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经济控制战略概述_国民经济论文

国有经济控制战略概述_国民经济论文

国有经济控制力战略论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有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6271(2000)03-0036-06

自中共十五大起,国有经济改革的重点,突出了培育和增强控制力的内容与要求。从我国的改革实践来看,国有经济控制力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培育和强化国有经济控制力也并非易事。因此,除了在改革过程中注重培育国有经济控制力外,还有必要从战略的高度研究培育国有经济控制力的问题,制定国有经济控制力战略。国有经济控制力战略是指导和规范国有经济控制力培育和作用的重要因素。

一、国有经济控制力战略的重要性分析

1.国有经济控制力的含义

国有经济控制力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概念,一般而言,它主要是指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量,具体些说,它是指通过对关系国民经济的命脉部门、关键领域和战略产业实行国家所有制,以规定、主宰和支配它们运行与发展的方向,并通过自身的重要性,进而主宰和支配国民经济运行发展的方向、秩序、速度、结构、规模等内容和关系的实力与能力。这种控制力量主要表现为控制的目标、控制的方式、控制的程度、控制的范围、控制的效果等内容。其实,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面临改革和发展两大要求,在这一时期国有经济一方面是改革的对象,另一方面也是发展的动力,因此,控制力在不同时期、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其目标、具体表现形式和作用方式等都是不同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又增加了“影响力,带动力”的内容。笔者曾经提出国有经济控制力实为“七位一体”的观点,即国有经济控制力可以具体分解为支配力、引导力、发展力或促进力、支持力或服务力、竞争力、增值力和市场力。控制力的这些不同内容或表现形式,一方面说明国有经济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关系,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国有经济在改革和发展中的作用多样性与目标多样化特点。无论是计划经济体制还是市场经济体制,国有经济的这些职能是难以改变的,也是客观上需要的。

2.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必须通过控制力来表现和保证

国有经济的重要性是由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所决定的,但国有经济的重要性与国有经济控制力的重要性不同,前者一般要通过后者来体现和保证,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有经济的重要性必须通过它的控制力来表现。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主要是引导和保证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全体人民的广泛利益,一方面确保和改善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确保和促进共同富裕的逐步实现。因而它所表现出来的主要是引导力。

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命脉部门、关键领域和战略产业中,国有经济既然要占据主体地位,因而主要表现出支配力。对于落后地区来说(目前的西部大开发也许是最明显的例子和最切实的问题)国有经济虽然是以控制力的形式进入和发挥作用的,但目的是为了直接促进落后地区更加迅速地发展,或者带动落后地区发展,因而,控制力应该具体表现为促进力或发展力。

由此可见,在社会主义市经济体制中,国有经济控制力的提出,较好地解决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有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种种不适应的地位和职能问题,尽管这还没有在解决国有经济效率问题上发挥明显作用,但的确为国有经济的改革开辟了新的道路,这既是改革经验的总结,也是对今后改革的规范与要求,而且,无论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是国有经济控制力本身的形成与有效作用,都是地位重要、影响面广、关系复杂的艰难改革,即需要从战略上对待它,它本身也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战略。

3.国有经济控制力与经济体制改革

国有经济改革所走过的是一条“摸着石头过河”的道路,但大方向则一直是明确的和正确的,即增强国有企业的生机与活力。现在,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即在微观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宏观上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改组,培育国有经济控制力,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如果说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有其战略,那么,无论是微观的还是宏观的改革,也都要具有战略性。

对国有经济进行改革,并不是“普渡众生”,而是为了寻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国有企业的新出路。现在我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改组,离开了控制力是难以进行和实现的。我认为,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主要包括三大方面,一是从所有制角度对国有经济的比重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国民经济中保持适当比例的国有经济,一般的国有经济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股份制改造,促使它向其他公有制形式转化;二是从区域经济的角度对国有经济的分布状况进行改革,并确定不同经济区域的国有经济控制力的具体作用方式与运行目标;三是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对国有经济的结构进行改革,既要在国民经济结构范围内考虑国有经济结构问题,也要谋求国有经济自身结构的合理化。无论战略性改组的哪一方面,都离不开控制力的形成与作用。

4.国有经济控制力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国有经济的职能比其他所有制经济要多,比其他所有制经济对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要大,国有经济职能的调整,改革目标的重新设定,不仅对国民经济会发生重要影响,对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也将产生新的作用。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国有经济控制力,其影响程序一般是这样的:国有经济影响国民经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决定社会物质基础,社会物质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民主化建设和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而决定社会的整体文明程度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需要制定科学的国有经济控制力战略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相配套。

二、制定国有经济控制力战略的原则与目标

1.国有经济控制力战略的基本原则

制定和实施国有经济控制力战略至少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容原则。一般而言,国有经济控制力与市场经济的其他特点和要求不同,它不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要求,而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殊要求,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质与特点,又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而显示出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定。因此,培育和强化国有经济控制力,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决不能为了简单地保证对国民经济的控制而忽视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要求。

二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保证原则。这是上一个原则的延伸。我国现阶段的国民经济运行与发展,是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甚至可以说,我们并不是为了发展而发展,而是要实现一种通过改革而实现的发展,通过经济的市场化而不是再走计划体制的道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因此,培育和强化国有经济控制力,既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融合,还要从引导和保证的角度发挥作用,成为推动、规范和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重要力量。

三是重要性原则。即国有经济控制力必须体现它在国民经济运行发展中的重要性,这个重要性除了要有一定的数量要求外,重要的是要从国计民生或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方面考虑国有经济的行业选择,要从区域经济重要性确定国有经济控制力的发挥形式与程度,要从发展的角度促进战略产业的成长,占领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由此可见,重要性原则是为了形成一种基础性和敏感性控制力。

四是“三集”原则,即集中、集团和集约的原则。这是制定和实施培育与强化国有经济控制力战略的具体改革实践中所应坚持的原则。

集中原则。在重要性原则指导下,国有经济必须进行战略性改组,集中原则指的是,国有经济应该改变面广、量大、点散、规模小的特点,进行行业和区域重组,集中于命脉部门、关键领域和战略产业,不能不分轻重,面面具到。控制力是在其他所有制经济广泛存在和共同发展中才能形成和发挥作用的。集中原则是为了形成一种产业控制力。

集团原则。即国有企业不能再象过去那样,把有限的资产分布在过于广泛的领域,以至国有企业的规模过小,缺乏实力和竞争力。要形成和发挥国有经济控制力,必须通过资产的市场重组实现适度集中,改变规模过小的现状,形成较大的规模集团,因而,集团原则是为了形成一种规模控制力。

集约原则。只要是经济活动,就有一个效益要求或效益目标,对于国有企业来说,虽然具有目标多元性特点,但都必须促进目标的最大化实现。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改革明确提出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问题,集约化经营、效益化增长,是与改革目标结合在一起的要求。因此,集约原则是为了形成一种质量和效益控制力,对于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来说,尤其如此。

以上四个原则是有机统一的和依次递进的,只有坚持重要性原则,才能进行集中化改革,只有进行集中化改革才能进行集团化重组,只有进行集团化重组,才能确保集约化经营和效益化成长。

2.国有经济控制力战略的目标体系

改革和发展中的国有经济控制力和影响力,必须从多个方面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作用,今天根据改革的目标与要求培育国有经济控制力,其目标显然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体系。

从国民经济运行发展的角度来说,国有经济控制力战略可分为这样几个方面。

命脉部门和关键领域控制力战略目标。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即使是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和加入WTO,进一步开放国家经济,但关系国计民生、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命脉部门和关键领域必须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如货币印刷、海关、军事工业、金融、重要的基础设施系统等。这些部门和领域的控制力,在于确保社会经济系统秩序的稳定、安全和有效。

战略产业控制力战略目标。战略产业对未来发展影响重要,其控制力战略目标是从发展的角度而言的。就我们现在已有的知识来说,电子信息技术、海洋工程、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对一个国家在开放竞争的环境中生存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战略产业控制力战略目标,是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确保若干领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

区域经济控制力战略目标。不同的经济区域,其地位、影响和发展目标都不尽相同,国有经济的控制力的具体内容及其战略也将各有侧重。一般来说,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国有经济控制力主要是服务力、增值力、引导力,其目标是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并在竞争中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对于欠发达地区,主要是支持力、促进力和发展力,其目标主要是作为发展经济的国家队,支持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从而实现共同发展。

重要环节控制力战略目标。对于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国民经济来说,投资、市场、消费等,都是重要的经济活动环节,国有经济在这些环节应该形成自身的控制力,主要是控制它们的规模和方向,目标是确保它们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关系相适应,促进国民经济系统的有序化、协调化和高效化。

竞争性企业控制力战略目标。国有经济完全退出竞争性领域,在我国是行不通的,但并不是要在所有竞争性领域都保持一定的比例和力量,而是要在既有竞争实力基础,又比较重要的竞争性领域,适当集中,形成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其目标是把参与竞争、促进竞争和规范竞争统一起来。

三、国有经济控制力的宏观战略

国有经济控制力的宏观战略,主要是指通过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改组,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而形成和强化国有经济控制力。显而易见的是,“战略上”和“整体上”,它所表现出来的含义与要求,都是宏观上的。具体些说,国有经济控制力的宏观战略主要表现在四大方面。

1.从总量上调整国有经济比重。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过高的现象,已经由非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现在,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已经下降到40%左右,而且还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这种所有制结构与比例的变化,是符合所有制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

国有经济的所有制结构调整战略,主要考虑国有经济的产业适应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性、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资产质量等因素。一般来说,凡是关系国计民生、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等产业,国有经济不应该为了调整所有制结构与比例而退出,而是应该集中力量,运用国有经济的特殊优势,把它做得更好,这些领域的所有制主要是国家垄断或国家控股。

在竞争性领域中的国有经济,要形成和发挥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主要依靠它的资产质量和规模能力,竞争性领域的国有经济,应该在“三集”原则指导下进行战略重组。

2.从区域布局上调整国有经济的空间分布,这是国有经济的区域经济布局调整战略,不同形式的国有经济控制力在不同的经济区域具有不同的责任和使命,要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确定国有经济控制力的特殊内容。

一是核心经济区域中,国有经济需要更多地从控制力、影响力和引导力方面发展和发挥作用。核心经济区不仅经济发达水平高,资产比重大,上缴税收多,而且对国民经济运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无论国有经济要从哪方面表现和强化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都需要重视核心经济区,或者说,要发挥控制力、影响力和导向力的国有经济,应该更多地分布于经济发达地区。

二是对于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国有经济应该更好地发挥促进和推动作用。众所周知,落后地区的经济必须加速发展,否则会产生一系列问题,但是,如果没有相当的外部力量介入和拉动,希望它们走内生型发展道路,是不切实际的。而外部力量的促进,主要是优惠政策和加大投资两种方式。国有经济的特殊性决定了它要对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承担相应的责任。那么,这时的国有经济就不是如何形成和发挥控制力的问题,而是如何更好地促进和推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是一般的经济区域,国有经济应该更多地接受市场竞争的考验和选择,在竞争性领域与其他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

3.从行业分布上调整和优化国有经济的产业结构,这是国有经济的领域选择战略,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放开一般,保证重点。关键领域、命脉部门、支柱产业、战略产业等,是国有经济需要保证地位和进一步发展的产业。

我们知道,决定某种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的因素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资产总量,二是资产质量,三是资产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是命脉部门还是一般性部门,是主导产业还是从属产业),四是资产所在行业的生命力或发展前途(是朝阳产业还是夕阳产业)。这也就是说,在行业分布上调整和优化国有经济的产业结构,需要将四个方面结合起来进行考虑和判断。

扩大国有资产总量。调整和降低国有经济比重,只能是非国有经济快速发展。在“三集”原则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国有企业,有资产总量增加是竞争力增强和增值力提高的标志。

提高国有资产质量。国有经济要在竞争环境中提高资产质量,必须在调整行业分布、优化结构和扩大组织规模等几个方面改革,既要把国有资产相对集中于适合国有经济的行业,适应国民经济结构对国有经济的要求,也要形成国有经济的企业规模,还要提高国有资产的流动性,这样才能通过增强竞争力和增值力来表现国有资产的质量提高。

增强资产重要性。资产重要性是指产业关联度高、影响大的行业或企业的资产,它对国民经济的运行发展,乃至社会稳定,往往比其他行业或企业的资产更为重要。国有经济显然要更多地进行这样的改革,通过市场进行资产重组,通过深入分析和科学预测,自觉地将国有资产更多地集中于这些行业和企业之中。

强化资产生命力。企业大多有生命周期,不同行业和企业分别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于国有经济来说,在生命周期明显的行业,必须着眼于未来影响,在生命周期不明显的行业(如城市基础设施等),国有经济要更多地强化设施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国有资产的生命力。

4.从发展趋势上,把国有经济集中在对未来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产业之中,把那些一般性的产业充分放开,由各种所有制经济自由竞争地发展。也就是说,国有经济在产业选择上,更多地应该从未来角度考虑问题。对于发展趋势的评价和判断,需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从世界范围角度分析而认定战略产业,二是从比较资源优势的角度来判断优势产业,三是从发展潜力角度来分析优势产业。

四、国有经济控制力的微观战略

国有经济控制力的微观战略主要是国有企业控制力战略。根据企业所在行业的重要性不同,可以分别采取以下五种形式。

1.独资型企业控制力战略

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都只是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一部分或一种表现形式,因而几乎所有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都包含了非经济的内容与特点,所以,对于那些特别重要的行业和企业,它往往具有更加突出的非经济意义,国有经济要加以严格控制,确保国民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对于这样的企业,非国有经济或非本国经济是不准进入的,国有经济控制力的组织形式是独资企业。由此可见,独资企业的控制力,不是指企业本身而言的,而是独资企业在国民经济、人民生活、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等方面要发挥控制力作用。对于独资企业的控制力战略来说,不是如何更好地控制企业本身,而是如何更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来形成、调整和优化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2.垄断型企业控制力战略

在一定程度上,垄断就是控制,垄断企业的控制力也就是一种垄断力,同独资企业的控制力不是对自身而言一样,垄断企业的控制力也是为了更好地形成和发挥对其他方面的影响力。然而,尽管垄断往往具有某种客观必然性,但垄断存在种种不足是显而易的,分析垄断企业的控制力,不是为了更多更好地进行垄断,而是一方面了解在一定时期形成和保持怎样的垄断是最为科学合理的,另一方面把允许的垄断发挥最大的优势,克服它的缺陷。垄断企业控制力战略,就是从战略的角度对这两方面的问题进行科学设计与规划。

3.控制型企业控制力战略

控制型企业主要是指国有控股企业。国有控股企业的控制力,是通过投资而形成的所有权(控股权)而实现的。对于控股型企业的控制力,它所影响的包括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直接控制力是它控制的对象,间接控制力是通过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而表现出来的。对于竞争性领域和某些传统的垄断领域来说,为了促进发展和提高效益,逐步而适度的放开是必需的和必然的。这些领域中,国有经济无论在资产数量、企业规模、技术水平、市场占有率等方面都是具有相当的竞争优势的。因此,国有企业要通过资产重组和规模调整,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的组织结构与运行规则进行改组。

4.自由竞争型企业控制力战略

国有经济是否应该在竞争性领域占领一席之地,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这个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在我国则不一样,一般而言,国有经济的产权性质与关系,的确难以保证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效性,但由于我国的国有经济曾经一统天下,要在不长的时期内实现国有经济从竞争性领域退出,是不切实际的,甚至可能是有害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国有经济不需要进行领域调整和转移,不需要进行资产集中和规模重组,有所为有所不为,有进有退,是国有经济在竞争性领域进行竞争和改革的基本原则。

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控制力战略,主要是根据竞争性产业的特点、发展趋势和要求,确保和促进已经形成竞争力基础的企业继续发挥优势力量而制定的战略。现在,国有经济虽然在国民经济市场化改革中几乎出现了全面的困难,不管国有经济的产权安排存在怎样的不足,但事实是已经有相当的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形成了规模、提高了实力、取得了效益,并且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和发展态势,而且,由于国家出台了一些新的改革措施,今年的国有经济在整体上已经出现了喜人局面,盈利企业增加,利润率不断提高。这说明,国有企业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增值力和盈利力,仅仅依靠自身的改革和努力是不够的,只要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尽力消除传统体制留在国有企业的种种困难,即使在竞争性领域,国有经济也能够大显身手;另外,国有经济出现效益提高的发展态势,除了政策支持以外,在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思想指导下,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改组是重要原因。

由此可见,竞争性领域的国有经济控制力战略,就是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以实现集中、集团和集约,提高竞争力和增值力的战略。

5.战略产业控制力战略

在国民经济中,不同产业分别处于不同的环节,表现出不同的地位和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其中战略产业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与稳定是十分重要的,对于我们这样的大国来说,尤其如此,因此,在国有经济控制力中,战略产业的地位与作用非同寻常,战略产业控制力战略也就成为国有经济控制力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战略产业控制力战略,主要是指国家要通过科学的分析预测,对世界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趋势有一个富有远见的认识和把握,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规划与措施,然后运用国家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力量来保证实施。简单地说,它是对战略产业要从战略上进行全方位规划和部署。

对于我国而言,战略产业控制力战略的主要内容至少应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关系发展能力的战略产业控制力,在战略上,要将战略产业作为关系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能力强弱的主要因素来对待。一般来说,发展能力是一个基于现实面向未来的概念,对于国民经济和国有经济而言,发展能力是通过开放环境中的市场竞争而得以体现和提高的。技术和创新是现代企业竞争的重要基础和动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内容,国有经济发展战略产业,必须要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活动主体的技术水平、竞争力、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

二是关系发展空间的战略产业控制力,在战略上,要将战略产业作为关系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空间大小的主要因素来对待。现在,人们一般都认为,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但与开放并存的是激烈的竞争,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把谋求利益与控制的触角伸向世界各地,另一方面,又在极力制造种种抵制因素,以确保自己在一定范围和领域的既得利益和权力,正因为这样,经济活动的发展空间在扩大着同时也在被压缩着,这种经济发展空间的弹性化,把机遇与挑战结合起来,十分重要。这就要求国有经济发展战略产业时,要考虑一方面能否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能否打入已经形成的竞争市场之中,在更为宽广的空间里开展竞争与合作。

三是关系发展方式的战略产业控制力,在战略上,要将战略产业作为关系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来对待。发展方式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因此,关系发展方式的战略产业,要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依靠加快技术进步实现发展,依靠形成创新机制实现发展。

[收稿日期]:2000-05-06

标签:;  ;  ;  ;  ;  ;  ;  ;  ;  ;  ;  

国有经济控制战略概述_国民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