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中的不规则行为与信息污染_科学论文

科学研究中的不规则行为与信息污染_科学论文

科学研究中的不规范行为与信息污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规范论文,科学研究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今时代是一个充满信息的时代,信息的丰富与有价值的信息难以获取同时并存。信息污染是导致有价值的信息难以获取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对信息污染有一个总括性的了解,笔者将信息污染的类型以及造成信息污染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归纳,情况如下所示。

┌良性信息污染─信息量的急剧增长造成的信息污染

信息污染─│ ┌─科学作伪造┬剽窃型信息污染

│ │成的信息污染│

└非良性信息污染┤└─篡改修饰型信息污染

└─其它不规范行为造成的信息污染

笔者认为信息污染可分为良性信息污染和非良性信息污染两大类。良性信息污染是由于信息量急剧增长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即信息爆炸带来了信息污染。著名科学学家J.D.贝尔纳曾间接地论述过这种信息污染〔1,2〕,此后,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普见于报刊,故笔者不再赘述,这里笔者想要讨论的是有关非良性信息污染的一些情况和自己的浅见。

1 科学的建制与不规范行为

现代社会的各种建制中,科学的建制也许是进化得最为完善的建制之一。在科学建制的内部,历来奉行着论功行赏的原则,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度,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们只有依靠其对科学的贡献,才能从低的等级跃迁到更高的等级。科学建制有了原则,有了制度,大多数科学家遵循着原则,沿着等级制度的阶梯,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仍有不少投机取巧、弄虚做假的人通过剽窃、篡改、修饰数据等等诸多的不规范行为,发表大量的文章,在等级制度的阶梯上不光彩地向上爬着。于是,有人认为,科学作伪是科学界的一种普遍现象〔3〕。美国学者W.布劳德和N.韦德指出在托勒密时代,托勒密本人的行为就很不规范〔4〕。由此看来, 科学作伪不仅普遍,而且历史悠久。

的确,科学研究中的不规范行为是很普遍,并且对科学事业本身有着巨大的伤害,呈现出许多负面的影响,例如,在科学交流系统中,这种负面影响就是信息的污染。

2 科学作伪与信息污染

科学研究中影响最坏、破坏性最大的不规范行为是科学作伪,科学作伪的主要表现形式其一是剽窃,其二便是篡改修饰数据。与此相对应,将这两类行为造成的信息污染称之为剽窃型污染和篡改修饰型污染。显然两种形式的信息污染对科学情报的交流均产生不利的影响。

2.1 剽窃型信息污染

剽窃是一种将别人的成果据为己有的不道德行为,剽窃型信息污染,就是将他人已发表的成果直接地或以改头换面的方式再度发表所产生的信息污染。如果不考虑科学道德方面的影响,而仅仅从科学交流和科学传播的角度来看,剽窃型信息污染是一种破坏性和隐蔽性相对较小的一种信息污染。这种形式的信息污染主要产生两个方面的负面影响:

(1)是增加了信息系统的冗余度, 即同样的信息在整个信息系统中两次或多次完全没有必要的重复出现,由于它们的标题常常存在着差异,而且发表在不同的科学刊物上,于是,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人们往往将它们作为两种完全不同的信息予以传递和接收。我们知道,在科学情报交流系统中大量冗余信息的存在,它使人们想要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取必不可少的信息变得十分地困难,有时则根本不可能实现。由于冗余破坏了信息系统的精密性,从而降低了信息传递的效率,浪费了宝贵的信息通道,增加了信息系统的费用支出,例如一个信息系统如果它有50%的冗余信息,那么它的费用将增加一倍。

(2)模糊了知识产权的归属性以及淡化了信息的真正传送者, 就象真假李魁一样,常常使人皂白莫辨,从而构成了信息的第二大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在文献传输过程中的混乱,破坏了信息传递的严肃性和准确性。

剽窃型信息污染比较普遍,相对而言也易于发现,经常可见到这方面的披露。例如1997年5月, 科技导报杂志社就揭露了两起严重的恶性抄袭事件,其中一起属完全抄袭,另一起则是改头换面、大段照搬,然后发表在不同的杂志上〔5〕。

2.2 篡改修饰型信息污染

篡改数据、修饰数据、精选有利数据以及编造数据是另一类科学作伪的类型。通过上述作伪方式所撰写的论文进入科学交流系统,继而对信息交流系统造成的污染笔者称之为篡改修饰型信息污染,隐蔽性很强,破坏性很大。由于信息是经过专业化精心伪装,因此它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和误导性。对信息接收者会造成巨大伤害,这种伤害我们可以通过下述例子予以说明。

一天,M大学的一位博士研究生H为他的学位论文正在图书馆紧张地查阅文献,由于实验进展不太顺利,这已经是他第二个星期在这儿查阅文献资料了,恰好这天最新一期即第6期R杂志到了,非常幸运的是H 通过浏览发现了这期R杂志刊载了一篇文章X,文章中的一些数据和方法对H的实验有极大的帮助,于是他经过反复研读并按照X中的提供的方法进行他自己的实验,然而,H经过几个星期艰辛的实验之后,他发现按照X文章的方法和所提供的数据是不能获得正确结论的,他不知道原因何在。于是他一边思考着又来到了图书馆,看到了第8期R杂志社的一则通知告诉读者,发表在该杂志第6期上的X文章有编造数据的问题,该文予以取消。看到这里,H的手颤抖了,他愤怒,痛苦,他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几个星期以来,艰辛的劳动、昂贵的实验药品、以及宝贵的时间都因为那篇该死的作伪文章全都付诸东流了。

上述例子虽然仅仅是笔者杜撰的,但是,在现实的科学研究中,这样的例子绝不鲜见。污染源X是一个陷阱,它给读者H造成的伤害的确太大了,如果污染源X未能被揭露,那么, 它还会误导并伤害更多的信息接收者。由此可见,篡改修饰型信息污染有着巨大的破坏性。

篡改修饰型信息污染不仅给信息接收者带来伤害,它还使刊载杂志的声誉蒙受损失,每发生一起这样的事件,都会使信息接收者对杂志的可信度提出置疑。

3 其它不规范行为与信息污染

除了前面述及的破坏性很大的欺骗性信息污染外,还存在一类影响和破坏性相对较小的信息污染,这类信息污染是由于一些信息传送者的某些不规范的行为所造成的。

3.1 化整为零

这类信息污染是指信息传送者为了达到多发表文章的目的,将一篇文章就可以讲清楚的工作拆分成几篇较短的文章在不同的杂志上发表所造成的污染。著名检索刊物《医学索引》的编辑克里福特.A.巴克拉克曾举过这样的例子:“一项一些疾病发生的几个变量的流行病学研究课题,这项工作本来可以写成一篇文章发表,但竞被分成了几篇很短的文章送给三家杂志发表”〔6〕。这种现象在我国也极为普遍。 试想读者想要全面地了解上述流行病学研究课题,他将不得不花费几倍的精力和时间才可能收集全面,这种化整为零、以少变多的游戏除了给作者自己带来些许多的好处之外,它却大大地增加了科学情报的交流难度,不利于信息的传播和广泛吸收。

3.2 “干扰专利”

这是另一类不规范行为所导致的信息污染。是西方许多跨国公司为了保护自己,迷惑竞争对手,往往在申请一项重要专利的同时,又申请大量的与该技术无关的其它专利,以使对方作出错误的判断〔7〕。 我们知道专利制度是以技术的公开换取技术的保护为原则的,然而,这些无科学意义的专利只是为了迷惑对手。从企业的经营策略上讲似无可非议,但从信息传播和科学进步的角度讲则是不妥的,从本质上看就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制造信息污染。

综上所述,科学研究与科学传播是密切相关的,在科学研究中的种种不规范行为,不仅严重地影响科学事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它们也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地渗入到科学情报交流系统中,造成程度不同的信息污染,其破坏程度虽有所不同,但它们对科学信息的有效传播和广泛吸收都有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如何杜绝科学研究中的不规范行为,减少由此而造成的信息污染是科学共同体中每一位科学工作者应尽的义务。

收稿日期:1997—09—03

标签:;  ;  

科学研究中的不规则行为与信息污染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