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结核药物治疗老年结核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评价论文_李泽锋

湘乡市人民医院 湖南湘乡 411400

【摘 要】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治疗老年结核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评价。方法:将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老年结核病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吡嗪酰胺、利福平、乙胺丁醇联合治疗措施,治疗组采用左氧氟沙星、利福平、乙胺丁醇联合治疗措施,观察两组治疗后的效果。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5.0%)明显优于对照组(72.5%),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率(10.0%)明显低于对照组(27.5%),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左氧氟沙星联合治疗较吡嗪酰胺联合治疗而言,疗效更为显著,能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安全性、可行性较高,对临床的治疗具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抗结核药物;老年结核病;可行性;安全性

结核病主要是由结核杆菌感染造成的慢性传染疾病,主要侵犯肺部、脑膜、皮肤等组织器官,多发于老年群体,主要临床症状为低热、乏力、咳嗽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目前,抗结核药物广泛应用与老年结核病的治疗当中,但由于老年患者常常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肝肾功能明显减慢,服用抗结核药物时,易导致很多不良反应的发生,很多患者因此而放弃治疗,严重影响结核病的治愈。为探讨抗结核药物治疗老年结核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评价,本研究将我院收治的80例老年结核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为临床结核病的治疗提供一定帮助,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将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老年结核病患者80例,以往为加收过治疗或接受治疗在28d内,均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及药物过敏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在60-79岁,平均(66.2±6.3)岁,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在62-80岁,平均(67.4±6.7)岁。两组基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吡嗪酰胺、利福平、乙胺丁醇联合治疗措施,给予患者吡嗪酰胺(1.55g/次,1次/d)、利福平(0.45g/次,1次/d)、乙胺丁醇(0.75g/次,1次/d)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左氧氟沙星、利福平、乙胺丁醇联合治疗措施,给予患者左氧氟沙星(0.45g/次,1次/d)、利福平(0.45g/次,1次/d)、乙胺丁醇(0.75g/次,1次/d)。治疗2个月后,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停止服用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和左氧氟沙星、乙胺丁醇,继续服用其他药物4个月后停药,共治疗6个月,治疗期间,严密观察患者病情,若发现不良反应,应及时给予对症处理。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统计用药期间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其中临床疗效依据《结核病临床诊疗指南》[2]进行评定,随机分为:①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②有效:灵床症状明显改善,B型超声示胸水吸收或少量积液;③无效:临床症状无变化,B型超声示胸水有纤维条索分隔。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处理

用t和 分别检验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并分别用( )和(%)表示,以上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当P<0.05时,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情况比较

治疗组临床显效率72.5%,有效率22.5%,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显效率47.5%,有效率25.0%,总有效率为72.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组肝损伤0例,恶心呕吐1例,皮疹1例,胃不适2例,不良反应率为10.0%,对照组肝损伤2例,恶心呕吐3例,皮疹2例,胃不适4例,不良反应率为27.5%,治疗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结核病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慢性传染疾病,主要传染源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当免疫力低下时,结核杆菌就会进入人体,从而引发结核病,主要临床症状为咳嗽、乏力、低热等,病程较长,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3]。对于老年结核病的治疗,主要采用吡嗪酰胺、左氧氟沙星、利福平、乙胺丁醇等药物,其中左氧氟沙星是一种高效的抗结核药物,对细菌DNA合成等具有抑制作用,从而达到抗菌疗效,左氧氟沙星毒副作用较少,相关研究表明,仅仅有2.83%的患者服用左氧氟沙星后出现毒副反应[4]。因此,左氧氟沙星联合治疗对老年结核病具有安全、有效性,是结核病理想的治疗方案。

左氧氟沙星抗结核药物广泛应用到老年结核病的临床治疗当中,疗效显著,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5.0%)明显优于对照组(72.5%),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率(10.0%)明显低于对照组(27.5%),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表明左氧氟沙星与吡嗪酰胺抗结核药物相比,疗效更为显著,更能提高临床疗效,减少肝功能、恶心呕吐、胃不适等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左氧氟沙星可取代吡嗪酰胺应用于老年结核病的治疗中,对老年结核病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具有重大有意义。

综上所述,左氧氟沙星联合治疗可取代吡嗪酰胺联合治疗,对老年结核病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能有效减少肝功能、胃不适等不良反应,可行性、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王正光.结核病患者抗结核治疗中不良反应临床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24(07):3823-3824.

[2]曹凯,戚力梅,黄东皓.《结核病临床诊疗指南》解读[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7,14(01):43-45.

[3]杨桂深,李桂仙.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100例临床观察[J].海南医学,2010,21(11):75-76.

[4]汤茂功,顾建军,刘东平.老年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142例临床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13,18(02):365,370.

论文作者:李泽锋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2

标签:;  ;  ;  ;  ;  ;  ;  ;  

抗结核药物治疗老年结核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评价论文_李泽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