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劳分配中劳动力数量的计量_按劳分配论文

按劳分配中劳动力数量的计量_按劳分配论文

按劳分配中劳动量的度量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劳动量论文,按劳分配论文,度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劳动量的度量标准,并阐明了劳动量从本质上来说是通过市场确定的问题,从而论证了按劳分配规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关键词:按劳分配;度量;劳动量;市场量定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是社会主义根本经济特征之一。按劳分配中劳动量如何度量,是经济理论界长期争论的问题。在社会主义经济多元化的社会分配体系中,企图寻找一个客观的,一劳永逸的度量方法是困难的,同时也是没有必要的。劳动量的度量是社会对劳动者所提供劳动的综合主观评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则是由市场量定的。劳动力的流动以及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为劳动度量的客观性、公正性提供了有效途径。

1 劳动量的度量是按劳分配的核心问题

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就存在劳动量的度量问题,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特有经济范畴和本质特征。改革开放为实践所提供的新鲜经验,使按劳分配理论得以不断的精确和完善,这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而,我国经济理论界,对于按劳分配中劳动量的度量问题,争议颇多,由来以久。众所周知,劳动量的度量是按劳分配中的核心问题。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根据度量的结果进行,倘若没有一个客观公认的科学度量方法以保证测量的合理与公正,便失去了分配的科学性,乃至动摇了按劳分配的客观性。

质疑者数列诸如长度、重量、体积、容积等度量的客观基础。例如:长度为一公尺的任何物品,在世界上任一角落,都毫无疑义地被承认为一公尺,测量标准简单明了,测量方法切实可行,其客观性勿容置疑。劳动量的度量则十分含混而模糊。

我们知道,马克思早在《资本论》这一经典著作中,已将劳动量的度量标准,明确确定为劳动时间,他阐明这一劳动时间为:“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①即科学的范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个度量标准既包含质的规定性,也包含量的规定性。其质的规定性有三:第一,现存社会占主流的科学技术水平;第二,中等水平的劳动技能、技巧;第三,中等劳动强度。其量的规定性则是:上述质的规定性之下生产某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劳动质的标准与劳动量的标准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质标准是量标准的前提和条件;量标准则是质标准的基础与根本。从理论上来说,马克思关于劳动量的度量标准已十分慎密,无需更有怀疑。

然而,质疑者提出马克思的度量标准在实践中难能具有可操作性的问题。其理由在于:(1)科学技术的正常水平难能准确测度且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2)中等技能技巧并非由标签式的技术等级和职称所能表示;(3)中等劳动强度也是一个相对的变量。这三个质标准最多只能算是一种原则性的标准,模糊、抽象、缺乏精度。如若用它去测度劳动者为社会提供的劳动量,并据此决定他们个人的收益,或者用它去度量商品的价值,并据此定价,即使定出来了,其中总不乏主观的因素,很难说是客观标准。分析表明,劳动量的度量,是按劳分配原则得以贯彻执行的至关重要的问题。现有的种种存疑,就可能使人们对按劳分配的客观性、科学性原则发生动摇。

2 劳动量测度的难点

试图采取一个硬性的标准尺度去度量劳动者付出的劳动量,确实不容易。因为劳动本身是非常复杂的活动,除其内涵的质量定性外,就其存在形式,也有潜在劳动、流动劳动与凝固劳动的区别。度量时,既要考虑劳动的质量,时间的长短,更要综合考察劳动者潜在能力,实际支付以及产生成果等因素。其测度的难点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劳动者的潜在劳动难以度量。所谓潜在劳动是蕴藏于劳动者体内的体力与脑力的总和,是可能释放而又暂时尚未释放的劳动能力。一个人的潜能大小受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例如社会政治经济环境、民族文化传统、家庭遗传基因等等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其中基本的因素有两类:一是个人先天的资质;二是后天所受教育的程度。劳动者先天资质有聪慧与笨拙之区别,后天又受到不同的教育与培养,从而使资质相同的劳动者因教育程度不同潜在的劳动能力差别极大。同样,相当教育程度的劳动者也会因资质的差别而产生能力的悬殊。这种复杂性,使人的劳动潜能从表面很难测度。如果采用任何简单的度量标准,就像我们通常采用的学历、学位、技术级别及技术职称等去衡量,往往失之厘毫,差以千里。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企图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整齐划一的评定职称标准并以此作为度量劳动者潜能的根据,实在是有失公正。

第二,劳动者的流动劳动同样难以度量。流动的劳动,又称为现时的劳动,它是劳动能力正在释放的过程形式,它的释放直接决定着凝固的劳动数量,因此是度量劳动量的重要阶段。但是,流动劳动同样难于找到一个客观的衡量标准,因为潜在劳动与流动劳动是非同步的,具有的劳动能力与实际投入的劳动能力经常不相一致。每一劳动者在劳动中会因为不胜枚举的种种原因,例如主观的、客观的,生理的、心理的,偶然和必然的因素都会影响到能力的发挥,而且摆动的幅度非常之大,有时可能干得最好,有时可能干得很差。因此要较为真实地度量出劳动者的流动劳动比测度劳动者的潜在能力更为困难。相同学历,相同职称、职务的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质量可能出现天壤之别,在现实生活中俯拾可见便足以说明。

第三,劳动者的凝固劳动更加难以度量。凝固劳动是劳动者流动劳动的固态化形式,是劳动能力凝结成的劳动产品或劳动成果,它是测量劳动量的最终形式。这一存在形式从表面上看似乎容易测度,但实际上更加困难,因为在生产社会化达到相当高程度的现代社会中,除开少数停留在手工、半手工操作的家庭式的作坊中,劳动者从始至终独自完成操作的全过程,从而他们生产的产品或成果可能较容易度量以外,凡是进入社会分工协作体系中的劳动者,包括企业的职工,国家、集体事业单位的人员,他们的劳动产品与劳动成果,都是劳动者集体共同创造的,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工序难以严格分开的劳动中,情况更是这样。生产社会化的标志之一就是产品、成果的社会化,任何劳动者都难以指出哪件产品、哪样成果是自己独自完成的。劳动者的劳动已经联成一体,作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很难用什么手段将其分割。

第四,潜在劳动、流动劳动和凝固劳动的综合度量更是难上加难。上文分别论述了潜在劳动、流动劳动与凝固劳动度量的困难,要将三者联系起来综合度量,就更难有什么客观的标准。任何劳动者三种存在形式的劳动,都处在动态变化之中,三者的组合、搭配也是可以感知而不可以具体测度的。因此劳动量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发生不断地变化。劳动者个体尚且如是,由个体组成的庞大的社会当然更会亿万倍复杂如此。

3 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量的度量

如此说来,是否劳动量无法度量呢?回答是否定的。然而有些问题需要先明确一下。(1)劳动量的度量是相对客观,而不是绝对客观,劳动量本身处在不断的变动当中,绝对准确的测度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我们在改革的实践中研究这个问题,目的是寻求比过去更合理、更公正的测量方法。(2)绝不能将按劳分配的客观性质与劳动度量的客观标准等同起来,因为按劳分配的客观性是揭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规律存在并发生作用的客观基础,而劳动量的度量是解决按劳分配原则贯彻执行的操作方法和途径的问题,不能说劳动量的度量缺乏客观标准,就否定按劳分配是客观存在的经济规律,二者的关系是性质与方法的关系,不应将其混同。

笔者认为,劳动量的度量是对于劳动者付出的客观劳动的社会主观评价。劳动者为社会、为自己付出的劳动是客观的和实在的,但劳动量的度量是由劳动者以外的他人和社会对此作出的主观评价。这首先是因为,从根本上来说,劳动量是一个社会范畴,如果没有社会劳动,不进行社会分配,则完全没有必要对劳动量进行测度。这与交换促成价值、价值量的产生同出一理。一个社会范畴,只有当它与社会发生联系时才能被表现出来,此其一。其次,劳动量的度量过于复杂,且变化莫测,不可能像商品价值那样,找到一个简单的统一的客观表现形式——“一般等价物”。更不可能像尺量布、秤称粮那样,找到一个客观的、一劳永逸的度量方法。事实上,复杂的劳动必须通过社会对其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并且根据劳动量的不断变动予以相应调节。只有这样,才可能更切近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贡献。分析表明,在劳动量的度量上,客观的标准是不存在的,在过去的4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我们对工人实行八级技术定级,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系列职称评定,说到底,就是一种主观评价,而且是高度集中统一的主观评价,这种度量方法的不足,并不在于主观评价本身,而在于评价严重脱离实际,“一评定终身”。

要使社会评价趋于合理,思路在于实现社会评价由高度集中统一向分散、民主的转化。劳动量的度量实现分散化、民主化的管理,一是要求放权,二是要求将劳动者全面推向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这两个条件提供了完备的物质基础。

劳动量的度量最终通过市场实现,换言之,劳动量由市场评价,是保证度量的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的有效途径。其理由如下:

首先,在市场经济中,劳动的度量并据此进行的分配是在企业小范围内进行,这比较全国囊括数以亿计的职工的大范围来说,由劳动者自我控制的因素大大增强。企业可以制定与本企业实际相符合的评价办法与规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客观考核的成绩,已具有的学历、技术职称因素在评价中的地位将会越来越不重要,而企业经营者凭借掌握的材料所形成的主观印象在评价中的作用将日益上升,这种主观印象会随时随地随着劳动者劳动状态的改变而调整。这种小范围内的社会评价优点非常明显:第一,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位置相对靠近,评价具体到人,相对来说,更加客观、公正(当然我们这里不讨论那些以权谋私等非正常因素,因为我们探讨的是正常条件下劳动度量中的技术问题);第二,即使是大型企业,也可以制定与本企业相符合的度量标准、实施办法和评定等级,这比较过去由国家统一规定、统一度量来说要细致、准确、公正得多;第三,经营者可以根据劳动者劳动状况的改变而及时调节,劳动者劳动得好,评价则高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报酬。反之,个人待遇,发展前途都受到影响。因此具有弹性。

其次,在市场经济中,劳动量本质上是由市场度量的。由企业经营者对劳动者的劳动进行主观评价,虽有种种长处,但劳动者仍不可避免会遇到劳动得不到公正评价的情况,因为即使在正常条件下,“老板”的主观看法仍难免有偏颇。这种情况,可视作劳动力市场中非等价交换的产生,作为市场卖方的劳动者,必然会重新择业。几经流动,几经周折,正如“是金子总会发光”一样,劳动者终究会找到正确评价自己劳动量的“老板”。所以,从表面上看,或从一次过程分析,好像是劳动量由老板确定,而从本质和全过程来看,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实际上是由市场来确定的。

最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是实现劳动量客观评价的保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者自由竞争有限的岗位,同时,企业也在自由选择和竞争有限的人才。精明的企业家都懂得,搜寻、争夺、挽留人才的重要性,而中肯评价劳动者的劳动量是竞争取胜的关键,人才市场的自由竞争,将不断地调整、修正、改过某次劳动量评价中的失误。通过劳动力不断地流动,会促使劳动者劳动的质量、数量的不断提高,并引起劳动度量的水涨船高,从而使劳动度量的客观性、公正性得到基本的保证。

从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学说到劳动量的度量通过市场进行,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我们相信,在市场经济的完善中,劳动的度量问题最终将在操作中获得完美的解决,使按劳分配的原则在个人消费品分配领域中得到完全的体现。

注释: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2页。

收稿日期:1995年3月2日

标签:;  ;  

按劳分配中劳动力数量的计量_按劳分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