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学科特性,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本色回归论文_盛延琴

把握学科特性,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本色回归论文_盛延琴

盛延琴 青海省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宝库村小学 816000

素质教育的实施,让小学语文教学正进行着历史性教学变革,提倡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正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语文教学。长期以往的教学中忽视了语文教学自身的特性和功能,失却了语文教学的本色。语文课也因此远离了感性和激情,迷失在凝重的理性和空洞的说教里。因此要结合学科特性,正确引导语文教学本色的回归。

一、语文教学本色回归要处处体现情感教学

随着语文教学中文学功能的强调和突出,文学作品在教材中占有的比重日益增大,文学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因此,把握文学特性,注重情感的激发与感染,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强调语文课富有情感,要让丰富的情感激荡于课堂。

情感的迸发,来自于文学作品本身。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那些名篇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就是因为饱蘸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和生命。他们的情感体验,激起了读者感情上的共鸣,而情感的生发又是理解作品的催化剂。朦胧素淡的清幽,峥嵘崔嵬的奇特,云蒸霞蔚的壮丽,把我们带进诗的意境,令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那些或可悲可壮、或可亲可爱、或可哀可怨的人物形象,他们一个个走进了读者心中,让人去感悟、去思索。

而我们目前又不能不看到,我们的文学教学大都远离了情感,教师“肢解式”的分析取代了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悟,冷静而客观的讲解使作品变得索然无味。在许多教师眼里,文学教材也不过是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的例子(文本),不过是考试范围内的内容而已,教师更多想到的是如何将文学作品中的知识点灌给学生,想到的是各种考试可能从哪一方面、哪一段出题,怎样才能使学生拿分或不丢分。因此有些老师甚至模仿考试出题的方法,将活生生的文学作品转化为一道道僵硬死板的标准化试题,所有学生的眼里只有一个“哈姆雷特”,所有的作品只能有一个“中心思想”。难怪有的学生说:“我在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哭了,而老师在讲它时,我却睡着了。”

确实,我们的语文课,不乏精辟,不乏知识,缺乏的是激情、是感染,缺乏的是“语文味”。现代教学论把语文教学划分为两个领域: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二者相互渗透,互为因果,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体。很显然,我们现行的语文教学因缺乏情感而很难成为一门完整学科的教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必须以多向思维取代单向思维,以学生的感悟代替教师冷静的分析,将形象思维和情感体验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同时,教师的情感投入是至关重要的,很难想象一个感情内敛、表情僵硬、语言干瘪的语文老师能够出色地上好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学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语文教学需要诗意,需要洋溢浪漫主义情怀。语文教师必是一个感情丰富并学会“煽情”的人,他能够准确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从而产生和谐共振的“增力效应”,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教学本色回归要处处体现审美教育

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领域日益渗透与舒张,审美教育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更显重要。这里既有进入语文课文范围内的五光十色、多彩多姿的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也有语文独有的语文美,如汉语言的音乐美,汉字的形美、意美,文章的结构美、意蕴美,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美。同时,还有充分体现教师教学自由创造的本质力量的教学美,如教学过程美、教师教态美、教学节奏美、教学语言美等。在诸多的美的形态中,教材(文本)美和教学语言(表达)美,无疑最能产生震撼力。

教学语言,作为传输知识信息的载体,不仅是联结教与学的纽带和桥梁,而且是教师传情播情、诱发美感最主要的手段。教学语言应该是在逻辑语言、科学语言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升华而形成的、为浓烈的感情浸泡透了的形象化的韵律和谐而又优美动听的语言。它能够使教学中经常出现循循善诱、娓娓动听、声情并茂、回味无穷的美学效应。那些僵硬死板的文句、单调而无节奏的语调、冷冰冰毫无感情色彩的词语是绝不会产生美的语言。倘若教师教学时能够做到叙述娓娓动人、丝丝入扣,描写绘形绘色、声情毕肖,说明事实明了、简洁清晰,议论深刻有力、逻辑性强,抒情如出肺腑、亲切感人,那么,学生就能够享受到如临其境、如见其状、如闻其声、如嗅其味的巨大美感。臧克家先生在谈到他当年在中学的教学经验时说,他的教学语言都是“以诗的几乎是疯狂的热情向学生们灌注,尤其是在讲诗的时候,他们的热情被点燃了火,大家在燃烧,感情像一股暖流”。这样的教学语言自然就成为教师馈赠给学生的一种艺术美的享受,使学生在美学氛围中志得神怡、情怀激荡,如嚼橄榄,回味无穷。

语文教学本色回归就是要求教师馈赠给学生更多的美的享受。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首先应是驾驭语言的高手,能自觉铸炼教学语言,同时,对美的教学文本,要积极深入地研究、理解和挖掘,要通过品味语言去体会作品的韵味、感受作品的氛围和意境。只有这样,讲授的时候才能把遥远的内容讲得亲切而生动,把深奥的道理讲得浅显而易懂,把枯燥的东西讲得有趣而有味。这样的表达,这样的教学语言,才能产生美,才能具有美的震撼。

语文教学本色回归并非是提倡者特意标新立异,它只是用一种很普通、很明白的概念,涵盖语文教学的性质特征,并针对语文教学的现状,呼唤语文教学本色的回归,从而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够享受更加广阔而自由的精神空间。

论文作者:盛延琴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3年12月总第13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8

标签:;  ;  ;  ;  ;  ;  ;  ;  

把握学科特性,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本色回归论文_盛延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