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凭什么进入麻省理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麻省理工论文,他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7岁那年,张益肇成为麻省理工大学的一年级学生。一副东方人的身架,个头儿本来不高,又很瘦,看上去比他的实际年龄还要小。
在美国,收到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至少要比在中国容易得多。他不会因为分数不够名落孙山,也不用担心没有钱交学费,因为可以申请贷款。但是如果想去读最好的学校,就非常难。比如哈佛大学在每4个申请者中录取一个,麻省录取的学生中有一半是在高中最好的学生,有5%能免学费。
为了这个5%的名额,张益肇的生活发生了变化。他的内心充满渴望,变得勤奋而且激昂。不仅要让自己的成绩进入学校的前三名,还开始自修大学课程,数学、科学、物理、化学……总共学了7门。他非常努力,废寝忘食,生活的节奏比一个最忙碌的成年人还要快。在旁人看来,这真是苦不堪言。可是他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一个孩子感觉不到学习的快乐,那不是因为他过于努力过于艰辛,而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努力争取的东西,并不是他想要的东西。”那些日子,他没有一点痛苦的感觉,而且还很快乐。
但是对于一所真正的好大学来说,“优秀”的标准绝不仅仅意味着学习成绩好。张益肇知道,像哈佛、麻省这样的学校,不会录取那些除了优异的学习成绩就没有可取之处的学生。他们不会把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还要看很多分数以外的东西,所以那些真正优秀的孩子,都把课外的东西当成必修课。张益肇竭尽全力去参加那些课程之外的活动,那会占用很多时间,他把这一切都当成他梦想之旅上的伙伴,与它们携手同行,没有怨言,全心投入。
高考后,他向麻省理工大学递交了申请。结果很顺利,他如愿以偿。
很多年以后,有一天张益肇和熟人谈起当年的求学经历,在回答“你凭什么进入麻省”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列举出六项理由,这六项内容让麻省理工大学无法拒绝他的申请:
第一,有一个很好的学习成绩。这包括平时成绩和最终成绩,校内成绩和全国统一考试成绩。“我相信我的成绩是前5%,但是我无法看到具体的数据,所以到底是第几名我就不敢说了。”当面试老师询问他的成绩时,他这样回答。
第二,是很多课外组织的成员。他是学校数学比赛代表队的队员,是中国同学会的会长,还是中学里一个荣誉团体的成员,只有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才有机会参加这个团体。
第三,有很多校园之外的工作经验。他在每周三下午到一所医院去做两个小时的义工,为不同科室提供服务,包括开发计算机应用程序、整理文件和做其他杂事。
第四,有一些很独特的能力。比如在学校辩论会上的口才和机敏,还有下棋。
第五,很强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麻省为检验考生而提出试题,性质有点类似中国的高考,但方式完全不同。它是由一系列论文组成的,题目五花八门。比如:你一生当中都犯过什么错误?你学到了什么东西?你的长处在哪里?你的缺点在哪里?你为什么要来我们学校?还有一个题目是,“你跟某某共进晚餐”。所有文章都拿回家去写,整个过程持续好几个月。你可以听由己意,任意做答。答案没有标准的对与错,全看学生的见识和表达自己的能力。
第六,在整个申请入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渴望。大多数美国的学校都相信,一个孩子内心的渴望——而不是别人的渴望,将成为他永远的向导。
如今,张益肇早已从麻省理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现任微软亚洲工程院副院长,主要从事自然语言理解方面的研究工作,拥有多项专利。在被问起成功秘诀时,他用“成功=激情+能力+回报”来揭示成功的内涵,令人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