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硅谷”和“硅谷”不是什么--论高科技园区的发展_科技园区论文

什么是“硅谷”和“硅谷”不是什么--论高科技园区的发展_科技园区论文

“硅谷”是什么与“硅谷”不是什么——论高新科技园区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硅谷论文,园区论文,高新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于美国硅谷的成功,各地兴起了一股兴办高新科技园区的热潮,企望通过复制一个“硅谷”,创造与硅谷一样在高科技领域的奇迹。硅谷是可以复制的吗?我们应该从硅谷的经验中得到什么?政府在创建高新科技园区中应该干些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发展高新科技园区?这就是本文在以下试图解答的问题。

一、硅谷的答案

硅谷是指美国加利福丽亚州旧金山向南到圣何塞,大概纵深100公里的一块面临太平洋的平坦谷地。就是这么一小块地方,1999年的产值大约相当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左右,世界信息和网络产业的技术创新中心,汇集了世界上绝大部分优秀的高新科技企业。硅谷的成功的确是一个奇迹,那么这个奇迹的背后究竟是些什么?

我们首先来回答一下硅谷是什么的问题。硅谷创造了一个高流动性的人才环境。人们把硅谷也称之为"IC","IC"本来是集成电路的英文缩写,在硅谷它成了印度人(Indian)和中国人(Chinese)第一个英文字母的缩写,表明它汇集了多少来自海外的高科技人才。硅谷大约有一半以上的高科技人才来自于印度和中国,不仅如此,虽然有美国某些排外利润集团的强大压力,美国国会仍然给予海外高科技人才以更多的移民数额。在硅谷,你今天在这家公司工作,下个月可能就在同一个办公区域的另一家公司工作,再过一段时间回到原有的公司,你依然会受到欢迎。

硅谷的公司在组织结构上也是非常开放的,经常可以看到三五个人在一间车库里,就是一间公司,他们所开发的绝对不是一些低附加值的产品,往往改写技术发展的方向。今天在全球赫赫有名的思科公司,当初起家的时候,仅仅是由一对夫妻用25美元注册的。他们没有钱,就用信用卡上的一万美元开始创业,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台作用于网络连接的路由器(Router)。时间仅仅过了十四年,思科公司的股票市值就达555亿美元超越了通用这些百年老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170亿美元,年利润达到21亿美元。在硅谷创业非常容易,你只要有一个好主意(Idea),就会有风险投资家来给你投资。比如被微软1亿多美元收购的Hotmail,从公司创业风险投资30万美元,到卖给微软只用了一年的时间。硅谷各家公司所投入的主要是智力和开发费用,而诸如生产和制造都是由其他的专业公司来承担,所以保证了公司的高效率和高回报。

硅谷的法律环境非常宽松,对于技术秘密和知识产权的保护都是一种开放的态度。不同的技术人员,在各公司的流动,对于其所拥有的技术资源都可以为新的公司所共享,加之各公司技术人员相互之间的开放性的交流,使得技术的发展能够为各家公司所享有,表现出非常显著的“溢出效应”。网络时代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硅谷所持有的观点,不是单项的保护有多少价值,而是将其迅速规模化为实际的商品,在全球化市场中获得技术创新的收益。硅谷的人们对创业和失败都持非常宽容的态度,甚至有的风险投资的一个基本规则,就是要投资那些曾经有过创业并且失败过的人,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对企业的成功有更大的希望。同时,硅谷人视创新为乐趣,视创业为人生的必需,在工作中得到无穷的乐趣,硅谷很多年轻的创业家都拥有上千万,甚至上亿美元的财富,但是他们的消费仍然是平民化的,走在大街上,就像一个普通的技术员。

硅谷的成功当然还有很多其它的要素,但是硅谷所提供的自由的创新环境,开放而多元的文化,是硅谷之所以成为高科技的圣地的根本原因。

下面,我们再来回答硅谷不是什么的问题。

首先,硅谷不是一个大学加上园区。硅谷的成功当然有赖于斯坦福大学的存在,但是这并不是硅谷成功的充分条件。因为在美国较之斯坦福大学更优秀的大学比比皆是。美国学者萨克森宁在他的《地区优势——硅谷和128公路地区的文化与竞争》一书中,比较了波士顿附近128公路周围的高科技公司与硅谷的差异。在128公路地区,有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这两所赫赫有名的大学,而且更靠近纽约这个资本和商业中心。但是,到了九十年代,硅谷在高科技领域已经远远超过了128公路地区。这一差异的原因在于,硅谷形成了自由创新的制度环境,而128公路地区则恪守着传统企业的等级和封闭。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硅谷没有一家公司是由斯坦福大学直接创办的,大学主要集中于培养人才和科研开发,具体的商业化动作,完全由学生或老师自己创办的公司去承担。硅谷所形成的专业化分工体系,推进了高科技的发展。

其次,硅谷不是由政府来确定科技开发的方向。硅谷60年代的主导产业是半导体,70年代是处理器,80年代是软件,90年代是网络。这些主导产业都是市场需求和科技人员开发的结果,并不是加州政府确定设计的结果。当地政府在硅谷的发展中,提供的主要是宽松的法律环境,完备的基础设施,宜人的生活环境。

再次,硅谷的成功主要的不是来自于物质资本的投入,而是来自于人力资本的投资,正如我们前面所述的,硅谷集中了全球最优秀的信息技术人才,正是他们的创造性,造就了硅谷的奇迹。在硅谷,一个好的思路可以吸收上千万的美金;一个具有创新性的商业模型,在资本市场上的市值可以超过很多老牌大公司,即使公司还处于亏损状态。硅谷更多的是劳动雇用资本,而不是资本雇用劳动。

要发展我们的高新技术园区,仔细的弄清楚硅谷是什么和不是什么,对于我们的许多决策者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二、高新科技园区:创业的“栖息地”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硅谷的成功,有赖于整体的环境,也就是有一个适应于高新科技企业成长的环境,就像那些适合于某些动植物生长的生态环境一样,包括了气温、温度、土壤、植被和水分等,以及一些人们并不能准确了解。但的确存在的因素,人们将这样的环境称这为动植物的“栖息地”。

“栖息地”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它鼓励人们的自由探索。高新科技是一个高风险,而且也是极其不确定的领域。降低风险和减少不确定性的最好方法,就是允许人们进行自由探索。因为,科学发展的信息隐藏于分散的个人大脑中,创新的信息并不绝对的来源于文凭、单位的名气和投资的多少,正像硅谷成功的企业都是小企业一样。只有这些分散于不同个人的信息能够自由的表达,自由的实施,才能够从这些分散的信息中筛选出成功的高新科技项目。衡量一个高新科技园区最重要的标志,绝对不是由某一个权威部门或一批专家提出了什么技术发展的方向,而是无数个普通的个人有多少提出了什么技术发展的方向,而是无数个普通的个人有多少个在技术发展上的奇思异想。在高新科技园区的发展上,我们一定要遵守市场经济最基本的游戏规则,那就是只有市场中的个人才最了解与他交易的个人的需求。高新科技园区需要创造一个鼓励所有的人在每一个可能的方向上进行自由探索的制度,这才是高新科技园区能够成为硅谷的最重要的方法。

我们不仅需要一些有形的制度规则,更需要一些无形的文化,也就是高新科技园区中人们所共同遵循的价值观、信仰和交往方式。市场的运行需要人们有共同的契约意识和信用,这是降低交易成本和扩大市场交易的最好方法。如果一个市场中,人们相互之间的交易缺乏基本的信任,是不会有什么长久的或大的生意可做的,人们也不会有长久的投资意识,理性的选择必然是“打了就跑。”高新科技园区的发展也是一样,要使人们敢于创业,并愿意作长久的投资,那么园区必须形成务实、诚信的交往规则。作为园区的管理者,也必须言而有信,不要动辄喊出一些没有必要的“大话”,诸如几佰亿,甚至上千亿的增长目标。这些目标并不取决于你的决心和想象,而完全来自于市场的约束。类似这样的目标提多了,就会给人承诺不可信的印像,反而使那些理性的创业者和严谨的投资人望而却步。

建立与网络经济相称的开放型文化形态。在高新科技园区,需要建立的是一种高流动性的、彼此可以相互交流的人际环境,网络型的社会组织形态。人员的自由流动,不仅在园区内部是开放的,更重要的是建立对园区外部人才的自由流动机制,构建一个不同学科、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专业层次的开放型的人才环境。目前我们高新科技园区总是一味的想着那些文凭要到博士,背景最好是海外的人,而实际上园区发展成功的那些项目,往往是那些没有受过太长时间的正规训练的人干出来的,长时间的教育,并不与创造性成正比。在高新科技园区应该建立一种完全市场化的人力资源机制,使不同类型的人在交流和竞争中得到发展。

高新科技园区创新的主体并不是那些投资巨大的企业,相反,这些企业由于规范和等级制,创新能力往往并没有那些小企业强,因而科技园区并不在于几个大企业的支撑,或者说几个大的企业并不足以衡量一个园区的创新能力。恰恰相反,园区的创新能力,往往取决于小企业的数量。这些小企业往往有更好的商业理念,更富有创造性的技术发展方向,而这些理念和新的方向在大企业当中并不容易得到采纳和实施。高科技园区要创立一系列的制度,降低小企业的创新成本,实实在在的将投入花在这些小企业的身上。无论是从注册资本的限额,还是从人才吸引的政策上,都要向这些小企业倾斜。这些富于创新的小企业,按我们现在的注册资本限额,那就是所谓的“皮包公司”,但实际上这些创新企业,拥有的智力资产远远超过了几万,或几十万的实物资产。如果我们的制度不能与网络经济相吻合,那么对科技园区的发展所起的绝不是促进,而是阻碍的作用。

三、规范的对像是谁

我们的高新科技园区都有各项管理的“规范”,比如企业是否是高新技术企业需要规范,产品是不是高新技术产品也需要规范,企业引进的员工是不是高新科技人才也需要文凭的规范等等。似乎只要我们规范了这些标准,并且有多少个企业符合这个标准,园区吸引了多少位博士或硕士,那么这个园区也就俨然高新技术化了。各个管理部门似乎也都在追求科学的管理,规范就成了最好的方法。在我看来,这种规范的动机,非常值得怀疑。因为一个规范的标准下来以来,这个部门就成了企业某个方面的把关者,而企业要过这个关口,就需要得到这个部门的规范认可,而这种认可绝对不是免费的,它需要企业向这个部门支付费用。另外,这种规范的标准,基本上是混乱而又不科学的。试问一下,你凭什么来认定这个企业是高新技术企业?它的先进性又是怎样评估出来的?难道一个企业拥有的博士多,它就一定是高新技术企业吗?更何况,高新技术并不一定赚钱。半年前刚刚倒闭的“铱星公司”,技术上采用了卫星通讯这样的高技术,能够满足人们在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点的通话,但最后还是由于市场的需求太少而不得不关门。再比如,比尔·盖茨甚至连本科都没读完,那你说他算什么高新技术人才?但就是这样一个在我们这儿根本不会列入“人才库”的人,改写了计算机发展的历史。因而,这些所谓的“规范”只不过是某些部门用于谋取集团一己之利的托词罢了。我们的管理者真的不要以为自己比被管理者更聪明,人家开发什么技术,引进什么员工,那都是企业自己理性决策的结果,如果管理部门要去规范,那只能是越来越混乱。更何况,这些所谓的规范并不为市场所承认,一个企业决不因为挂上了高新技术企业的牌子,就有了好的效益;一个产品也决不因为是高新技术产品,消费者就一定要购买。微软的Windows系统,似乎并没有美国哪个部门的高新技术产品的规范论证,一样的畅销全球。当然,规范总是意味着科学和有效,高新园区的发展,的确需要规范化的管理,而这种规范的对象绝对不是企业,而应该是管理部门自己。

所谓规范的市场经济,主要指的是有规范的规则,而规则首先需要约束的对象恰恰是管理部门。一个对管理部门没有规范的市场经济,就会给这些部门的权力随意干预市场提供了可能,干预的力度越大,市场的混乱程度越高。我们可以用这一分析去观察市场中的很多混乱现象,结论大抵都是如此。在高新科技园区,政府管理的规范,必须适合于高新技术特点。政府规范管理的核心是创新,如果园区的管理只是默守陈规的规范,而不是创新的规范,那么园区的发展将会被窒息。在此,我们听一下互联网前身“阿帕网”创新的故事,会对政府的创新得到更深刻的认识。互联网起步于美国国防部的“阿帕网”(ARPANET),它是由当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规划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简称AR-PA[阿帕])所建立的计算机网络。这个机构的前后几任署长都来自于企业,比如它的第一任署长就来自于通用电气公司的副总裁。这些管理者不是用陈旧的僚方法去“规范”科技创新,而是给科学家提供不受牵制的工作环境,也就是放松似的管理和公散型的组织方式。“阿帕”的署长以至每一个项目管理者,对于有发展潜力的科研想法,总是不吝于金钱和自由。以致于他们的研究人员说,只要有一个精彩的想法,三十分钟就能拿到机构给的钱。这绝对不是一句玩笑话,而是的的确确的事实。“阿帕”的一个项目管理员向署长提议,建立一个电子网络,将分散于不同研究小组的计算机联接起来以共享资源时。他只花了二十分钟,就获得了一百万美元的经费。如果这样的提议放在我们的有些管理部门,还不知道要经过多少“规范”的程序才能得到批准,甚至也就不会有现在的互联网了。所以,互联网无法在我们这样体制下出现是很正常的。高新科技园区的发展,最需要的是规范管理部门的行为,包括对企业登记管理部门的规范、对产权交易自由化的规范,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规范等等。只有规范了高新科技园园管理部门自身的行为,才能够为企业和投资人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高新科技园区的发展已成为决策部门关注的一个焦点,到处都在建立这样“村”,或那样的“谷”。所以我们研究园区发展的基本规律,对于园区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对于保证园区的成功就具有了特殊的意义。我总是对于那些高新科技园区的设计感到不安,对它的结果也不免有很大的疑虑,因为“硅谷”似乎找不到它的设计者,一切都是在自然演进之后才引起人们对它成功的关注。既然如此,决策者也不防更加平常心一些,让高新科技园区更多一些自由的发展,也许还真的超过了设计者的预期,正所谓“无为而无不为。”

标签:;  ;  ;  ;  ;  ;  

什么是“硅谷”和“硅谷”不是什么--论高科技园区的发展_科技园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