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也是一种力量_大学论文

平淡也是一种力量_大学论文

平淡也是一种力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平淡论文,力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陈玉刚,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副教授、上海国际关系学会理事、《国际观察》杂志编委。长期从事欧洲一体化和欧盟研究,同时学术兴趣和研究还涉及国际关系理论、欧洲政治、中国对外关系与对外政策分析。现主持国家级和学校多个课题的研究。

拜访陈玉刚教授之前,在网上查到他的资料,仅凭这些,称他为年轻有为的学者不为过。但这位年轻学者,还有一些让人感动的故事。

一份报纸影响一生

陈玉刚出生在浙江新昌,童年和青少年时期都是在那一片山清水秀的土地上度过的,平静而安宁。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他学习成绩在班里总能保持在前十名,高三分班进了文科班,原来底子就不错,再加上一年的强化突击,很顺利地考进了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成为了当年浙江省考进该系的四个幸运儿之一。

选择国际政治专业,陈玉刚是受到了当时时代的影响。八十年代,改革天放刚刚起步,国人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凡是带“国际”两个字的专业,在年轻学子中非常热门。陈玉刚选择的另一个原因与伯伯家订的一份《参考消息》有关。陈玉刚从小爱读这份报纸,它为幼小的陈玉刚打开了一扇了解外面世界的窗。一外一内的合击,促使陈玉刚选择了国际政治系。

求学在复旦

在复旦大学的求学生涯是陈玉刚人生中很重要的一段经历,从进校到博士毕业,前后花了数十年的时间。

他一踏进复旦校门,便把求知与打基础作为目标,大学四年他读了很多历史、哲学、文学等各个方面的著作,暑假里他还抱回了全套的《巴尔扎克全集》,这些书虽说对他的专业没有什么帮助,但作为一种文化的积累,对他的眼界、修养、文字都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为有文学爱好而培养的艺术修养,学生社团组织的一个新生诗歌比赛,陈玉刚也赶时髦地参加了,结果还得了一个三等奖。

80年代中后期,社会经历了一个大的起伏,此时毕业生就业的难度加大。陈玉刚选择了考研。促使他做出这个选择是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他发现自己的专业知识学得还很不够,只能说学到了一些皮毛,对很多问题都一知半解,因此他决定继续深造。

和大学四年花大量时间阅读各书籍不同,研究生阶段的陈玉刚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专业上,在导师的指导下看了不少专业上的书籍。在此期间,陈玉刚遇到了两位对他的一生影响很大的教授—王沪宁和林尚立。他们授课时注重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启发大家通过阅读思考问题。比如在讲解马克思主义时,导师对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解,以及与现代政治发展相结合的讲解方式,对他以后做学问时加入时代思考很有启发。

王沪宁教授是个无论大事小事都力求做到最好的人,陈玉刚至今还记得当时由于学校经济上的困难,作为系主任的王教授带领学生自己动手铺会议室地面的场景,扫地、洒水、铺地面,每一个细节都那么地一丝不苟。林尚立教授则是一个“整个生命都被学术充满”的人,可以说学术研究就是他的生活,即便是以指导员的身份去学生宿舍与大家聊天时,他的话题中还是不会少了他的专业,他的执著给了陈玉刚很大的触动。正是在这两位教授的影响下他最终走上了留校任教的道路。

复旦有一个规定,工作满两年后才可以读博士。因此,当陈玉刚再一次成为学生时,已是研究生毕业后的第三年。由于读的是在职博士,必须兼顾读书与教学,陈玉刚坦言,并没有多少读书的感觉。二年级时,他为自己争取到了一个去爱尔兰进修的机会,又一次重新找回了做学生的感觉。他和其他学生一样听讲座,与导师讨论课题,阅读导师推荐的书籍,与国内的导师喜欢把问题讲深讲透的教学方式不同,国外的导师通常把问题讲得非常简单,尽可能地把深奥的理论简单化,把问题留给学生自己去思考,结合自身体验,陈玉刚发觉这种方式更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于是,他把这种教学方式运用到了以后自己的教学中。

留学一年中,陈玉刚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到欧洲各国做了一次旅行。那是在2000年,欧洲对历史的保护给陈玉刚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在欧洲,历史遗迹不仅仅只躺在博物馆,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只要你多留一下心眼就能发现,不少几百年上千年前古人留下的痕迹;站在古罗马建筑的遗迹前,很容易就能在脑海中复原它当时的面貌,让人不禁感叹它当年的辉煌。这些亲身经历都是一笔财富,影响着陈玉刚对欧洲的理解。

2000年5月,陈玉刚结束了留学生涯回到复旦,花了四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他所研究的欧洲问题,国内现有的资料较少,大部分资料都是在国外收集的,整理和消化这些外文资料是一个很大的工程,更难的是要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创新出自己的理论成果。整个暑假陈玉刚就把自己一个人关在没有空调的大会议室里,打着赤膊,挥汗如雨,通常都是从早上一直写到晚上九点,同事过来硬把他拖出去吃夜宵,权作放松。如此忘我地投入,回报也是喜人的,他的博士论文不但得到了导师和专家的认可,还由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成为国内欧洲问题研究方面的一本颇具影响的书籍。

教学与研究

陈玉刚现任职于复旦,他告诉我,大学教师,尤其是复旦这样的综合性、研究性大学,教师除了要教书育人外,还要从事一些学术研究工作,肩上的责任不轻,压力不小。

大学教师面对的永远是一个年轻的群体,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最为活跃,也最容易接受新的事物,他们对知识的渴望,绝不仅限于课本,他们会不断提出新的问题,这就促使老师也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充实自己,以超越自我、超越教材的思想来讲解个人对书本里涉及问题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引起他们的共鸣。更现实一点说,尤其是一些选修课,如果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就意味着被淘汰。

压力虽然大,但是在陈玉刚看来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反而能促进他的研究工作。因此,当问起教学与研究更喜欢哪一项时,他表示很难取舍,教学与研究对他而言是缺一不可的。在课堂上,陈玉刚很重视与学生的互动,他期待他所讲的内容能引导学生进入一个从未有过的崭新境界,每当看到学生用兴奋而专注的眼神看着他讲课时,他会非常欣慰。

除了尽心竭力在专业上对学生做一些引导外,作为教师,还有必要对学生其他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陈玉刚曾经当过四年的辅导员,带了一届学生,作为班主任,他对学生的管理有些与众不同。他根据自己做学生时的经验,采用一种“放任”式的管理模式;给学生的限制越少越好,让他们自己做的事越多越好。新生进校的第一个中秋,他们班要组织一次联欢活动,他就把整个活动全权交给学生去办,让他们自己策划节目、布置会场,他自己则只是在原则问题上给他们把把关,结果这次活动搞得很成功,一些学生平时不为人所知的才能也得到了充分展现。

大学教师有一个令人羡慕的优越性,那就是不用坐班,来去自由。换句话说,他们的上班时间和休息时间是没有明确界限的,只要把课上完,其他时间都可以自由支配,你可以继续埋头工作,也可以做其他工作以外的事。陈玉刚是那种一有时间就静下心来搞研究的人,除了偶然打打网球运动一下外,他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工作上。用他的话说,他的时间分配与别人正相反,别人是在工作以外做自己的事,而他则是做完自己必须要做的事之后,剩下的时间都是工作。他并不觉得这是敬业的表现,因为他的工作就是他的兴趣,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是不会觉得累的,他心甘情愿地把所有自己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在工作中享受快乐,并不断有新的成果问世。

标签:;  ;  

平淡也是一种力量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