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_魏军

“互联网+”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_魏军

(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404000)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以高度智能化、网络化和学习型生产系统为代表的新型工业化,促使生产组织、技术形态和产业文化都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对人才培养的规格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就新型工业化背景下电子信息产业最新发展态势、生产组织和技术变化及其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影响,现有人才结构和质量的适应性、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电子信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产业已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核心支柱,并且越来越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将具备良好的就业前景与市场空间,但与此同时,市场对人才的标准要求是必须具备很高的能力,也即是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日渐趋向复合型和创新性发展。故此,对于这种实际情况,高职院校对电子信息类的人才培养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与变化,从而使其更能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互联网+”背景下的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建议。

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被划分为研究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而创新和创业教育并没有被提升到与传统职业教育及学术教育并驾齐驱的地位。对大学生就业领域的扩展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造成社会就业率提升的缺失。同时,在我国教育模式不断的变化过程中,多元价值观的冲击让学生在自我认识和社会期望中出现错位,虽然学生面临着市场的大量需求,但依然没有办法从中找到技能重建与个性表达的渠道。因此,终将会引发如生源流失和素质分化等一系列的问题,并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当前时代正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后工业时代”,而这也就说明工业时代正在向互联网时代过渡。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思维模式主要是网络化平等和开放式的一种思维。同时,消费者也将会变为媒介信息与内容的生产者与传播人员,单向传播已经不成立,并且消费者与生产者的权利也随之发生改变,从而属于消费者主权的时代真正来临。互联网思维模式必定会促进教育模式的改革,并且将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型模式相结合。

2互联网+”背景下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议

2.1强化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集聚和处于创新前沿的产业,创新型人才是支持产业发展的关键动力。要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制,创设由教育机构和企业共同承担的人才培养机制,全面引入创新教学实践项目,建设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众创空间和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使创新成为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

2.2完善符合信息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必须构建与产业发展相关联的人才需求预警体制,根据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改革的思路,将产业服务部门与教育行政部门有机联合起来,更好的对各级和各类专业人才转型发展的需求趋势进行准确分析和预测,同时能够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模层次、专业结构、培育体系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从而使其可以与产业同步发展,最终让信息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得到更有效的满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精准定位不同层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产业高端层次人才的培养,以校企合作建立的电子信息产业创新研发工作站和高端业务培训机构为载体,通过项目研训和高端业务协作等模式,使参训人员在已有的专业能力积淀的基础上,重点培育业务迁移能力和前沿技术研发能力,特别要对接国际的顶级水平,积累技术和团队基础,建立群体化、专业化的电子信息产业高端人才梯队。

企业中层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以本科层次的学历教育和培训为主要载体,定位于工程教育和创新设计的人才培养,使学生能够同时具备理论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组织及管理能力、团队协作及沟通能力、终身学习及创新创业能力;依托企业化、项目化的实践,培育学生应对完整业务流程生产、管理和自主创新的综合能力。

2.4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与保障体系

构建与行业发展和学生可持续发展要求相符合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体系,从而能够形成与学校、企业、行业、研究机构、其他社会组织等协同参与的专业教学诊断评估机制和改进机制。此外,通过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对全过程的检测和保障体系,能够有效的加强毕业生的跟踪质量和用人单位的评价制度。

2.5充分发挥政府在人才培养上的调控与支持作用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创新型产业,技术更新快、渗透领域广,其人才培养必须时刻跟随产业的发展变化进行动态调整。期间,政府的支持调控是不可缺位的关键要素。

要建立起人才培养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同步调整的机制,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和适度超前的理念,产业规划服务部门主导规划、协助院校做好技术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的科学分析和预测,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的周期性,适度超前设置专业、开设课程,打通不同层次专业教育的有机衔接通道,及时调整不同类别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和定位,增强人才供给的适用性。

要构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机制,明确校企合作推进办法、实施规范和保障政策,允许公办院校建立与专业教学相关的经营性实体,教师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和技术服务,鼓励院校组织开展技术服务创新,支持企业建立学生和教师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支持同步规划覆盖电子信息全产业链的校企合作联盟(集团),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在电子信息产业核心部门,规划建立一批企业和专业院校紧密合作的技术技能积累创新平台;依托校企联盟,加强与中小型优质或特色专业院校合作,通过合并、控股、参股等形式打造紧密型联盟或集团,提升联盟或集团内原有成员教育与产业资源的配置和共享水平,探索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新模式、新机制,帮助院校对接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发展前沿、对接“互联网+”时代的创新业态,更好地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结语

总而言之,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高等职业院校将肩负着为社会培育创新人才的重任,同时独立院校更是肩负着向社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责任,那么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更需要时刻保持与时俱进和锲而不舍。

参考文献

[1]杨莹.互联网视域下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科技展望,2016,26(6).

[2]潘修强,潘益婷,金慧峰.一种“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7(5).

[3]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R].中共中央、国务院,2015.

[4]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R].国务院,2015.

论文作者:魏军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上《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9/3/5

标签:;  ;  ;  ;  ;  ;  ;  ;  

“互联网+”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_魏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