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效益农业_农业论文

论中国特色效益农业_农业论文

论有中国特色的效益农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效益论文,特色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农业效益与效益农业

农业是一种特殊产业,也是一种普通产业,分析农业效益既要考虑其特殊性,又要重视其普通性。

特殊产业意义上的农业及其效益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农业具有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双重特点,但主要是自然再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仍受制于自然,其效益具有自然性。也就是说,如果风调雨顺,农业成本自然就低,效益自然就好;一旦遇上灾害,就会造成减产甚至失收,抗拒灾害也会加大农业成本,农业效益自然就差。二是农业是直接影响人类基本生存的基础产业,是不可替代的产业,农业效益再不好,也不能不生产。农业也不能垄断性地无限制地依靠提高价格来提高效益。不然,整个经济秩序就会搞乱。三是农业具有鲜明的生态特性,如果毫无节制地发展,或乱开垦乱围垦,或只种地不养地,都会造成生态破坏,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毁灭。以上三个特征说明,农业效益是全社会的问题,完全由市场调节是不行的,政府必须代表社会予以关注,适时采取措施,保护农业的基本收益,保持农业的稳步发展。

普遍意义上的农业及其效益,同其他产业一样,农业劳动者最关心的是,一年劳作之后能有多少利润,利润必须>物化成本+劳动成本+各种税费,利润越多就说明效益越好,农业劳动者从事农业劳动的积极性也就越高。

综上所言,评价农业效益必须考虑两个主要因素和一个一般因素。两个主要因素:一个是社会因素,即农业宏观效益。农业的发展要有利于社会其它各个产业的发展,要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一个是农业劳动者个人因素,即农业微观效益。农业劳动者获得的农业利润必须是社会平均利润,当然略低或略高一点也是可以的。一个一般因素是农业主产区因素,即农业的中观效益。农产品的主要产区,现在一般都还比较落后,对他们,国家要有一定的保护措施,支持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使之逐步赶上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考虑以上三个效益因素的农业不是普通的农业效益,而是比农业效益涵盖更广更全面的效益农业。

农业效益和效益农业同其他任何产业效益一样,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变动的,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条件下,具有不同的要求。在农产品供应不足,解决消费者温饱问题的时期,效益农业的主要特征是千方百计提高单位产量,增加总量,尽可能解决消费需求,对于产品质量则很少考虑。这一时期制约效益农业的主要因素是资源禀赋条件。在农产品过剩以后,效益农业的主要特征是满足市场对农产品的多种需要,增加有效供给,特别是优质农产品和深加工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整个农业生产将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上的提高。在这一时期,发展效益农业的主要制约因素不仅仅是资源禀赋条件,更重要的是市场竞争和技术进步。在富裕社会下,效益农业主要是满足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建设健康、美丽的自然环境,保持良好的旅游农业。资源禀赋已不成为约束,主要是高科技限制。

二、我国农业效益现状及特色

(一)农业微观效益现状与特色。目前,我国农业已全面陷入效益低谷,粮食、棉花、猪肉、鸡鸭、鲜鱼等主要农产品价格普遍低于边际效益,在部分地方,部分产品价格已在物化成本之下,因此出现了淹死仔猪、耕地抛荒、火烧粮食和棉花的现象。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应该引起重视,更要注意的是,必须看到我国农业效益仍然是有低有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农业“大路货”产品的效益低,优质农产品的效益高;二是市场过剩的农产品效益低,市场走俏的农产品效益高;三是初级农产品效益低,农产品加工层次越深的效益越高;四是农业劳动者素质低的农业劳动效益低,农业劳动者素质高的农业劳动效益高;五是农民负担重的地方农业效益低,农民负担轻的地方农业效益高。

(二)农业宏观效益现状与特色。在宏观上,我国农业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卓绝的贡献。贡献一是产品贡献,农产品供给已由过去长期全面短缺转向富足甚至过剩。这一历史性的转变与贡献主要得益于农业科技的发展。贡献二是原始资本积累贡献。国家和地方政府通过农业税、农业特产税、低价收购农产品、向农民征收各种费用、农民提供义务劳动日等各种各样的形式,把农业收入转为非农产业的投入。这是一个天文数字,但谁都心知肚明。贡献三是农村市场贡献。我国农村生产生活消费占全国消费总量的80%左右,部分产品占90%以上,直至100%。贡献四是劳动力输出贡献。80年代中期以来,全国农村每年转向非农业的劳动力都在1000万人以上,多的如1993年达3000多万人,现在累计有1.7亿人。这些劳动力的转移,于国家而言是非常有利、求之不得的,他们的转移就业费用主要是靠自身农业收入的转投,国家很少花钱。当然,对农业劳动力本身也大大有利。贡献五是社会稳定发展贡献。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不稳定社会也不会稳定。1978年以来,我国农业一直是稳定发展的,产品一年比一年丰富,没有出现因农产品短缺而造成社会动荡的问题。

(三)农业中观效益现状与特色。农业中观效益结构比较复杂,在不同地区效益不一样。一般而言,发达地区的农业效益比不发达地区要好;非主产区的农业效益比主产区的要好;城郊地区的农业效益比非城郊地区的要好。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粮棉主产区的效益太差了,各级政府应给予必要的保护。

三、建设效益农业的基本构想

(一)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效益农业必须尊重中国的实际。中国的实际是什么?一是必须长期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二是不搞土地私有化;三是家庭经营规模不会太大,如户均经营耕地在近20年内难突破20亩;四是绝大多数家庭将是兼业化经营;五是农业劳动力素质偏低,现阶段还难有大的提高,因为农村劳动力还处于激烈的分化阶段,农民的劳动力资本投入将主要用于非农产业。

(二)根据我国实际,建立效益农业必须坚持以下几条原则:

1、市场先导原则。我国农业不能仅仅局限于国内市场,还要重视开发国际市场,要把中国的农产品销往世界各个国家。实现这一目标是有条件的,全国农产品资源丰富,品种比较齐全,各种气候带的产品都有,完全可以适应不同的需要。因此,现在发展效益农业必须立足于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而且要在开拓市场中发展市场,乐此不疲。

2、科技优先发展原则。建立效益农业必须以科技为动力,要通过科技的发展来提高效益,逐步使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80%左右。

3、效益比较原则。就是要把农业效益和与之有关的各种效益综合起来进行比较分析,做到统筹兼顾。具体讲,既要考虑当前的农业效益,更要考虑长远的农业效益;既要考虑单方面的农业效益,更要考虑与农业有关的其他方面的效益;既要考虑有形的农业效益,更要考虑无形的农业效益;既要考虑某个局部的农业效益,更要考虑全局性的农业效益。根据比较原理,哪一种效益更有利于发展,就选择哪种效益,突出重点,适当优先。

(三)发展效益农业的基本步骤。建设效益农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分阶段,一步一步地推进。现阶段,要突出抓好转变与打基础的工作。

1、抓好观念上的转变,打好效益农业的思想基础。要彻底解决好农业产品只讲数量不讲质量的问题,把质量放在首位;要彻底解决好只重视成品生产,不重视生产成本与利润的问题,把利润放在首位;要彻底解决好农民只管生产,不管市场的问题,把市场尤其是生产前的销售信息放在首位。

2、抓好农业增长方式上的转变,打好效益农业的动力基础。要把农业由粗放式经营转向集约式经营,由主要依靠物资投入增长转向主要依靠科技投入增长,使科技成为农业发展的主动力。所谓主动力,其贡献份额起码在50%以上。

3、抓好农业内部结构上的转变,打好效益农业的发展基础。要大力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发展优质农业,走品牌兴农之路。无论种植业、养殖业、田里的、地里的、山上的、水中的,都要搞优质品种,而且还要发展一些国际顶端级的品种。要大力发展成品农业,搞好农产品的深层次加工开发。

4、要抓好机制上的转变,打好效益农业的运作基础。要搞活农村土地使用权,可以明确,农村土地所有权为集体所有,农村土地使用权为劳动者个人使用,在已定30年不变的基础上,只要是依法使用,积极履行合同,就可以长期拥有,乃至100年。

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把农民的生产与生产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农业生产者与农业市场经营者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5、抓好农村工作方式上的转变,打好效益农业的创新基础。各级党政组织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主要是服务,主要是提供信息、技术、种籽种苗、生产资料购销与多种市场方面的服务,主要是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困难与问题。同时,要注意带领农民开展农业创新活动,积极开拓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标签:;  ;  ;  ;  

论中国特色效益农业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