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体系的构建

《共产党宣言》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体系的构建

摘 要:《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不仅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体系的建构也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共产党宣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为什么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由谁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如何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等基本问题都进行了科学回答。具体来说,《共产党宣言》揭示了共产党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现实依据;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的基本规定;指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方法论原则,这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论奠基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文中理论教育均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学术界大多认为列宁是理论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构建了以灌输论为核心的系统的理论教育思想。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理论之初,就已经认识到了对他们所创造的理论进行宣传、教育的重要性。作为传颂最广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很好地承担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任务,文献中蕴含的丰富的理论教育思想对于理论教育思想体系的构建又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对为什么要开展理论教育,谁来开展理论教育,如何开展理论教育等根本性问题进行了科学回答。

一 开展理论教育的现实依据:共产主义革命的需要

为什么要对无产阶级进行理论教育?早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就曾明确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1]P17,这一论断的提出,实质上已经蕴含着对无产阶级进行理论教育必要性的回答。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运用成熟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从共产主义革命的基本属性、革命主体力量的成长需要、革命的长期性三个维度,进一步深化了对这一论断的阐述,从而深刻揭示了对无产阶级进行理论教育的现实依据。

第一,共产主义革命是经济革命和思想革命的统一。对于共产主义的革命来说,消灭“传统的所有制关系”(注:这里的“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即以往的私有制),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是共产主义经济革命的任务。与此同时,《宣言》又强调,共产主义革命还有思想革命的任务,即在革命的发展进程中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传统的观念”在此时指的是资产阶级为维护其统治所宣扬的宗教、道德等。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对私有制的否定,不应该建立在抽象的人道主义和“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原则上,因为这种理性原则是资本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共产主义对私有制的否定应该建立在对人类历史规律所形成的科学认识上,特别是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作出科学结论的基础上。《宣言》也指出,历史唯物主义不但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还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方向。历史唯物主义尽管产生于资本主义的社会条件下,但是,它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具有科学预见性,因而能够指导和推动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也就是说,马克思恩格斯实际上已经指明,在共产主义革命中,思想革命作为革命的另一重任务,就是要用先进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理论去武装群众,教育人民。

第二,作为共产主义革命的主体力量,无产阶级只有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才能成为真正的自为阶级。《宣言》贯穿着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解读和运用,它不仅运用历史唯物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分析得出,只有无产阶级才是共产主义革命的主体力量,还通过对工人阶级成长过程的分析指出,无产阶级只有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才能成为真正的自为阶级。首先,《宣言》对当时社会各阶级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2]P41。当时以小工业家、小商人、手工业者、农民为代表的中等阶级,旧社会中消极腐化的部分所形成的流氓无产阶级等,他们与资产阶级的斗争都不是革命的,而是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2]P42;而无产阶级作为大工业的产物没有自己的私有财产需要加以保护,而且“他们必须摧毁至今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2]P42,才能取得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无产阶级成为了超越民族的阶级,“现代的工业劳动,现代的资本压迫,无论在英国或法国,无论在美国或德国,都是一样的,都使无产者失去了任何民族性”[2]P42。这更加强了无产阶级的彻底革命性,因为被资本压迫已经不是一个国家无产阶级的特性,它是世界无产阶级的共性。其次,《宣言》对工人阶级成长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论证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对于工人运动的重要性。在工人成长的初级阶段,工人组织涣散,也不具备政治斗争的觉悟和自觉性,在社会斗争中,工人看不到阶级对立的根源,甚至还停留在攻击给自己带来苦难的生产工具的自发阶段。在工人成长的第二阶段,无产阶级逐步成立了反对资产阶级同盟,但此时工人阶级进行阶级斗争的目标还仅仅局限于为工资而斗争,也就是为眼前的物质利益而斗争;在工人成长的第三阶段,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提高无产阶级政治联合的速度,无产阶级也被加速了阶级意识和阶级斗争的教育启蒙,这其中包括来自三个方面的教育力量:一是旧社会内部的冲突不断将无产阶级卷入政治运动,工人在运动中开始接受来自资产阶级的各种政治教育和普遍教育的因素,“资产阶级自己就把自己的教育因素即反对自身的武器给予了无产阶级”[2]P41。二是工业的进步对资产阶级队伍进行了分化,一部分资产阶级被迫抛到了无产阶级队伍中来,这部分人也给无产阶级带来了启蒙和进步的新因素。三是在阶级斗争的尖锐时期,资产阶级的一部分思想家归附到无产阶级队伍中,更重要的是,这部分人中有能从理论上认识历史运动规律的资产阶级思想家[2]P41,他们的加入扩大了对工人阶级进行阶级意识和革命觉悟培养的积极因素。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和斗争自觉是在生产力逐步提高、政治运动不断形成规模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提升的。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工人群众不能从自发阶级转变为自为阶级,不能从经济的斗争上升为政治自觉,也不能从地方性的斗争汇合成为阶级斗争。作为共产主义革命的主体力量,无产阶级必须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才能自觉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正如列宁指出的那样:“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3]P39。

第三,同传统观念的彻底决裂有一个历史的过程,共产主义革命的长期性决定了理论教育的长期性。“同传统所有制关系的彻底决裂”与“同传统观念的彻底决裂”是共产主义的本质和目标,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趋势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必然相连,如果简单地把这种趋势看作是短短几年、几十年就能实现的事情,那是对“两个彻底决裂”的错误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意识形态无历史”这一著名论断,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它们都没有脱离生活而可以自己独立发展的历史。《宣言》进一步指出,在有阶级差别的社会里一定存在不同阶级的意识形态,“这些形式,这些意识形式,只有当阶级对立完全消失的时候才会完全消失”[2]P52。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中居于指导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无产阶级还未取得最后的胜利,只要阶级对立、阶级差别还存在,作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就要在意识形态建设中占据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就需要被群众掌握,成为指导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也已经证明,无论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无产阶级政党都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群众,教育人民。

二 理论教育主体的基本规定:共产党人及其先进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发展中坚持的基本原则也决定了理论教育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宣言》以及多个版本的序言,都非常强调理论在运用和发展过程中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宣言》在论述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时指出,当法国的文献、法国的理论搬到德国去的时候,法国的生活条件并没有同时搬过去,因而,德国的实际不同于法国,这样一来,“在德国的条件下,法国的文献完全失去了直接实践的意义,而只具有纯粹文献的形式”[2]P57—P58。从理论教育的视角看,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教条主义的警醒。《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要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宣言》中提出的一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2]P5。1887年1月,恩格斯在致弗洛伦斯·凯利·威士涅威茨基的信中又重申过这一理论教育的根本原则,“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4]P562。

党性是一个政党固有的本性,是阶级性最高和最集中的表现。共产党将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作为自己的最近目标,因而,《宣言》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共同去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并将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领导力量,就必须在革命中教育工人,让工人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阶级对立中,从社会的发展规律中去认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共产党具有不同于其他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这种先进性主要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从理论层面来看,共产党人有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优越性。关于无产阶级运动,共产党人有着深刻的认知,“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2]P44。这是因为共产党人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作为思想武器的,这种理论原理不是以哪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它是对客观存在的历史现象的正确认知,“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2]P45。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把握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武器是共产党的理论优越性,这种优越性也为共产党成为理论教育主体准备了条件,使其具备了理论教育的主体资质。从实践层面来看,“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2]P44,“最坚决”说明共产党人对于共产主义具有无上信仰,“始终起推动作用”则是要求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中必须始终在人民群众中发挥主导力。这种主导力既要体现在领导力上,也要体现在组织和发动力上。《宣言》指出,哪怕是在配合资产阶级进行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共产党也要竭尽全力对工人进行阶级意识和革命觉悟的教育,其目的是激发工人阶级在适当时机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在分析德国共产党对各种反对党派的具体情况时,《宣言》又指出,“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以便在推翻德国的反动阶级之后立即开始反对资产阶级本身的斗争”[2]P66。可见,共产党人始终保持先进性,始终是革命中最坚决、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这是共产党必须成为和能够成为理论教育主体的质的规定性。

科学家们早已发现可以通过从大气层中提取二氧化碳来减缓二氧化碳带来的温室效应。但已有的解决方案都严重受限于实施难度,特别是经济困难。菱镁矿可以将二氧化碳固定在体内,从而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一吨自然形成的菱镁矿可以固定将近半吨的二氧化碳,但这个固化过程非常缓慢。现在,研究者们有史以来第一次描述了在低温下合成菱镁矿的技术,同时阐述了一项可以大幅加快菱镁矿结晶过程的技术。目前,我们认识到这还只是一个实验中的解决方案。在我们确定菱镁矿可以用于碳封存之前,还需要验证该过程能否被放大到相当的规模。这取决于几个因素,包括碳的价格和封存技术的改进,但我们现在至少知道是可能有可行性的。

白云山风速随海拔变化(图5b)来看,风速都是随高度先减小后增大,其中夜间风速随海拔的变化幅度更大。另外,白天与夜间风速曲线在海拔700 m左右出现交叉,即700 m以上高度,夜间风速大于白天,700 m以下高度,白天风速大于夜间。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坚持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一贯主张理论一定要走出书斋,他反对脱离现实,纯粹抽象的理论思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理论的同时积极投身工人运动,他们在指导工人运动过程中,用实践经验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1871年3月,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政权——巴黎公社成立,但是,不到两个月巴黎公社即被血腥镇压,宣告失败。巴黎公社失败后的第三天,马克思就写下了《法兰西内战》这篇重要的文献。《法兰西内战》通过对巴黎工人斗争状况、巴黎公社原则、经验、教训和实质的全面阐释,进一步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必须首先砸烂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思想。

中国正处于这样的时代,无论从客观现实需要看,还是从本身可能条件看,都越来越把创新问题提上日程。如果我们立志从事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研究、应用等方面的工作,我们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面对人文、社会事业的迫切需求,如何在继承已有科学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思想理论创新,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在中国蓬勃发展。这是我们需要承担的重大社会责任。

中国共产党人基于不同时代的具体要求对这一根本原则赋予了新的理论内涵。延安整风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成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集中教育实践,在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对“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内涵进行了经典表述,“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5]P820。邓小平将理论联系实际上升到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并进一步把它概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江泽民指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学习马克思主义,“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6]P130。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明确地将理论联系实际表述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并第一次将求真务实规定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诸多讲话中一再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我们共产党人的重要思想方法。2015年,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20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准确把握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使主观世界更好符合客观实际,按照实际决定工作方针,这是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的工作方法。”

三 理论教育的方法论原则:理论联系实际

国内外学者都在商务合同的研究上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他们的研究重点有所不同。海外学者专注于研究商务合同的特征,而中国学者则更加关注商务合同的风格特征及其翻译。整体而言,我国的商务英语翻译研究起步较晚。商务合同兼具商务英语和法律英语的特点,因此使得商务合同翻译的难度加大。令人欣慰的是,我国学者近年来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明显增多和加强。在商务英语合同翻译的文本特征、翻译标准和翻译方法等方面均有涉猎。

理论教育主体是理论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从最基本的质的规定来看,理论教育主体必须具备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并有能力组织和实施这项实践活动。马克思恩格斯虽然对理论教育主体没有做过明确的界定,但《宣言》对于理论教育主体有着明确的指向,它从党性的角度论证了共产党作为理论教育主体的质的规定。

《宣言》从共产党应该成为理论教育主体和能够成为理论教育主体进行的思考,为理论教育主体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中,《宣言》还指明了理论教育原初级主体的出现,也就是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家的出现。最初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家就是转到了无产阶级队伍中来的那部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理论家。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共产党的理论自觉也不是自动生成的,必定有一个产生、形成的过程,作为理论教育核心主体的理论自觉如何实现?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理论教育主体思想在理论教育实践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和理论总结,如今理论界已对理论教育主体实现了“分层”,将理论教育主体归结为个体主体、集体主体与社会主体,甚至还提出理论教育的自我主体。并且,对于理论教育主体的基本规定理论界也基本形成共识:理论教育主体除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外,其他的知识素养、组织管理能力也是必须具备的。

结语

回顾经典,再审视当下,我们既能清晰看到《宣言》为理论教育思想体系奠定的坚实基础,也能捕捉到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对理论教育认知所烙下的时代烙印。《宣言》在指出理论教育的当时目标时非常明确,即启发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和革命觉悟,以促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样明确的目标是由《宣言》的文献性质和工人运动当时的中心任务决定的。事实上,理论教育还包含更高层次的目标,那就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P53。而这一更高层次的目标,在《宣言》中是以隐含的形式出现的。

理论指导实践,理论又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以上谈到的三个基本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都实现了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员干部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的思想基础。此外,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还特别强调对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明确指出,中国的崛起要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就必须让外部世界真正“读懂中国”,要让世界人民获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清晰图景。为了更好地实现新时代理论教育中心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大宣传”工作理念,并在实际工作中推进了对理论教育主体的时代化认知。理论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对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活动和过程,在“大宣传”理念指导下,理论教育主体是在中国共产党这个核心主体的领导下,包括理论宣传和教育机构全体人员的“相向同行”的有机系统。关于理论教育内容的优化则表现为,十九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实际上,这也指明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和发展要与客观实际相结合,这是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也是确立理论教育内容结构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新时代的理论教育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视作理论教育的基本内容,在教育内容的结构系统中,又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教育的中心内容,并且,结合“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历史任务,又突出强调了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教育。在理论教育方法方面,中国共产党探索和建立了诸多理论教育方法,但是,不管是以问题为导向的专题教育,还是强调润物无声的“以文化人”;不管是强调读原著悟原理,还是强调调查研究、重视实践体验,这些具体的理论教育方法无一例外都注重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总体原则。

成功的理论教育实践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我们既要立足当今时代、研究现实问题,又要回归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进行深入的理论审视,从而真正做到以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发展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卷1)[M].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卷2)[M].2009.

[3]论无产阶级政党[A].列宁专题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卷10)[M].2009.

[5]毛泽东选集(卷3)[M].1991.

[6]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ducational System of Marxist Theory

LIU Liping

( Marxist College, Changsha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 410022,China )

Abstract:The Communist Manifestonot only marks the formation of Marxist theory, but also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ducational system of Marxist theory.The Communist Manifestoscientifically answers these questions by applying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such as, why should we develop the Marxist education? Who will carry out the Marxist education? How to develop Marxist education? Specifically,The Communist Manifestoreveals the realistic basis for the Communist Party to carry out Marxist education, demonstrating the basic provisions of the subject of Marxist education, and it Points out the basic methodological principles of Marxist education, which provides the basic principle for promoting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Marxist education.

Key Words:The Communist Manifesto; education of Marxist theory; foundation of the theory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81(2019)03-0057-05

收稿日期:2019-03-08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在线教学资源建设研究”,编号:19JDSZK122;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马克思理论建构的价值范导方式研究”,编号:XSP19YBC340。

作者简介:刘丽萍(1980— ),女,湖南衡阳人,长沙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作者本人校对)

标签:;  ;  ;  

《共产党宣言》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体系的构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