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制度:新型国家制度的特色安排论文

人民政协制度:新型国家制度的特色安排论文

“统一战线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专题(10篇)

人民政协制度:新型国家制度的特色安排

林 海

(福建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摘 要:“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就人民政协作出的重大创新性论述。在新型国家制度框架下,“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与“人民政协制度”这两种表述在语义和内涵上是等义的。人民政协制度作为新型国家制度的特色安排,主要体现为中国特色统一战线制度安排、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安排、中国特色人民民主制度安排、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安排等具体内涵。这四个维度把人民政协制度置于国家制度层面进行系统性解析,把人民政协制度放在国家治理比较中进行剖析,揭示了“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命题的丰富内涵。人民政协制度满足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多政党、多民族、多宗教、多阶层、多地区的大国治理需要,既有存在必要和发展空间,又为世界民主政治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关键词:新型国家制度;人民政协;人民政协制度;统一战线制度;国家治理

将人民政协视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是中共中央对人民政协性质定位作出的新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就人民政协作出的重大创新性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首次指出:“人民政协就是适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1]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再次强调,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2]。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人民政协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凝结着坚持好发展好人民政协制度的深邃思考。在新型国家制度框架下,“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与“人民政协制度”这两种表述在语义和内涵上是等义的。人民政协制度内生并关联人民民主专政国体,服务并支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服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基本政治制度。

红发天才是谁?他有一个很长很长的名字:安东尼奥·卢奇奥·维瓦尔第(你只要记住最后四个字就够了)。维瓦尔第是一位意大利音乐家,你对他的名字感到陌生很正常,但他的作品《四季》你很可能曾浑然不觉地听到过。这首小提琴协奏曲经常出现在电影配乐中,比如今年口碑爆棚的国产影片《我不是药神》就选用了《四季》做背景音乐。

人民政协制度是新型国家制度的特色安排。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古老的东方大国建立起保证亿万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为具有显著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的制度[3]。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既有研究对“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与“人民政协制度”这两种表述多为直接使用,主要是在人民政协视野下进行讨论,缺乏将其置于国家制度层次进行系统性解析。在新型国家制度层面厘清“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的内涵,对认清和准确把握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职责使命、优势作用和实践要求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依循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从统一战线、新型政党制度、协商民主、国家治理体系等角度,对“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这一重大命题的内涵进行探析。笔者认为,人民政协制度是新型国家制度的特色安排,体现为中国特色统一战线制度安排、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安排、中国特色人民民主制度安排、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安排等具体内涵。

一、中国特色统一战线制度安排

人民政协性质定位的第一层含义是“统一战线组织”,这是人民政协性质定位的本源性特征和基础性特征。从根本上讲,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就是我国宪法规定的“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这是人民政协性质的宪法依据,也是人民政协地位的宪法保证。统一战线从产生的那天起,一直贯穿于近现代中国的民族解放、国家建设、改革开放和追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践之中,实现了从重要法宝到重要制度的重大跨越,成为一项立国治国的中国特色国家治理制度安排[4]。人民政协制度作为统一战线在国家制度层面最重要的组织形式,具备了统一战线制度的性质、功能和特征。

结合上文对冷桥现象的概念探讨,不难看出,之所以会发生冷桥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房屋内外有较大的温差存在。一般情况下,如果房屋内部有较高的温度,而房屋外部温度和内部温度有较大温差存在时,外部的冷空气遇到高温差的墙体,则很容易产生“冷桥现象”。

(一)人民政协体现了统一战线制度的团结凝聚功能

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凝聚了一切可以争取的朋友,把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成本降到了最低程度,赢取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人民政协的诞生见证了这一伟大的革命进程。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共仍然清醒地认识到,共产党员数量的绝对数很大,但相对数(相对于全国人民)永远很小,任务繁重、力量不足始终是党面临的重大问题;通过发挥统一战线重要法宝作用来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是党的战略选择和重要职责。新中国建立的政权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中国共产党建立了统一战线职能部门即统战部,建立了统战组织即人民政协。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极大地增强了党的阶级基础,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苏联没有完整意义的统一战线,既没有统一战线的专门组织,也没有统一战线的健康发展。1936年,斯大林认为,苏联只剩下互相友爱的工人和农民两个阶级,只有一个党即共产党存在的基础,于是宣布苏联已建成社会主义。这实际也宣布了苏联只有一个党可以存在,统一战线在苏联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和理由。相比于中共,苏共的执政风险明显偏大。

“大团结大联合是统一战线的本质要求,是人民政协组织的重要特征。”[1]与其他局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相比,人民政协是国家和社会层面带有全局性的统一战线组织,是最广泛最重要的统一战线组织。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人民政协是统一战线的总部、神经中枢、各党派的总党部。这一形象的说法指明,政协是一个很大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政治舞台,是社会各界参政议政的场所。它团结的范围之广,容纳的成员之多,是其他组织无法相比的。人民政协对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界别、各民族的大团结、大联合,体现出了最大的包容性。它在承认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及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性的基础上,承认阶级背景、阶层、界别的多样,承认思想认识、关注重点与具体利益的多样,承认人民内部矛盾和不同观点意见出现的客观性。“政协不是一盆清水,一盆清水就没意思了。政协就是要团结各个方面的人。”[5]人民政协自成立以来,始终把发挥统战功能融汇于各项工作中,在广泛性日益增强的基础上,把广泛凝聚共识作为政协履职的中心环节,把统一战线工作对象广泛凝聚到政协组织之中,使政协成为国家团结基础的磐石。

人民民主不仅需要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需要完整的参与实践。人民政协作为人民民主重要实现形式的意义在于:人民政协制度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制度和实现方式,是保证人民在投票后仍处于被唤醒状态、在选举以外参与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管理的制度和方式,是以实现人民广泛参与权利的民主形式来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安排。

而苏瓦韦是意大利最知名的白葡萄酒产区之一,盛产知名的白葡萄酒苏瓦韦酒。主要由葡萄品种卡尔卡耐卡(Garganega)酿造(比例最少要达到70%)。主要特点是清爽芬芳,质地清新柔润。杏仁味和花香味比较突出。此外,在苏瓦韦,干白、起泡酒和甜白等类型的葡萄酒都有生产。

(二)人民政协体现了统一战线制度的伟大斗争功能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这表明统一战线是为斗争而创立和存在的。统一战线中“战线”的原义是指敌对双方斗争时的最前线或接触线。没有战线,统战就无从谈起。应用统一战线的基本前提是分清敌友、明确目标指向——分清“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首要问题。没有目标指向,统一战线会丧失警觉性、失去方向性。这就是说,统一战线再广泛,也是有边界的,这个边界就是敌友界限,不能把敌对势力包括到统一战线中来。比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帝国主义,以及今天的反华势力、分裂势力和阻碍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内外势力,都是我们的斗争对象。在国际上,霸权主义之于中国,其敌意掩藏在慢火煮青蛙的和平演变战略之下。对此,“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7]。“各种敌对势力绝不会让我们顺顺利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胜利实现我们党确定的目标任务,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8]。这就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斗争指向中国人民的敌人,认识到保卫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斗争是最好的安全防御。进行伟大斗争,只靠共产党人和工人阶级的力量是不够的,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用好统一战线。人民政协在开展“中共与西方敌对势力新的伟大斗争”[9]中也要担当应有的责任。

本文建立前置光放大激光通信系统中空间光-少模光纤耦合效率的数学模型,并研究信号光接收过程中的干扰因素对少模光纤耦合效率的影响.以两模光纤为例, 提出空间光到少模光纤的耦合理论,分析了光学相对孔径、光束倾斜、离焦、随机角抖动等对少模光纤耦合效率的影响,通过数值计算方法将相同干扰因素下的单模光纤和少模光纤耦合效率进行对比,并通过实验对理论分析进行了验证.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委员时,首次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称为“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11],为我们从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层面厘清人民政协制度的基本内涵提供了重要认识维度。人民政协是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人民政协制度体现了新型政党制度的两大核心特色。

二、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安排

人民政协是在战火中诞生的,是各民主党派等追随中国共产党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斗争并取得胜利的产物。人民政协自诞生以来就是协助中国共产党进行伟大斗争的重要力量。团结和民主作为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都是进行伟大斗争所必需战斗力的核心支柱。只有团结,才能出战斗力;只有发扬民主,才能增强战斗力。人民政协广泛代表性、巨大包容性形成的强大政治软实力,蕴含着实现夺取胜利的巨大战斗力,凝聚了中共攻坚克难、夺取胜利的最广泛支持力量。新时代人民政协充分发挥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是其履职的题中应有之义。第一,政协虽然不是一盆清水,但不能不分敌友,人民政协不能把反人民的人吸收进来。第二,人民政协的统战不能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正如毛泽东指出的:如果“不会拿自己的策略武器去射击当前的最中心目标,而把目标分散,以至主要的敌人没有打中,次要的敌人甚至同盟军身上却吃了我们的子弹。这个叫做不会择敌和浪费弹药。这样,就不能把敌人驱逐到狭小的孤立的阵地上去。这样,就不能把敌人营垒中被裹胁的人们,过去是敌人而今日可能做友军的人们,都从敌人营垒中和敌人战线上拉过来。这样,就是在实际上帮助了敌人”[10]。第三,人民政协要团结可以团结的人,包括经过教育或斗争站到人民中间的人。这里所说的“斗争”,是从团结的愿望出发,通过批评教育引导,纠正错误,增进共识,促使人包括敌人向好的方向转变,形成新的团结。人民政协内部也需要“又联合又斗争”。特别是当统一战线成员思想状况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时,更需要加强政治教育引导,整合和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通过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来统一思想、巩固共识。倘若只求联合而否认斗争,害怕斗争会破裂统一战线,统一战线反而会瓦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斗争中争取团结,在斗争中谋求合作,在斗争中争取共赢。”

(一)人民政协以共产党领导为第一原则,体现了作为新型政党制度组织形式的最大特色

第三,人民政协彰显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民主亲和力。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后,没有取法苏联一党制,而是采用多党合作制度。多党合作制度不是西方竞争型多党制,而是协商合作型政党制度。各民主党派不是中国共产党的反对党,不是与中国共产党分掌政权的联合执政党,而是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亲密友党。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超越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党制。中共在多次是否存留民主党派的争论中保留了民主党派,显现了博大的民主胸怀和远大战略安排。苏联等一党制国家的社会各界的具体利益都由共产党来表达,在缺乏党外有组织监督、很难听到党外不同意见和社会各阶层呼声的情况下,苏联共产党执政就容易走向一党专制进而丧失政权。人民政协为中共提供了配合民主集中制的民主协商平台,使我国“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有专门组织保障。

政党制度的本质是阶级专政,这是由哪个阶级占据统治地位来决定的。资产阶级政党制度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形式。西方政党制度的运作方式一般是两党制和多党制,通过竞选轮流执政来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这种方式把人民对资产阶级统治的不满转化到对某一个政党的不满,以平息人民怨气、稳固资产阶级统治。另一方面,轮流执政是处理资产阶级内部矛盾的办法,因为不论哪个党上台都维护资产阶级统治。但如果有资产阶级以外的政党要掌控政权,则是决不允许的。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允许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主张社会主义制度的政党发展壮大。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政党形式上是多党,本质上却是一党——都是资产阶级政党。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的性质决定的。人民民主专政从根本上规定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核心价值和制度要素,形成了与西方政党制度截然不同的政党政治。适应人民民主专政国体要求,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服务,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确立和发展的内在逻辑[12]。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支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党政治形式。社会主义中国一切制度存在和建立的根本在于坚持共产党领导,在于巩固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也是人民政协制度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这是人民政协作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重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的基点。

国家治理体系是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把人民政协定位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政协性质定位的新发展。人民政协发挥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机构作用,是共同发挥国家治理作用的重要政治组织。人民政协作为非权力机关,用中国特色方式解决了参与治理的问题。作为一项制度,它事实上发挥着独特的国家治理功能——协商治理功能、统战治理功能和民主治理功能。

(二)人民政协以团结合作为建构宗旨,体现了作为新型政党制度组织形式的基本底色

第一,人民政协彰显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政治认同力。政治认同是人民群众对于政权的心理归属感,取决于利益认同。人民对政党制度的政治认同在于,其能够维护多数人利益。资本主义的政党政治只是为少数处于财富金字塔顶端的资产阶级服务,是极少数垄断资产阶级维护其根本利益的工具。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为最大多数人服务,它突破了西方政党制度利益代表的局限,广泛真实地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各民主党派成员在中国社会主义各个历史时期都属于人民的范畴,这是政党合作的前提。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长期存在阶级差别,存在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社会集团,各民主党派所联系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也将长期存在。这就决定了多党合作将长期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执政、各民主党派合作参政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利益代表的根本性和各民主党派利益代表的拓展性相一致,成为中国政党制度内在要求。人民政协作为新型政党制度的组织形式,以实现、维护和发展绝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在政治上和组织上具有最大限度的包容性。参加人民政协的各界别在具体利益和观念方面存在差异, 但在共同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目标上是一致的, 这是人民政协各界别共同的政治基础。人民政协坚持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与各阶层人民具体利益相统一的要求,是应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变迁挑战,避免经济利益多元化向竞争型政党政治的利益多元化转变的政治安全阀;是扩大对各种社会力量的融合度,更好地整合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和政治意愿的制度安排。

第二,人民政协彰显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协同凝聚力。相对于西方以竞争为主、偶有合作的政党制度,以合作为全部内涵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克服了西方政党制度党派纷争的痼疾,构建了凝聚力超强的政党关系和政权运作方式。西方政党制度是资产阶级体系内的分权、监督与制衡,党派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政党博弈经常丧失必要的理性与包容,致使国家极化和社会撕裂。这些弊端从政党关系层面看,归根结底是因为过度专注于彼此间竞争,损害了政党之间本应维护的合作。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鲜明特点和优势在于其紧密合作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各民主党派协同凝聚起来,创造了领导与被领导相统一、执政与参政相结合的独特的政权合作运作方式,形成了和谐共生的政党合作关系。中国没有出现西方国家的政党倾轧现象,这同毛泽东为中国政党制度定下的坚持“党与非党的联盟”并将民主党派协同凝聚于政权中的基本执政格局紧密相关。延安时期,他就强调:“国事是国家的公事,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因此,共产党员只有对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利。共产党的这个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原则,是固定不移的,是永远不变的。”[13]“须使党外人士有职有权,敢于说话,敢于负责。”[6]396人民政协作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组织形式,正是为中国共产党凝聚各民主党派发扬民主、参与国是、团结合作而建构的专门党派性机构。

1)宣传鼓励类:例如农业电排灌、港口岸电等电能替代领域经济与减排效果较好因用户认识不足而增加推广的,可以电能替代纳入地区发展规划并大力宣传。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最大特色,它从根本上划清了与西方政党制度的界限。西方政党制度产生于议会政治,政党要获得执政权必须通过选举。选举是其政权合法性的基础。资本主义政党政治实际上是选举政治,选票绑架政党,政党成为选举政治的傀儡。通过选举,资产阶级用虚假民主方式实现了资产阶级法权和资产阶级专政。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权则是历史内生性产生的,其政权合法性来源于人民的奋斗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权是人民给的,是在领导人民的革命斗争中,通过人民的拥护而授权给共产党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不能用基于西方历史的宪政主义理论来观照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最根本的道义依据是,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私利,它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以及西方政党的本质分野。而西方资产阶级政党,不管是执政党还是反对党、在野党,都不是为最广大的劳动大众利益和人类解放奋斗的党,都不可能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资产阶级政党是依靠利益的一致性形成的组织,政党是不同利益集团的代表。资产阶级之所以有多党,是因为其内部分化出不同的利益集团。这些“利益党”以控制政府权力作为实现本群体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资产阶级专政就是不同利益集团以政党轮流执政的方式对国家权力进行分赃。而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并保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自身没有特殊利益。中国共产党能够凝聚最优秀的人、动员最广泛的人,领导包括各民主党派在内的一切人民民主的力量。

三、中国特色人民民主制度安排

统一战线及其组织人民政协最核心的问题是领导权问题——团结凝聚在谁的周围。谁领导谁、谁追随谁的问题,是比统一战线的广泛性更根本的问题。中共掌握对人民政协的领导权,就是在政治上逐步把同盟者提高到当前纲领的水平,这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主导性原则。但这种主导性原则又是和灵活性结合起来的,即善于灵活适时地改变策略,善于照顾同盟者的利益,否则统一战线建不起来,建起来了也难以巩固。这种策略主要是政治领导,是通过加强中共自身建设来实现团结凝聚的示范带动性领导。毛泽东指出:“所谓领导权,不是要一天到晚当作口号去高喊,也不是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我们,而是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说服和教育党外人士,使他们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6]中共建立统一战线,不是出于为一己一群谋私利,而是为了实现发挥人民积极性的真正大团结。中共对统一战线及人民政协的领导权,是在领导人民进行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中形成并由人民赋予的。

(一)人民政协作为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是人民民主的内在需求

人民民主的本质是人民民主专政。对人民的民主和对敌人的专政结合起来,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探索和建设的指南。随着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的所有阶级阶层都被纳入了人民的范畴,各民族、各阶级、各团体和各社会群体都成为人民的构成部分。“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14]社会主要矛盾不再是阶级社会中的对抗性矛盾,而是在公有制基础之上的人民内部矛盾。这些矛盾应当用协商的方式去解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体现出更加鲜明的人民性、民主性和协商性,凸显了政治协商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当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后,人民民主的主体就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各民族、各阶级、各团体的人民联合体。在这个人民联合体中,中国共产党是人民民主的领导力量,各民族、各阶级、各团体和各社会群体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力量。这种人民民主形式需要中国共产党与各民族、各阶级、各团体、各党派和社会各界代表的政治协商,这就是人民民主专政自身所包含的政治协商的逻辑[15]。人民政协作为体现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的独特制度安排,汇聚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于专门协商机构之中,内生于人民民主之中。

人民政协作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国家阶级性民主下人民民主的表现形式。从人民政协创立的历史背景看,人民政协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上统一战线的延续。人民政协诞生时定位为统一战线组织,决定了它的本源性质不是阶级性的权力机关,而是统一战线的联合组织。从宪法制度设计层面看,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属于协商民主范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写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人民政协不是国家机构,但人民政协存在的宪法定位是毋庸置疑的,而且这一定位是根据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确立的。人民民主专政决定了社会主义中国的两大民主制度与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共和国的政体,是人民民主的根本实现形式,代表着国家的阶级性。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人民政协作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始终必须在人民民主专政框架之下,为中国共产党集中意见、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服务。

(二)人民政协作为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

第二,人民政协制度通过履职来实现独特的民主功能。首先,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是民主协商。政治协商是一个双向发力、民主互动的过程,既是把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转化为各民主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共识的过程,也是听取政协委员意见建议而丰富完善中国共产党政治主张的过程。西方竞争性政治模式依赖私有制与资本,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往往被忽视,社会经常撕裂成互不相容的对立利益集团,很难相互协商和达成共识。其次,人民政协的参政议政是民主参与。参政议政是通过调研报告、提案、建议案或其他形式,向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提出意见建议。这是人民代表大会之外又一个重要的广集民智、广求善策的制度安排,为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成员表达愿望和诉求提供了制度渠道。再次,人民政协的监督方式是民主监督。民主监督通过建议和批评进行协商式监督。重视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对中国共产党的批评监督,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人民政协的优良作风。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毛病还很多。我们不怕说出自己的毛病,我们一定要改正自己的毛病。我们要加强党内教育来清除这些毛病,我们还要经过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来清除这些毛病。这样的内外夹攻,才能把我们的毛病治好。”[13]809-810“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大家知道,主要监督共产党的是劳动人民和党员群众。但是有了民主党派,对我们更有益。”[16]人民政协监督就是为跳出历史兴亡周期率逻辑而设计和存在的。与人大的权力监督不同,政协监督不具有法律效力。但这些意见、批评和建议具有比社会监督更大的效力。和西方资本主义政党为竞争需要相互拆台攻讦的监督相比,政协监督的目的是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此,政协监督的实质是一种合作。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党制缺乏监督相比,人民政协对国家政权的稳健运行发挥着补正减震作用。

第一,人民政协制度是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补充。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国家政治制度设计概括为“两个制度安排”: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安排,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这两个制度安排深刻揭示了人大制度和政协制度的内在联系。人民民主专政是人民民主的实质,确保人民代表大会成为人民民主的根本实现方式。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工农联盟的基础地位和各民族、各民主党派、各团体和各社会群体参加国家管理的平等地位,构成人民民主专政的结构关系。人民代表大会确立和巩固人民民主制度的阶级基础,确立人民民主的主体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民族、各阶级、各团体的人民联合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确保各民族、各阶级、各团体和各社会群体都能平等参加国家管理的国家基本政治制度。人民政协作为实行新型政党制度的组织形式,是对人大制度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重要补充。人民政协制度不仅可对人大制度的选举民主进行补充,而且拓展了人大制度对人民群众意见表达的回应性,为人大制度补充吸纳了更广泛的社会政治力量,从政权之外强化了人大制度的合法性。从民主实现方式看,人民政协作为非权力机关,对人大的补充作用体现为团结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增强人民民主制度的群众基础,彰显国家政权基础的广泛性。

四、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安排

他已经在心里把这首诗朗诵了一千遍,一万遍。他渴望在五月里深情朗诵这首诗。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在眼前展开:尖利的麦芒上闪动着晶亮的太阳,早起的鸟儿们开始啄食麦粒。熏风徐来,亮闪闪的太阳顺着熟透的叶尖滚落尘埃。十字木架穿一件破旧衣裳作的稻草人,在簌簌麦浪声中,扬起细细的柔软胳膊,鸟儿便腾空而起,一大片密密麻麻的,像撒开一张巨大的鱼网。他想象着,在五月的麦香里,在金色的阳光里,与雪萤完婚。

(一)人民政协的协商治理功能

人民政协是国家层面的专门协商机构,这是人民政协作为国家治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新定位,是新时代人民政协的新方位。在国家层面,我国已有专门的决策机构、立法机构、行政机构等,还需要明确专门协商机构——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是最能综合承载人民政协性质定位的概念。从性质上看,政协的功能需要通过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的发挥来实现;从职能上看,政协履职水平的提升需要通过做好专门协商机构的工作来实现。专门协商机构的表述阐明了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责是搭建协商平台。人民政协参与国家治理的基本工作机制是在专门协商机构中进行政治协商。人民政协承担着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任,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

(1)含矿岩石稀土含量(ΣREE)很高,含量为159.4×10-6~353.7×10-6,这与该矿区岩石的源岩砂岩性质很吻合。

人民政协的协商治理功能是独一无二的。人民政协以协商民主的方式参与国家治理是中国本土的独创。中国的协商民主深深植根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政党理论和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当西方在热烈讨论协商民主问题时,它在中国已有了半个多世纪的成熟实践。中国在20世纪40年代末就在国家层面建立了以协商民主方式参与国家治理的组织形式——人民政协。人民政协参与国家治理的协商主体具备西方难以企及的广泛性。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人民政协参与国家治理的协商主体能够广泛囊括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力量,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巨大包容性。这就避免了西方协商民主过分依靠社会组织与利益集团所必然导致的精英化色彩过重的问题。此外,人民政协以协商民主的方式参与国家治理的根本优势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人民政协以协商民主方式参与国家治理的健康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穿到人民政协全部工作中,始终是人民政协实现理性化、高效化参与国家治理的根本原则,是协商民主实现人民利益、达成各方共识,避免协商陷入无止境争论的基本保证。

(二)人民政协的统战治理功能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不是一时之术,而是执政之道和治理之道。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同盟者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的政治共同体。统战是其第一功能,团结是其第一主题。人民政协发挥统战功能是参与国家治理的基础性使命。人民政协以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囊括大陆范围内全体劳动者、建设者与爱国者;再以爱国主义、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复兴为政治基础,囊括大陆范围外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其汇集引导各方正能量的覆盖面之广、团结面之宽,是其他政治组织和社会组织无法比拟的。人民政协把最大范围的统战工作对象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服务。人民政协发挥统战治理功能,是以工农联盟作为大团结大联合主体基础的。工农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也是中国共产党进行国家治理的基石。在新时代工农联盟重要性丝毫没有减弱的格局下,人民政协发挥统战功能时不能忽视工农联盟的主体性。

当今时代,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民政协愈益成为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各界进行思想政治引领、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阵地。人民政协自成立以来,一直具有从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的层面来发挥治国理政功能的优势。人民政协建立的本身就是思想政治引领的成功范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思想感召力和政治影响力。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人民政协担负着把所有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紧密团结在一起的使命。人民政协进行党的思想政治引领,既是其历史发展进步的重要经验,也是其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统战功能的重要标志。首先,人民政协实现思想政治引领、凝聚各界共识,最根本的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其次,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政协的全面领导体现在政协委员的模范表率作用和政协委员中共产党员的先锋引领作用上。再次,人民政协具有协调各方分歧,克服社会离散,促进社会整合,使各方分歧在交融中趋同、疑虑在交融中消除、矛盾在交融中化解的重要功能。人民政协在民主协商中广泛凝聚共识、引导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为维护国家的安定和谐发挥着积极作用。

(三)人民政协的民主治理功能

创建人民政协的目的就是以民主方式实现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治理的有效领导。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民主治理国家的重要渠道。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民主治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根本前提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政协中各界别的政治参与是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的内在要求和本质规定。人民政协把不同社会群体政治参与的要求纳入体制内,扩大了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提升了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民主性和开放性。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为实现人民民主专政服务,人民民主专政则为协商民主的顺利实施提供安定团结的环境。只有人民民主专政提供国家民主治理,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人民政协为人民”[2]。任何国家治理一旦偏离了治理的人民性,就会沦为不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治理。西方很多国家的治理能力下降,根本原因在于其国家治理是由资本治理,不是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目标。人民政协使我国避免了如西方国家那样由资本在幕后推动议会协商带来的治理困境。因此,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国家民主治理的最本质的特点,是确保人民政协有效发挥民主治理功能的根本前提。

人民政协发挥民主治理功能的战略定位和发展边界始终是社会主义框架。协商民主是人民政协实现民主治理的形式,它属于民主集中制的方法民主,不属于阶级性的国家民主范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要把民主集中制的优势运用好”。人民政协发挥民主治理功能的战略定位,表明其发展边界必须是在社会主义的框架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2]人民政协发挥民主治理的功能,不能向权力机关发展,不能向两院制倾斜。人民政协没有刚性权力,是我国政治体制的最初设计就决定了的。从其建构与发展的背景看,人民政协的职能不是由选举产生的授权式、任命式职能,它没有代表的选举基础。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它是没有刚性权力的。正如毛泽东指出的:“政协的性质有别于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它也不是国家的行政机关……如果把政协全国委员会也搞成国家机关,那就会一国二公,是不行的。”[17]在国家治理体系中,人民政协既不可能也不需要变成像西方上议院那样的机构。西方国家有近半数将议会分为上、下两院,分享立法权和法律监督权。人民政协与上议院在本质上没有任何共同之处。在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框架中,只有人大才是国家政权机关。政协参政不行政、建言不决策、监督不强制,主要通过协商发挥民主治理功能。

五、结 语

人民政协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政党理论、民主政治理论在中国实践、汇聚、交融的产物。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自觉的政治设计,是适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制度安排,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不同于人民代表大会,也不同于政党和其他社会团体,更不同于外国的议会组织。它不是决策机构,而是献策机构;不是权力机关,而是聚力机关;不是协商主体,而是协商平台;不是群众团体,而是政治组织。人民政协制度满足了多政党、多民族、多宗教、多阶层、多地区的大国治理需要,发挥了独特的制度优势。人民政协作为体现中国特色统一战线制度安排、新型政党制度安排、人民民主制度安排和国家治理体系安排的政治组织,承载着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任。“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这一命题,是用中国理论解释中国政治实践及其逻辑的重大论断。把握“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的命题,就是把握新时代人民政协担当新使命、新任务、新方位的准绳;就是树立拒绝“飞来峰”,避免在根本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打破西方民主迷思的根本遵循;就是坚持“政协就是政协”,体现为世界民主政治发展贡献中国方案的坚定自信。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1日)[N].人民日报,2014-09-22(2).

[2] 习近平.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9月20日)[N].人民日报,2019-09-21(2).

[3] 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继续沿着党和人民开辟的正确道路前进 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9-09-25(1).

[4] 林华山,罗振建.统一战线制度:一项立国治国的中国特色国家治理制度安排[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14-24.

[5] 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62.

[6]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742.

[7]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2017年10月18日)[N].人民日报,2017-10-19(2).

[8]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顽强奋斗 王沪宁出席[N].人民日报,2019-09-04(1).

[9] 韩庆祥.深刻理解和把握“新的伟大斗争”[N].人民日报,2014-07-23(7).

[10]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3-155.

[11] 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致公党无党派人士侨联界委员时强调 坚持多党合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18-03-05(1).

[12] 袁廷华.与国体相适应的政党制度[N].学习时报,2007-11-19(5).

[13]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9.

[14] 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64.

[15] 肖存良.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理论资源[J].中国政协理论研究,2012(2):11-15.

[16] 毛泽东文集:第7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4-235

[17] 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84.

DOI:10.13946/j.cnki.jcqis.2019.06.004

作者简介:林海,福建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引用格式:林海.人民政协制度:新型国家制度的特色安排[J].统一战线学研究,2019(6): 31-41.

中图分类号:D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378(2019)06-0031-11

责任编辑:孙德魁

标签:;  ;  ;  ;  ;  ;  

人民政协制度:新型国家制度的特色安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