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技统计资料浅析农业科技资源的配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统计资料论文,农业科技论文,资源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形势和科技形势都有很大的发展。然而进入9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形势和科技竞争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先进国家以科技为先导,表现出相当旺盛的增长势头。我国科技的总体发展,相对世纪水平仍处于劣势,科技竞争实力排名在向后移动。农业科技方面表现出的问题更加明显。“八五”以来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指农业)的项目只有某省农科院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则连年空缺。这是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农业科研的低层次重复、重大成果少、没有大的突破等问题的集中反映。笔者认为,除科技投入不足仍是制约农业科技发展的因素之外,对国家而言,投入本来就十分有限的资金,被由科研结构体制缺陷引起的资源配置不合理而浪费不少,应引起足够重视。
一、从1996年全国农业科技统计资料看农业科技结构现状
从国内形势来看,国家现已具备相当的经济实力,有比较完备的科研开发体系,有一大批水准较高的农业科研人员分布于各级科研机构。我国农业科研机构达1000多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有6万多人,已形成了我国宝贵的科研开发人才资源库。
然而,人才分散的情况比较明确,分布很不均衡。从按职工总数分组统计的表1可以看出:我国农业科研单位中,现有职工总数在50~99人规模的机构数最多,占机构总数的26%;如果将50人以下分为一组,则全国50人以下的农业科研机构为466个,占41%;有37个研究所职工总数不到10人。
表2表明:从事农业科技活动人员以30~49人规模的机构最多,占到25%。如果将50人以下列为一组,那么,全国为701个,占62%。由此看出,科技人员的分散程度非常之大。
高级职称的科研人员,部属机构平均每单位有32人,省属机构平均为14人,而地属平均仅为4.6人,显然,规模较大、高级科研人员较集中的研究机构获得具有较高水平的国家级成果奖励较多。
二、农业科技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1.研究所内部管理体制问题
从上面的科技统计数据可知,我国小规模的研究机构数量较多。在这些机构中,个别总职工数仅十几个人甚至几个人,虽然他们在个体上是比较优秀的、具有较高水准,但由于整体上很难进行结构的优化组合,于是就很难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造成全国不小数量的资源浪费。同时,小规模体制容易出争取课题难、出大成果难、评定职称难、工作积极性低、影响本科研机构的整体水平,又回到争取课题难的恶性循环。
在我们的内部管理体制中,前苏联模式还没有彻底改观,长期存在于科研机构中内部人员比例失调现象比较明显,行政、后勤和科研三大块的格局依然如故,如此格局几乎中大规模的科研单位都存在。这种机制的实际运行状况仍被一些人戏称为:行政做主,后勤当家,科研人员是打工仔。
就拿中国农科院系统1997年度的统计资料来看,全院从事科技活动的总人数5884人,直接从事课题活动的人数为3602人,仅占61%,而科技管理和科技服务人员就有2282人,也就是说,5个人中,每3个人搞课题研究,就有2个人在管理和服务。个别研究所的管理和服务人员甚至超过课题研究的人数。如此情形,课题并非能得到非常周到、满意的服务。
2.科研院所整体分布问题
科研机构重复设置、条块分割相对封闭、科研力量分散、研究内容重复,造成科技投入的严重浪费。
一是条块分割的科研体制,衍出生不同部门不同系统的同类科研单位,数量多,力量分散,形不成较大优势和合力。农业科研单位分属农业部、科学院、水利部、各省、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水利厅等部门管理,一些部门还追求“儿女双全”,似乎研究所的数量多,就可成为重视农业科技的佐证,造成了不同科研机构的大量重复设置。形成农业科研的不合理分布、科研能力分散低下,国家的人力财力资源大量浪费。有人形象地说我国农业科研机构比打碎了的钢化玻璃块数多。
二是这些研究所各自为政内部封闭式的管理,难以达到学科结构、专业结构、人才层次结构的合理调整和整体优化。重大课题在人员的组成上,常常无法打破条块分割的封闭状态,科研人员在更高层次上较难优化组合,更难按照大学科组成学科性的研究中心。
三是重大课题协作难,单位之间为争取课题的主持权和经费使用的主动权,往往单位独立争取课题,造成许多大课题分解成为若干个小课题,或多个重复课题,科研越搞越微观,有限的资金为了平衡各方面的关系,而使科研经费的分配实际上成了撒胡椒面,结果“呛不出鼻涕,流不出眼泪”。这种普遍存在的科研经费分散使用的直接结果是低水平成果数量多、质量低,对农业科技产业起明显推动作用的重大成果少。资金投向形不成拳头,直接导致科研课题形不成拳头,进而使农业科技产业形不成拳头。
三、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浅见
1.建立农业科研“集团军”
按照农业区域,集中多学科,多专业的科技力量,建立不同层次的农业科研、开发机构。农业科研既具有其它科学研究的共性,又具有它的个性。国家应对农业科研院所的设置进行系统的区划研究,根据其个性特点抓大转小,合理布局。按照农业发展区域(不仅仅是考虑省、地行政区域)统筹规划,组建科研院所,要有较大的规模和农业科研“集团军”的功能。原则是合理利用人才资源、增强科研实力、形成科研规模、集中科研经费、提高科研水平、加速科研开发、追求整体高效。
2.建立农业科技大网络
为数不少的科研单位藏龙卧虎,但规模小、结构差,整体不具备科学研究的条件,致使孤掌难鸣、人才浪费。对于这样的研究所应实行撤并,人员重新整体调配,转变各单位的科研、开发、推广的重点职能和工程目标,建立遍布全国的具有现代水平的农业科技大网络,它既不能是“条条”领导,又不属于“块块”体制,而是集中统一的现代管理的有机网络,形成现代农业科技体制新格局。
这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难度比较大,然而这项工作做好了,会使农业科研开发工作实现大翻身,可扭转现存的由于地方保护而进行的低水平重复研究的局面,有利于减小科技开发阻力,推动高水平成果尽快进入市场发挥效益,带来全国农业科技产业大的飞跃。
3.优化结构,改革内部管理体制
这些年科研单位开始进入市场体制,却出现了一些令人不解的现象,行政职能部门拥有权利,后勤保障系统掌握物资财产,各自比较容易地在市场经济中找到了生存发展之路,从事课题研究的专业人员则处境困难,使研究人员置于很尴尬的境地。仔细分析,行政后勤部门根本没有走向市场,实际是在权利保护下,使来之不易的国家课题或横向课题经费无端分流,用于科研的资金大打折扣。
科研院所内部机构应重新设置、调整,定位后勤、行政和专业人员。科研院所的后勤部门应当社会化,完全从科研机构的编制中分离出去。行政部门应大刀阔斧地精简,保留适当数量的精干的科研管理和服务人员。
收稿日期 1999-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