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JIP实验的指导思想_课堂教学模式论文

浅谈中学JIP实验的指导思想_课堂教学模式论文

论中学JIP实验的指导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导思想论文,中学论文,JIP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联合国教科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委托中国北京、山西、陕西执行的《提高中学生学习质量联合革新计划》(简称“中学JIP实验”)历经三年,已进入总结阶段。本项实验的指导思想是以建构学生主体地位为核心的主体教育思想。这里,对作为中学JIP实验指导思想的主体教育思想的形成作一初步的理性回顾。

在教育过程中究竟应当怎样摆正学生的位置,怎样对待学生,这是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在西方教育理论中有所谓人本主义,认为教育的任务应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另有社会本位主义认为,教育应完全服从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而不必考虑甚至排除人的个性。那么,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到底是什么关系,在教育过程中怎样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各国教育界对此长期以来争论不休,也就成为当前教改中的一个焦点问题。

我们认为,社会是由个体构成的,个体发展离不开社会,社会的发展也要求个体发展,也要尊重个人的志趣、利益、需求及个性发展。而目前,我们的教育较多强调为社会现实服务,很少强调为学生发展服务,致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漠视,学生的个性得不到真正的培养和发展。

正是为了消除传统教育的弊病,世界许多国家都以尊重个性、发展个性为原则展开了深入的教育改革。在80年代初启步的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中明确提出:“重视个性原则是这次教育改革最重要的基本原则。”即培养具有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培养具有自主性的日本人。其含义有:“自主地适应社会变化”,“自主地意识到在国际社会中自己应发挥的作用和责任并为世界积极作出贡献,自主地树立自身的道德观念”等。在前苏联和今日独联体诸国,指导教改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学校人道化”,要求学校教育要面向儿童,爱护他们,尊重他们的个性和自尊心,信任他们,承认他们的个人目的、兴趣和需求,并为显示和发展他们的才能,为他们的自我成长创造最好条件。与此相关,这些国家还对教育内容提出了人文化改革要求,即提高人文学科的地位,更新人文学科的内容,揭示这些学科的精神内涵与人性实质,使他们从平淡乏味的纯理性中解脱出来,以服务于人的个性和谐发展这一教育目的。

现代教育所着重培养的人的主体意识与能力,在不同的社会具有不同的方向、内涵和要求。在社会主义的现代中国,培养人的主体意识与能力的具体方向与内涵体现在党和国家对90年代以至下世纪初叶需要的“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上,“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并且要“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1994.6.1.)

纵观我国10余年教改实践经验,我们可以看到,各家改革的方案不同,实施原则与手段不同,但是在改革的总体指导思想上,却贯通一条鲜明的主线:变革以强调教师单向灌输、抑制学生个性发展为特征的传统教育模式,探索建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弘扬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能动性、主动性的新型教育模式。比如,在上海青浦县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教学结构中,体现的一个突出的指导思想是:创设条件,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这里,教师不是把教学过程作为一个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作为一个学生主动探索、创造的过程。就是说,学生亲自参加到学习过程中来,成了学习的主体。在成功教育的经验中,中心思想是教育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信心不足为充满信心,从而获得学习的成功,享受到成功的欢乐与幸福。这一认识的基础正是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将学生置于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的主要承担者地位。学生获得成功之际,恰是他们在观念上树立起主体意识、成为学习主人之时。此外,在辽宁魏书生中学语文教改、北京等地的小学快乐教育(或愉快教育)、江苏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育及其他多家教改中,也分别以各具特色的方式探索了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近些年来,随着主体、主体性这些概念在哲学与其他人文科学中流行日盛,教育界也有不少学者对此予以极大关注。目前已有华中师范大学王道俊、郭文安、孙绵涛同志,北京师范大学王策三、裴娣娜同志、上海师范大学燕国材同志等学者对主体教育思想(或称教育主体思想)做过多方面论述。另外有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大道小学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合作进行的小学生主体性发展实验、上海市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同上海师范大学合作展开的自主教育实验、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开展的小主人教育实验、南通市实验小学开展的主体性教育实验等多项改革实验,分别以不同表述形式将主体教育思想确定为各自的指导思想。

但是,明确提出以建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核心的主体教育思想作为实验的指导思想,并在多所学校与多个省市的较大范围的实验区内,坚持开展以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与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为基本宗旨的长时间的实验研究,则尚未有先例。而这一点正是中学JIP实验在指导思想与基本宗旨方面的突出特征。应当指出,中学JIP实验指导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在实践中探索的过程的,概括起来,这一过程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一)初步提出阶段

中学JIP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从1990年起在全地区实施的一项旨在帮助提高中学生学习质量,以适应日益发展变化的社会需要的计划,是《亚太地区教育革新为发展服务计划(APEID)》项目之一。1989年,中国教科文全委会在北京召开中等教育改革研讨会。亚太地区办事处官员在会上极为赞赏中国甘肃实施小学JIP的成就,并把中学JIP介绍给中国,介绍称:大教学班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很低,教师个别指导以适应不同类型学生学习是很困难的。为此,需要采取灵活的策略以适应个别指导,并改善课堂教学管理。实验的核心在于,实施各种策略,帮助大教学班学生提高学习质量。

1990年,受中学JIP全国实验研究指导组委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人员在北京实验区部分学校干部教师中进行了有关影响中学生学习质量的因素的调查(调查方式为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在调查研究中我们提出了中学JIP实验需要回答的6个问题:

1.整体意义上的学习质量应当包括哪些内容?其核心内容是什么?

2.作为学习质量的核心内容,未来公民应当具备的主体意识由何而来?

3.主体意识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4.建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多方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基本原则和实施途径是什么?

5.如何改革与更新教育教学管理,并争取家长与社区的积极参与,以实现建构学生主体地位的目的?

6.如何科学评价以主体意识与能力为核心的整体意义上的学习质量?

研究探讨这些问题的答案,将逐步构建起崭新的教育与教育管理理论的基本框架,从而达到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目的。

大教学班是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中小学的基本特点。实践表明,大教学班的优势在于:节省师资,节省场地,节省资金。同时,大教学班对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消极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弊端如下:

1.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薄弱、机会有限;

2.教学难于适应不同类型学生,并给予具体的教学指导;

3.教学效果反馈速度迟缓;

4.大量学生即时学习效果低下。

针对上述弊端,确定本实验指导思想的思路是:扩大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广度,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基础学生的需要给予适宜的指导,并应加强效果反馈与激励性评价。由此,我们拟定了提高中学生学生质量的基本原则为:主体参与,分层指导,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简称16字原则)。

全国实验研究指导组认可并采纳了这一原则。这一原则已成为两省一市实验学校干部教师实际推动实验过程的基本依据。

按教育实验种类化分,中学JIP实验属于自然实验(就实验方式而言)、并同时带有探索性实验(就实验目的而言)、准实验(就实验科学性而言)和综合实验(就实验变量而言)的特点,采用的是行动一实验研究模式,即综合使用实验室研究方法(如对某些变量的控制与测试)的行动研究模式。实验的假设是:如果从整体意义上的学习质量出发,通过改革与重建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管理模式及课外活动模式等多种途径全方位建构学习主体,并且努力更新教师、干部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与管理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按照行动一实验研究模式的要求,我们还确定了本项实验的自变量是:

1.按照整体意义上学习质量的要求,通过构建主体参与型教育教学模式(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主体参与型学生管理模式、主体参与型课外活动模式等),全方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能力;

2.用建构学生主体地位为核心的主体教育思想武装教师、干部、家长与社会有关人员,形成目标统一的教育合力。

实验的因变量是:

1.全体学生整体意义上的学习质量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2.教师、干部、家长与社会有关人员普遍认同、自觉运用以建构学生主体地位为核心的主体教育思想,教学、教育及管理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

按照前述初步形成的指导思想,在实验的准备阶段和第一学年实验工作中,重点开展了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实验,并通过搞好中小学衔接,开展课外活动,班、年级自我管理活动,多方面指导学生树立主体意识。

(二)形成基本框架阶段

第二、三学年实验的工作重点是,继续探索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并形成学科模式系列,努力控制分化,在构建主体参与型学生管理模式与课外活动模式中多方面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与能力,提高主体参与的整体效果。在这一较为深入的探索阶段,逐步形成了以建构学生主体地位为核心的主体教育思想的基本框架,其主要内容如下。

1.整体意义上的学习质量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它是包括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学习能力、身体素质、卫生习惯、审美情趣、劳动技能、心理品质与个性发展等方面在内的集合体。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下,整体意义上的学习质量被赋予新的内涵,这就是人的主体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就是要提高以主体意识与能力为核心的包括自强奋斗、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立创造、自我修养、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等内容在内的整体意义上的学习质量。

2.学习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实践活动,学习过程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及其运动规律。按照教学认识—实践论原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要认识学生和教学内容,又要通过教学活动发展与变革学生的认知结构、道德结构、审美结构和心理结构。而教学活动是特殊的认识—实践活动,教学实践的根本目的是逐步建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学习认识—实践论和教学认识—实践论为指导确定的提高中学生学习质量的基本策略是:贯彻主体参与原则,通过构建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管理模式和课外活动模式,全方位建构学习主体。

3.培养主体意识与能力的主渠道是构建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

1)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是以主体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全过程为特点,以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与能力为目标,由统一设计、同步推进的教师教的程序和学生学的程序相互结合、有机组成的教学实践活动组成。

2)按照现代教学论原理,课堂教学具有三项基本功能:传授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及发展能力与个性。由此决定,课堂教学应当完成知识教学、思想品德教育及能力与个性发展这样三位一体的教学任务。

3)课堂教学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结构,其组成因素包括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活动组织形式、教学(阶段及整体)效果。在这五个组成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教学目的与任务和学生活动组织形式。构建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①从建构学习主体的基本宗旨出发,认真设计每一节课或每一单元课的知识教学、思想品德教育及能力与个性发展的目的;②强化学生活动组织形式这一因素,为学生小组与学生个人学习活动提供充分的时间与空间。

4)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教师主观地完成提问、讲授、巩固和总结等教的环节,而是根据学生学习—认知的心理活动规律,指导他们主动地在新的现实情况下理解原有知识、形成新概念和新的操作方式,进而独立运用已学知识,形成智力操作与实际操作的技能技巧,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实现一般发展。就是说,只有使每一个学生的在课堂上经历包括再现、感知、思考、概括、记忆、运用诸环节在内的学习—认知全过程,将教师的组织教学过程(课堂教学的外在结构),同学生的学习—认知心理过程(课堂教学的内在结构)紧密结合、同步进行,并使前者最大限度地落实到后者上,才可能实际产生建构学生主体地位的最佳教学效果。

概括起来,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目的与任务、教与学关系、教学方法、学生活动组织形式、效果评价等方面都具有同传统教学模式相互区别的鲜明特征。在实验学校语文、数学、外语等教学实践中,都已形成了学科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系列。

4.贯彻主体参与原则,构建新型学生管理模式与课外活动模式。

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其他重要渠道是构建主体参与型学生管理模式与课外活动模式。构建主体参与型学生管理模式的基本思路是:①转变班主任工作职能,使班主任由班级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和执行者变为班级工作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强化班委会在班级管理中的组织职能与执行职能,为所有学生参与管理创造机会;②在不断加强与完善年级组管理职能过程中,加强与完善年级学生会的组织建设;③建立与完善学生学习质量综合评价制度,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总评的方式强化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构建主体参与型课外活动模式的基本思路是:①严格控制无关变量,即不增加课时,不搞全班性补课,减轻作业量,在时间与空间上为学生提供参与多种课外活动的可能性;②遵循主体参与原则,组织学生主动、自觉、创造性地参加各种课外学科活动与兴趣活动;③建立学生独立、自觉参与课外活动组织管理与评价的工作制度。

5.在学校管理这一特殊的认识—实践活动中,认识主体与管理主体都是校长。作为认识主体,校长负有学习、掌握国家政策法令和教育科学理论,制订适合本校特点的办学方针与工作方案的责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校长更应认真学习教育理论与经济理论,学习先进教育经验,以提高认识、扩展思路、挖掘潜力、树立独具特色的现代化的办学思想。作为实践主体,校长的责任是:①改变教师与学生的知识状态、心理状态、健康状态,全面提高他们的工作质量和学习质量;②改变学校的整体物质状态,建立并改善教学教育物质条件。因此,校长既是教学教育质量管理的主体,又是学校全面建设与发展的主体。唯其如此,校长才能胜任现代学校教育行政工作。

当前,学校现代化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是开展与深化教学教育改革。为此,更新学校管理职能势在必行,根据实验学校的实践经验,应当赋予并强化学校管理以下四项新的职能:①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与教育科研方法;②领导组织教学教育改革;③组织调查总结先进教学教育经验;④组织教育统计测量与评价。

6.在地方教育管理实践中,作为教育发展之责任主体的是当地政府首脑和教育行政机关首长,其主要责任有:①增加对学校教育的科学信息投入的数量并不断加以更新,就是说,用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经验充实、武装学校干部教师,以使他们变革陈旧教育观念,形成现代教育思想,以利于从本质上提高学生学习质量;②增加对学校财力与物力的投入,提高投入的集约使用效率,改变学校的物质技术条件。目前,随着学校管理职能的更新,区(县)以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也应随之更新,并应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或充实相应的专门人员。在这种形势下,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财力物力投入应当向科研与教改有明显倾斜。

7.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与组成部分。家庭与社会是这一领域的教育主体。他们对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与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有重要责任。学校要做好工作,促使家庭、社会参加到建立与完善学校所需要的环境支持系统的过程中来。

现在,历时三年的中学JIP实验已结束,北京、山西、陕西实验区内各实验学校正在进行总结工作。按照顾泠沅同志的观点,衡量与评价一项教改是否取得成效的主要标志是:第一,在教改中是否体现了先进的教育思想,并是否获得了广大参改人员—教师、干部、学生、家长与社会有关人员的认可;第二,在教改过程中是否消化、吸收、运用了先进教育思想,并通过筛选、再造已有先进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教学教育原则、模式与方法。运用这两项标准衡量中学JIP实验,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在该项实验的变量设计及16字实验原则中,体现了主体教育思想这一现代教育思想,并已得到广大实验参与人员的认同;在主体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已经形成了以主体参与为主导原则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管理模式和课外活动模式与操作方法,并建立起了相应的学校教学教育管理制度与组织网络;一支自主参与科研、自主参与教改、自主参与教学教育管理的教师队伍正在形成。尤其令人欣慰的是,由于建构学生主体地位的实验宗旨贯彻于实验全过程,明显增强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在学校教学教育活动与社会活动中,学生表现出了高涨的参与热情,显示出了不断增长的参与能力。仅以北京地区学校学科测试结果为例,实验年级学生比上一届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率大大降低,其中,在最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的初二两个学期中,该届学生分化率由12.04%下降到9.46%,这是极为难能可贵的。1994年中考成绩各项指标均优于地区常模,其中实验年级中考优秀率提高幅度最为显著,表明该项实验通过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对于发展学生思维、培养能力有较明显的效果。

此外,由于严格控制不增加课时与不组织全班补课等无关变量,学生课业负担大大减轻,获得了投身于课外校外活动的充分自由。同时,测试还表明,实验学校学生在形体发育、机能发育、身体素质发育等方面都出现了优于非实验学校的良好变化。学生在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与社会活动中,大大提高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

概括起来,作为中学JIP实验指导思想的主体教育思想的形成路线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在实践中发现现有教育模式的弊端;通过对已有教育科研成果的鉴借、吸收与加工,提出指导教改实验的理论构想;教师、教育行政人员和教育科研人员共同参与实验实施过程;及时总结教改实验中形成的先进经验并加以理论抽象;将经过实践验证、理论论证而得以修正、完善的理论构想付诸新的实践过程。应该说,这也应当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路线。

标签:;  ;  

浅谈中学JIP实验的指导思想_课堂教学模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