在问题的原因。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达到两个目的:其一,通过对南京地区开设动漫专业院校的动漫设计人才培养方式,尤其是对具体的校企合作单位双方的细致考察,得出动漫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些成功经验。其二,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学校如何能培养出真正符合动漫企业和市场需要动漫设计专业的人才,学生如何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企业如何能招到合适的动漫专业人才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邵志国[10]2005年在《农民素质变化与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对策的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于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国家,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要完成这一任务,需要由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基础教育和成人教育叁者通力合作。其中,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又有着十分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础还很薄弱,很不适应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需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国际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我国农村在经济、社会、文化诸多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经济发展多元化趋势相伴生的农民的素质也发生了分化,农民自身对提高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使得不同素质的农民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层次与教学模式发生了显着变化,构筑了我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新的背景与环境主体。 本研究从分析农民素质变化入手,分析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与农民素质变化之间的关系,探讨制约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因素等,并提出适应农民素质变化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思路和对策,以期对我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所裨益。 本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重点研究农民及农民素质变化。首先从农民和农民素质的基本概念入手,分析农民的内涵和范围,并进一步的分析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概念和在影响农民整体素质上的作用。其次,通过对农民素质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农民素质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表现为农民素质影响农业技术推广和技术进步;农民素质影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素质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的非农化;农民素质影响农民收入;农民素质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第叁由农民素质的演化过程分析来研究我国农民素质状况和农民的分化趋势。建国以来农民素质演变具有以下特点:文化素质明显提高,科技素质得到较大提高,经营素质迅速增强,思想道德素质水平不断提高,思想观念发生较大转变,农民身体素质得到很大改善,心理素质发生转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的分化明显加速,一是大量农民从土地上分离出来,从农业产业中分化出来和转向非农产业;二是原先具有相同农民身份的人们分化为带有明显不同特征的群体。 第二部分主要研究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内涵、现状及主要形式。通过对职业教育内涵的新发展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新认识的探析,职业教育内涵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一是转变传统、狭义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观念,确立包括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与培训

参考文献:

[1]. 南京地区职业教育产业化的现状分析与研究[D]. 陈龙. 南京师范大学. 2004

[2]. 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D]. 唐智彬. 华东师范大学. 2012

[3]. 农业产业化经营视域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体系研究[D]. 王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

[4]. 农村职业教育对农业科技发展的作用研究[D]. 丁彦. 湖南农业大学. 2015

[5]. 南京云锦产业化模式研究[D]. 耿红路. 南京林业大学. 2009

[6]. 自由,大学理念的回归与重构[D]. 高晓清. 华东师范大学. 2003

[7].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研究[D]. 易元祥. 华中科技大学. 2004

[8]. 中国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 陈洛. 中央民族大学. 2003

[9]. 动漫人才培养模式探索[D]. 朱贵杰. 南京师范大学. 2011

[10]. 农民素质变化与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对策的研究[D]. 邵志国. 吉林农业大学. 2005

标签:;  ;  ;  ;  ;  ;  ;  ;  ;  ;  ;  ;  ;  

南京地区职业教育产业化的现状分析与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